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濾色器屏板及其制造方法和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從整體上涉及一種液晶顯示器(LCD),更具體來講,涉及一種用在具有反射區(qū)域和透射區(qū)域的透射反射型LCD內的濾色器屏板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方法還涉及采用了所述濾色器屏板的透射反射型LCD。
背景技術:
通常,LCD包括一對分別在其內表面具有電極的屏板,以及插入到所述屏板之間的介電各向異性液晶層。在LCD當中,通過改變場發(fā)生電極之間的電勢差,即,通過改變由所述電極生成的電場的強度,可以改變通過所述LCD的光的透射率,從而獲得預期的圖像。
根據所采用的用于顯示圖像的光源,可以將LCD劃分為三種類型透射型、反射型和透射反射型LCD。在透射型LCD中,采用內部光源顯示圖像,例如位于設置于設備的LC屏板組件的后面的背光裝置內的燈。在反射型LCD中,通過反射外部自然光或從設備的正面入射的外部人造光顯示圖像。
在非常亮的外部條件下,即,當透射型LCD中的燈發(fā)出的光在亮度上顯著低于外部光時,使得設備的可見度和顯示特性受到影響,這時透射型LCD處于劣勢。此外,背光裝置的燈需要顯著的功率。同時,在外部光不足時,反射型LCD無法充分起到顯示設備的作用。由于這些LCD存在上述缺點,所以開發(fā)出了結合透射和反射特征的反射透射型LCD。在中等光狀態(tài)下,例如室內環(huán)境或在徹底黑暗的環(huán)境下,透射反射型LCD工作在透射模式下。在非常亮的條件下,例如室外環(huán)境下,透射反射型LCD工作在反射模式下。
通常,這樣的透射反射LCD具有透射區(qū)域和反射區(qū)域。為了采用透射區(qū)域顯示圖像,從LC屏板組件后面的背光裝置發(fā)出的光穿過所述透射區(qū)域,而在反射區(qū)域中,來自設備的正面的外界光被內部反射元件發(fā)射回設備的正面。
但是,也可以既通過LC屏板組件的正面向透射區(qū)域提供外界光,又向其提供來自背光裝置的光。與提供給反射區(qū)域的外界光不同的是,提供給透射區(qū)域的外界光穿過透射區(qū)域而不經過反射。也就是說,這樣的光沒有為圖像顯示起到光源的作用。因此,降低了外界光的總反射率,從而導致了設備的低室外可見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能夠使進入透射反射型LCD的透射區(qū)域的外部光被有效地加以利用以顯示圖像的濾色器屏板。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所述濾色器屏板的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采用所述濾色器屏板的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一種包括透射區(qū)域和反射區(qū)域的、用于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的濾色器屏板,包括襯底;布置在所述襯底上的多個濾色器;在所述濾色器上形成的覆層,其包括分別布置在所述透射區(qū)域內的透鏡部分;以及在所述覆層上形成的公共電極。
在這樣的結構當中,每一透鏡部分可以包括從覆層的頂面向內凹入的凹面。
每一透鏡部分可以進一步包括在由所述凹面界定的空間中提供的填料層。在這種情況下,所述填料層可以具有比所述覆層的折射率更大的折射率。
此外,每一透鏡部分可以具有基本上等于所述透射區(qū)域長度的直徑。
所述透鏡部分的中心點優(yōu)選具有1μm到2μm的高度,覆層優(yōu)選具有1μm到2.4μm的厚度。
覆層可以包括感光和透明有機材料。
所述濾色器屏板可以進一步包括多個光孔,所述光孔各自位于反射區(qū)域內。
所形成的對應于透射區(qū)域的濾色器部分可以厚于對應于反射區(qū)域的濾色器部分。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透射區(qū)域和反射區(qū)域的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其包括第一襯底;在所述第一襯底上形成的多個薄膜晶體管;在所述薄膜晶體管上形成的設有多個透明電極和反射電極的多個像素電極;第二襯底;在所述第二襯底上形成的覆層,其包括分別在所述透射區(qū)域上形成的多個透鏡部分;在所述覆層上形成的公共電極;以及在所述第一襯底和第二襯底之間插入的液晶層。
這一液晶顯示器可以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襯底和覆層之間形成的多個濾色器。
這一液晶顯示器可以進一步包括在所述薄膜晶體管和像素電極之間形成的鈍化層,其設有多個在透射區(qū)域內形成的切口。
根據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制造濾色器屏板的方法,其包括的步驟有在襯底上形成多個濾色器;在所述濾色器上形成覆層;通過對所述覆層構圖形成多個透鏡部分;以及在所述覆層上形成公共電極。
所述覆層可以由感光透明有機材料構成。
透鏡部分的形成步驟可以包括形成凹面的步驟,其中,對所述覆層局部曝光,并部分去除所曝光的部分,從而在每一透鏡部分中形成凹面。
在所述步驟中可以進一步包括將透明有機材料填充到由透鏡部分的凹面界定的空間內的步驟。
通過參照附圖對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更為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優(yōu)勢將變得更為明顯。
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LCD的布局圖;圖2是沿圖1的II-II′線切割得到的示意性橫截面圖;圖3是沿圖1的III-III′線切割得到的示意性橫截面圖;圖4到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的三個不同的實施例的三個濾色器屏板的示意性橫截面圖;圖7A到圖7E是說明制造圖4中濾色器的工藝步驟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在,將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在附圖中將示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體現本發(fā)明,而不應推斷本發(fā)明僅限于文中所述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在于對本發(fā)明予以更加徹底、全面的公布,并向本領域技術人員充分傳達本發(fā)明的范圍。
在附圖中,為了清晰起見,夸大了層、膜和區(qū)域的厚度。類似的數字始終指代類似的元件。在稱如層、膜、區(qū)域或襯底的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時,其可能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也可能存在插入元件。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到圖3對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LCD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LCD的布局圖,圖2和圖3分別是沿圖1中的II-II′線和III-III′線切割得到的橫截面圖。
參照圖1到圖3,本實施例的LCD包括彼此相對的TFT陣列屏板100和濾色器屏板200,以及插入到它們之間的液晶層。
按照下述說明配置所述TFT陣列屏板100。
在由透明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絕緣襯底110上形成多個柵極線121和多個存儲電極線131。
用于傳輸柵極信號的柵極線121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延伸。每一柵極線121包括多個向上突出的柵電極124,以及具有較大尺寸的末端129,用于連接不同的層或外部設備??梢詫⒂糜诋a生柵極信號的柵極驅動器(未示出)安裝到附著于襯底11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未示出),或者直接安裝到襯底110上。否則,可以將柵極驅動器集成到襯底110中。在這種情況下,將柵極線121直接連接到柵極驅動器。
接收預定電壓的存儲電極線131基本上平行于柵極線121延伸。在圖1中,每一存儲電極線131布置在兩個相鄰的柵極線之間,特別地,存儲電極線131布置在離兩個柵極線中位置較低的一個較近的位置。每一存儲電極線131包括多個向上和向下突出的擴大部分137。這里公開的存儲電極線131的外形和分布只做說明用途,存儲電極線131可以具有其他外形和分布。
柵極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優(yōu)選由下述材料構成諸如Al或Al合金的含有鋁(Al)的金屬、諸如Ag或Ag合金的含有銀(Ag)的金屬、諸如Au或Au合金的含有金(Au)的金屬、諸如Cu或Cu合金的含有銅(Cu)的金屬、諸如Mo或Mo合金的含有鉬(Mo)的金屬、鉻(Cr)、鈦(Ti)或鉭(Ta)??梢詫艠O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配置成多層結構,其中,可以包括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至少兩個導電層(未示出)。在這樣的結構當中,所述兩個導電層中的一個由低電阻率金屬構成,例如含有Al的金屬、含有Ag的金屬或含有Cu的金屬,以降低信號時延或柵極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中的電壓降。另一導電層由具有優(yōu)良的物理化學特性以及與其他材料,例如氧化銦錫(ITO)或氧化銦鋅(IZO)的良好電接觸特性的材料構成。例如,可以采用含有Mo的金屬、Cr、Ta、Ti形成這一層。作為兩層結合的可取的例子,可以采用下部Cr層和上部Al(或Al合金)層,以及下部Al(或Al合金)層和上部Mo(或Mo合金)層。除了上述材料之外,可以采用各種金屬和導體形成柵極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
柵極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的所有橫向側面優(yōu)選相對于襯底110的表面傾斜大約30°到80°之間的角度。
柵極絕緣層140由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2)構成,并且形成于柵極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上。
在柵極絕緣層140上形成由氫化非晶硅(簡稱“a-Si”)或多晶硅構成的多個線狀半導體151。每一線狀半導體151基本上沿豎直方向延伸,其包括沿相應的柵電極124延伸的多個凸起154。線狀半導體151在柵極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附近增大。
在線狀半導體151上形成多個線狀歐姆接觸161和島狀歐姆接觸165。歐姆接觸161和165可以由采用諸如磷(P)的N型雜質高度摻雜的N+氫化非晶硅或硅化物構成。線狀歐姆接觸161包括多個凸起163。在半導體151的凸起154上布置一組凸起163和島狀歐姆接觸165。
半導體151和154以及歐姆接觸161、163和165的所有橫向側面相對于襯底110的表面傾斜大約30°到80°之間的角度。
在歐姆接觸161、163和165上,以及柵極絕緣層140上形成多個數據線171和多個漏電極175。
用于傳輸數據信號的數據線171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延伸,與柵極線121和存儲電極線131相交。每一數據線171包括多個朝相應的柵電極124延伸的源電極173和具有較大尺寸的連接至不同層或外部設備的末端179??梢詫⒂糜诋a生數據信號的數據驅動器(未示出)安裝在附著于襯底11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未示出)上或直接安裝在襯底110上。否則,可以將數據驅動器集成到襯底110內。在這種情況下,將數據線171直接連接至數據驅動器。
在與源電極173相對的位置布置與數據線171隔開的漏電極175,其位于柵電極124的中央。每一漏電極175包括具有較大尺寸和條形末端的擴大部分177。漏電極175的擴大部分177覆蓋存儲電極線131的擴大部分137,所述條形末端部分被以字母“J”形彎曲的源電極173局部環(huán)繞。
柵電極124、源電極173、漏電極175和半導體151的凸起154形成了薄膜晶體管(TFT)。TFT溝道形成于在源電極173和漏電極175之間提供的凸起154內。
數據線171和漏電極175優(yōu)選由諸如Mo、Cr、Ta或Ti的難熔金屬或其合金構成,并且可以將其配置成多層結構,其中包括難熔金屬層(未示出)和低電阻率導電層(未示出)。所述多層結構的可取實例為由Cr、Mo或Mo合金構成的下層和由Al或Al合金構成的上層。另一個例子是由Mo或Mo合金構成的下層、由Al或Al合金構成的中層和由Mo或Mo合金構成的上層。除了上述材料以外,可以采用各種金屬和導體形成數據線171和漏電極175。
數據線171和漏電極175的所有橫向側面優(yōu)選相對于襯底110的表面傾斜大約30°到80°之間的角度。
歐姆接觸161、163和165只存在于下層半導體151和覆蓋的數據線171之間,以及覆蓋的漏電極175和下層半導體151之間,以降低接觸電阻。所形成的大多數線狀半導體151比數據線171窄,但是,如上所述,線狀半導體151的個別部分在與柵極線121相交處的附近增大,以防止數據線171被短路。在未被數據線171和漏電極175覆蓋的位置,以及在源電極173和漏電極175之間,線狀半導體151部分暴露出來。
在數據線171、漏電極175和半導體151的暴露部分形成鈍化層180。將鈍化層180配置為雙層結構,其包括由諸如SiNx或SiO2的無機絕緣體構成的下層180p和由有機絕緣體構成的上層180q。用于上層鈍化層180q的可取有機絕緣體具有低于4.0的低介電常數或光敏性。為上部鈍化層180q提供切口,下部鈍化層180在所述切口處局部露出,上部鈍化層180q的頂面不平坦。可以將鈍化層180配置為由無機絕緣體或有機絕緣體構成的單層結構。
為鈍化層180提供多個接觸孔182和185,數據線171的末端部分179和漏電極175分別通過所述接觸孔露出。在鈍化層180和柵極絕緣層140內形成多個接觸孔181,暴露柵極線121的末端部分129。
在鈍化層180上形成多個像素電極191和多個接觸輔助部分81和82。
每一像素電極191包括透明電極192和覆蓋所述透明電極192的反射電極194。透明電極192是由諸如ITO或IZO的透明導體形成的,反射電極194是由諸如Al、Cr、Ag或這些元素的合金構成的不透明反射導體構成的。但是,可以將反射電極194配置為雙層結構。在這樣的雙層結構中,上層可以由諸如Al、Ag或Ag合金的低電阻率金屬構成,下層可以由與ITO和IZO之間具有良好接觸特性的材料構成,例如含有Mo的金屬、Cr、Ta或Ti。
每一像素電極191都具有由鈍化層180的不平坦頂面導致的波紋形輪廓。每一反射電極194具有用于暴露透明電極192的透射窗口196。透射窗口196與上部鈍化層180q的切口對準。
像素電極191通過接觸孔185物理連接并電連接至漏電極175,以接收來自漏電極175的數據電壓。施加了數據電壓的像素電極191與濾色器屏板200的公共電極270一起生成電場,所述電場決定了插入到兩個電極191和270之間的液晶層3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根據液晶分子的取向,通過液晶層3的光的偏振將發(fā)生變化。每一組像素電極191和公共電極270形成了能夠存儲電荷的液晶電容器,其用于在關閉TFT后維持所施加的電壓。
在透射反射型LCD中,具有由透射電極192界定的透射區(qū)域TA和由反射電極194界定的反射區(qū)域RA。更具體來講,透射區(qū)域TA是在TFT陣列屏板100、濾色器屏板200和液晶層3的透明窗口196之上和之下布置的部分,反射區(qū)域RA是在反射電極194之上和之下布置的部分。在透射區(qū)域TA中,從LCD的后面發(fā)出的光穿過TFT屏板100和液晶層3,之后離開濾色器屏板200,從而成為用于顯示的光。在反射區(qū)域RA中,從LCD的正面提供的外部光穿過液晶層3,之后由TFT屏板100的反射電極194反射。反射光再次穿過液晶層3,之后離開濾色器屏板200,從而成為用于顯示的光。
上部鈍化層180q的切口補償了透射區(qū)域TA和反射區(qū)域RA之間的光程差。反射電極194的不平坦頂面防止了鏡面反射。因此,防止了由鏡面反射導致的圖像的產生。
像素電極191覆蓋了存儲電極線131和擴大部分137。為了提高液晶電容器的電荷儲存能力,進一步提供了存儲電容器。通過重疊像素電極191和與存儲電極線131電連接的漏電極175實現存儲電容器。
通過接觸孔181和182將接觸輔助部分81和82分別連接至柵極線121的末端部分129和數據線171的末端部分179。接觸輔助部分81和82在暴露的末端部分129、179和外部設備之間增添粘附力,并對其予以保護。
按照下述說明配置面對TFT陣列屏板100的濾色器屏板200。
在由透明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絕緣襯底210上提供被稱為“黑色矩陣”的多個光阻擋元件220。光阻擋元件220防止光通過像素電極191之間的壁壘泄漏,從而得到清晰的彩色顯示,同時阻擋朝向半導體151的凸起154入射的光。光阻擋元件220界定了面對像素電極191的切口區(qū)域。
可以將每一光阻擋元件220配置成由Cr構成的單層結構或由Cr和氧化鉻構成的雙層結構?;蛘?,可以將阻擋元件220配置為由黑色顏料構成的有機層。
在襯底210和光阻擋元件220上形成多個濾色器230。將大多數濾色器230布置在由光阻擋元件220劃定邊界的切口區(qū)域內。在兩個相鄰的數據線171之間沿豎直方向布置每一濾色器230,其顯示紅色、綠色和藍色中的一種。還可以具有一個顯示白色的濾色器。將濾色器230相互連接成帶狀。
在光阻擋元件220和濾色器230上形成覆層250。覆層250包括布置在透射區(qū)域TA的透鏡部分251。每一透鏡部分251具有從覆層250的頂面向內彎曲的凹面252。透鏡部分251將通過濾色器屏板200的正面入射到透射區(qū)域TA的光朝反射區(qū)域RA折射,從而采用折射光進行顯示。這樣的折射是由不同層之間,例如覆層250和液晶層3之間的折射率的差異引起的。例如,如圖2的箭頭所示,外界光垂直入射到位于透射區(qū)域TA內的屏板200上,并且在透射區(qū)域TA內受到透鏡部分251的凹面252的折射。折射光進入反射區(qū)域RA,之后受到反射電極194的反射。反射光朝向濾色器屏板200的正面?zhèn)鞑?,從而為顯示做出貢獻。采用這種方式增強了外界光的反射率,所述外界光是通過屏板200的正面進入透射區(qū)域TA的。
透鏡部分251的長度D1基本上等于透射區(qū)域TA的長度D2。這樣的構造幾乎可以將所有通過屏板200的正面進入透射區(qū)域TA的外界光朝向反射區(qū)域RA折射,從而確保了足夠的反射率。
透鏡部分251在中心點具有大約1μm到2μm的高度。覆層250的厚度優(yōu)選等于透鏡部分251的中心高度,或者比透鏡部分251的中心高度大20%。也就是說,優(yōu)選厚度在大約1μm到2.4μm之間。
在覆層250上形成由諸如ITO或IZO的透明導電材料制成的公共電極270。
圖4到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的三個不同的實施例的三個濾色器屏板的橫截面圖。
在所有附圖中,在由透明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絕緣襯底210上提供被稱為“黑色矩陣”的多個光阻擋元件220。在襯底210和光阻擋元件220上形成多個濾色器230。在光阻擋元件220和濾色器230上形成覆層250。覆層250包括布置在透射區(qū)域TA處的透鏡部分251。每一透鏡部分251具有從覆層250的頂面向內彎曲的凹面252。
圖4中的濾色器屏板200進一步包括在由透鏡部分251的凹面252界定的空間中提供的填料253。填料253優(yōu)選具有比覆層250大的折射率。填料253和覆層250的頂面形成了一平面。因此,濾色器屏板200的內表面是均勻的。
圖5的濾色器屏板200進一步包括位于濾色器230中的光孔231。在典型的透射反射型LCD中,光在透射區(qū)域TA中只穿過濾色器230一次,而在反射區(qū)域RA中則穿過兩次。因此,導致了透射區(qū)域TA和反射區(qū)域RA之間存在色調差異,可以通過光孔231對所述色調差異進行補償。在反射區(qū)域RA中形成的每一光孔231為矩形或環(huán)形。
在圖6的濾色器屏板200中,濾色器230的厚度根據位置而不同。具體而言,所形成的布置在透射區(qū)域TA中的濾色器230的第一部分233厚于布置在反射區(qū)域RA中的第二部分232。采用這種方式形成的濾色器230降低了透射區(qū)域TA和反射區(qū)域RA之間的色調差異。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7A到圖7E對圖4所示的濾色器屏板200的制造方法予以說明。
圖7A到圖7E是說明制造圖4中的濾色器的工藝步驟的示意性橫截面圖。
如圖7A所示,在絕緣襯底210上依次形成光阻擋元件220和濾色器,之后,在其上涂覆由感光有機絕緣體構成的覆層250。
接下來,如圖7B所示,通過透明或半透明掩模10使對應于透射區(qū)域TA的覆層250的部分20曝光。這里,穿過掩模10的光的透射率在部分20的中央最高,并朝著邊緣減小??梢詮母鞣N掩模中選出用于這一步驟的掩模。例如,具有相互間根據位置不同而間隔不同距離的狹縫的掩模,具有局部不同的透射率的掩模,和雙掩模,用于曝光的能量被以不同的方式傳輸至所述掩模。
接下來,如圖7C所示,對覆層250的曝光部分進行顯影,之后對其予以部分去除。從而,在透射區(qū)域TA上形成覆層250的凹面252。如上所述,這一凹面252起著對進入透射區(qū)域TA的光進行折射的透鏡的作用。
接下來,如圖7D所示,在由凹面252界定的空間內填充由透明有機材料構成的,并且折射率大于覆層250的折射率的填料253。
接下來,如圖7E所示,在覆層250上形成公共電極270。
同時,在圖2所示的濾色器屏板200內,在不提供填料252的情況下,直接在具有凹面251的覆層250上形成公共電極270。
根據本發(fā)明,如上所示,由于使進入透射區(qū)域TA的外界光沒有光損失地用于圖像顯示,從而改善了設備的總反射率和室外可見度。
本發(fā)明不僅限于上述具體實例,而是覆蓋了如附加的權利要求清楚限定的所有特征。回顧這一剛剛完成的說明書,可以發(fā)現,可能存在各種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變化、等價過程工藝和大量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有透射區(qū)域和反射區(qū)域的、用于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的濾色器屏板,其包括一襯底;在所述襯底上形成的多個濾色器;在所述濾色器上形成的覆層,其包括分別位于所述透射區(qū)域內的透鏡部分;以及在所述覆層上形成的公共電極。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色器,其中,每一透鏡部分包括從所述覆層的頂面向內彎曲的凹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濾色器,其中,每一透鏡部分進一步包括在由所述凹面界定的空間內提供的填料層。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濾色器屏板,其中,所述填料層具有的折射率大于所述覆層的折射率。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色器屏板,其中,每一透鏡部分具有基本上等于所述透射區(qū)域的長度的直徑。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濾色器屏板,其中,所述透鏡部分的中心點具有1μm到2μm的高度。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濾色器屏板,其中,所述覆層具有1μm到2.4μm的厚度。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色器屏板,其中,所述覆層包括感光透明有機材料。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濾色器屏板,其進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反射區(qū)域內的光孔。
10.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濾色器屏板,其中,所形成的對應于所述透射區(qū)域的濾色器部分厚于對應于所述反射區(qū)域的濾色器部分。
11.一種帶有透射區(qū)域和反射區(qū)域的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其包括第一襯底;在所述第一襯底上形成的多個薄膜晶體管;在所述薄膜晶體管上形成的多個像素電極,其設有多個透明電極和反射電極;第二襯底;在所述第二襯底上形成的覆層,其包括分別在所述透射區(qū)域內形成的多個透鏡部分;在所述覆層上形成的公共電極;以及插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襯底之間的液晶層。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其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襯底和所述覆層之間形成的多個濾色器。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其進一步包括在所述薄膜晶體管和所述像素電極之間形成的鈍化層,所述鈍化層設有在所述透射區(qū)域內形成的多個切口。
14.一種制造濾色器屏板的方法,其包括的步驟有(A)在襯底上形成多個濾色器;(B)在所述濾色器上形成覆層;(C)通過對所述覆層構圖形成多個透鏡部分;以及(D)在所述覆層上形成公共電極。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覆層由感光透明有機材料構成。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驟(C)包括形成凹面的步驟,在這一步驟當中對所述覆層局部曝光,之后,部分去除所曝光的部分,從而在每一透鏡部分中形成凹面。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將透明有機材料填充到由所述透鏡部分的所述凹面界定的空間。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透明有機材料具有的折射率大于所述覆層的折射率。
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透鏡部分具有基本上等于所述透射區(qū)域的長度的直徑。
20.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透鏡部分的中心點具有1μm到2.4μm的高度。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覆層具有1μm到2.4μm的厚度。
全文摘要
一種帶有透射區(qū)域和反射區(qū)域的用于透射反射型LCD的濾色器屏板,其包括襯底;布置在所述襯底上的多個濾色器;在所述濾色器上形成的覆層,其包括分別布置在所述透射區(qū)域內的透鏡部分;以及在所述覆層上形成的公共電極。這一構造通過在沒有光損失的情況下利用進入所述透射區(qū)域的外界光顯示圖像提高了總反射率和室外可見度。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制造濾色器屏板的方法以及透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
文檔編號H01L29/786GK1854848SQ20051012942
公開日2006年11月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4月25日
發(fā)明者盧南錫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