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攝像機模塊、攝像機模塊用的支架、攝像機系統(tǒng)和攝像機模塊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包括配備有光導通道的支架的攝像機模塊,在所述通道內(nèi)存在具有光軸的透鏡,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存在于所述光導通道端部附近,圖像傳感器包括其取向垂直于光軸的圖像部分。
本發(fā)明還涉及擬用于攝像機模塊的配備有光導通道的支架,所述支架設置成用以容納具有光軸的透鏡,所述支架還設置成用以在光導通道端部附近設置包括圖像部分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
本發(fā)明還涉及攝像機系統(tǒng),它包括具有支架的攝像機模塊。
本發(fā)明還涉及包括支架的攝像機模塊的制造方法。
從歐洲專利申請EP-A 1 081 944已知這樣的攝像機模塊。所述已知的攝像機模塊適用于攝像機系統(tǒng),諸如包括在電話機、便攜式計算機或者數(shù)字照相機或者數(shù)字攝影機中的攝像機系統(tǒng)。采用所述已知的攝像機模塊,攝像模塊設置成緊靠著支架的第二端。所述已知的攝像機模塊的攝像模塊包括基底。存在于基底的背向支架的、已經(jīng)形成導電布線圖的一側的,是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例如CCD(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或者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機系統(tǒng)的攝像機模塊通過導電連接,例如適當選定的材料(諸如金或者其他導電材料)的凸起塊形式的導電連接形成部件。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面對基底的一側包括設置成把入射光轉換為電信號的光敏區(qū)。
在所述已知的攝像機模塊的一個實施例中,基底是非透明材料,例如柔性箔覆蓋的金屬板,箔上有所述布線圖,其中金屬板上開有小孔,用以把光透射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光敏區(qū)。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基底由透明材料,諸如玻璃構成,其中導電布線圖存在于面對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一側。
所述已知的攝像機模塊的一個缺點是,它要求復雜的制造方法,這使攝像機模塊成本相對較高。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設計成能夠簡單地制造的攝像機模塊。這目的用按照前言段落描述的攝像機模塊達到,其特征在于,形成支架的一部分的對準裝置存在于光導通道端部附近,所述對準裝置相對于光軸對準該圖像部分。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中,借助于所述對準裝置來固定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在支架中的位置。因此,圖像部分相對于光軸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因此,在其制造過程中,為了相對于光軸對準圖像部分,只要利用對準裝置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支架中即可。結果簡化了攝像機模塊的制造。
此外應當指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不象已知攝像機模塊的情況那樣裝在攝像模塊內(nèi)。代之以,可以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直接置于支架中。這本身已經(jīng)簡化了攝像機模塊的制造。另一個結果是可以縮小攝像機模塊的尺寸,特別是在與光軸平行的方向上。這也是一個優(yōu)點,因為在許多其中使用攝像機模塊的應用中可用空間非常有限,在將來的應用中尺寸甚至很可能進一步縮小。
按照本發(fā)明攝像機模塊的一個實施例,其特征在于,圖像部分在與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主面平行的平面內(nèi)延伸,其中,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包括其取向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主面的側面,并且其中,在垂直于光軸的方向上的剖面圖中看到,光導通道在所述端部附近包括至少基本上是多邊形的內(nèi)壁,其中,所述對準裝置包括存在于所述多邊形的各角落附近的凸臺,所述凸臺鄰接所述內(nèi)壁并且緊靠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側面上,結果,在垂直于光軸的方向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基本上無余隙地安裝在支架之內(nèi)。
由于所述凸臺確保在支架的內(nèi)壁和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側面之間基本上沒有留出余隙,因而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位置以及圖像部分的位置在垂直于透鏡光軸的平面上是固定的。因此,為了相對于光軸對準圖像部分,只要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所述各凸臺之間,使主面在垂直于光軸的方向上延伸并面對透鏡就足夠了。就圖像部分相對于光軸的對準而言,這導致攝像機模塊制造的進一步簡化。
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實施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凸臺配備有在沿垂直于光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看到的L形凹口,凸臺的一側總是鄰接所述內(nèi)壁,而同時另一側基本上無余隙地緊靠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彼此相鄰的兩個側面上。
當這樣配置所述各凸臺時,將比較容易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所述各凸臺之間,使主面垂直于光軸延伸并面向透鏡。就相對于光軸對準該圖像部分而言,這導致攝像機模塊制造的進一步簡化。
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另一個實施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緊靠在支持面上,這使該圖像部分在與光軸平行的方向上是固定的。
在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固定到基底之后,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主面以與基底的存在該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側面平行的方式延伸,因為主面和第二主面彼此平行地延伸。結果,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圖像部分也以與基底的存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側面平行的方式延伸。支架的支持面的取向垂直于光軸。這使支架裝入基底之后圖像部分的取向垂直于光軸。這種取向導致使用時由透鏡投影在圖像部分上的圖像質量得以改善。由于如上所述的支架結構和所述支架固定到基底上的方法的結果,這個取向得以簡單地實現(xiàn)。這導致攝像機模塊制造的進一步簡化。
一種按照本發(fā)明的用于攝像機模塊的支架,所述支架配備有光導通道,所述光導通道設置成容納具有光軸的透鏡并且還設置成在該光導通道端部附近設置包括圖像部分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所述支架的特征在于,形成支架一部分的對準裝置存在于光導通道的所述端部附近,用以相對于光軸對準該圖像部分。
在按照本發(fā)明支架中,由所述對準裝置來固定要設置包括圖像部分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位置。于是,圖像部分相對于光軸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因此,在制造攝像機模塊時,為了相對于光軸對準圖像部分,只要利用對準裝置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支架中即可。因而,制造攝像機模塊時利用按照本發(fā)明的支架簡化了攝像機模塊的制造。
一種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系統(tǒng),它包括攝像機模塊,所述攝像機模塊包括配備有光導通道的支架,在光導通道中存在具有光軸的透鏡,其中,在所述光導通道端部附近存在配備有其取向垂直于光軸的圖像部分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并且其中形成支架的一部分的對準裝置存在于光導通道的所述端部附近,用以相對于光軸對準圖像部分。
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系統(tǒng)采用攝像機模塊,在所述攝像機模塊內(nèi),通過對準裝置來固定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在支架內(nèi)的位置。于是,圖像部分相對于光軸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在制造過程中,為了相對于光軸對準圖像部分,只要利用對準裝置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支架中即可。結果簡化了攝像機系統(tǒng)的制造。
一種制造包括支架的攝像機模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架配備有對準裝置,其中,在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所述支架中時,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與對準裝置接觸,結果,相對于光軸對準了存在于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圖像部分。
在制造過程中,將具有光軸的透鏡置于支架中。為了正確地操作攝像機模塊,在垂直于光軸的平面內(nèi)相對于光軸對準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是重要的。為了做到這一點,攝像機模塊在制造時配備有對準裝置。圖像部分相對于光軸的自動對準是通過在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支架中時使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與對準裝置接觸來完成的。結果簡化了攝像機系統(tǒng)的制造。
現(xiàn)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討論本發(fā)明的這些及其他方面,附圖中
圖1A-D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一個實施例;圖2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制造步驟;圖3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圖4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圖5A-B示意地表示攝像機模塊支架的透視圖;圖6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圖7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圖8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以及圖9示意地表示用于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支架第二實施例的透視圖。
在附圖中,相似的部分用相同標號表示。
圖1A-D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一個實施例。圖1A是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100的側視圖。攝像機模塊包括安裝在支架102內(nèi)的鏡筒101;其上存在支架102的柔性材料的基底104(柔性箔);由圓頂材料件構成的密封口103,用以密封支架102和基底104之間的接縫;以及剛性構件105,用以提高基底剛度。攝像機模塊的光軸用虛線106表示。例如,攝像機模塊從鏡筒101到剛性構件105的一般高度大約5.0-5.5mm。例如,鏡筒的一般直徑大約5.5-6.0mm。
圖1B表示攝像機模塊100的頂視平面圖。該圖分別表示帶有圓頂材料件103的基底104,以及支架102和鏡筒101。光軸106用直線110和111的交點代表。除此之外,支架102具有中心軸。攝像機模塊裝配之后,所述中心軸與光軸106平行地延伸。圖1B中,所述中心軸用直線111和118的交點代表。例如,支架的一般寬度是大約6.0-6.5mm。例如,支架的一般長度是大約6.5-7.0mm。圖1B還示出鏡筒101中用以透射光線的透鏡孔。而且,圖1B示出帶有圖像部分114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配備有焊盤115,焊盤115經(jīng)由焊線116在電氣上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上的集成電路連接到基底上的焊盤117。在攝像機系統(tǒng)中,焊盤117可以通過導電印制線圖案連接到其它電子電路和電源,例如電池組或者電源適配器的輸出端。這樣,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可以獲得所需的電壓和由入射光在圖像部分114產(chǎn)生的、例如可以發(fā)送到攝像機系統(tǒng)中的其他電子電路的電信號。
圖1C是攝像機模塊100的沿圖1B中與光軸106平行取向的AA′平面截取的縱剖面圖。圖示出裝有透鏡120和紅外輻射濾光器121的鏡筒101,其中透鏡孔112在上側。鏡筒101安裝在支架102內(nèi)。支架102內(nèi)是具有一端128的光導通道122。粘結區(qū)域123在光導通道122的端部128。布置在粘結區(qū)域123和基底104之間的是粘結材料124,例如一種適當選擇的膠,用以把支架102粘結在基底104上。在支架102的外側,在支架102粘結到基底的點附近,是圓頂材料件103,它完全覆蓋粘結材料124。這樣,支架102和基底104之間的連接被加強和保護。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包括面向透鏡120的主面125和用一般方法固定在基底104上的第二主面126。主面125和第二主面126的取向垂直于光軸106。圖1C還示出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側面127。所述側面鄰接與此垂直取向的主面125和第二主面126。最后,圖1C還示出焊線116,它在電氣上把圖1B中所示的焊盤115連接到焊盤117。
圖1D是攝像機模塊100的沿圖1A中垂直于光軸106取向的平面BB’截取的剖面圖。該圖以剖面圖的形式示出支架102和內(nèi)壁130。內(nèi)壁130在平面BB′中呈矩形。布置在所述矩形內(nèi)的是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其主面125和圖像部分114在頂視平面該圖表示圖所示的邊界之內(nèi)。主面125類似地呈矩形,而且被內(nèi)壁130包圍。凸臺131在由內(nèi)壁的剖面形成的矩形的各角落附近,。
一方面,凸臺131包括L形凹口129,而另一方面,它們鄰接各角落的內(nèi)壁102。結果,在圖1D的剖面圖中看到,凸臺131類似地呈L形。凸臺131中的凹口基本上無余隙地靠著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側面127。這實現(xiàn)了圖像部分114相對于光軸106的對準。圖1D中,為清晰起見,凸臺131用虛線132與支架102分開。實際上,凸臺131一般與支架102結合成整體,因為這簡化了整體的制造。
在支架102之內(nèi),在內(nèi)壁130和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側面1 27之間為焊盤117和焊線116留出了空間,以便所述焊盤和所述焊線被完全限制在支架102之內(nèi)。這結構的有用的優(yōu)點是用這樣的方法遮護了在機械上相當容易損壞的焊線116。除已經(jīng)指出的元件外,圖1D還示出基底104和圓頂材料件103,后者加強和保護支架102和基底104之間的連接。
其中使用攝像機模塊100的攝像機系統(tǒng)具有這樣的優(yōu)點,即,它可以小,因為攝像機模塊100的尺寸與已知攝像機模塊相比小。其中使用攝像機模塊100的攝像機系統(tǒng)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制造成本低,因為攝像機模塊100較簡單,于是可以以低于已知的攝像機模塊的成本制造。
圖2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制造步驟。圖2A是側視圖,其中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存在于基底104上,在基底104的另一個側面帶有剛性構件105。圖2B是存在于基底104上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頂視平面圖。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主面125范圍之內(nèi)的是圖像部分114,焊盤115在側面127附近排列成行并與側面127平行地延伸。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固定其上的基底104一側還有焊盤117。所述平面與側面127平行地延伸。圖2C以透視圖的形式示意地表示在基底104上設置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
通常做法是在裝配攝像機模塊100以前測試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功能。一般,這是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仍存在于晶圓片上時進行的。這樣的功能測試之后,切割晶圓片。已經(jīng)通過功能測試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隨后用于攝像機模塊100的制造。這防止在攝像機模塊制造時使用無法工作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
在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粘結到基底104之前把粘結劑涂敷在柔性箔基底104上。所述粘結劑可以是一般的膠或者PSA箔。隨后通過元件摘嵌機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設置在基底上,而第二主面126與基底接觸。此后,對粘結劑進行固化。
圖3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制造步驟。圖3A是側視圖,除圖2A中所示的元件外,還示出把焊盤115(未示出)連接到基底104上的焊盤117(類似地未示出)的焊線。圖3B是頂視平面圖,除圖2B所示外元件,還示出把焊盤115連接到基底上的焊盤117的焊線116。圖3C是存在于基底104上的配備有圖像部分114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原理透視圖,其中,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焊盤115用焊線116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連接到基底上的焊盤117,在對用以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粘附在基底104上的粘結劑進行固化之后,設置在電氣上把焊盤115連接到焊盤117的焊線116。如果存在剛性構件105,則剛性構件105在所述連接方面可能是有利的。存在所述剛性構件的結果是,在絲焊處理過程中,亦即,焊線的配置過程中,由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和基底構成的組件較易處理。所述絲焊可以用已知的方法進行。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上集成電路之間的電氣連接以及基底上的電氣連接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實現(xiàn),例如通過接線柱凸塊(stud bumps)。然而,使用接線柱凸塊(stud bumps)的缺點是,它們要求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上有較大的焊盤。
圖4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圖4A是側視圖,表示與圖3A中相同的元件。圖4B是頂視平面圖,除了存在于圖3B中的元件外,還示出已經(jīng)涂敷在基底104上的粘結材料124。粘結材料在基底104上沿著存在于基底104上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周圍形成至少基本上呈矩形的圖案。其中已經(jīng)涂了粘結材料的圖案的形式和尺寸至少基本上與支架102光導通道端部的形成和尺寸相同。圖4C是透視圖,除存在于圖3C中的元件外,還示出已經(jīng)涂敷在基底104上的粘結材料124。
粘結材料124已經(jīng)涂敷成圖案,粘結材料124可以是通常用于此目的膠,在所述圖案中,在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和粘結材料124之間留出空間。在基底104上,在緊靠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各角落附近留出空間是特別重要的。如果粘結材料124實際上存在于這些位置,那么這會導致圖像部分114相對于光軸106的傾斜。換句話說,圖像部分114可能無法定位于其取向垂直于光軸106的平面內(nèi)。工作時,這導致由透鏡在圖像部分114上形成的圖像質量下降。
圖5A-B示意地以透視圖示出攝像機模塊100的支架102。圖5A是從側面,也就是說從緊靠著基底104的一側看去的支架102的原理透視圖。該圖示出存在于支架102的內(nèi)壁130內(nèi)在光導通道122的各角落附近的凸臺131。在沿著垂直于中心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看到,凸臺131配備有L形凹口502,使得凸臺131在同一剖面圖上類似地呈L型。一旦攝像機模塊的裝配完成,如圖1B中所示,支架102的中心軸與光軸106平行地延伸。圖5A還示出存在于光導通道122的端部128的粘結區(qū)域123,其表面取向垂直支架102的中心軸。
圖5B是各凸臺131之一和支架102的內(nèi)壁130以及粘結區(qū)域123的相鄰部分的放大視圖。圖5B還更清楚顯示,凸臺131部分地延伸到光導通道122以外。每一個凸臺131都具有第二端501,它在垂直于支架102中心軸的平面內(nèi)延伸。所述各第二端共同形成一個其取向垂直于支架102中心軸的支持面。
在把粘結材料124涂敷在基底104之后,把支架102置于基底104上面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之上。另一方面,把包括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和基底104的組件設置在支架102內(nèi)可能是有利的。這可能取決于生產(chǎn)環(huán)境。兩種情況下,各凸臺131的第二端501都與基底104接觸,結果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取向垂直于支架102的中心軸,因而也垂直于準備裝入的透鏡120的光軸106,凸臺131的L形凹口502與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側面127接觸,結果,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圖像部分114相對于支架102中心軸的位置是固定的。這樣,如果存在所述透鏡,那么圖像部分114相對于透鏡120的光軸102也對準了。粘結區(qū)域123與粘結材料124接觸,通過粘結材料124來固定支架102相對于基底104的位置。
粘結材料124也起密封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現(xiàn)已存在于其中的支架102的內(nèi)部的作用。支架102以及其固定在基底上的方法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粘結材料124和圓頂材料件103(尚待設置)仍舊以相對較大的距離與圖像部分113隔開,以便后者不會被粘結材料或者圓頂材料件弄臟。
圖6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圖6A是支架102的側視圖,支架102通過粘結材料124固定在基底104上,而剛性構件105存在于基底的另一個側面。圖6B是通過粘結材料124固定在基底104上面的支架102的頂視平面圖。粘結材料124部分地延伸到支架102以外。這簡化了前一個步驟中把粘結材料涂敷在基底104上的操作,因為若粘結材料的涂敷進行得相對不準確,完全的粘接仍舊得到保證。另外,通過光導通道122可以看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一部分和存在于其上的圖像部分114。
圖6C以透視圖顯示通過粘結材料124粘附在基底104上的支架102,剛性構件105存在于基底104的另一個側面。
圖7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圖7A是側視圖,除圖6A中所示的元件外還示出與支架102和基底104兩者的外側面鄰接的圓頂材料件103,圓頂材料件103遮護和加強通過粘結材料124形成的兩者之間的連接。圖7B是頂視平面圖,除圖6A中所示的元件外,還示出圓頂材料件103。圖7C是透視圖,除圖6C中所示的元件外,還示出圓頂材料件103。
使用的圓頂材料件103的粘度在其涂敷時必須不太低,因為不然材料將仍舊不與支架102的外側面接觸到足夠的程度。在某些情況下,若粘結材料124本身提供足夠的密封和支架102和基底104之間足夠強的連接,則可以不設置圓頂材料件。在裝有透鏡120的鏡筒101被放入支架102中之前,也可以不涂敷圓頂材料件103。因為圓頂材料件103一般必須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固化,然而,這意味著,透鏡120的材料必須能夠承受所述高溫。
圖8A-C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另一個制造步驟。
圖8A是側視圖,除圖7A中所示的元件外,還示出安裝在支架102上的裝有透鏡120的鏡筒101。圖8B是頂視平面圖,除圖7B中存在的元件外,還示出安裝在支架102內(nèi)的鏡筒101,所述鏡筒裝有透鏡120,后者設置在透鏡孔112的后面。圖8C是透視圖,除圖7C中所示的元件外,還示出安裝在支架102內(nèi)的鏡筒101,所述鏡筒裝有透鏡120,后者設置在透鏡孔112的后面。
鏡筒101具有外側面,它呈圓柱形,圓柱體的軸與透鏡120的光軸一致。支架102安裝鏡筒101的一部分具有圓柱體內(nèi)側面,其中心軸與支架102的中心軸平行地延伸,內(nèi)側面對應于鏡筒的外側面。鏡筒101的外側面和支架102的內(nèi)側面可以是平滑的,以便裝配時鏡筒滑入支架102中。鏡筒101的外側面和支架102的內(nèi)側面也可以設置二個匹配的螺紋,在所述情況下,裝配時鏡筒101利用螺紋擰入支架102中。在這兩種情況下,用一般方法使鏡筒101相對于支架102固定就位后,使透鏡101相對于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圖像部分114聚焦,例如用適當選定的膠,或者用激光焊接或者超聲波焊接技術。
圖9示意地表示用于按照本發(fā)明的攝像機模塊的支架第二實施例的透視圖。支架900配備有光導通道901,后者具有中心軸,在安裝裝有透鏡的鏡筒(例如裝有透鏡120的鏡筒101,也就是說如圖1A-D中所示)之后,光導通道901的中心軸與透鏡的光軸平行地延伸。光導通道901的用箭頭902標示的端部包括粘結區(qū)域903,后者可以把支架900固定在基底上面。在沿垂直于中心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看到,在端部902附近,光導通道901基本上呈矩形,設置L形凹口905的凸臺存在于各角落上。攝像機模塊裝配之后,L形凹口基本上無余隙地靠著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例如圖1A-D中所示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側面。
L形凹口905并不延續(xù)在整個凸臺904范圍內(nèi),而是它們各自在沿著垂直于光導通道901的中心軸的方向延伸的端面906處結束。端面906的端部共同形成垂直于光導通道901中心軸的端接面,所述端接面靠著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主面,例如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主面125。以此保證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圖像部分,例如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圖像部分114的取向垂直于光軸。這對投影在透鏡的圖像部分上的圖像質量有正面的效果。
另外,支架900具有外壁908,外壁908在沿著垂直于中心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呈矩形,而凹口909以一段在與中心軸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圓柱體形式存在于各角落上。這些凹口的一個優(yōu)點是,制造攝像機模塊時支架較容易處理。最后,支架900可以設置在垂直于光通道的中心軸的方向延伸的紅外輻射濾光器。
應當指出,本發(fā)明不局限于這里給出的這些例子,而是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可能有許許多多其他方案。于是,攝像機模塊100不同元件的安裝次序可以根據(jù)生產(chǎn)環(huán)境要求修改。另外,應當指出,盡管在所述實施例表示的鏡筒裝有一個透鏡,但是所述透鏡可以用透鏡系統(tǒng)代替。還應當指出,基底104不必是柔性箔,而可以把一般的PCB(印刷電路板)材料用于此目的。使用PCB基底的一個優(yōu)點是,它使攝像機模塊較容易測試,因為它相對較容易連接到測試焊盤上。這可以在支架102固定在其上的基底的一例的未使用部分上實現(xiàn)。在許多情況下,在其另一個側面把測試焊盤連接到基底上。另外,對于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來說,顯然,有可能使用對可見光電以外的磁輻射敏感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來代替對光敏感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
總而言之,本發(fā)明涉及攝像機模塊100。攝像機模塊100包括支架102,后者裝配備有光導通道122。所述光導通道內(nèi)是具有光軸106的透鏡120。在光導通道122一端128附近的是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后者配備有其取向垂直于光軸106的圖像部分114。形成支架102的一部分的對準裝置131存在于光導通道122的端部128附近。所述對準裝置相對于光軸106對準圖像傳感器114。在攝像機模塊100的一個實施例中,在沿垂直于所述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看到,在端部128附近支架102的內(nèi)壁基本上呈矩形,而對準裝置是用定位在矩形的各角落的凸臺131形成的。凸臺131配備有L形凹口,后者基本上無余隙地靠著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側面127。這種相對于光軸對準圖像部分114的方法簡化了攝像機模塊100的制造。
權利要求
1.一種包括配備有光導通道的支架的攝像機模塊,所述光導通道內(nèi)存在具有光軸的透鏡,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存在于所述光導通道一端附近,所述圖像傳感器包括其取向垂直于所述光軸的所述圖像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導通道端部附近存在形成所述支架的一部分的所述對準裝置,所述對準裝置相對于所述光軸對準所述圖像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部分在與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主面平行的平面內(nèi)延伸,其中,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包括幾個其取向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主面的側面,并且其中所述光導通道包括內(nèi)壁,在沿垂直于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看到,所述內(nèi)壁至少基本上呈多邊形,其中,所述對準裝置包括存在于所述多邊形的各角落附近的凸臺,所述凸臺鄰接所述內(nèi)壁并靠著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所述側面,結果,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被以在垂直于所述光軸的方向上基本上無余隙的方式裝在所述支架內(nèi)。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攝像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邊形是矩形。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攝像機模塊,其特征在于在沿垂直于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看到,所述凸臺配備有L形凹口,所述凸臺的一個側面總是鄰接所述內(nèi)壁,而同時所述凸臺的另一個側面基本上無余隙地靠著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二個彼此相鄰的側面。
5.如權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攝像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通道的端部形成垂直于所述光軸延伸的粘結區(qū)域。
6.如權利要求2,3,4或5所述的攝像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部分地延伸到所述光導通道以外,每一個所述凸臺都具有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共同形成其取向垂直于所述光軸的支持面。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攝像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機模塊包括基底,其中,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包括粘結到所述基底的第二主面,其中,所述基底通過粘結材料粘結到所述粘結區(qū)域。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攝像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緊靠在所述支持面上,這實現(xiàn)沿著平行于所述光軸的取向固定所述圖像部分。
9.一種用于攝像機模塊的支架,所述支架配備有光導通道,所述光導通道設置成容納具有光軸的透鏡并且還設置成將包括圖像部分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所述光導通道一端附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導通道的所述一端附近存在形成所述支架的一部分的對準裝置,用以相對于所述光軸對準所述圖像部分。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在沿垂直于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剖面圖上至少基本上呈多邊形的外壁,其中,所述外壁中在各角落附近存在凹口,所述凹口在平行于所述光軸的方向上延伸。
11.一種攝像機系統(tǒng),它包括帶有支架的攝像機模塊,所述支架配備有光導通道,所述光導通道中存在具有光軸的透鏡,其中,在所述光導通道一端附近存在配備有其取向垂直于所述光軸的圖像部分的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其中,在所述光導通道的所述一端附近存在形成所述支架的一部分的對準裝置,用以相對于所述光軸對準所述圖像部分。
12.一種制造包括支架的攝像機模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配備有對準裝置,其中,當把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置于所述支架內(nèi)時,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與所述對準裝置接觸,結果,存在于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上的圖象部分得以相對于所述光軸對準。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攝像機模塊100。攝像機模塊100包括配備有光導通道122的支架102。在光導通道122內(nèi)存在具有光軸106的透鏡120。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配備有其取向垂直于光軸106的圖像部分114。在光導通道一端128附近,存在形成支架102的一部分的對準裝置131,用于相對于光軸106對準圖像部分114。在攝像機模塊100的一個實施例中,在沿垂直于光軸106的方向的剖面圖上看到,支架120的內(nèi)壁130基本上呈矩形。凸臺131存在于矩形的各角落處,形成對準裝置。凸臺配備有L型凹口129,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113的側面127基本上無余隙地被置于其中。這種相對于光軸106對準圖像部分114的方法簡化了攝像機模塊100的制造。
文檔編號H04N101/00GK1669304SQ03816896
公開日2005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7月18日
發(fā)明者E·H·格魯特, A·P·M·范阿倫多克 申請人: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