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線束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線束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新型線束結構。
【背景技術】
:
[0002]線束(wire harness)為一定負載源組提供服務設備的總體,如中繼線路、交換裝置、控制系統(tǒng)等。線束一般由導線、絕緣護套、接線端子以及包扎材料組成。汽車線束是汽車電路的網(wǎng)絡主體,沒有線束也就不存在汽車電路,線束是指由銅材料沖制而成的接觸件端子(連接器)與電線電纜壓接后,外面再塑壓絕緣體或外加金屬殼體等,以線束捆扎形成連接電路的組件。汽車線束主要包括發(fā)動機線束和整車線束,其中,發(fā)動機線束除傳感器線束和ECU線束外,還有連接其他電路的線束,例如進氣預熱線束、起動機繼電器控制線束、發(fā)電機勵磁線束等,這些線束種類過多,且無良好的固定方式,在運輸和裝配過程中容易因防護不到位而造成線束被踩斷。
[0003]但是現(xiàn)有的線束的導線束外部包覆有耐高溫膠帶,容易出現(xiàn)老化松動,而且包覆效果也不甚理想,線束的集中度不高,而且單靠膠帶也無法確保線束的整體強度,由其是靠近接線端子處,容易受外力出現(xiàn)松動和脫離現(xiàn)象,且現(xiàn)有的線束通常是采用一根電纜,若線束由多根電纜構成時,電纜的兩端分別連接一個或多個連接器,一個連接器連接多根電纜時,連接端的電纜容易出現(xiàn)混亂,從而影響整個線束的傳輸穩(wěn)定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xiàn)有技術中線束的整體束線強度和導線間的集中度較低,容易受外力出現(xiàn)松動和脫離現(xiàn)象,且線束的兩端分別連接不同數(shù)量的連接器,連接端的電纜容易出現(xiàn)混亂,從而影響整個線束的傳輸穩(wěn)定性,從而提出一種新型線束結構。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種新型線束結構,包括:
[0007]線束本體,所述線束本體包括第一控制電纜、第二控制電纜、第三控制電纜,所述線束本體的左端連接第一連接器,所述線束本體的右端連接第二連接器、第三連接器、第四連接器。
[0008]所述第一控制電纜左端外部套接有第一電纜標號管,所述第二控制電纜左端外部套接有第二電纜標號管和第一號碼管,所述第三控制電纜左端外部套接有第三電纜標號管,所述第一電纜標號管、所述第二電纜標號管、所述第三電纜標號管的左端連接有第一圓柱形套管,所述第一圓柱形套管左端連接有圓形錐套管,所述第一控制電纜、所述第二控制電纜、所述第三控制電纜的左端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圓柱形套管、所述圓形錐套管后與所述第一連接器連接。
[0009]所述第一控制電纜右端外部依次套接有第二圓柱形套管、第二號碼管、第四電纜標號管、第一熱縮套管,所述第二控制電纜右端外部依次套接有第三號碼管、第五電纜標號管、第二熱縮套管,所述第三控制電纜外部依次套接有第四號碼管、第六電纜標號管、第三熱縮套管,所述第一控制電纜的右端通過第一電纜扎帶連接第二連接器,所述第二控制電纜的右端通過第二電纜扎帶連接第三連接器,所述第三控制電纜的右端通過第三電纜扎帶連接第四連接器。
[0010]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第一控制電纜、所述第二控制電纜、所述第三控制電纜的左端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控制電纜、所述第二控制電纜、所述第三控制電纜左端的內部導線分別連接有壓接接觸件,所述第一控制電纜、所述第二控制電纜、所述第三控制電纜通過所述壓接接觸件與所述第一連接器連接。
[0011 ]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第一連接器為D-SUB連接器,所述D-SUB連接器為兩排15P的D-SUB連接器。
[0012]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第一控制電纜、所述第二控制電纜、所述第三控制電纜的右端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控制電纜的右端包括三根導線、第一屏蔽線、第二屏蔽線,所述第一屏蔽線和所述第二屏蔽線反折在電纜外護套中,所述第一屏蔽線通過導線連接電纜接線頭,所述第二屏蔽線和所述三根導線連接終端套管。
[0013]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第一電纜扎帶、所述第二電纜扎帶、所述第三電纜扎帶結構相同,且所述第一電纜扎帶、所述第二電纜扎帶、所述第三電纜扎帶分別為兩個。
[0014]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第一圓柱形套管、所述圓形錐套管的厚度為
0.5mm ?Imm0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過在線束本體的左端設置圓柱形套管、圓形錐套管,可以將多根電纜進行集中束線,提高了線束的整體束線強度和集中度,有效防止松動和脫離現(xiàn)象,連接端的電纜排序整齊,連接穩(wěn)定,提高了整個線束傳輸?shù)姆€(wěn)定性,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傳輸質量高,加工成本低,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
[0016]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一種新型線束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D-SUB連接器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D-SUB連接器插上端子的示意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一種電纜左端處理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一種電纜右端去絕緣及屏蔽后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一種電纜右端屏蔽線反折后結構示意圖;
[0023]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一種電纜右端加上電纜外護套后結構示意圖;
[0024]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一種電纜右端套上熱縮套管后結構示意圖。
[0025]圖中符號說明:
[0026]1-線束本體,2-第一控制電纜,3-第二控制電纜,4-第三控制電纜,5-第一連接器,6-第二連接器,7-第三連接器,8-第四連接器,9-第一圓柱形套管,10-圓形錐套管,11-壓接接觸件,12-第一號碼管201-第一電纜標號管,203-第二圓柱形套管,204-第二號碼管,205-第四電纜標號管,206-第一熱縮套管,207-第一電纜扎帶,208-導線,209-第一屏蔽線,210-第二屏蔽線,211-電纜外護套,212-電纜接線頭,213-終端套管,214-圓形熱縮管,215-導線,301-第二電纜標號管,302-第三號碼管,303-第五電纜標號管,304-第二熱縮套管,305-第二電纜扎帶,401-第三電纜標號管,402-第四號碼管,403-第六電纜標號管,404-第三熱縮套管,405-第三電纜扎帶,501-第一孔位,508-第八孔位,509-第九孔位,512-第十二孔位,513-第十三孔位,514-第十四孔位,515-第十五孔位。
【具體實施方式】
:
[0027]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線束結構,包括:
[0028]線束本體1,所述線束本體I包括第一控制電纜2、第二控制電纜3、第三控制電纜4,所述線束本體I的左端連接第一連接器5,所述線束本體I的右端連接第二連接器6、第三連接器7、第四連接器8。
[0029]所述第一控制電纜2左端外部套接有第一電纜標號管201,所述第二控制電纜3左端外部套接有第二電纜標號管301、第一號碼管12,所述第三控制電纜4左端外部套接有第三電纜標號管401,所述第一電纜標號管201、所述第二電纜標號管301、所述第三電纜標號管401的左端連接有第一圓柱形套管9,所述第一圓柱形套管9左端連接有圓形錐套管10,所述第一控制電纜2、所述第二控制電纜3、所述第三控制電纜4的左端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圓柱形套管9、所述圓形錐套管10后與所述第一連接器5連接。所述第一圓柱形套管9、所述圓形維套管10的厚度為0.5mm?1mm。
[0030]所述第一控制電纜2、所述第二控制電纜3、所述第三控制電纜4的左端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控制電纜2、所述第二控制電纜3、所述第三控制電纜4左端的內部導線分別連接有壓接接觸件11,所述第一控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