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腦主機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腦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電腦主機箱。
背景技術:
普通的電腦主機箱內容納有CPU、主板、內存、硬盤、顯示卡等等,這些部件在運行 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運行時間過長或散熱不到位,會使這些部件的溫度過高。由 于在這些部件中CPU發(fā)熱量最大,因此,各計算機廠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監(jiān)控CPU的溫度 上,即在主板上設置CPU溫度監(jiān)控部件,使使用者可以在系統(tǒng)里看到CPU的溫度。但各計算 機廠家卻往往忽略了對其他部件和整個計算機機箱溫度的監(jiān)控。由于對CPU溫度的監(jiān)控不 能代替對其他部件的溫度監(jiān)控,因此會出現(xiàn)CPU的溫度在正常范圍、而其他部件包括整個 計算機機箱的溫度超出了系統(tǒng)可承受的正常溫度范圍的情況,從而造成硬盤停轉、系統(tǒng)變 慢、系統(tǒng)出錯、系統(tǒng)重啟、系統(tǒng)死機的后果,嚴重時甚至燒壞硬件設備。因此,由于現(xiàn)有的電 腦主機箱沒有對各部件溫度的測試,因而當部件溫度過高時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處理,可靠性較 差,不能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靠性 高的電腦主機箱。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xiàn)一種電腦主機箱,包括具有左側板、右側板、上蓋、前面板、后側板、底板的殼體,所 述殼體上設置有測試所述殼體內溫度的測溫裝置。優(yōu)選地,上述測溫裝置為可逆測溫紙。優(yōu)選地,上述可逆測溫紙設置于所述左側板或右側板。優(yōu)選地,上述測溫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左側板或右側板的通孔和鑲于所述通孔 的透明板,所述可逆測溫紙從所述殼體內側貼于所述透明板上。優(yōu)選地,上述測溫裝置還包括一端與所述可逆測溫紙接觸、另一端向所述殼體內 部延伸的導熱棒,所述導熱棒通過固定扣固定于所述殼體上。優(yōu)選地,上述導熱棒與所述可逆測溫紙的接觸面積小于所述可逆測溫紙的面積。優(yōu)選地,上述導熱棒與所述可逆測溫紙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導熱硅脂。優(yōu)選地,上述可逆測溫紙與所述導熱棒接觸面之外的表面設置有導熱硅膠。優(yōu)選地,上述導熱棒為鋁合金導熱棒。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電腦主機箱的殼體 上設置有測試殼體內溫度的測溫裝置,該測溫裝置可以為可逆測溫紙,因此可以實時的通 過測溫裝置測試出當前電腦主機箱的溫度,當溫度過高時,用戶可以及時處理,可避免現(xiàn)有 技術的因主機箱溫度過高而出現(xiàn)硬盤停轉、系統(tǒng)變慢、系統(tǒng)出錯、系統(tǒng)重啟、系統(tǒng)死機的情 況,從而提高了電腦的可靠性。另外,采用可逆測溫紙測量主機箱溫度,可直接將可逆測溫
3紙貼于殼體上,其安裝方便;直接通過可逆測溫紙顯示的度數(shù)即可判斷電腦主機箱的溫度, 其使用方便;并且由于可逆測溫紙的測溫靈敏度高、價格便宜,因而采用可逆測溫紙測量主 機箱溫度,既確保測試的準確度和靈敏度,而且成本低。
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 任何限制。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腦主機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腦主機箱的測溫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一種電腦主機箱,CPU、主板、內存、硬盤、顯示卡等等安裝于其內,如圖1所示,包 括具有左側板(圖中未標示)、右側板11、上蓋12、前面板13、后側板(圖中未標示)、底板 (圖中未標示)的殼體10,殼體10上設置有測試殼體10內溫度的測溫裝置20。較佳地,測 溫裝置20為可逆測溫紙20。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電腦主機箱的殼體10上設置有測試殼體10內溫度的測溫裝 置20,因此可以實時的通過測溫裝置20測試出當前電腦主機箱的溫度,當溫度過高時,用 戶可以及時處理,可避免現(xiàn)有技術的因主機箱溫度過高而出現(xiàn)硬盤停轉、系統(tǒng)變慢、系統(tǒng)出 錯、系統(tǒng)重啟、系統(tǒng)死機的情況,從而提高了電腦的可靠性。另外,采用可逆測溫紙20測量主機箱溫度,可直接將可逆測溫紙20貼于殼體10 上,其安裝方便;直接通過可逆測溫紙20顯示的度數(shù)即可判斷電腦主機箱的溫度,使用方 便;并且由于可逆測溫紙20的測溫靈敏度高、價格便宜,因而采用可逆測溫紙20測量主機 箱溫度,既確保測試的準確度和靈敏度,而且成本低。較佳地,可逆測溫紙20設置于左側板(圖中未標示)或右側板11,可方便使用者 觀察可逆測溫紙20的顯示溫度。較佳地,測溫裝置20還包括設置于左側板(圖中未標示)或右側板11的通孔14 和鑲于通孔14的透明板30,可逆測溫紙20從殼體10內側貼于透明板30上。通過透明板 30,可以從電腦主機箱的殼體10外側看到可逆測溫紙20顯示的溫度。具體地,通孔14可 通過機床沖壓而成,透明板30可以是透明有機玻璃。將可逆測溫紙20貼于殼體10的內 側,具有以下優(yōu)點1、可避免出現(xiàn)因外部灰塵粘到可逆測溫紙20的顯示區(qū)而無法看清顯示 結果的情況,且可避免出現(xiàn)因外部腐蝕而使可逆測溫紙20變質的情況;2、可逆測溫紙20與 殼體10內部的空氣接觸,而不是與機箱殼體10接觸,能更準確地測試出殼體10內部的溫 度;3、采用透明有機玻璃遮擋可逆測溫紙20的灰塵,效果好,且容易擦拭,不會使可逆測溫 紙20表面變質。如圖2所示,較佳地,測溫裝置20還包括一端與可逆測溫紙20接觸、另一端向殼 體10內部延伸的導熱棒50,導熱棒50通過固定扣40固定于殼體10上。導熱棒50的一端 壓緊測溫紙測溫區(qū)、且通過固定扣40固定在殼體10上,另一端延伸到殼體10內部,能快速 檢測到計算機主要部件及機箱內部的溫度。具體地,導熱棒50可以是長方體形狀,當然也
4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的其他形狀。較佳地,導熱棒50與可逆測溫紙20的接觸面積小于可逆測溫紙20的面積。導熱 棒50與可逆測溫紙20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有導熱硅脂??赡鏈y溫紙20與導熱棒50接觸面 之外的表面設置有導熱硅膠。在導熱棒50與可逆測溫紙20之間涂抹導熱硅脂,在可逆測溫 紙20與導熱棒50接觸面之外的表面涂抹導熱硅膠,可加大可逆測溫紙20測溫區(qū)的面積, 從而增加測溫的靈敏度。較佳地,導熱棒50為鋁合金導熱棒50。導熱棒50采用鋁合金材料,可保證導熱棒 50的良好導熱性,當然也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的其他導熱材料作為導熱棒50的材料。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電腦主機箱的殼體10上設置有測試殼體10內溫度的測溫裝置 20,該測溫裝置20可以為可逆測溫紙20,因此可以實時的通過測溫裝置20測試出當前電腦 主機箱的溫度,當溫度過高時,用戶可以及時處理,可避免現(xiàn)有技術的因主機箱溫度過高而 出現(xiàn)硬盤停轉、系統(tǒng)變慢、系統(tǒng)出錯、系統(tǒng)重啟、系統(tǒng)死機的情況從而提高電腦的可靠性。另 外,采用可逆測溫紙20測量主機箱溫度,直接將可逆測溫紙20貼于殼體10上,安裝方便; 直接通過可逆測溫紙20顯示的度數(shù)即可判斷電腦主機箱的溫度,使用方便;且采用可逆測 溫紙20測試主機箱溫度,具有靈敏度高、價格便宜、加工方便的優(yōu)點。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 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 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 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電腦主機箱,包括具有左側板、右側板、上蓋、前面板、后側板、底板的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上設置有測試所述殼體內溫度的測溫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測溫裝置為可逆測溫紙。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測溫紙設置于所述左側 板或右側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測溫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 左側板或右側板的通孔和鑲于所述通孔的透明板,所述可逆測溫紙從所述殼體內側貼于所 述透明板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測溫裝置還包括一端與所述 可逆測溫紙接觸、另一端向所述殼體內部延伸的導熱棒,所述導熱棒通過固定扣固定于所 述殼體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棒與所述可逆測溫紙的 接觸面積小于所述可逆測溫紙的面積。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棒與所述可逆測溫紙的 接觸面之間設置有導熱硅脂。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測溫紙與所述導熱棒接 觸面之外的表面設置有導熱硅膠。
9.根據權利要求5至8任一項所述的電腦主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棒為鋁合金 導熱棒。
專利摘要一種電腦主機箱,包括具有左側板、右側板、上蓋、前面板、后側板、底板的殼體,所述殼體上設置有測試所述殼體內溫度的測溫裝置。測溫裝置可以為可逆測溫紙。本實用型新電腦主機箱可以實時的通過測溫裝置測試出當前電腦主機箱的溫度,當溫度過高時,用戶可以及時處理,能避免現(xiàn)有技術的因主機箱溫度過高而出現(xiàn)硬盤停轉、系統(tǒng)變慢、系統(tǒng)出錯、系統(tǒng)重啟、系統(tǒng)死機的情況,從而提高電腦的可靠性。另外,采用可逆測溫紙測量主機箱溫度,具有安裝方便、使用方便、測溫靈敏度高、價格便宜、成本低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G06F1/18GK201607675SQ20102015268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1日
發(fā)明者譚志明, 黃全堅 申請人:譚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