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檢測裝備技術,尤其是一種軸承內圈自動測孔機。
背景技術:
內外徑尺寸精度是軸承質量合格標準指標,生產過程中軸承套圈的檢驗方法比較多,如專利公告號為CN204388829U,提出的一種軸承內徑測量儀,包括底座、限位板、移動板、測量器、中控裝置,限位板固定在底座上,底座上有移動槽,移動槽邊緣有刻度,移動板呈L形,移動板一個折邊安裝在移動槽內,移動板另一個折邊與底座垂直,移動板底部有齒條,底座上裝有一調節(jié)軸,調節(jié)軸伸入底座內部,調節(jié)軸末端有一齒輪,齒輪與齒條嚙合,限位板的轉折處有一豎直調節(jié)桿,豎直調節(jié)桿頂部有一水平調節(jié)桿,水平調節(jié)桿與移動槽平行,水平調節(jié)桿上有刻度,水平調節(jié)桿一端有測量器,測量器與中控裝置相連。又如專利公告號為CN2492830Y,一種全自動軸承內孔測量分選儀,包括氣電量儀、A/D轉換電路和PLC控制器,測量分選機構構成,其中測量分選機械結構包括:測桿的夾持及插退裝置和料圈的輸入及料圈推動裝置,測桿的夾持及插退裝置是:測桿設在底板上部與導軌配合的測桿主架上,設有測位氣缸臂連接測桿主架,測桿下部設有定位用導板,料圈分選裝置包括導板的下部設有活動分選板和分選氣缸,料圈的輸入及料圈推動裝置包括底板上部的料推料滑床,設有推料桿和擋料板插進進料槽內,推料桿在擋料板的下部,推料桿在滑床上部。這種裝置在于軸承處于自由狀態(tài)下測量。另外,現在一些生產廠家使用中的軸承內圈自動測孔機,把軸承內圈通過串棒掛桿推送至輸送帶上,然后將軸承內圈輸送至待移工位,卡口式移料板在移料氣缸帶動下,將內圈移送至檢測料道上并逐只移送,經過檢測工位檢測直至落入分送機構的分送小車,最后將內圈移送至對應的料槽口,由氣缸推入料槽,這種軸承內圈的移料和分送裝置同樣存在著一些缺陷,卡口式移料板僅能專用于單一規(guī)格型號,不適用多規(guī)格,且每一工位的均等要求高,軸承內圈在分送小車移動過程中,容易從小車出料口震出卡料,如果加裝翻蓋板,又容易在出料時刮傷內圈溝道,還有料槽接料排列時,因推料振動,常出現內圈側翻等。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軸承內圈自動測孔機的移送料容易側翻和硑損溝道,以及型號更改不便、工裝成本高的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軸承內圈外徑面免硑撞、少工裝且型號更改便捷的軸承內圈自動測孔機。
本發(fā)明的技術問題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軸承內圈自動測孔機,包括上料機構 、步進移料機構、測量機構和分類儲存裝置,其特征在于:上料機構中設有加料推送輸送裝置,將軸承內圈輸送至待測工位;步進移料機構包括由夾爪、夾爪連桿、夾緊氣缸組成的夾持裝置和驅動夾持裝置前后左右移動的步進移料驅動機構,完成夾爪前伸—夾緊—平移—松開—后退—平移回位—再前伸的循環(huán),將軸承內圈在待檢工位和料道板上依次移送;分類儲存裝置包括分送機構和儲存裝置,分送機構完成已測軸承內圈的分類輸送,儲存裝置中設有若干支標示不同質量狀態(tài)的儲料桿,承接軸承內圈的歸集。
所述步進移料機構將內圈逐只由待檢工位移送至落料口,其間經過測量工位并被測量機構測量;分類儲存裝置承接已測量軸承內圈后,逐只分送至對應的儲料位并歸集后出料。
所述上料機構包括料架和串料桿,串料桿掛設于料架上,串料桿下方設有導料套,導料套下面設有料座板和推料板,料座板推料方向一側設有與料座板對接齊平的輸送帶,輸送帶上設有導引軸承內圈單列輸送的側擋板和將軸承內圈定位于待測工位的定位塊。串料桿中的軸承內圈經導料套落于料座板上,推料板在推送氣缸的作用下將軸承內圈推送至輸送帶上,輸送帶再將軸承內圈輸送至定位塊待檢工位。
作為優(yōu)選,所述夾持裝置包括若干個成對設置的右夾爪、左夾爪和右夾爪連桿、左夾爪連桿,成對夾爪的相對面均設有V型或弧形面構成圓形抱緊狀態(tài),左右夾爪連桿分別通過滑動機構與步進移料驅動機構連接。相對應的兩夾爪連桿之間設有夾距調節(jié)螺桿和夾距調節(jié)螺帽,每對左右夾爪的相對面均設有V型或弧形面構成圓形抱緊狀態(tài)。
作為優(yōu)選,所述步進移料機構中的夾緊氣缸分別設于步進移料驅動機構連接板上,氣缸缸桿分別與夾爪連桿的連接塊連接,夾距調節(jié)螺桿一端與其中一夾爪連接塊連接,另一端穿過另一夾爪連桿連接塊中的通孔,并設有調節(jié)夾距的夾距調節(jié)螺帽。步進移料機構包括夾持裝置以及驅使夾持裝置前后左右移動的步進移料驅動機構和料道板,夾持裝置通過前伸、夾持、平移、松開、后退、平移回位、再前伸的動作循環(huán),將軸承內圈逐只由待檢工位移至料道板,再在料道板上各工位移送,并在料道板上經測量機構測量后送至落料口。
作為優(yōu)選,左右夾爪連桿之間設有夾距調節(jié)螺桿,調節(jié)左右夾爪抱緊距離,夾距調節(jié)螺桿一端與一夾爪連桿的連接塊螺接,另一端穿過另一夾爪連桿的連接塊,螺桿端部設有夾距調節(jié)螺帽。
作為優(yōu)選,左右夾爪連桿分別設有滑動機構和夾緊氣缸并與步進移料驅動機構連接塊連接。
作為優(yōu)選,料道板落料口設有弧形導向臺,導向臺實現軸承內圈由水平狀態(tài)轉換為豎直狀態(tài)后下落。
所述測量機構包括測量架、測量儀和升降機構,一個或多個測量儀設于料道板上方測量架中,測量頭對應于料道板測量工位,測量儀與測量架中的升降機構連接,可以上下運動。
所述分類儲存裝置包括分送機構和儲存裝置,分送機構包括分送小車和分送驅動機構,分送小車中設有軸承內圈容置腔,容置腔向上開口,與料道板落料口對接。分送小車與料道板落料口對接,接料后,分送驅動機構驅使分送小車將軸承內圈分送至儲料架對應質量位置推送出料。
進一步,分送驅動機構包括設于分送小車底部的脫料氣缸、連接脫料氣缸并推送分送小車的推送氣缸和承載推送氣缸進行分送滑動機構和分送電機。驅使推送氣缸分送滑動的分送滑動機構和分送電機,分送滑動機構將分送小車移送至對應儲料桿凌空端,推送氣缸驅使分送小車及其容置腔內的軸承內圈套入儲料桿,脫料氣缸下降使軸承內圈脫離分送小車而掛于儲料桿上。
作為優(yōu)選,儲存裝置包括多支儲料桿和料桿座,儲料桿包括合格品桿和不合格品桿,儲料桿一端設有料桿手柄,相同質量狀態(tài)的儲料桿可以合并設于同一料桿手柄上。料桿手柄固定于料桿座上,另一端凌空布置,指向分送小車移動面。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儲存裝置中的所有儲料桿均平行布置,料桿手柄固定在料桿座中,儲料桿另一端凌空布置指向分送小車,料桿座中對應于每一料桿手柄均設有感應開關。
作為優(yōu)選,多支合格儲料桿或不合格儲料桿可以合并設于同一料桿手柄中。
作為優(yōu)選,所有儲料桿均設于同一平面,儲料桿間距滿足分送小車推送和脫料時與掛桿的軸承內圈外徑面不發(fā)生硑撞。
作為優(yōu)選,分送小車中的容置腔下部兩側方向設有軸承內圈中心定位的V型結構,容置腔兩邊中間設有向上開口豎直方向的穿桿槽,穿桿槽寬度與儲料桿凌空端直徑適配。分送小車設有軸承內圈容置腔,容置腔開口向上與測量臺落料口對接,容置腔下部兩側方向設有V型結構,以適用于不同直徑軸承內圈的中心定位。作為優(yōu)選,容置腔沿軸承內圈內孔軸向的兩邊中間設有豎直方向的穿桿槽,穿桿槽向上開口,穿桿槽的寬度與儲料桿的直徑相適配。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料道板落料口設有弧形導向臺,實現已測軸承內圈由水平狀態(tài)轉換成豎直狀態(tài)落入分送小車容置腔。
作為優(yōu)選,料桿座中對應于每一儲料桿的料桿手柄設有感應開關,當儲料記數滿取料后,感應開關斷通重新記數。
所述軸承內圈自動測孔機可以單臺設置,也可以兩套自動測孔機裝置相向設于同一底板和共用一個電箱以及步進移料驅動機構和分送滑動機構。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待測量軸承內圈通過上料機構定位于待測工位,步進移料機構通過前伸—夾持—平移—松開—后退—平移回位—再前伸的循環(huán)動作,將軸承內圈由待測工位移入料道板,在料道板上依次步進移動,經由測量工位并被測量后,依次移至料道板落料口,并沿落料口導向臺弧面規(guī)跡由水平轉換為豎直狀態(tài)后落入分送小車容置腔中。分送驅動機構根據測量結果將分送小車容置腔內的軸承內圈送至對應的未滿儲料桿推送脫料,使軸承內圈掛于儲料桿,分送小車回位至料道板落料口繼續(xù)下一次分送。儲料桿掛滿時,取走出料后再放置,感應開關先斷后通,重新記數。更改設定范圍內的軸承內圈型號時,如軸承內圈孔徑一樣高度相近,則只需更換上料機構的導料套、調整輸送帶上的側擋板和定位塊位置,調整夾持裝置中的夾距調節(jié)螺帽即完成型號更改。如軸承內圈高度相差較大,則需更換分送小車。如軸承內孔不一樣,則需調整或更換測量儀的測頭。顯見,本發(fā)明具有移送料可靠、免硑撞損傷、更改型號便捷且工裝少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種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圖1的上料機構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一種步進移料機構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一種分送機構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一種儲存裝置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料機構,11、輸送帶,12、料架,13、串料桿,121、推料板,122、料座板,111、側擋板,112、定位塊,14、導料套,2、步進移料機構,211、右夾爪,212、左夾爪,213、右夾爪連桿,214、左夾爪連桿,221夾緊氣缸,222、夾距調節(jié)螺帽,223、夾距調節(jié)螺桿,23、料道板,231、弧形導向臺,24、步進移料驅動機構,3、測量機構,4、分送機構,41、分送小車,42、脫料氣缸,43、推送氣缸,44、分送驅動機構,441、滑臺,442、分送電機,5、儲存裝置,51、儲料桿,511、料桿手柄,52、料桿座,53感應開關,6、軸承內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參見圖1、圖2,本實施例為二套軸承內圈自動測孔裝置合并設于同一機臺底板,共用一個電箱以及步進移料驅動機構和分送驅動機構,二套的主要機構和裝置及原理相同,每套設有二個內孔測量儀,下面以其中一套自動測孔裝置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說明。
一種軸承內圈自動測孔機,包括上料機構1、步進移料機構2、測量機構3和分類儲存裝置,上料機構1包括料架12、串料桿13、導料套14和輸送帶11,串料桿13掛設于料架12上,串料桿13下方設有導料套14,導料套14下面設有料座板112和設于料座板122與導料套14之間的推料板111,輸送帶11設于推料方向一側與料座板112對接齊平。輸送帶11輸送方向延長至料道板23,并設有與料道板23測量線相對應的定位塊112。輸送帶11側邊與料道板23對接齊平,輸送帶11上設有導引軸承內圈6單列輸送的側擋板111,靠近料道板23一側的側擋板111從待測工位一端與定位塊112之間留有允許軸承內圈6移送通過的缺口,另一端延伸至整個料架12,另一側的側擋板設于輸送帶11延長段,并與推料板121推出時對接齊平。套設于串料桿13的軸承內圈6經導料套14落于料座板122上,推料板121將軸承內圈6推入輸送帶11,輸送帶11將軸承內圈6向料道板23方向輸送,被定位塊112阻擋而處于測量線的待測工位(參見圖3、圖4),
步進移料機構2包括夾持裝置和驅使夾持裝置前后左右移動的步進移料驅動機構24。夾持裝置包括多對相對設置的右夾爪211和左夾爪212以及連接所有右夾爪211的右夾爪連桿213和連接所有左夾爪212的左夾爪連桿214,夾爪連桿上的夾爪等距離設置,每對夾爪的相對面均設有相同的V型面構成圓形抱緊狀態(tài)。夾爪設于料道板23上,成對夾爪所構成的圓形對應于輸送帶11上待測工位、料道板23上測量工位及其他過渡工位(參見圖4)。
右夾爪連桿213和左夾爪連桿214分別通過滑動機構設于步進移料驅動機構連接板上,兩夾爪連桿各設有夾緊氣缸221,夾緊氣缸221缸桿分別通過連接塊與兩夾爪連桿連接,缸身通過連接塊與步進移料驅動機構連接板連接。兩夾爪連接塊之間設有夾距調節(jié)螺桿223和夾距調節(jié)螺帽222(參見圖4)。
料道板23出料端設有弧形導向臺231,弧形導向臺231與料道板23上最后一個工位之間的距離,滿足最后一個左夾爪213背面將軸承內圈6推入弧面導向臺231并使軸承內圈6由水平狀態(tài)而轉換成豎直狀態(tài)落下(參見圖4)。
測量機構3設于料道板23上方,測量架中測量儀的測頭對應于料道板23、步進移料機構2上的測量工位。通過步進移料移動驅動機構前后左右驅動以及夾緊氣缸221的夾緊和松開,使每對夾爪前伸—夾持—平移—松開—后退—平移回位—再前伸的循環(huán)往復運動,將待測工位的軸承內圈6依次在料道板23上的各工位移送,經過測量工位并被測量,最后落入弧形導向臺231并轉換為豎直狀態(tài)落下。
分類儲存裝置設于料道板23出料一側,包括分送機構4和儲存裝置5,分送機構4包括分送小車41和分送驅動機構44。分送小車41設有軸承內圈容置腔,容置腔開口向上,與料道板23弧形導向臺31落料口對接,容置腔下部兩側方向設有V型結構,以適用不同外徑軸承內圈6的中心定位,容置腔兩邊設有向上開口的穿桿槽。分送小車41的底部設有脫料氣缸42,脫料氣缸42通過連接板與推送氣缸43連接,推送氣缸43設于分送驅動機構的滑臺441上,分送電機442通過與滑臺441連接的同步帶結構驅使分送小車41在滑動機構上分送(如圖5所示)。
儲存裝置5包括儲料桿51和料桿座52,儲料桿51一端設有料桿手柄511,固定于料桿座52上,另一端凌空布置,指向分送小車41容置腔,儲料桿51直徑與分送小車41容置腔中穿桿槽相適配,儲料桿51分為合格儲料桿、返工儲料桿和報廢儲料桿等,相同質量狀態(tài)的儲料桿51(如合格儲料桿)可以合并設于同一料桿手柄511上;料桿座52中對應于料桿手柄511設有感應開關53(參見圖6)。
分送小車41承接料道板23的弧形導向臺231落下的軸承內圈6后,分送驅動機構44根據測量的質量狀態(tài)將軸承內圈6分送至對應的儲料桿51,使軸承內圈6的內孔對準儲料桿51的凌空端,推送氣缸43將脫料氣缸42和分送小車41向前推送,使軸承內圈6套入儲料桿51凌空端,脫料氣缸42驅使分送小車41下降,使軸承內圈6掛于儲料桿51上而與分送小車41完全脫離,然后,推送氣缸43回復后脫料氣缸42再回復,分送驅動機構44再將分送小車41送回至接料位置,重復下一次分送和脫料掛桿,同時將先前已掛桿的軸承內圈6向料桿手柄511方向頂推,或者轉送至其他相同質量記數未滿的儲料桿51,直至儲料桿51記數滿后取桿出料后再放回空儲料桿51,感應開關53接通重新記數。
更改軸承內圈型號時,在設計的尺寸范圍內,如果孔徑相同,高度相同或相近,外徑不同,則僅只須更換上料機構1的導料套14,調整輸送帶11上的定位塊112和側擋板111位置,以及調節(jié)夾持裝置中的夾爪連桿夾距調節(jié)螺帽222即可。如果軸承內圈高度變化較大,則也僅只需更換弧形導向臺231和分送小車41即可。如果內孔不同,則只需更換或調整內徑測量儀中的測量頭即可。顯而易見,本發(fā)明不僅使軸承內圈自動測孔穩(wěn)定可靠,軸承內圈外徑面避免硑撞,而且工裝省,操作便捷、通用性強。
上述實施例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具體說明,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定。本領域技術范圍內任何對本發(fā)明的簡單更改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