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Ic卡的連結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能與IC卡的電極部連接的接觸部,可供IC卡插入拔離的IC卡的連結器。
圖7表示具有技術的IC卡的連結器的平面圖,圖8是圖7這VIII-VIII線斷面圖,(a)表開始插入IC卡時的狀態(tài),(b)表將IC卡插入到卡的搬送通路的終端時的狀態(tài)。
在這些圖中,整體以40來表示的IC卡的連結器,由上板41以及底板42形成備有卡插入口44與兩側部45a、45b的卡插入通路43,在底板42則穿設有沿著箭頭E-F方向而延伸存在的矩形的窗46。
47是表面向上板而立設的一對的導引壁,而在彼此相對的位置穿設傾斜的導引溝48。
49是表嵌裝于底板42的凹部,而與被插入到卡插入通路43的IC卡30的一側抵接,而將另一側推壓到其中一個側壁45a的提供側向力的板簧。
50是一大扁平的大約直方體狀而被嵌到窗46的移動件,而接觸件51則被安裝到底面,被植設在前方的兩側的凸部52則被卡入上述導引溝48,由該導引溝48可以在圖中的箭頭G-H方向自由移動地被導引。
由在突設于移動件50的后端下部的突起53與突設在上述底板42的突起56之間所設的拉伸螺旋彈簧54,移動件50會被朝箭頭H方向彈壓,而形成在大約中央部的卡合凹部55則位卡插入通路53。
57是一使接觸件51與印刷電路基板58能夠電氣連接的彈性印刷基板。
在此一構造中,當自卡插入口44將IC卡30朝圖中箭頭E方向插入時,則如同圖(a)所示,IC卡30的前端會與移動件50的卡合凹部55抵接。
再者,當將IC卡30朝箭頭E方向插入時,則由IC卡30的前端將移動件50朝E方向推壓,而移動件50的凸部52會為導引溝48所導引而抵抗壓縮彈簧54而朝箭頭G方向移動,如同圖(b)所示,接觸件51會于卡插入通路43內進出,而與IC卡30的電極部(未圖示)接觸。
在此一狀態(tài)下,在接觸件51與IC卡30的電極部之間進行數據的傳授,而改寫電極部的數據。此時的接觸件51與印刷基板58之間的數據的傳授則是經由彈性印刷基板57而進行。
當結束對IC卡30的電極部的數據改寫時,則使IC卡30朝箭頭F方向移動,而自卡插入口44拉離,當IC卡30被拉離時,移動件50會根據壓縮彈簧54的彈性回復力,凸部52會為導引溝48所導引而朝箭頭H方向移動,而接觸件51會自卡插入通路43退出。
在上述習知的IC卡的連結器中,由于是一使備有接觸件51的移動件50移動的構造;因此不僅必須在接觸件51與印刷基板58之間要設置具有可撓性的彈性印刷基板57,也必須搭載位于接觸件51與彈性印刷基板57之間的另外的印刷基板,因此,零件數目會增加。而且,在移動件50移動時,由于不得不設置一考慮彈性印刷基板57的撓曲的收容空間,因此會對小型化造成阻礙。
再者,由于是一使移動件50朝箭頭G-H方向的斜方向移動的構造,因此,在卡搬送路徑43的上下方向必須要有能夠使移動部50移動的動作空間,因此IC卡的連結器會有在厚度方向變大的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即有監(jiān)于以上的問題而開發(fā),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少零件數目與達成裝置的小型化以及輕薄化的IC卡的連結器。
為了要達成該目的,本發(fā)明的IC卡的連結器,其主要是一由從卡插入口將IC卡插入到卡插入通路而使IC卡的電極部與接觸件的接點部連接的IC卡的連結器,至少形成有卡插入通路的底面的基底3、基部為該基底所保持,而藉由搖動端側的接點部的彈性變形可以在卡插入通路內自由進退而由具有彈簧特性的導電材料所形成的接觸件23,由與被插入到卡插入通路的IC卡合的卡合,靠朝著與卡插入通路呈平行的方向移動,可以與上述接觸件卡合,抵接接觸件的彈性回復力而進出卡插入通路內的移動件17,以及使該移動部朝卡插入口側彈壓機構。
因此,由于是一使移動件朝與卡插入通路呈平行的方向移動的構造,因此,連結器整體的厚度變薄。
又,根據本發(fā)明,彈壓機構是一卡合在移動件的前端而由導電材料所形成的板簧。
因此,板簧會被嵌插到基底的狹縫內而被保持。
又,根據本發(fā)明,接近于板簧,備有配合板簧而用于檢測IC卡的插入的檢測端子。
因此,靠由于插入IC卡而發(fā)生彈性變形的板簧抵接到檢測端子可以檢測出IC卡的插入。
又,根據本發(fā)明,由將接觸件的基端部設成可以安裝在印刷基板的導線(lead),可以直接將接觸件安裝在印刷基板上,且連結器被安裝在印刷基板上。
以下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表示取下本發(fā)明的IC卡的連結器的蓋子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
圖2表示將IC卡插入到IC卡連結器的狀態(tài)以取下蓋子表示的平面圖。
圖3表示圖1的III-III線斷面圖。
圖4表示圖2的IV-IV線斷面圖。
圖5表示圖2的V-V線斷面圖。
圖6表示圖2的VI-VI線斷面圖。
圖7表示取下以往的IC卡的連結器的蓋子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
圖8表示圖7的VIII-VIII線斷面圖,(a)表開始插入IC卡的狀態(tài),(b)表將IC卡插入到卡搬送通路的終端的狀態(tài)。
在這些圖中,在整體以符號1表示的IC卡的連結器,是由將由側斷面大略呈L字狀(正面看為コ字狀)的合成樹脂所形成的蓋子2以及大略呈平板狀的中合成樹脂所形成的基底3重合一起而形成具有卡插入口4的卡插入通路5。在蓋子2的后端突設有背面2a,而在下面的大略中央部一體形成有凸部2b,在基底3的上面的兩側則一體形成一對的凸條體3a,3a。
6,6表示在基底3的兩側,如在箭頭A-B方向延伸的突出形成在上述凸條體3a,3a的上面的側壁,而可朝向箭頭C方向彈性變形,而其前端部呈彼此相對突設有6B,6B的支撐臂6A則朝向A方向延伸設置。
在基底3的大略中央,則并列在箭頭A-B方向穿設由上面來看是矩形的窗7,8,而這些窗7的前部側的端緣7A與窗8的后部側的端緣8a的下面,則相對于端緣7a,8a,將由側面來看配置在斜下方的保持臺部9,10一體形成在基底3。
而如使這些端緣7a,8a的下面與保持臺部9,10的上面之間連通,沿著端緣7a,8a分別設有4個穿設在A-B方向的狹縫9a,10a。而分隔該4個狹縫9a,10a之間的3個分隔壁9b,10b則被突設在保持臺部9,10上。
在上述窗8的端緣8a上,直方體狀的卡動部11被突設在上方,而如狹長窗7,8般將二對在箭頭A-B方向細長地被形成的矩形的導引溝12,13穿設在基底3上。
如圖5所示,在與導引溝12,13對應的位置的基底3的下面,則如使其彼此面向突出形成在卡搬送方向(以圖中的箭頭A-B方向表示)延伸的二對斷面呈L字狀以及倒L字狀的導引突起14,14。
17表示呈平板狀而由上面來看呈矩形的移動件,在其中央穿設矩形的孔18,在前后的兩側部,二對可以卡入在上述導引溝19,20則被突設在上方。
在這些凸條體19,20的下面則形成有可與上述導引突起14卡合的段部19a,20a(19a未圖示),而在其中一個凸條體20的上面的后端部,則突起20b被突設在上方。
該移動件17,則靠使凸條體19,20嵌合在導引溝12,13而讓段部19a,20a嵌合在導引突起14,14可以使突起20b自導引溝13突出到卡搬送通路5內,在基底3的下方,則與卡插入通路5呈平行地,在圖中箭頭A-B方向呈自由往復運動狀被導引。
如圖1以及圖3所示,在該移動件17的上面與上述基底3的窗7,8對應的位置,則與箭頭A-B方向呈垂直相交,朝上方突設長度大約與窗7,8的寬度相同的凸部21,22。
在基底3的后方的兩側部的下面,如圖6所示,則根據與上述保持臺部9,10相同的突出量一體形成有朝下方突設的一對的凸部15,15。在這些凸部15,15,則在上下方向穿設可供后述的板簧25,26插入的狹縫15a,15a。
如圖3所示,23是由整體呈細長薄片的具有彈簧特性的導電材料所形成的4個接觸件,由側面來看則被折彎成曲桿狀,由前端的基端部23b的寬度被形成極細的基部23a,自該基部23a被折彎成相對于水平線呈傾斜的嵌合部23c,以及在該嵌合部23c的搖動端側朝上方突設的接點部23d所形成。
該接觸件23,則將基部23a,自基端部23b側從窗7的端緣7a的下面嵌插到狹縫9a內,而使基部23a的水平部載置在保持臺部9的上面,靠著基部23a的兩垂直部嵌合在保持臺部9的端緣7a的前、后面,可以限制其朝箭頭A-B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動,而為保持臺部9所保持。
24表示內整體呈細長薄片而具有彈簧性能的導電材料所形成的4個接觸件,由側面來看被折彎成直角,由前端的端部24b的寬度被形為極細的基部24a、以及自該基部24折彎成相對于水平線呈傾斜,而在搖動端側朝上方突設有接點部24b的嵌合部24c所形成。
該接觸件24,則將其基部24a,自基端部24b側,自窗8的端緣8a的下面嵌插到狹縫10a內,使基部24a的水平部載置到保持臺10的上面,由保持臺部10的后面與蓋子2的背面部2a來挾持基部24a的垂直部,可以限制朝箭頭A-B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動,而為保持臺部10所保持。
這些接觸件23,24的基端部23b,24b則被嵌插在形成在后述的印刷基板28的通孔內,而形成為可以安裝在印刷基板28的導線(lead)。
在如此被保持的接觸件23,24的嵌合部23c,24c的下面,上述移動件17的凸部21,22則會產生對接。
25,26表示由整體細長薄片狀而具有彈簧性能的導電材料所形成的板簧,是由前端的基端部25b,26b的寬度被形成為極細的基部25a,26a,以及自這些基部25a,26a的上端,如與寬度方向垂直相交而延設,由上面來看,在厚度方向被折彎成一字形的嵌合部25c,26c所形成。
這些板簧25,26,靠將基部25a,26a,如圖6所示,嵌插到凸部15,15的狹縫15a,15a內,如圖1所示,使嵌合部25c,26c與上述移動件17的凸條體20的突起20b嵌合而為基底3所保持。
27由導電材料所形成,而用于檢測IC卡30被插入到卡插入通路5的終端的檢測端子,如使其上部接近于其中一個板簧25的嵌合部的后方般地被植設在基底3,而其下部27b則自基底3突出。
28是形成用于控制IC卡的連結器1的控制電路等,而被固定在安裝有IC卡的連結器1的裝置本體(未圖示)上的印刷電路基板。
在該印刷電路基板28的上面,則使基底3的保持臺部9,10以及凸部15的各底面相對,藉著將上述接觸件23,24的基端部23b,24b嵌插入該印刷電路基板28的通孔內加以焊接而安裝,除了可以使接觸件23,24連接到印刷電路基板28上的電路外,IC卡的連結器1也被固定到印刷電路基板28。
如此,由于靠將接觸件23,24的基端部23b,24b安裝到印刷電路基板28,可以將IC卡的連結器固定在印刷電路基板28,因此可以不用經由托架等即能夠將IC卡的連結器1固定到裝置本體,藉此除了可以減少零件數目外,也可以防止裝置本體的大型化,且能夠縮短IC卡的連結器1的組裝的作業(yè)時間。
上述板簧25,26的基端部25b,26b以及檢測端子27的下部27b也被嵌插到印刷電路基板28的通孔內,靠焊接被安裝。
下面說明此一構造的IC卡的連結器的動作。
如圖3所示,當IC卡30未被插入到卡搬送通路5內時,移動件15會與凸條體20的突起20b卡合,而靠板簧25,26的彈性回復力朝圖中的箭頭B方向移動。
因此,接觸件23,24的嵌合部23c,24c不會為移動件17的凸部21,22所推壓,且接觸件23,24的接點部23d,24d,則靠嵌合部23c,24c的彈性回復力自卡搬送路徑5退出而位于窗7,8內。
在此狀態(tài)下,若將IC卡30自卡插入口4朝箭頭A方向插入到卡搬送通路5內時,則IC卡30的上下面會為蓋子2的凸部2b與基底3的凸條體3a,3a所導引,而兩側則由基底3的兩側壁6,6所導引。
如圖2所示,被插入到卡搬送通路5內的IC卡30的前端部的兩側,當抵接到支撐臂6a,6a的突起6b,6b時,由于支撐臂6a,6a會朝箭頭C方向產生彈性變形,因此由該支撐臂6a,6a的彈性回復力,IC卡30會被保持,而防止其自卡插入口4脫落。
在由支撐臂6a,6a所保持的狀態(tài)下,若持續(xù)地將IC卡30的前端部的兩側,當抵接到支撐臂6a,6a的突起6b,6b時,由于支撐臂6a,6a會朝箭頭C方向產生彈性變形,因此由該支撐臂6a,6a的彈性回復力,IC卡30會被保持,而防止其自卡插入口4脫落。
在由支撐臂6a,6a所保持的狀態(tài)下,若持續(xù)地將IC卡30朝箭頭A方向插入時,則IC卡30的前端會抵接在移動件17的凸條體20的突起20b。
而且,當抵抗板簧25,26連箭頭B方向的彈壓力,將IC卡30朝箭頭A方向插入時,如圖4所示,移動件17也會隨著朝箭頭A方向移動。
因而,由移動件17的突起21,22,由于接觸件23,24的嵌合部23c,24c會抵抗這些嵌合部23c,24c的彈性回復力而朝箭頭D方向產生彈性變形,因此,接點部23d,24d會在卡搬送通路5內進出,而接點部23d,24d會抵接在IC卡30的電極部31。
在此一狀態(tài)下,當持續(xù)將IC卡30朝A方向插入時,這些接點部23d,24d則在A-B方向限制其移動而成為固定狀態(tài),由于電極部31相對于該固定狀態(tài)的接點部23d,24d滑動,因此,藉由該電極部31可以除去接點部23d,24d的表面的骯臟,亦即自我清潔(self cleaning)。
當將IC卡30的前端抵接到止動部11,因將IC卡30插入到卡搬送通路5內的終端為止時,則因為移動件17的凸條體20的突起20b產生彈性變形的其中一個板簧25的嵌合部25c會抵接在檢測端子27的上部27a。
由于由板簧25與檢測端子27檢測電路被關閉(ON),因此檢測出完成IC卡30將卡搬送通路5的插入。由此檢測,在接觸件23,24以及與其接觸的IC卡30的電極部31之間會進行數據的傳受,改寫電極部31的數據。
如此,由配設導電性的檢測端子27,除了對板簧25賦予使移動件17朝B方向彈壓的功能外,由于一并具備有可以檢測出IC卡已完成插入到卡搬送通路5的動作的檢測功能,因此可以減少零件數目以及達成小型化。
當完成對IC卡30的電極部31的數據的更寫時,當抵抗支撐臂6a,6a的保持力而將IC卡30朝圖中箭頭B方向拉離時,則可以解除靠IC卡30的前端朝向移動件17的凸條體20的突起20b的A方向的推壓狀態(tài)。
因此,如圖3所示,由于移動件17可以藉由板簧25,26的嵌合部25c,26c的彈性回復力朝箭頭B方向移動,因此可以解除藉由移動件17的突起21,22朝向接觸件23,24的嵌合部23c,24c的D方向的推壓狀態(tài)。
由此,嵌合部23c,24c會產生彈性回復,接點部23d,24d會自卡搬送通路5退出而位于基底3的窗7,8內,而離IC卡30的電極部31。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雖然接觸件23,24是在基底3側被保持,但是藉由將移動件17在蓋子2側支撐成可以自由移動狀,也可以使接觸件23,24保持在蓋子2側。
而且,雖然是將接觸件23,24設成薄片狀的板簧,但是并不限于此,其也可以是鋼線狀的細長的銷(pin),主要是要由具有彈簧特性的導電材料所形成即可。
而且,雖然將接觸件23,24的基部23a,24a的基端部23b,24b形成極細的段部,但是并未特別限定于該形狀,主要是要前端部有自基底3的底面突出的長度,且可以形成為安裝在印刷電路基板28的導線即可。
根據本發(fā)明,靠使移動件朝與卡搬送通路幾乎平行地移動,可以使IC卡的連結器達成薄化。
而且,將接觸件的基部保持在基底,藉由移動件的移動抵抗接觸件的彈性回復力使接點部在卡搬送通路內進出,由于IC卡的電極部相對于固定狀態(tài)的接點部滑動,因此可以進行自我清潔,且減少接點不良的情形,減輕保養(yǎng)檢修作業(yè)。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由于彈壓機構設成由可以嵌合在移動件的前端的導電材料所形成的板簧,由于只靠嵌插在基底的狹縫內即可以加以保持,因此組裝容易。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靠具備一接近于板簧而可以檢測出IC卡的插入的檢則端子,因此靠因為IC卡的插入而產生彈性變形的板簧抵接到檢測端子可以檢測到IC卡的插入,因此除了對板簧賦予使移動件的回復趨勢的功能外,由于也一并具有用于檢測到IC卡完成插入到卡搬送通路內的動作的功能,因此可以減少零件數目以及達成小型化。
而且,根據本發(fā)明,將接觸件的基部保持在基底,而設成可以安裝在印刷基板的導線,可以直接將接觸件安裝到印刷基板上,因此不需要如以往般需要彈性印刷基板或是其他的印刷基板,而能夠減少零件的數目,且達成小型化。
而且,藉著將接觸件直接安裝到印刷基板,由于可經由接觸件將IC卡的連結器安裝到裝置本體上,因此不需要用于組裝的托架等,可以縮短組裝時間,且達成小型化。
權利要求
1.一種IC卡的連結器,其主要是一由從卡插入口將IC卡插入到卡插入通路而使IC卡的電極部與接觸件的接點部連接IC卡的連結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形成有卡插入通路的底面的基底3、基部為該基底所保持,而由搖動端側的接點部的彈性變形可以在卡插入通路內自由進退而由具有彈簧特性的導電材料所形成的接觸件23,由與被插入到卡插入通路的IC卡合的卡合,靠朝著與卡插入通路呈平行的方向移動,可以與上述接觸部卡合,抵抗接觸件的彈性回復力而進出卡插入通路內的移動件17,以及使該移動;朝卡插入口側彈壓的彈壓機構。
2.如權利要求1的IC卡的連結器,彈壓裝置是一以可以卡合在移動件的前端的導電材料所形成的板簧。
3.如權利要求2的IC卡的連結器,接近于板簧,而備有配合板簧而用于檢測IC卡的插入的檢測端子。
4.如權利要求1的IC卡的連結器,接觸部的基部是一可以安裝到印刷基板的導線。
全文摘要
由蓋子2與積層于此的基底3形成備有卡插入口4的卡搬送通路5。接觸件23的基部23a由基底3所保持,而限制在A-B方向的移動,且接點部23d由彈性變形而在卡搬送通路5內自由進退。移動件17則與卡搬送通路5平行地在A-B方向自由移動,而與IC卡30的前端卡合的突起20b則突出于卡搬送通路5內。在移動件17則突設有靠朝A方向移動而與接觸件23卡合,而使接點部23d進出于卡搬送通路5內的凸部21。從而減少零件數目與使裝置小型化。
文檔編號H04M17/00GK1160250SQ9710088
公開日1997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1997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3月14日
發(fā)明者高坂泰 申請人:株式會社田村電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