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減震墊、減震裝置及家用電器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7351908閱讀:198來源:國知局
減震墊、減震裝置及家用電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的減震墊、減震裝置及家用電器,該減震墊包括具有彈性的減震薄層,減震薄層的中部設有電機安裝部,電機安裝部的形狀與電機的端部形狀相適配,減震薄層的端部設有固定部,減震薄層還設有第一凸緣,第一凸緣圍繞電機安裝部設置,沿減震薄層的厚度方向,第一凸緣的中部高度小于第一凸緣的端部高度。本發(fā)明的減震墊的減震薄層和第一凸緣配合,阻隔電機產(chǎn)生的震動向外擴散,實現(xiàn)緩沖電機震動和降低震動噪音作用。
【專利說明】減震墊、減震裝置及家用電器

【技術(shù)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電機減震【技術(shù)領域】,尤其涉及減震墊、減震裝置及家用電器。

【背景技術(shù)】
[0002] 家用電器的電機工作時振動非常大,以除濕機為例,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除濕機水泵的 減震腳墊在隔離水泵電機振動的振動時基本上沒有效果,導致除濕機水泵工作時整機會產(chǎn) 生持續(xù)的并且十分難聽的噪聲,降低了用戶體驗。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減震墊、減震裝置及家用電器,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電機減震 墊的減震效果差的問題。
[0004]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減震墊,用于電機緩沖電 機震動和降低噪音,該減震墊包括具有彈性的減震薄層,減震薄層的中部設有電機安裝部, 電機安裝部的形狀與電機的端部形狀相適配,減震薄層的端部設有固定部,減震薄層還設 有第一凸緣,第一凸緣圍繞電機安裝部設置,沿減震薄層的厚度方向,第一凸緣的中部高度 小于第一凸緣的端部高度。
[0005] 進一步地,第一凸緣的側(cè)面外輪廓呈凹形曲線狀。
[0006] 進一步地,減震薄層的正面和背面均設有第一凸緣。
[0007] 進一步地,第一凸緣的側(cè)面外輪廓呈雙曲線狀。
[0008] 進一步地,雙曲線的弦高與弦長之比為1/12?1/6。
[0009] 進一步地,固定部具有固定凹槽。
[0010] 進一步地,固定部與電機安裝部之間具有間隙。
[0011] 進一步地,第一凸緣的端部與固定部相連接。
[0012] 進一步地,在減震薄層的頂端和/或底端設有固定部。
[0013] 進一步地,沿減震薄層的邊緣設有第二凸緣。
[0014] 進一步地,電機安裝部設有加強筋,加強筋分別與減震薄層和第一凸緣相連接。
[0015] 進一步地,沿電機安裝部的軸向方向,在電機安裝部上設有減震孔。
[0016] 進一步地,減震孔為腰形盲孔,減震孔的數(shù)量為2至6個。
[0017] 進一步地,電機安裝部的第一端部沿減震薄層的正面方向設置,電機安裝部的第 二端部沿減震薄層的背面方向設置。
[0018] 進一步地,沿減震薄層的厚度方向,電機安裝部的第一端部高度大于電機安裝部 的第二端部高度。
[0019] 進一步地,沿減震薄層的厚度方向,電機安裝部的第二端部的高度與減震薄層背 面的第一凸緣的中部高度平齊。
[0020]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減震裝置,該減震裝置包括兩個減震墊,在電 機的兩端各設有一個減震墊,減震墊為上述任一方案中的減震墊。
[002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家用電器,該家用電器包括殼體、電機和減震 裝置,該減震裝置為上述方案中減震裝置,電機通過該減震裝置懸浮地安裝在殼體上。
[0022]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減震墊的減震薄層在軸向和徑向均具有較強的彎曲變形 能力,在減震薄層上設有第一凸緣,第一凸緣圍繞電機安裝部設置,該第一凸緣的中部高度 小于其端部的高度,使得第一凸緣中部的軸向彎曲變形能力較高。電機安裝部與電機的端 部連接接觸,電機產(chǎn)生軸向震動和徑向震動傳遞到減震墊上,這些震動通過減震薄層和第 一凸緣的彎曲變形來吸收和消化,由使得傳遞到減震薄層端部的固定部的震動大大降低, 進而實現(xiàn)緩沖電機震動和降低震動噪聲的技術(shù)效果。
[0023] 本發(fā)明的減震裝置,包括2個上述方案中的減震墊,分別設在電機的兩端,實現(xiàn)緩 沖電機震動和降低震動噪聲的技術(shù)效果。
[0024] 本發(fā)明的家用電器,包括殼體、電機和減震裝置,該減震裝置為上述方案中減震裝 置,電機通過該減震裝置懸浮地安裝在殼體上,電機在工作時產(chǎn)生的各個方向的振動被減 震裝置有效的消耗和隔離掉,實現(xiàn)家用電器整機的隔振降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 有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0026] 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一的減震墊的主視示意圖;
[0027] 圖2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一的減震墊的側(cè)視剖視示意圖;
[0028] 圖3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一的減震墊的立體示意圖;
[0029] 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二的減震墊的主視示意圖;
[0030] 圖5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二的減震墊的側(cè)視剖視示意圖;
[0031] 圖6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二的減震墊的立體示意圖;
[0032] 圖7示出了本發(fā)明家用電器的實施例的安裝示意圖。
[0033] 附圖標記說明:1、減震薄層,2、電機安裝部,21、第一端部,22、第二端部,23、減震 孔,3、第一凸緣,4、第二凸緣,5、固定部,51、固定凹槽,52、間隙,6、穿線孔,7、加強筋,100、 第一減震墊,200、第二減震墊,300、電機,301、電機左端部,302、電機右端部,400、殼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34] 為了使本【技術(shù)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結(jié)合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fā) 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35] 以下實施例一和實施二分別提供一種減震墊,用于緩沖電機震動和降低震動噪 音。
[0036] 實施例一:
[0037]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減震墊包括具有彈性的減震薄層1,減震薄層1的中 部設有電機安裝部2,電機安裝部2的形狀與電機的端部形狀相適配,減震薄層1的頂端和 下端各設有一個固定部5,固定部5具有固定凹槽51,在電機固定結(jié)構(gòu)(例如殼體)設有與該 固定凹槽51相對應的固定柱,可將減震墊固定在該電機固定結(jié)構(gòu)上,減震薄層1還設有第 一凸緣3,第一凸緣3圍繞電機安裝部2設置,沿減震薄層1的厚度方向,第一凸緣3的中部 高度小于第一凸緣3的端部高度,減震墊的中部彎曲變形能力較突出,能吸收和消化來自 電機軸向震動。
[0038] 在減震薄層1的正面和背面均設有第一凸緣3,第一凸緣3的側(cè)面外輪廓呈雙曲線 狀,當雙曲線的弦高與弦長之比為1/12?1/6時,減震墊的減震效果較佳。
[0039] 在固定部5與電機安裝部2之間具有間隙52,該間隙52使得固定部5與電機安 裝部2不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具有彈性的減震薄層1連接,減震薄層1具有徑向彎曲變形能 力,如此可緩沖來自電機安裝部2的徑向震動。此外,第一凸緣3的端部與固定部5相連接, 提高減震墊的軸向彎曲變形能力。
[0040] 沿減震薄層1的邊緣設有第二凸緣4,第二凸緣4的作用為:一是減震墊與電機固 定結(jié)構(gòu)(例如殼體)裝配時的其導向作用,目的是方便安裝;二是加強減震墊軸向和徑向的 減震能力,并提高電機的抗跌落能力。此外,在減震墊的邊沿設有穿線孔6,用于電機的電線 固定。
[0041] 電機安裝部2設有加強筋7,加強筋7分別與減震薄層1和第一凸緣3相連接,防 止電機安裝部2在減震薄層1上晃動,同時提高減震薄層1和第一凸緣3的軸向彎曲變形 能力。
[0042] 電機安裝部2具有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電機安裝部2的第一端部21沿減 震薄層1的正面方向設置,電機安裝部2的第二端部22沿減震薄層1的背面方向設置。沿 減震薄層1的厚度方向,電機安裝部2的第一端部21高度大于電機安裝部2的第二端部22 高度,電機安裝部2的第二端部22的高度與減震薄層1背面的第一凸緣3的中部高度平齊。 電機安裝部2配合呈雙曲線結(jié)構(gòu)的第一凸緣3,將電機懸浮地安裝在電機安裝部2處,具體 而言,是電機的安裝軸距離減震墊的固定部5距離較遠,此種狀態(tài)下的電機震動噪聲傳遞 至減震墊的固定部5會相對較低,因為電機的大部分震動被減震墊的減震薄層1和第一凸 緣3所吸收。
[0043] 實施例二:
[0044] 如圖4至圖6所示,實施二的減震墊與實施例一的減震墊的區(qū)別在于電機安裝部, 具體而言,由于電機的兩端部結(jié)構(gòu)不相同,所以減震墊的電機安裝部也不相同。沿實施例二 的減震墊電機安裝部軸向方向設有減震孔23,該減震孔23為腰形盲孔,減震孔23的數(shù)量 為2至6個,該減震孔23的主要作用為加強減震墊在軸向和徑向的彈性,以增強其變形與 振動吸收能力。
[0045] 如圖7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家用電器,包括殼體400、電機300和減震裝置,減 震裝置為包括兩個減震墊,在電機左端部301設有第一減震墊100,在電機右端部302設有 第二減震墊200,第一減震墊100為實施例一中的減震墊,第二減震墊200為實施例二中的 減震墊,電機300通過該減震裝置懸浮地安裝在殼體400上。
[0046] 下面以除濕機為例,詳細闡述減震裝置的隔振降噪機理,具體為:當除濕機水泵電 機工作時,其產(chǎn)生的軸向震動,使得第一減震墊和第二減震墊的第一凸緣和減震薄層在軸 向發(fā)生來回的彎曲變形,從而大量吸收和消耗掉電機的軸向震動能量。電機產(chǎn)生的徑向震 動能量則通過減震薄層和第一凸緣的徑向彎曲變形而消耗吸收掉,加上電機安裝部也可以 卸掉電機產(chǎn)生的大部分扭轉(zhuǎn)震動能量,使其無法再往外傳遞到除濕機整機結(jié)構(gòu)上。如此,在 第一減震墊和第二減震墊的配合下,水泵電機工作時產(chǎn)生的各個方向的震動被減震裝置有 效的消耗和隔離,最終實現(xiàn)除濕機整機的隔振降噪目的。
[0047]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 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gòu)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 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為準。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減震墊,用于緩沖電機震動和降低震動噪音,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彈性的減震 薄層(1 ),所述減震薄層(1)的中部設有電機安裝部(2),所述電機安裝部(2)的形狀與電機 的端部形狀相適配,所述減震薄層(1)的端部設有固定部(5),所述減震薄層(1)還設有第 一凸緣(3),所述第一凸緣(3)圍繞所述電機安裝部(2)設置,沿所述減震薄層(1)的厚度方 向,所述第一凸緣(3)的中部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緣(3)的端部高度。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緣(3)的側(cè)面外輪廓呈凹形 曲線狀。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薄層(1)的正面和背面均設有 所述第一凸緣(3)。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緣(3)的側(cè)面外輪廓呈雙曲 線狀。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曲線的弦高與弦長之比為 1/12 ?1/6。
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5)具有固定凹槽(51)。
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5)與所述電機安裝部(2) 之間具有間隙(52)。
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緣(3)的端部與所述固定部 (5)相連接。
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減震薄層(1)的頂端和/或底端 設有所述固定部(5)。
10.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減震薄層(1)的邊緣設有第二 凸緣(4)。
11.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安裝部(2)設有加強筋(7), 所述加強筋(7)分別與所述減震薄層(1)和所述第一凸緣(3)相連接。
1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電機安裝部(2)的軸向方向,在 所述電機安裝部(2 )上設有減震孔(23 )。
1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孔(23)為腰形盲孔,所述減 震孔(23)的數(shù)量為2至6個。
1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安裝部(2)的第一端部(21) 沿所述減震薄層(1)的正面方向設置,所述電機安裝部(2)的第二端部(22)沿所述減震薄 層(1)的背面方向設置。
1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減震薄層(1)的厚度方向,所 述電機安裝部(2 )的第一端部(21)高度大于所述電機安裝部(2 )的第二端部(22 )高度。
1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減震墊,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減震薄層(1)的厚度方向,所 述電機安裝部(2)的第二端部(22)的高度與所述減震薄層(1)背面的第一凸緣(3)的中部 高度平齊。
17. -種電機的減震裝置,包括兩個減震墊,在電機的兩端各設有一個減震墊,其特征 在于,所述減震墊為權(quán)利要求1至16任一項中所述的減震墊。
18. -種家用電器,包括殼體(400)、電機(300)和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裝 置為權(quán)利要求18中所述的減震裝置,所述電機(300)通過所述減震裝置懸浮地安裝在所述 殼體(400)上。
【文檔編號】H02K5/24GK104143875SQ201310170104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5月9日
【發(fā)明者】蘭江華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