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揭露一種觸控面板,其包含基板、第一接地線以及第二接地線,基板具有觸控區(qū)與環(huán)繞觸控區(qū)的周邊區(qū),兩接地線皆設置于周邊區(qū)但彼此不電性連接,兩接地線間距離小于第一門檻值。
【專利說明】觸控面板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關(guān)于觸控技術(shù),特別關(guān)于觸控面板工藝中對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簡稱ESD)的防護。
【背景技術(shù)】
[0002] 觸控面板工藝中和使用時靜電荷無可避免地可能累積或流竄于其上的任何導體。 以圖8為例,典型的觸控面板8包含基板80以及接地線81、多條驅(qū)動線89d(drive line)、 多條掃描線89s (sensor line)等導體。驅(qū)動線89d與掃描線89s交叉設置于基板80的觸 控區(qū)809上并連接至多個接合墊85 (bonding pad,俗稱金手指)。接地線81設置于基板81 上環(huán)繞觸控區(qū)809的周邊區(qū),設置于驅(qū)動線89d間、掃描線89s間以及這兩者之間用于隔絕 信號的接地線則未繪示于圖8。裝配完畢的觸控面板"系統(tǒng)"一般而言以機殼作為最終的接 地端;接地線81的一端耦接諸接合墊85中的接合墊851a,另一端則耦接接合墊851b,需再 串接于此機殼方形成回路。然工藝中觸控面板8尚未成為具機殼的系統(tǒng)時,單一接地線81 如圖8所示處于大阻抗的斷路態(tài),靜電宣泄效果不佳。實務上可觀察到工藝中產(chǎn)生的不良 品有許多是接地線81對鄰近驅(qū)動線89d或掃描線89s反向放電造成的短路或斷路,好發(fā)于 接地線81的尖角處或基板80連往機殼的收線部(接合墊85)。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本發(fā)明揭露一種觸控面板,包含:一基板,具有一觸控區(qū)及環(huán)繞該觸控區(qū)之一周邊 區(qū);一第一接地線,設置于該周邊區(qū);以及一第二接地線,設置于該周邊區(qū);其中該第一接 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小于一第一門檻值,且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不電性 連接。
[0004] 上述的觸控面板,還包含多個功能線,該些功能線部份設置于該觸控區(qū)。
[0005]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接地線的寬度與該第二接地線的寬度大于任一該功 能線的寬度。
[0006]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門檻值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與任一該功能 線間的最小距離。
[0007]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具有一角部,該角部上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 線與任一該功能線間的距離大于一第二門檻值。
[0008]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基板還具有一邊部,該第二門檻值該邊部上該第一接地 線或該第二接地線與任一該功能線間的最大距離。
[0009]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邊部上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平行。
[0010]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功能線、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的邊緣上任一 點的曲率小于一實數(shù)。
[0011]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與該些功能線其中之一間的 距離的變異數(shù)小于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的變異數(shù)。
[0012] 上述的觸控面板,還包含一第三接地線,該第三接地線設置于該周邊區(qū),該第三接 地線、該第一接地線以及該第二接地線互不電性連接。
[0013]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三接地線與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不 大于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
[0014] 上述的觸控面板,還包含一軟性電路板,一第四接地線與一第五接地線設置于該 軟性電路板上且不電性連接,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分別電性連接該第四接地線與 該第五接地線。
[0015] 上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環(huán)繞該基板。
[0016] 由是,第一與第二接地線分別形成回路,基板上兩者的配置誘使靜電荷于接地線 間而非接地線與功能線間跳躍并損耗能量,從而保護功能線的完整。角部上兩接地線的設 計有助于減少尖端放電。觸控面板裸片經(jīng)軟性電路板最終稱接機殼;尚未稱接機殼成為系 統(tǒng)時,由于兩接地回路在軟性電路板上仍不電性連接,可避免工藝中于收線部介電質(zhì)損毀。
[0017] 以上關(guān)于本
【發(fā)明內(nèi)容】
及以下關(guān)于實施方式之說明用以示范與闡明本發(fā)明之精神 與原理,并提供對本發(fā)明之申請專利范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 圖1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
[0019] 圖2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基板的分區(qū)示意圖;
[0020] 圖3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基板角部與邊部的細節(jié);
[0021] 圖4與圖5所示本發(fā)明諸實施例中基板邊部的細節(jié);
[0022] 圖6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基板收線部的細節(jié),并概示一軟性電路板;
[0023] 圖7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
[0024] 圖8所示依據(jù)先前技術(shù)的觸控面板。
[0025] 其中,附圖標記:
[0026] 1、la、8觸控面板
[0027] 10、10a、80 基板
[0028] 100、102、104、107 角部
[0029] 101、103、106、108 邊部
[0030] 105收線部
[0031] 109、109a、809 觸控區(qū)
[0032] ll、lla、llb、12、12a、12b、13、24、25、81 接地線
[0033] 15、85 多個接合墊
[0034] l5l、l52、l59、l59a、l5%、l 59c、85la、85lb 接合墊
[0035] 19、19a、19b、19c 功能線
[0036] 20軟性電路板
[0037] 89d多條驅(qū)動線
[0038] 89s多條掃描線
[0039] dl - d3、d6 - d9、d2'、dY、d9"距離
[0040] wl - w3 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41]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敘述本發(fā)明之詳細特征,其內(nèi)容足以使任何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了 解本發(fā)明之技術(shù)內(nèi)容并據(jù)以實施,且依據(jù)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nèi)容、申請專利范圍及附圖,任 何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可輕易地理解本發(fā)明相關(guān)之目的及優(yōu)點。以下實施例系進一步說明本發(fā) 明之諸面向,但非以任何面向限制本發(fā)明之范疇。
[0042] 請參見圖1,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在一實施態(tài)樣中,觸控面板 1包含基板10、第一接地線11以及第二接地線12?;?0中央定義有觸控區(qū)109,處控面 板1作為輸出入介面與使用者互動之所在?;?0上非觸控區(qū)109的部分概稱為基板10 的周邊區(qū),其寬度本發(fā)明不加限制;接地線11與12即設置于此周邊區(qū)。圖1中基板10和 觸控區(qū)109的形狀、尺寸、長寬比等僅為舉例;在此實施例中,接地線11環(huán)繞觸控區(qū)109,而 接地線12在接地線11的外圍,復環(huán)繞接地線11。接地線11與12分別形成回路,互不電性 連接,亦即接地線11與12間沒有鋪設好的電流路徑。接地線11與12間的距離小于第一 門檻值。接地線11與12間的距離可以指轉(zhuǎn)角處的屯、平行處的d 2、或有其他合理的定義。 (接地線11與12不一定有平行段。)一般而言屯彡d2,但皆小于第一門檻值。
[0043] 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更包含多條功能線。功能線設置于基板10上,可以是 觸控機制的驅(qū)動線、感應或掃描線(scan line)或跡線(trace line)。以所繪示的功能線 19為例,其自觸控區(qū)109內(nèi)延伸而出(在觸控區(qū)109內(nèi)的部份未繪示),沿基板10周邊區(qū) 走線至多個接合墊15中的接合墊159。假設在多條功能線中功能線19是最靠近接地線11 或12者,而內(nèi)圈接地線11是最靠近任何功能線者,基板10上功能線與接地線的距離可以 指轉(zhuǎn)角處的d 6、平行處的d3或d7、或有其他合理的定義。(功能線與接地線不一定有平行 段。)在一實施例中,取功能線與接地線間的距離的最小值,如(1 3或(17,可得前述第一門檻 值。換句話說,接地線11與12間的距離小于接地線11與功能線19間的最小距離,因此接 地線11上的靜電荷傾向往接地線12而非功能線19跳躍。
[0044] 值得注意的是,接地線11與12亦分別電性連接諸接合墊15中的接合墊151與 152。透過接合墊151、152以及159,接地線11、12與功能線19得以在觸控面板1組裝為系 統(tǒng)時耦接最終接地端(如機殼)或觸控機制的集成電路。圖1中接地線12與接合墊152間 的粗弧線表示此段線路(立體地)跨過接地線11,保持接地線11與12互不電性連接。諸 接合墊15中各接合墊一般而言尺寸相同、間距固定。在線路可能且合理的前提下,接合墊 151、152與159可以分別是諸接合墊15中的任意一者。
[0045] 在一實施例中,包括功能線19的諸功能線以及接地線11和12的相對寬度沒有特 殊限制。在另一實施例中,為達致更好的靜電防護,接地線11與12分別的寬度 Wl、w2(尤其 后者)大于功能線19的寬度w3,使接地線11上的靜電荷傾向往阻抗相對較低的接地線12 而非功能線19跳躍。寬度 Wl、w2和w3可以有任何合理的定義;舉例來說,寬度Wl可以是接 地線11的平均寬度。
[0046] 為方便后續(xù)說明,概念上可將基板10分區(qū),如圖2所示。在此實施例中,除觸控區(qū) 109外,基板10更具有角部100、102、104、107、邊部101、103、106、108以及收線部105?;?板10的這些部101至108形成前述周邊區(qū)。前述多個接合墊15座落于收線部105。請注 意圖2中各區(qū)的相對大小與分界僅為舉例,功能線19、接地線11與12等則未繪示。
[0047] 請配合圖2參見圖3。圖3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角部102與邊部101、103的細 節(jié)。在此實施例中,為減少角部102上尖端放電的產(chǎn)生,在轉(zhuǎn)角處接地線11與功能線19之 間的距離為大于第二門檻值的距離d 6,其中第二門檻值取決于邊部101或103上接地線11 與功能線19間的距離最大值,如d3或d 7 ;也就是說,d6>d3或d6>d7。圖3中接地線12仿照 接地線11設計;在其他實施例中,角部102上接地線12可保留直角并選擇性加寬,以進一 步使得接地線11上的靜電荷在角部102跳躍至接地線12而非功能線19,同時強固接地線 12在角部102上的線段,避免斷線。
[0048]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接地線11與12在轉(zhuǎn)角處設計為圓弧走線,因此具有 寬度的線路在邊緣不存在曲率無限大的尖點。換句話說,在一實施例中,功能線19、接地線 11或12(的邊緣)上處處曲率小于某實數(shù)。該實數(shù)一般而言為正,而邊緣上的曲率可取原 始值(如凹處為負)或絕對值。
[0049] 在一實施例中,如第1或3圖所示,邊部101或103或其他邊部上接地線11與12 平行,甚或亦與功能線19平行。請注意"平行"用以描述功能線19、接地線11與12的大致 走線方向。這些線路不一定處處等寬,其邊緣也不一定為直線。舉例而言,請參見圖4,所示 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邊部103的細節(jié)。在此實施例中,接地線11面對功能線19的邊緣為直 線,因此兩線間距固定為d 3,但接地線11面對接地線12的邊緣呈波浪狀,人工地產(chǎn)生傾向 跳躍至接地線12的靜電荷的多個匯集處。在此實施例中,接地線12面對接地線11的邊緣 亦呈波浪狀,人工地產(chǎn)生自接地線11跳躍而來的靜電荷的多個匯集處。接地線12面對接地 線11的邊緣在幾何上不一定與接地線11面對接地線12的邊緣對應,本發(fā)明亦不限制"波 浪"的頻率、振幅等,甚至不限制接地線11與12面對彼此的邊緣需采何種形狀。接地線11 和接地線12舉例而言可利用微影蝕刻(photolithography)或印刷工藝形成于觸控面板1 上。根據(jù)圖4的實施例,接地線11與12間的距離(V (與走線方向的法線垂直)至少在 邊部103上可變,而d2'的變異數(shù)(variance)大于d3的變異數(shù)(在此實施例中為0)。
[0050] 為增強靜電宣泄效果,觸控面板1可包含更多的接地線,設置于接地線11與12之 間,或設置于接地線12的外圍,復環(huán)繞接地線12。此額外接地線(第三接地線)與接地線 11與12互不電性連接。當此額外接地線設置于接地線11與12之間時,顯然其與接地線11 或12間的距離皆小于d 2。請配合圖2參見圖5,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邊部103的細節(jié)。 當此額外接地線13設置于接地線12的外圍時,其與接地線12的距離d 8可等于或小于d2, 使接地線12上的靜電荷傾向跳躍至接地線13而非返回接地線11,或至少有相等的機會跳 躍至接地線11或13。靜電荷在接地線11、12以及13間層層或反復跳躍大幅損耗能量,從 而使包括功能線19的諸功能線受到防護。接地線13的寬度、轉(zhuǎn)角走線以及邊緣設計請分 別參見前文對第1、3與4圖的說明。
[0051] 觸控面板1可包含軟性電路板,使接地線11與12等最終耦接系統(tǒng)接地端。請配 合圖2參見圖6,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收線部105的細節(jié),以及于多個接合墊15電性且立 體連接接地線11與12等的軟性電路板20。接地線25 (第五接地線)與接地線24 (第四接 地線)設置于軟性電路板20上且互不電性連接。接地線25于接合墊152電性連接接地線 12 ;接地線24于接合墊151電性連接接地線11。在此實施例中,基板10上設置有功能線 19a、19b以及19c,分別于諸接合墊15中的接合墊159a、159b以及159c電性連接軟性電路 板上的線路。在此實施例中,諸接合墊15于收線部105設置于功能線19a、19b、19c與接地 線11、12之間。接地線11、12、25、24和功能線19&、1%、19〇的寬度以及彼此的距離請參見 前文對圖1的說明。
[0052] 如前所述,接地線11與24電性連接形成第一回路,接地線12與25電性連接形 成第二回路。此二回路無論在基板10上或軟性電路板上20皆不電性連接,直到觸控面板 1組裝為系統(tǒng)才有共同的最終接地端,因此工藝中可確保靜電放電在此二回路,尤其是接地 線11與12之間,而不致破壞軟性電路板20和基板10上的諸功能線。
[0053] 本發(fā)明中接地線不一定完全環(huán)繞基板。請配合圖1參見圖7,所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 施例的觸控面板la。與觸控面板1類似,觸控面板la包含基板10a,其中央定義有觸控區(qū) l〇9a。觸控面板la更包含設置于基板10a的周邊區(qū)、各自形成回路的接地線lla、12a、llb 以及12b。具體而言,接地線11a與lib分設于基板10a周邊區(qū)的相對兩側(cè),兩者共同大致 環(huán)繞基板l〇a。接地線12b設置于接地線lib的內(nèi)圍;接地線12a設置于接地線11a的內(nèi) 圍,因此如圖7所示在基板10a周邊區(qū)形成等效四圈的接地線,由內(nèi)至外的間距以d 9、d9' 和d9"表示。在一實施例中,d9小于第一門檻值,而d 9彡d9'彡d9"。請注意圖7中接地 線11a、12a、lib以及12b的形狀與配置僅為舉例。
[0054]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于觸控面板的基板周邊區(qū)設置兩個以上的接地線回路,誘使靜 電荷在接地線間而非接地線與功能線間跳躍并損耗能量,從而保護功能線的完整。角部上 接地線可與功能線拉開距離、采圓弧走線或增加寬度,以減少尖端放電或至少更有效地因 應其破壞性。觸控面板裸片經(jīng)軟性電路板耦接最終接地端,上述回路分別耦接軟性電路板 上互不電性連接的延伸接地線。觸控面板尚未組裝為系統(tǒng)時,由于諸接地回路在軟性電路 板上仍不電性連接,可避免工藝中基板上收線部的介電質(zhì)損毀。
[0055] 雖然本發(fā)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在不脫離本發(fā) 明之精神和范圍內(nèi),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fā)明之專利保護范圍。關(guān)于本發(fā)明所界定之 保護范圍請參考權(quán)利要求書。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具有一觸控區(qū)及環(huán)繞該觸控區(qū)之一周邊區(qū); 一第一接地線,設置于該周邊區(qū);以及 一第二接地線,設置于該周邊區(qū); 其中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小于一第一門檻值,且該第一接地線與該 第二接地線不電性連接。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含多個功能線,該些功能線部份設 置于該觸控區(qū)。
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接地線的寬度與該第二接 地線的寬度大于任一該功能線的寬度。
4.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門檻值該第一接地線或該 第二接地線與任一該功能線間的最小距離。
5.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基板具有一角部,該角部上該第 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與任一該功能線間的距離大于一第二門檻值。
6. 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基板還具有一邊部,該第二門檻 值該邊部上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與任一該功能線間的最大距離。
7. 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邊部上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 接地線平行。
8.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功能線、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 二接地線的邊緣上任一點的曲率小于一實數(shù)。
9.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與 該些功能線其中之一間的距離的變異數(shù)小于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的變 異數(shù)。
10.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第三接地線,該第三接地線 設置于該周邊區(qū),該第三接地線、該第一接地線以及該第二接地線互不電性連接。
11. 如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三接地線與該第一接地線 或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不大于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間的距離。
1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軟性電路板,一第四接地線 與一第五接地線設置于該軟性電路板上且不電性連接,該第一接地線與該第二接地線分別 電性連接該第四接地線與該第五接地線。
13.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接地線或該第二接地線環(huán) 繞該基板。
【文檔編號】G06F3/041GK104216566SQ201410481794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8月1日
【發(fā)明者】莊文奇, 楊佳峰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