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988780閱讀:436來源:國知局
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實現(xiàn)薄型、輕量化,并且不容易向殼背面?zhèn)鳠?。其特征在于,具備薄型的熱傳導部?5),該熱傳導部件(5)配置在電子設備(1)的殼體(20)與設置于該殼體(20)的背面的殼部(3)之間的間隙中,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上配置有受熱部(5A),在非握持部處配置有散熱部(5B)。
【專利說明】
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以例如智能手機及便攜式電話為代表的移動式電子設備的外殼。
【背景技術】
[0002]通常,已知一種便攜式終端罩,其中,在便攜式終端與帶通氣口的罩之間設置空氣層,不容易向罩背面?zhèn)鳠?專利文獻I)。這種便攜式終端罩通過撓性的罩被手壓扁而將空氣層中的空氣擠出、并通過放手而將空氣吸入,從而使空氣循環(huán),具有冷卻效果。
[0003]此外,提出有一種防水外殼,其中,以與電子設備的余熱部對置的方式配置受熱部,將高熱傳導部件設置成水密狀態(tài),所述高熱傳導部件包括散熱部配置在外部的散熱器(專利文獻2)。
[0004]此外,提出有筆記本電腦收納殼,其中,至少在與筆記本電腦的底面接觸的位置采用熱傳導性的部件(專利文獻3)。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3-150067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07984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262719號公報【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10]實用新型要解決的課題
[0011]但是,存在這樣的問題: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式電子設備中,謀求薄型、輕量化,如專利文獻I那樣設置空氣層導致厚度大幅增加,并且,對于具有撓性的蓋,抓握感降低,握持電子設備時容易掉落。
[0012]在專利文獻2和專利文獻3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由于需要用于配置熱傳導部件的空間,因此,在智能手機等移動式電子設備中影響薄型、輕量化。
[0013]此外,在移動式電子設備中,有的在電池盒中內(nèi)置有近距離無線通信天線(NFC天線:Near Field Communicat1n)。
[0014]但是,形成天線的區(qū)域受限于電池的尺寸,存在接收靈敏度低的問題,當電池或天線中的任一方出現(xiàn)不良情況時,需兩方同時更換,存在導致成本提高的問題。
[0015]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實現(xiàn)薄型、輕量化,不容易向蓋背面?zhèn)鳠帷?br>[0016]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7]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備薄型的熱傳導部件,該熱傳導部件被配置在電子設備的殼體與設置于該殼體的背面的殼部之間的間隙中,在與發(fā)熱源對應的面上配置有受熱部,在非握持部處配置有散熱部。
[0018]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由于薄型的熱傳導部件配置在殼體與殼部的間隙中,因此可實現(xiàn)薄型、輕量化,并且由于熱傳導部件發(fā)揮作用,因此不容易向罩背面?zhèn)鳠?。因此,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可長時間地使用移動式電子設備。此外,由于無需使殼部具有撓性,因此抓握感增加,保持性提高。
[0019]在該情況下,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被粘貼于所述殼體和所述殼部中的任一方。
[0020]所述殼部也可以是所述殼體的后蓋。
[0021]所述殼部也可以是外置的保護殼。
[0022]根據(jù)這些結構,由于僅通過將殼部裝配于殼體的背面就可使薄型的熱傳導部件簡易地夾持在殼體與殼部之間的間隙中,因此不需要多余的空氣層,可實現(xiàn)薄型、輕量化。由于殼體與殼部借助熱傳導部件而緊貼,因此熱量擴散,不容易向殼部背面的握持部傳熱。
[0023]所述散熱部也可以配置在與電池對應的面。
[0024]根據(jù)該結構,由于熱量從發(fā)熱源向電池流入,因此,可防止在寒冷地帶電池電壓降低并增長電池的使用壽命,內(nèi)置于電池中的NFC(Near Field Communi cat 1n)天線的接收靈敏度提高。
[0025]所述散熱部也可以被配置成避開與電池對應的面。
[0026]根據(jù)該結構,能夠防止熱量從發(fā)熱源流入到電池,適合在熱帶氣候使用。由此,可防止握持部的溫度上升,可抑制電池發(fā)熱。
[0027]此外,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作為內(nèi)置于所述電子設備中的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
[0028]根據(jù)該結構,由于熱傳導部件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利用熱傳導部件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029]此外,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作為NFC天線而發(fā)揮作用。
[0030]由于熱傳導部件作為NFC天線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得到接收靈敏度高的天線。
[0031]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是熱管。
[0032]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是石墨片。
[0033]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是石墨烯。
[0034]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是金屬板。
[0035]所述熱傳導部件也可以是多個熱傳導部件的組合。
[0036]根據(jù)任一結構均可實現(xiàn)熱傳導部件的極薄型化,可實現(xiàn)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式電子設備的薄型、輕量化。
[0037]此外,這里舉出的熱傳導部件不限定它們的使用,是用于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效果的一個示例,也可以使用這些以外的熱傳導部件。
[0038]另外,該說明書中包括2013年10月I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特愿2013-206352號的全部內(nèi)容。
[0039]實用新型效果
[0040]在本實用新型中,由于不像現(xiàn)有例那樣地設置空氣層,因此,不會增加移動式電子設備的厚度,可將熱量擴散到非握持部以免使用者感到不舒服。此外,由于無需使殼部具有撓性,因此抓握感增加,保持性提高。
[0041 ]此外,只要熱傳導部件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或者作為NFC天線而發(fā)揮作用,則可利用熱傳導部件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附圖說明】
[0042]圖1A和圖1B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圖,圖1A是示出智能手機的縱握使用例的圖,圖1B是示出橫握使用例的圖。
[0043]圖2是智能手機和保護殼的分解立體圖。
[0044]圖3A是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3B是其后視圖。
[0045]圖4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4B是其后視圖。
[0046]圖5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智能手機和保護殼的分解立體圖,圖5B是其側面剖視圖。
[0047]圖6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智能手機和保護殼的分解立體圖,圖6B是其側面剖視圖。
[0048]圖7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7B是其側面剖視圖。
[0049]圖8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圖SB是其側面剖視圖。
[0050]圖9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9B是其后視圖。
[0051 ]圖1O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OB是其后視圖。
[0052]圖1l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lB是其后視圖。
[0053]圖12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2B是其后視圖。
[0054]圖13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3B是其后視圖。
[0055]圖14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4B是其后視圖。
[0056]圖15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5B是其后視圖。
[0057]圖16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6B是其后視圖。
[0058]圖17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7B是其后視圖。
[0059]圖18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將保護殼裝配于智能手機的狀態(tài)的側面剖視圖,圖18B是其后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0]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61]圖1A和圖1B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圖。
[0062]標號I表示作為移動式電子設備的智能手機。智能手機I具有板狀的殼體20,在通常使用時,如圖1A所示,縱握使用殼體20,在使用照相機、游戲等時,如圖1B所示,橫握殼體20。在縱握使用時,如圖1A所示,通常下半部分為握持部的區(qū)域A,上半部為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相對于此,在橫握使用時,如圖1B所示,通常左右的下角部為握持部的區(qū)域C,其以外的部分為非握持部的區(qū)域D。非握持部B、D與握持部分開,相當于在通常使用時使用者的手很少觸碰的部位。
[0063]圖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
[0064]在智能手機I的殼體20的表面具備顯示屏幕1A。將外置于背面部的樹脂制的作為自由選擇產(chǎn)品的例如保護殼(殼部)3組裝起來使用智能手機I ο在保護殼3的與殼體20的背面部對置的內(nèi)表面3A上,通過粘接劑或粘接帶等粘貼有L字形的熱管(熱傳導部件)5。熱管5是整體上為扁平狀、厚度為0.3mm?Imm的極薄型。熱管5緊貼地配置在形成于殼體20的背面部與保護殼3的內(nèi)表面之間的細小的間隙δ(圖3A和圖3B)、即與熱管5的厚度同等尺寸的間隙(0.3mm?Imm)中。
[0065]熱管5具備受熱部5A和散熱部5B。如圖3A、圖3B所示,熱管5的受熱部5A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發(fā)熱源7是被搭載于智能手機I的CPU等電子部件類。熱管5的散熱部5B的一部分抵接于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側緣而延伸、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
[0066]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極薄型的熱管5被緊貼地夾持在殼體20的背面部與保護殼3的內(nèi)表面之間的間隙δ中,因此熱量從發(fā)熱源7借助熱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擴散,可抑制向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熱傳導。因此,可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薄型、輕量化,可防止熱源的高溫異常,由于將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因此熱不容易傳到手上,可抑制使用者感到不適的情況。此外,無需如以往那樣在殼體20與保護殼3之間形成用于使空氣循環(huán)的空氣層。相應地可使電子設備薄型化。保護殼3無需具有撓性,抓握感增加,保持性提高。
[0067]對熱管5是L字形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可以是I字形、H字形、J字形、U字形、V字形等各種形態(tài)。
[0068]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熱管5的散熱部5B的一部分抵接于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側緣而延伸,因此發(fā)生熱量從發(fā)熱源7向電池9流入的情況。該形態(tài)適合于在寒冷地帶使用智能手機I。根據(jù)該結構,由于熱量流入到電池9,因此可防止在寒冷地帶的電池電壓降低,并且可延長電池9的使用壽命。此外,只要是內(nèi)部具有NFC天線的電池,則可利用熱管5來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069]圖4A、圖4B示出了另外的實施方式。另外,在圖4A、圖4B中,對與圖3A、圖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070]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圖3A、圖3B中的結構同樣地,熱管5的受熱部5A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發(fā)熱源7是搭載于智能手機I的CPU等電子部件類。熱管5的散熱部5B位于從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側緣離開的位置,即避開電池9而延伸,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
[0071]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熱管5的散熱部5B避開與電池9對應的面而延伸,因此不容易發(fā)生熱量從發(fā)熱源7向電池9流入的情況。
[0072]該形態(tài)適合于在溫暖、熱帶氣候下使用智能手機I。根據(jù)該結構,不容易發(fā)生熱量流入到電池9的情況,可向非握持部散熱。因此,在溫暖、熱帶氣候下使用時,可抑制電池9的異常溫度上升,可延長電池9的使用壽命。
[0073]圖3A、圖3B是適合寒冷地帶使用的保護殼3,圖4A、圖4B是適合溫暖、熱帶氣候下使用的保護殼3。因此,只要更換保護殼3就能夠簡易地變更成寒冷地帶方式或熱帶地區(qū)使用模式。
[0074]圖5A、圖5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5A、圖5B中,對與圖3A、圖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075]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護殼3的內(nèi)表面通過粘接劑或粘接帶等粘貼有作為熱傳導部件的石墨片(graphite sheet) 10。例如,將作為碳的同素異形體的石墨、S卩黑鉛加工成片狀而形成石墨片10。特征在于,熱傳導率的高度次于金剛石,超過金、銀、銅等。石墨片10是厚度為0.0lmm?Imm的極薄型。極薄型的石墨片10被緊貼地夾持于智能手機I的背面部與保護殼3的內(nèi)表面之間的間隙δ中。
[0076]在該結構中,熱量從發(fā)熱源7借助石墨片10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擴散,可抑制向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熱傳導。因此,可防止熱源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因此,即使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熱量也不容易傳到手上,可抑制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情況。石墨片10是極薄型,可實現(xiàn)薄型、輕量化。
[0077]不限于石墨片10,省略了圖示,但也可以是例如石墨烯(graphene)、金屬板等。
[0078]石墨烯例如是一個原子的厚度的SP2鍵合碳原子的片,采用由碳原子及其鍵構成的蜂巢狀的六角形晶格結構。
[0079]圖6A、圖6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6A、圖6B中,對與圖3A、圖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080]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保護殼3的內(nèi)表面通過粘接劑或粘接帶等粘貼有作為熱傳導部件的熱管(熱傳導部)5與石墨片(熱傳導部)10的組合體12。石墨片10以能夠熱傳導的方式與熱管5的散熱部5B接合。熱管5具備受熱部5A和散熱部5B,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3A、圖3B同樣地抵接于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熱管5的散熱部5B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石墨片10與散熱部5B連結。
[0081 ]在該結構中,熱量從發(fā)熱源7借助組合體12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擴散,可抑制熱傳導到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因此,可防止熱源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因此,即使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熱量也不容易傳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組合體12是極薄型,可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薄型、輕量化。
[0082]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熱管5、石墨片10等熱傳導部件被粘貼于保護殼3的內(nèi)表面,但不限于該形態(tài),熱管5也可以直接粘貼于殼體20的背面。
[0083]圖7A、圖7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7中,對與圖3A、圖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084]在該實施方式中,上述的保護殼3不是必需的。并且,在殼體20的后蓋(殼部)14上粘貼有熱管5。熱管5配置在形成于殼體20與后蓋14之間的細小的間隙δ、即與熱管5的厚度同等尺寸的間隙(0.3mm?Imm)中。在將后蓋14安裝于主體時,熱管5被夾持在殼體20與后蓋14之間的間隙δ中。熱管5的受熱部5 A與圖3 A、圖3B同樣地抵接于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熱管5的散熱部5Β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
[0085]在該結構中,熱量從發(fā)熱源7借助熱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擴散,可抑制熱傳導到后蓋14的背面的握持部。因此,可防止發(fā)熱源7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與上述的各實施方式不同,由于保護殼3不是必需的,因此,相應地可實現(xiàn)薄型、輕量化。
[008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后蓋14的內(nèi)表面粘貼有熱管5,但不限于該形態(tài),也可以卸下后蓋14而在殼體20的內(nèi)表面粘貼熱管5。也可以這樣:如圖8A、圖SB所示,使熱管5的受熱部5A抵接于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并且將熱管5的散熱部5B在主體的側面處扭轉(zhuǎn)而沿主體的側面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
[0087]圖9A、圖9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9A、圖9B中,對與圖4A、圖4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088]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4A、圖4B的結構不同,不與發(fā)熱源7重疊,配置在發(fā)熱源7的下方。在該情況下,發(fā)熱源7與熱管5的受熱部5A之間的間隙a被設定成例如在I Omm以下。這是因為,當該間隙a超過I Omm時,無法利用受熱部5A高效率地接收發(fā)熱源7的熱量。另外,也可以在發(fā)熱源7與受熱部5A之間的間隙a配置熱傳導性片。
[0089]熱管5的散熱部5B位于從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側緣離開的位置,即避開電池9而延伸,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
[0090]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熱管5的受熱部5A不與發(fā)熱源7重疊,因此,熱管5的受熱部5A在發(fā)熱源7的附近接收發(fā)熱源7的熱量。通過該結構也可得到與圖4A、圖4B所示的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0091]此外,與圖4A、圖4B所示的實施方式同樣地,由于熱管5的散熱部5B避開與電池9對應的面而延伸,因此不容易發(fā)生熱量從發(fā)熱源7流入到電池9的情況,適合在溫暖、熱帶氣候下使用智能手機I。根據(jù)該結構,熱量不容易流入到電池9,熱量可向非握持部擴散。因此,在溫暖、熱帶氣候下使用時,可抑制電池9的異常溫度上升,可延長電池9的使用壽命。
[0092]圖10A、圖1O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0A、圖1OB中,對與圖3A、圖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093]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3A、圖3B中的結構同樣地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側緣而延伸,并以沿保護殼3的上方和側部的方式彎折而終止于電池9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即,熱管5配置在保護殼3的較大范圍。
[0094]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將熱管5設置在保護殼3的較大范圍,發(fā)熱源7的熱量可擴散到保護殼3的較大范圍。因此,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可抑制熱傳導到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可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薄型、輕量化,可防止熱源的高溫異常。此外,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導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095]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要電池9是內(nèi)部具有NFC天線的電池9,則通過將熱管5配置在保護殼3的較大范圍,從而熱管5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通過熱管5來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096]圖11A、圖1l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1A、圖1IB中,對與圖10A、圖1O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097]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10A、圖1OB中的結構同樣地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側緣而延伸,并在保護殼3的上方彎折而終止于保護殼3的上方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即,熱管5配置在保護殼3的上方的較大范圍。
[0098]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將熱管5設置在保護殼3的上方的較大范圍,發(fā)熱源7的熱量可擴散到保護殼3的較大范圍。因此,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可抑制熱傳導到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可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薄型、輕量化,可防止熱源的高溫異常。此外,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導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099]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要電池9是內(nèi)部具有NFC天線的電池9,則通過將熱管5配置在保護殼3的上方的較大范圍,從而熱管5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通過熱管5來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00]圖12A、圖12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2A、圖12B中,對與圖10A、圖1O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101]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10A、圖1OB中的結構同樣地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側緣而延伸,并以沿保護殼3的上方和側部的方式彎折而終止于電池9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在保護殼3的上方處扭轉(zhuǎn),熱管5形成為沿保護殼3的上緣。
[0102]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遍及保護殼3的較大范圍來設置熱管5,發(fā)熱源7的熱量可擴散到保護殼3的較大范圍。因此,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可抑制熱傳導到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可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薄型、輕量化,可防止熱源的高溫異常。此外,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導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103]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要電池9是內(nèi)部具有NFC天線的電池9,則通過將熱管5配置在保護殼3的上方的較大范圍,從而熱管5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通過熱管5來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04]圖13A、圖13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3A、圖13B中,對與圖10A、圖1O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105]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1OA、圖1OB中的結構同樣地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熱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電池9的側緣而延伸,并以沿保護殼3的上方和側部的方式彎折而在電池9的上方形成為旋渦狀。熱管5的散熱部5B延伸到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
[0106]在該結構中,熱量從發(fā)熱源7借助熱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擴散,抑制熱傳導到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因此,可防止發(fā)熱源7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107]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要電池9是內(nèi)部具有NFC天線的電池9,則通過將熱管5形成為旋渦狀,從而熱管5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通過熱管5來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08]圖14A、圖14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4A、圖14B中,對與圖13A、圖1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109]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13A、圖13B中的結構同樣地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熱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電池9的側緣而延伸,并以沿保護殼3的上方和側部的方式彎折而在電池9的上方形成為旋渦狀。熱管5的散熱部5B延伸到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
[011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構成為作為NFC天線而發(fā)揮作用。即,在熱管5的受熱部5A和散熱部5B分別形成有用于輸出電壓的電極21,該各電極21、21經(jīng)配線23分別與內(nèi)置于電池9中的NFC天線(未圖示)的電極22連接。電池9的NFC天線與未圖示的讀寫電路連接。這樣,通過將電池9內(nèi)部的NFC天線與熱管5連接起來,從而可提高接收靈敏度。
[0111]這里,在到達電波為B(t)=Bcos(2nft)的情況下,根據(jù)電磁感應的法則,產(chǎn)生V(t)=—NS{dB(t)/dt}cos0 = 2nfNSBcos0.sin(2nft)的電動勢,接收信息。
[0112]其中,B(t):時間變化的磁場、B:磁場的振幅、f:到達電波的頻率、t:時間、V(t):線圈產(chǎn)生的交流電壓、S:線圈的截面積、N:線圈的匝數(shù)、Θ:線圈的面與電波的到達方向所成的角度。
[0113]因而可知:線圈的匝數(shù)越多,交流電壓越大、接收靈敏度提高。
[0114]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熱管5與電池9內(nèi)部的NFC天線連接,并且,將熱管5形成為旋渦狀,由此可確保多的匝數(shù),其結果是,可提高阻抗,可得到接收靈敏度高的天線。由此,可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15]此外,由于以分體部件構成熱管5即天線和電池9,因此,即使任一方發(fā)生不良情況,僅更換發(fā)生該不良情況的一方即可,與將天線一體地安裝于電池9的情況相比,可減少成本。
[0116]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所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熱量從發(fā)熱源7借助熱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擴散,可抑制向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熱傳導。因此,可防止發(fā)熱源7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導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117]圖15A、圖15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5A、圖15B中,對與圖13A、圖1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118]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配置在從發(fā)熱源7離開的位置。熱管5與圖13A、圖13B所示的結構同樣地一部分抵接于電池9的側緣而沿電池9的外周彎折并形成為旋渦狀。熱管5的散熱部5B延伸到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0
[0119]在該結構中,通過間接地使殼體內(nèi)部的熱量擴散,而不是利用熱管5使由發(fā)熱源7產(chǎn)生的熱量直接擴散,能夠使殼體的內(nèi)部的熱量均衡。
[0120]此外,與圖13A、圖13B所示的所述實施方式同樣地,借助熱管5使殼體內(nèi)部的熱量均衡而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擴散,可抑制向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熱傳導。因此,可防止發(fā)熱源7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導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121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要電池9是內(nèi)部具有NFC天線的電池9,則通過將熱管5形成為旋渦狀,從而熱管5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通過熱管5來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22]圖16A、圖16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6A、圖16B中,對與圖15A、圖15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123]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配置在從發(fā)熱源7離開的位置。熱管5與圖13A、圖13B所示的結構同樣地一部分抵接于電池9的側緣而沿電池9的外周彎折并形成為旋渦狀。熱管5的散熱部5B延伸到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0
[012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構成為作為NFC天線而發(fā)揮作用。即,在熱管5的受熱部5A和散熱部5B分別形成有用于輸出電壓的電極21,該各電極21、21經(jīng)配線23分別與內(nèi)置于電池9中的NFC天線(未圖示)的電極2 2連接。電池9的NFC天線與未圖示的讀寫電路連接。這樣,通過將電池9內(nèi)部的NFC天線與熱管5連接起來,從而可提高接收靈敏度。
[0125]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熱管5與電池9內(nèi)部的NFC天線連接,并且,將熱管5形成為旋渦狀,由此可確保多的匝數(shù),其結果是,可提高阻抗,可得到接收靈敏度高的天線。由此,可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26]此外,由于以分體部件構成熱管5即天線和電池9,因此,即使任一方發(fā)生不良情況,僅更換發(fā)生該不良情況的一方即可,與將天線一體地安裝于電池9的情況相比,可減少成本。
[0127]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所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借助熱管5使殼體內(nèi)部的熱量均衡而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散熱,可抑制向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熱傳導。因此,可防止發(fā)熱源7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導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128]圖17A、圖17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7A、圖17B中,對與圖13A、圖13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129]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13A、圖13B中的結構同樣地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熱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電池9的側緣而延伸,并以沿保護殼3的上方和側部的方式彎折而在電池9的上方形成為旋渦狀。熱管5的散熱部5B延伸到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在保護殼3的側部處扭轉(zhuǎn),熱管5形成為沿著保護殼3的兩側緣和上緣。
[0130]該結構中,熱量從發(fā)熱源7借助熱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散熱,可抑制向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熱傳導。因此,可防止發(fā)熱源7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不容易傳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131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要電池9是內(nèi)部具有NFC天線的電池9,則通過將熱管5形成為旋渦狀,從而熱管5作為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可通過熱管5來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32]圖18A、圖18B示出了另一實施方式。另外,在圖18A、圖18B中,對與圖17A、圖17B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標號來表不,省略其說明。
[0133]在該實施方式中,熱管5的受熱部5A與圖18A、圖18B中的結構同樣地以抵接并重疊的方式配置在與發(fā)熱源7對應的面的中央部。熱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電池9的側緣而延伸,并以沿保護殼3的上方和側部的方式彎折而在電池9的上方形成為旋渦狀。熱管5的散熱部5B延伸到與電池9對應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終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區(qū)域B、D。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在保護殼3的側部處扭轉(zhuǎn),熱管5形成為沿著保護殼3的兩側緣和上緣。
[013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熱管5構成為作為NFC天線而發(fā)揮作用。即,在熱管5的受熱部5A和散熱部5B分別形成有用于輸出電壓的電極21,該各電極21、21經(jīng)配線23分別與內(nèi)置于電池9中的NFC天線(未圖示)的電極2 2連接。電池9的NFC天線與未圖示的讀寫電路連接。這樣,通過將電池9內(nèi)部的NFC天線與熱管5連接起來,從而可提高接收靈敏度。
[0135]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熱管5與電池9內(nèi)部的NFC天線連接,并且,將熱管5形成為旋渦狀,由此可確保多的匝數(shù),其結果是,可提高阻抗,可得到接收靈敏度高的天線。由此,可提高NFC天線的接收靈敏度。
[0136]此外,由于以分體部件構成熱管5即天線和電池9,因此,即使任一方發(fā)生不良情況,僅更換發(fā)生該不良情況的一方即可,與將天線一體地安裝于電池9的情況相比,可減少成本。
[0137]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所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借助熱管5使殼體內(nèi)部的熱量均衡而朝向非握持部的區(qū)域擴散,可抑制向保護殼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熱傳導。因此,可防止發(fā)熱源7的高溫異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為散熱部5B,因此熱量不容易傳導到手上,使用者不會感到不舒服。
[0138]另外,在圖9A、圖9B至圖18A、圖18B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對將熱管5安裝于保護殼3的示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如圖7A、圖7B所示地直接將熱管5安裝于殼體的背面。在該情況下,上述的保護殼3不是必需的,在殼體20的后蓋(殼部)14直接粘貼熱管5。
[0139]此外,也可以粘貼熱管5的同時在保護殼3的內(nèi)表面粘貼圖5A、圖5B所示的石墨片。
[0140]此外,在圖13A、圖13B、圖15A、圖15B、圖17A、圖17B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將熱管5與內(nèi)置在電池9中的NFC天線連接而作為NFC天線發(fā)揮作用,但即使在電池9中未內(nèi)置NFC天線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熱管5作為單獨的NFC天線發(fā)揮作用。
[0141]以上在各實施方式中對采用智能手機I作為移動式電子設備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適合于例如手寫面板終端、便攜式電話等在板狀殼體搭載有計算機的被稱為“智能裝置”的設備等。
[0142]標號說明
[0143]1:智能手機(電子設備)
[0144]3:保護殼(殼部)
[0145]5:熱管(熱傳導部件)
[0146]5A:受熱部
[0147]5B:散熱部
[0148]7:發(fā)熱源
[0149]9:電池
[0150]10:石墨片(熱傳導部件)
[0151]12:組合體
[0152]14:后蓋(殼部)
[0153]20:殼體
[0154]21、22:電極
【主權項】
1.一種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該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具備薄型的熱傳導部件,該熱傳導部件被配置在電子設備的殼體與設置于該殼體的背面的殼部之間的間隙中,在與發(fā)熱源對應的面上配置有受熱部,在非握持部處配置有散熱部。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作為內(nèi)置于所述電子設備中的NFC天線的接收輔助部件發(fā)揮作用。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作為NFC天線發(fā)揮作用。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被粘貼于所述殼體和所述殼部中的任一方。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部是所述殼體的后蓋。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部是外置的保護殼。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熱部被配置在與電池對應的面。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熱部被配置成避開與電池對應的面。9.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是熱管。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是石墨片。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是石墨烯。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是金屬板。1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電子設備外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熱傳導部件是多個熱傳導部件的組合。
【文檔編號】H04M1/21GK205681514SQ201490000992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4年9月26日 公開號201490000992.1, CN 201490000992, CN 205681514 U, CN 205681514U, CN-U-205681514, CN201490000992, CN201490000992.1, CN205681514 U, CN205681514U, PCT/2014/75592, PCT/JP/14/075592, PCT/JP/14/75592, PCT/JP/2014/075592, PCT/JP/2014/75592, PCT/JP14/075592, PCT/JP14/75592, PCT/JP14075592, PCT/JP1475592, PCT/JP2014/075592, PCT/JP2014/75592, PCT/JP2014075592, PCT/JP201475592
【發(fā)明人】青木博史, 稻垣義勝, 平澤壯史, 池田匡視
【申請人】古河電氣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