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柵極觸點在有源區(qū)上的像素和形成所述像素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成像技術。具體來說,本發(fā)明涉及具有密集電路配置的成像裝置。
背景技術:
例示性CMOS成像電路、其處理步驟以及關于成像電路各CMOS元件功能的詳 細說明在例如美國專利第6,140,630號、美國專利第6,376,868號、美國專利第6,310,366 號、美國專利第6,326,652號、美國專利第6,204,524號及美國專利第6,333,205號中有 說明,上述專利均讓與Micron Technology公司。上述專利的整個揭示內容均以引用方 式并入本文中。
圖1圖解說明常規(guī)CMOS像素10的俯視圖,常規(guī)CMOS像素10具有位于襯底 12中的光電二極管14作為光電轉換裝置。像素10包括轉移柵極16,其與光電二極管 14和浮動擴散區(qū)24 —起形成轉移晶體管。像素10也包括重設柵極18,其將施加到有 源區(qū)26的重設電壓(Vaa)選通到浮動擴散區(qū)24,以使浮動擴散區(qū)24重設。當重設 柵極18和轉移柵極16均導通時,也可使光電二極管14重設。像素10也包括源極跟 隨柵極20,其將25電耦聯(lián)到浮動擴散區(qū)24并且其是由有源區(qū)26和有源區(qū)28所形成 的源極跟隨晶體管的一部分,有源區(qū)26連接到電極源(Vaa),而有源區(qū)28與列選擇 柵極22相關聯(lián)。列選擇柵極22作為連接有源區(qū)28與有源區(qū)30的列選擇晶體管的一 部分,有源區(qū)30連接到用于讀取像素的像素輸出端。
上述晶體管的源極/漏極區(qū)、浮動擴散區(qū)、在柵極下以及在源極/漏極區(qū)之間的溝 道區(qū)、和光電二極管區(qū)因其摻雜性而定義為像素10的有源區(qū),其與柵極結構相組合而 定義有源電子裝置。如圖1中所示,在常規(guī)像素10中,晶體管柵極16、 18、 20和22 的觸點32、 34、 36和38遠離有源區(qū)24、 26、 28和30放置。這是遵循人們通常所認 可的觀點,即最好不要冒險通過有源區(qū)上電路的薄柵電極蝕刻或使觸點的位置過于靠 近柵極氧化物,這有可能產生無效裝置;因此觸點并不位于有源區(qū)上。
隨著像素間距逐漸減小,有利的是重新定位晶體管柵極觸點,以使光電二極管盡 可能保持較大光電產生和增強的量子效率。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光電轉換裝置和晶體管結構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像素的晶體管 柵極觸點位于所述像素的有源區(qū)上。更具體的說,觸點中的一或多個可位于晶體管的
溝道區(qū)上。此布置使得可更密集地裝配像素陣列,從而可在光電轉換裝置(例如光電 二極管)保持相對大的同時使像素間距逐漸減少。
自結合附圖而提供的以下詳細可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他特征。
圖1為常規(guī)CMOS像素單元的俯視圖。
圖2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CMOS像素單元。
圖3-8顯示貫穿圖2的線a-a'和b-b'的圖2中所示CMOS像素單元的各制作階段。
圖9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CMOS像素單元。
圖10顯示納入至少一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構建的成像器的處理器系統(tǒng)。
具體實施例方式
盡管將根據(jù)某些例示性實施例來闡述本發(fā)明,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容易想到 也在本發(fā)明范圍內的其他實施例。因此,本發(fā)明的范圍僅參照附隨權利要求書界定。 在以下說明中互換使用的術語"襯底"或"晶圓片"可包括任何支撐結構,包括
(但不限于)半導體襯底。應將半導體襯底理解為包括絕緣體上硅(soi)、藍寶石上
硅(sos)、摻雜和未摻雜半導體、由基本半導體基底支撐的硅外延層、和其他半導體
結構;然而,也可使用除半導體以外的材料,只要這些材料適合于支撐集成電路。當
在以下說明中提及襯底或晶圓片時,可能已使用先前的處理步驟而在基本半導體或基 底之中或之上形成區(qū)或結。
術語"像素"指含有光電轉換裝置和相關聯(lián)晶體管以將電磁輻射轉化成電信號的
光元件單元。僅出于舉例說明的目的,本文將像素圖解并闡述為4T (4個晶體管)像 素電路。應理解,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四個晶體管(4T)的像素,而是能使用具有比4個 晶體管要少(例如3T)或多(例如5T)的其他像素布置。盡管本文參照一個或有限 數(shù)量像素的結構和制作來闡述本發(fā)明,但應理解,此為在具有以(例如)行和列布置 的像素的成像陣列中通常布置的多個像素的代表。另外,盡管下文參照CMOS成像器 的像素來闡述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可應用于其他具有像素的固態(tài)成像裝置(例如,CCD 或其他固態(tài)成像器)。因此,以下詳細說明不具有限制意味,本發(fā)明的范圍僅由隨附權 利要求書定義。
術語"有源區(qū)"指襯底中通常因摻雜而具有電活性的像素區(qū)。術語"有源區(qū)"包 括像素的光電二極管區(qū)、源極/漏極區(qū)、浮動擴散區(qū)和晶體管溝道。
現(xiàn)在將參照附圖來闡釋本發(fā)明,在所有附圖中始終使用類似的參考數(shù)字來指類似 的特征。圖2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例示性CMOS像素100。所示像素100制作于 半導體襯底102中及之上。像素100可由如圖所示環(huán)繞像素100的有源區(qū)的淺溝槽隔 離136 (STI)與陣列的其他類似像素分隔開。也可使用LOCOS (硅的局部氧化)來
進行隔離。此實施例的像素100為4T像素,意指所述像素的電路包括4個用于操作 的晶體管;然而,如上所述,本發(fā)明并不限于4T像素。
仍參照圖2,像素100具有光電二極管104作為光電轉換裝置。光電二極管104 通過形成具有不同濃度的成層經摻雜區(qū)而在襯底102上形成,如將進一步參照圖3-8 所詳細論述。也可使用其他類型的光電轉換裝置,例如光電柵極。轉移晶體管與光電 二極管104相關聯(lián)。所述轉移晶體管包括轉移柵極106,其經配置以跨越光電二極管 104與浮動擴散區(qū)114之間的溝道區(qū)而選通電荷,所述溝道區(qū)為襯底102的經摻雜有 源區(qū)。浮動擴散區(qū)114電連接(連接131)到源極跟隨晶體管的柵極110。源極跟隨晶 體管電連接到經配置以在導體134處自像素100輸出讀取信號的行選擇柵極112。提 供具有電連接到電壓源(例如Vaa)的重設柵極108的重設晶體管,用以在讀出后重 設浮動擴散區(qū)114。
像素100具有與光電二極管104、轉移柵極106、重設柵極108、源極跟隨柵極 110和行選擇柵極112相關聯(lián)的有源區(qū)。這些有源區(qū)包括光電二極管104、浮動擴散區(qū) 114和源極/漏極區(qū)116、 118和120,以及在柵極下的襯底溝道區(qū)(參見圖8的115)。 通常以導電插腳形式向這些有源區(qū)和/或柵極結構提供來自上層金屬化層的觸點130、 132和134,其可為鉤、鈦或其他導電材料。觸點130與源極跟隨柵極110連接。觸點 132將電壓源(Vaa)連接到源極/漏極區(qū)116。觸點134連接所述行選擇晶體管的輸出 源極漏極區(qū)120。
像素IOO也具有至晶體管柵極106、 108和112的觸點122、 124、 126和128。此 處不是將晶體管柵極觸點放置在STI區(qū)或其他無源區(qū),而是將觸點122、 124、 126、 128直接定位在有源區(qū)的晶體管柵極溝道區(qū)上。觸點122直接定位至光電二極管104 與浮動擴散區(qū)114之間的有源區(qū)上的轉移柵極106。類似地,觸點124直接定位至所 述有源區(qū)上的重設柵極108,觸點126直接定位到所述有源區(qū)上的源極跟隨柵極110, 而觸點134直接定位至在所述有源區(qū)上的行選擇柵極112。
先前種種原因使得人們不認為有可能以此方式放置觸點(122、 124、 126和128)。 一種原因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縮放己使常規(guī)柵極尺寸降低至點(例如寬度為小于0.11 pm 至0.095 pm),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用蝕刻處理柵極而形成其中可沉積觸點(例如, 通常寬度不小于約0.16 pm至0.20 )im)的通孔。因此在常規(guī)像素單元中已使用接觸墊 (參見圖l)。并且,在晶體管的溝道區(qū)上提供觸點導致問題并且人們避免這樣做,因 為如果觸點接觸或甚至過于接近柵極氧化物,則晶體管將失效。常規(guī)設計中薄柵極電 極層不斷增多而使得上述可能性增大。這些原因使得在本發(fā)明以前一直未在有源區(qū)上 提供成像像素的晶體管柵極觸點。
如圖2中所示,本發(fā)明將觸點放置于有源區(qū)上使得像素100的電路更密集。此增 加的密度使得當整個像素100逐漸縮小到更小尺寸時,光電二極管104相對于相關聯(lián) 的電路來說較大。先前技術中用于定位柵極觸點的襯底面積現(xiàn)在由光電二極管104或 部分相鄰像素占據(jù),相鄰像素可更緊密地放置在一起,此使得陣列中像素的密度變大。
然而,由于光電轉換裝置(例如光電二極管104)可保持相同的尺寸或尺寸增加而占 據(jù)先前由柵極觸點占據(jù)的空間,因此成像裝置可保持至少常見的感光性和光電產生能力。
像素100起標準CMOS成像像素作用。光電二極管104在被光擊中時在p-n結處 產生電荷(圖8)。在光電二極管104處產生并積聚的電荷通過導通轉移柵極106而選 通到浮動擴散區(qū)114。浮動擴散區(qū)114處的電荷通過源極/漏極區(qū)118由包括柵極110 (在觸點130處連接到浮支擴散區(qū)114)在內的源極跟隨晶體管轉換成像素輸出電壓 信號,并且此輸出信號由行選擇柵極112選通到源極/漏極區(qū)120并且在觸點134處輸 出至讀取電路(未圖示)。在所述信號讀出像素100后,可啟動重設柵極108和轉移柵 極106以將觸點132處的電壓源連接到浮動擴散區(qū)114和光電二極管而重設像素100。
圖3-8顯示圖2中所示像素IOO在各制作階段的剖面圖。所述圖通常顯示可用來 形成像素100的順序步驟,然而,也可使用其他或另外的處理步驟。現(xiàn)在參照圖3, 提供襯底區(qū)102。襯底102區(qū)通常為硅,但可使用其他半導體襯底。優(yōu)選地,襯底102 在另一襯底區(qū)101上形成,襯底區(qū)101可具有不同于上覆區(qū)102的慘雜濃度。在此一 實施例中,襯底區(qū)102可生長為在支撐硅襯底區(qū)101上的外延層。
實施淺溝槽隔離(STI)(或需要時實施LOCOS)來形成STI區(qū)136,其通常為氧 化物并且用于使包括像素100在內的各像素彼此間隔離開來。STI處理在所屬領域中 是眾所周知的并且可使用標準處理技術。STI溝槽下的襯底102的區(qū)域137可經摻雜 以改進電隔離。
在所述襯底上,形成轉移柵極106、重設柵極108、源極跟隨柵極IIO和行選擇 柵極112。這些柵極可通過在襯底102上形成柵極氧化物107、在柵極氧化物107上形 成導電層109并在導電層109上形成絕緣層111來制作。柵極氧化物107通常為二氧 化硅,但也可為其他材料。導電層109通常為經摻雜多晶硅,但也可為其他導電材料。 絕緣層111通常為氮化物或TE0S (原硅酸四乙酯氧化物),但也可為其他絕緣材料。 這些層107、 109和111利用光阻遮罩圖案化并且經蝕刻,以余留柵極疊層,如圖3中 所示。
由于柵極觸點122、 124、 126和128 (圖2)位于像素100的晶體管柵極(106、 108、 110和112)以及有源區(qū)上,因此優(yōu)選的是與常規(guī)像素設計相比對柵極106、 108、 110和112進行某些調整。所形成柵極106、 108、 110和112比常規(guī)CMOS像素柵極 寬而厚。優(yōu)選地,柵極106、 108、 110和112寬至少約0.30 pm,以在隨后的制作步驟 中為蝕刻所述柵極提供適宜的目標,因為不提供較大的觸點墊。并且,由于柵極106、 108、 IIO和112是蝕刻在柵極溝道區(qū)115上并且因為最好不要使柵極觸點122、 124、 126和128 (圖2)過于靠近柵極氧化物107,所以優(yōu)選地將導電層109的厚度(即, 其在襯底表面之上的高度)制造的比常規(guī)CMOS像素柵極厚。導電層109具有至少約 0.10 pm的厚度,這一厚度約是用于成像柵極的常規(guī)層厚度的兩倍。除將柵極導電層 109制造的厚一些外,也可視情況將一或多個以下特征納入柵極中,以有助于預防過
度蝕刻可在導電層109處納入氮化物/氧化物終止層113;及(2)可在導電層109
上形成金屬層并密封所述金屬層,以使所產生的硅氧化物117起蝕刻終止作用。
現(xiàn)在參照圖4,此圖顯示在隨后的制作階段圖3中所示晶圓片剖面。在襯底102 上形成光阻遮罩142,以保護在暴露接近晶體管柵極106、 108、 110和112的襯底102 表面時將變成光電二極管104的區(qū)域。將p型摻雜劑138 (例如硼)植入襯底102以 于其中形成p-阱140。
現(xiàn)在參照圖5,此圖顯示在隨后的制作階段中的圖4中所示晶圓片剖面。在形成 p-阱140后,移除光阻遮罩142并且在襯底102的p-阱140區(qū)上形成另一光阻遮罩144, 以暴露將在其中形成光電二極管104的襯底102的表面(圖2)。將n型摻雜劑146 (例 如磷)植入襯底102 (直接并且以所示角度植入其中),以形成n型慘雜區(qū)148。此n 型區(qū)148將形成光電二極管102的電荷積聚部分(圖2)。
現(xiàn)在參照圖6,此圖顯示在隨后的制作階段中的圖5中所示晶圓片剖面。在移除 光阻144后,形成另一光阻遮罩以保護襯底102的光電二極管140區(qū)并且暴露p-阱區(qū) 140。將n型摻雜劑152 (例如磷或砷)植入襯底102,以接近柵極106、 108、 110和 112形成有源區(qū),包括浮動擴散區(qū)114和源極/漏極區(qū)116、 118和120。摻雜植入152 也可與襯底102成一定角度,以使經摻雜區(qū)分布在柵極下。在柵極(106、 108、 110 和112)下以及在源極/漏極區(qū)(116, 118和120)與光電二極管(104)之間為溝道區(qū) 115。
現(xiàn)在參照圖7,此圖顯示在隨后的制作階段中的圖6中所示晶圓片剖面。移除光 阻150并且在襯底102和柵極106、 108、 110和112上形成絕緣間隔層154。絕緣間 隔層154可由TEOS或其他類似介電材料形成。在絕緣間隔層152和p-阱140上形成 另一光阻遮罩156;暴露出襯底102的光電二極管104 (圖2)區(qū)。將p型摻雜劑158 (例如硼)植入襯底102,以在光電二極管104的n型區(qū)148上的襯底102表面處形 成p型區(qū)160。此形成用于光電生成的p-n結。
現(xiàn)在參照圖8,此圖顯示在隨后的制作階段中的圖7中所示晶圓片剖面。在完成 光電二極管104后,移除光阻156。在包括光電二極管104以及柵極106、 108、 110 和112在內的襯底102上形成厚絕緣層162。此層162應可透光,因此其將覆蓋光電 二極管104;其可為BPSG (硼-磷-硅酸鹽玻璃)或另一適宜材料。優(yōu)選地將絕緣層通 過CMP (化學機械拋光)而平面化并加以圖案化,用以例如使用光阻蝕刻(未圖示)。
仍參照圖8,通過經控制蝕刻(較佳通過所屬領域熟知的RIF干蝕刻)形成貫穿 絕緣層162和其他中間層(例如間隔層154、絕緣層111等)的通孔164,以暴露柵極 106、 108、 110和112在其上覆溝道區(qū)115處的導電層109并且暴露浮動擴散區(qū)114 和源極/漏極區(qū)116、 118和120處的襯底102表面。將蝕刻控制為蝕刻在蝕刻劑到達 下伏柵極氧化物層107前停止于柵極106、 108、 110和112的導電層109處。優(yōu)選地, 通過蝕刻形成的通孔164寬約0.16 (Lim至約0.20 pm,以使至少0.05 |iun由如上所論述 優(yōu)選地寬至少約0.30 |am的柵極106、 108、 110和112環(huán)繞。
仍參照圖8,通孔164填充有導電材料,以優(yōu)選地通過濺鍍或化學氣體沉積(CVD) 技術形成觸點122、 124、 126、 128、 130、 132和134,但也可使用其他技術。導電材 料優(yōu)選地為鎢或鈦,其可經退火以在柵極106、 108、 110和112的導電層109的多晶 硅界面處形成硅化物。接下來使用絕緣導162作為止點通過CMP將導電材料平面化, 以余留如圖8中所示晶圓片剖面。此后可為標準金屬化層和互連線形成(未圖示)。
圖9中顯示本發(fā)明的替代實施例。雖然可使用與上文根據(jù)圖2-8所述相同的基本 制作步驟和技術來形成圖9中所示像素200(由環(huán)繞的虛線界定),但當與圖2像素100 的布局相比時,像素200的特征和元件以彼此間不同的方式構建。圖9顯示由類似像 素構成的陣列中的像素200配置。
在圖9中,像素200的一部分電路組件與另外的相鄰像素300和400共享。每一 像素200、 300和400均具有單獨的光電二極管,例如,像素200的光電二極管204。 在此實施例中,單獨的轉移柵極由像素200與像素300間共享的轉移柵極206代替。
優(yōu)選地,轉移柵極206與光電二極管204成一定角度,如圖9中所示。此處,術 語"成一定角度"意指轉移柵極206的一部分跨越光電二極管204的一角而不是如上 文根據(jù)圖2中所示實施例所述跨越其整個長度或寬度。轉移柵極206的此優(yōu)選傾斜幾 何結構使得能夠達成轉移柵極206的有效布局。另外,此傾斜布置也通過使光電二極 管204的面積最大化而有益于使像素200的填充系數(shù)最大化。
其余的像素組件由相鄰像素200和400共享。這些組件包括用作像素200和400 的共有存儲節(jié)點的浮動擴散區(qū)214。重設柵極208位于浮動擴散區(qū)214近旁。源極/漏 極區(qū)216位于與浮動擴散區(qū)214對置的重設柵極208的第二側并且能接收電源電壓 (Vaa)。浮動擴散區(qū)214也電連接到源極跟隨柵極210 (連接未圖示),其具有源極/ 漏極218。具有柵極210的源極跟隨晶體管將來自浮動擴散區(qū)214的電壓輸出信號輸 出到具有柵極212的行選擇晶體管。行選擇晶體管柵極212具有與之相鄰的用于選擇 性地將像素信號讀出到列線(未圖示)的源極/漏極220。另外,共享電容器238電連 接到浮動擴散區(qū)214。電容器238可增加浮動擴散區(qū)214的電荷存儲容量。
晶體管柵極206、 208、 210和212、浮動擴散區(qū)214以及源極/漏極區(qū)216、 218 和220分別具有至其的觸點222、 224、 226、 228、 230、 232和234。如同上文所述并 且在圖2和8中所示的像素100,像素200的晶體管柵極206、 208、 210和212的觸 點直接位于像素200的這些柵極和有源區(qū)上。如同像素IOO (圖2),柵極206、 208、 210和212上的觸點222、 224、 226和228的位置使得像素200電路的裝配更密集, 此使得可將襯底202的相對更大的部分用于光電二極管204。
圖10顯示系統(tǒng)1000,其為本發(fā)明的經修改以包括成像裝置1008 (例如具有圖2 和9中所圖示像素100或200的成像裝置)典型處理器系統(tǒng)。處理器系統(tǒng)1000為具有 可包括圖像傳感裝置的數(shù)字電路的系統(tǒng)實例。非限制地,此類系統(tǒng)可包括計算機系統(tǒng)、 相機系統(tǒng)、掃描儀、機器視覺、車輛導航、視頻電話、監(jiān)視系統(tǒng)、自動聚焦系統(tǒng)、星 體追蹤系統(tǒng)、運動檢測系統(tǒng)、圖像穩(wěn)定系統(tǒng)和數(shù)據(jù)壓縮系統(tǒng)以及其他使用成像器的系
統(tǒng)。
系統(tǒng)1000 (例如相機系統(tǒng))通常包括通過總線1020與輸入/輸出(I/O)裝置1006 通信的中央處理單元(CPU),例如微處理器。成像裝置1008也通過總線1020與CPU 1002通信?;谔幚砥鞯南到y(tǒng)1000也包括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1004,并且可包 括可拆式存儲器1014 (例如快閃存儲器),其也可通過總線1020與CUP 1002通信。 成像裝置1008可與處理器(例如CPU、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或微處理器)組合,單個的 集成電路上或不同于所述處理器的芯片上有無存儲器存儲都可。
上文已描述本發(fā)明的多個不同實施例。雖然已參照這些特定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加以 描述,但這些描述旨在舉例說明本發(fā)明而非旨在限定本發(fā)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 想出各種修改和應用,此并不背離如隨附權利要求書中所界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成像像素,其包括光電轉換裝置;和經配置以操作所述光電轉換裝置的電路,所述電路包括在溝道區(qū)上的晶體管柵極,所述柵極中的每一個均具有用以操作所述晶體管柵極的各自的觸點,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包括轉移柵極并且所述轉移柵極的觸點位于與所述轉移柵極相關聯(lián)的溝道區(qū)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進一步包括重設柵極、 源極跟隨柵極和行選擇柵極。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光電轉換裝置為光電二極管。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電路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二成像像素共享。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像素為CMOS像素。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寬至少約0.30pm。
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各自具有至少約0.10pm厚的柵極電極。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各自包括氮化物或氧化 物蝕刻終止層。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各自包括硅化物蝕刻終 止層。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每一觸點寬約0.16 (im至約0.22 )im。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每一觸點均在所述各自的晶體管柵極和 相關聯(lián)溝道區(qū)上。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像素,其中每一觸點有至少約0.05 iam被所述各自 的晶體管柵極所環(huán)繞,所述觸點在這里與所述各自的晶體管柵極相接。
13、 一種CMOS成像裝置,其包括 襯底;位于所述襯底中的光電二極管; 位于所述襯底中的電荷存儲區(qū);經配置以在所述光電二極管與所述電荷存儲區(qū)之間選通電荷的轉移柵極;經配置以重設所述電荷存儲區(qū)的重設柵極;經配置以接收來自所述電荷存儲區(qū)的電荷的源極跟隨柵極;經配置以將所述源極跟隨柵極耦聯(lián)到輸出線的行選擇柵極;和所述轉移柵極、重設柵極、源極跟隨柵極和行選擇柵極各自的觸點插腳,其中每 一各自的觸點插腳均提供于有源區(qū)上。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CMOS成像裝置,其中至少所述轉移柵極由第二光電二極管共享。
15、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CMOS成像裝置,其中至少所述浮動擴散區(qū)、所述重 設柵極、所述源極跟隨柵極和所述行選擇柵極由第二光電二極管共享。
16、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CMOS成像裝置,其中每一柵極寬至少約0.30 pm。
17、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CMOS成像裝置,其中每一柵極具有厚至少約0.10 pm 的電極。
18、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CMOS成像裝置,其中每一各自的觸點插腳寬約0.16 pm 至約0.22 jim。
19、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CMOS成像裝置,其中所述裝置為由類似裝置構成的 陣列的一部分。
20、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CMOS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各自的觸點插腳各自位于 與所述各自的柵極相關聯(lián)的各自溝道區(qū)上。
21、 一種形成成像像素的方法,其包括 提供襯底;在所述襯底中形成光電轉換裝置;在所述襯底中的溝道區(qū)上提供多個柵極,所述多個柵極經配置以操作所述成像像 素并且包括轉移柵極;和形成所述多個柵極中每一柵極的觸點,其中至少所述轉移柵極的觸點位于所述溝 道區(qū)中的一個各自的溝道區(qū)上。
22、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成像像素為CMOS成像像素。
23、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電轉換裝置為光電二極管。
24、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個柵極進一步包括重設柵極、源極 跟隨柵極和行選擇柵極。
25、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柵極寬至少約0.30(im。
26、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柵極具有厚至少約0.10pm的電極。
27、 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所述柵極電極上提供蝕刻終止 層,所述蝕刻終止層包含選自由以下各物組成的群組的材料氮化物、氧化物和硅化 物。
28、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觸點寬約0.16 pm至約0.22 iam。
29、 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觸點中每一個均位于各自的溝道區(qū)上。
30、 一種形成CMOS成像像素的方法,其包括 提供襯底;在所述襯底中形成光電二極管; 接近所述光電二極管形成轉移柵極;接近所述光電二極管形成重設柵極; 接近所述光電二極管形成源極跟隨柵極; 接近所述光電二極管形成行選擇柵極;和形成所述柵極的多個觸點插腳,其中所述轉移柵極的至少一個觸點插腳位于所述 轉移柵極的溝道上。
31、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至少所述轉移柵極由第二光電二極管共享。
32、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所述襯底中形成浮動擴散區(qū)的步驟。
33、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至少所述重設柵極、所述源極跟隨柵極和 所述行選擇柵極由所述光電二極管與第二光電二極管共享。
34、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柵極寬至少約0.30pm。
35、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柵極具有厚至少約0.10nm的電極。
36、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觸點插腳寬約0.16 pm至約0.22 pm。
37、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CMOS成像像素形成為由類似成像像 素構成的陣列的一部分。
38、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所述觸點均形成于各自的溝道區(qū)上。
39、 一種形成成像單元的方法,其包括 在襯底中形成光電二極管;形成用于讀取和刷新所述成像單元的單元電路;和形成所述單元電路的晶體管柵極觸點,其中至少轉移柵極觸點位于所述轉移柵極 和各自的溝道區(qū)上。
40、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單元電路的舉動進一步包括形成 源極跟隨晶體管和形成行選擇晶體管。
41、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柵極電極厚至少約0.10pm。
42、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柵極電極寬至少約0.30pm。
43、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觸點寬約0.16 pm至約0.22 |im。
44、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柵極的每一所述觸點均形成于所述柵極的 各自的溝道區(qū)上。
45、 一種處理器系統(tǒng),其包括處理器和耦聯(lián)到所述處理器的成像器,所述成像器包括像素陣列,每一像素包含 光電轉換裝置;和經配置以操作所述光電轉換裝置的電路,所述電路包括在溝道區(qū)上的晶體管 柵極,所述柵極中的每一個均具有用以操作所述晶體管柵極的各自的觸點,其中所述 晶體管柵極包括轉移柵極并且所述轉移柵極的觸點位于與所述轉移柵極相關聯(lián)的溝道區(qū)上。
46、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進一步包括重設柵極、源極跟隨柵極和行選擇柵極。
47、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所述光電轉換裝置為光電二極管。
48、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所述電路的至少一部分由第二成像 像素共享。
49、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所述像素為CMOS像素。
50、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寬至少約0.30pm。
51、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所述晶體管柵極各自具有厚至少約 0.1 pm的柵極電極。
52、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每一所述觸點寬約0.16 pm至約0.22拜。
53、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每一所述觸點位于所述各自的晶體管柵極和相關聯(lián)溝道區(qū)上。
54、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處理器系統(tǒng),其中每一所述觸點有至少約0.05 pm被所 述各自的晶體管柵極環(huán)繞,所述觸點在這里與所述各自的晶體管柵極相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像素和成像裝置以及形成所述像素和成像裝置的方法,其中所述像素晶體管柵極的觸點位于所述像素的有源區(qū)上,例如位于晶體管柵極的溝道區(qū)上。所述晶體管柵極觸點的位置使得所述像素具有更密集的電路并且使感光區(qū)的尺寸相對于像素尺寸來說增加。
文檔編號H01L27/146GK101176207SQ200680016056
公開日2008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10日
發(fā)明者杰弗里·A·麥基 申請人:美光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