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稠油降粘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石油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稠油降粘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石油在開采過程中,由于稠油粘性較大,極大的影響了稠油的運輸,使其粘在石油管道的內壁上,降低了石油運輸?shù)男?,并且容易堵塞石油管道,使得運輸作業(yè)無法順利的進行下去。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稠油降粘裝置。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稠油降粘裝置,所述稠油降粘裝置包括框體、設置于所述框體上的旋轉裝置、位于所述框體內部的攪拌裝置、位于所述攪拌裝置周圍的加熱裝置、設置于所述框體上的握持裝置及位于所述攪拌裝置下方的分油裝置,所述框體上設有第一密封環(huán)、位于右表面上的第一密封圈、位于內部的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下方的第二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的第二過濾網(wǎng)下方的集料斗及位于所述集料斗下方的支撐環(huán),所述旋轉裝置包括電機、位于所述電機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電機左側的第一轉軸、位于所述第一轉軸下方的第一固定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左端的第一齒輪,所述攪拌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下方的第二轉軸、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上的第二齒輪、攪拌桿及位于所述第二轉軸下方的第三過濾網(wǎng),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加熱棒、包覆在所述加熱棒周圍的導熱框、位于所述加熱棒上下兩側的第一固定塊及位于所述加熱棒一側的第二固定塊,所述握持裝置包括第一握持裝置及位于所述第一握持裝置下方的第二握持裝置,所述第一握持裝置包括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一側的第一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下方的斜桿,所述第二握持裝置包括第二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二支架,所述分油裝置包括分油塊、位于所述分油塊左右兩側的第四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下方的第五過濾網(wǎng)及位于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下方的過濾框,所述分油塊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分油塊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呈波浪狀,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的一端與所述分油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的另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呈長方體,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的另一端與所述分油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框的一端與所述框體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過濾框的另一端與所述分油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07]所述第一密封環(huán)呈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密封環(huán)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密封環(huán)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密封圈呈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呈圓柱體,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的側面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0008]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呈圓柱體,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的側面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料斗的側面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料斗內設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撐環(huán)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支撐環(huán)的上表面與所述集料斗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09]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呈Z字形,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的側面固定連接。
[0010]所述第一轉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轉軸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轉軸的右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第一轉軸的左端穿過第一密封圈延伸至所述框體的內部,所述第一齒輪呈橫截面為等腰梯形,所述第一轉軸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齒輪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11]所述第一支撐桿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頂靠在所述第二轉軸的上表面上,所述攪拌桿呈彎曲狀,所述攪拌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轉軸的側面固定連接。
[0012]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呈圓柱體,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的側面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0013]所述導熱框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導熱框的兩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導熱框采用導熱材料制成。
[0014]所述第一彎曲桿呈波浪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斜桿的下端與所述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固定連接。
[00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6]本發(fā)明稠油降粘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對稠油進行加熱攪拌使其粘度大大的降低,從而方便對稠油的運輸,大大提高了石油的運輸效率,并且本發(fā)明體積小巧,減少占用的空間面積。
【附圖說明】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稠油降粘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8]圖1為本發(fā)明稠油降粘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稠油降粘裝置包括框體1、設置于所述框體I上的旋轉裝置2、位于所述框體I內部的攪拌裝置3、位于所述加熱裝置3周圍的加熱裝置4、設置于所述框體I上的握持裝置5及位于所述攪拌裝置3下方的分油裝置6。
[0020]如圖1所示,所述框體I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框體I豎直放置,所述框體I上設有第一密封環(huán)21、位于右表面上的第一密封圈12、位于內部的第一過濾網(wǎng)13、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3下方的第二過濾網(wǎng)14、位于所述的第二過濾網(wǎng)15下方的集料斗15及位于所述集料斗15下方的支撐環(huán)。所述第一密封環(huán)21呈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密封環(huán)2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密封環(huán)21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密封圈12呈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密封圈12設置于所述框體I上。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3的側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14呈圓柱體,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14的側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料斗15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集料斗15的側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集料斗15內設有第一通孔151,所述第一通孔151呈圓柱體狀。所述支撐環(huán)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支撐環(huán)的上表面與所述集料斗1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21]如圖1所示,所述旋轉裝置2包括電機21、位于所述電機21下方的第一支架22、位于所述電機21左側的第一轉軸24、位于所述第一轉軸24下方的第一固定桿23及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24左端的第一齒輪25。所述第一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一端與所述框體I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3呈Z字形,所述第一固定桿23的一端與所述框體I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3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軸24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轉軸24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轉軸24的右端與所述電機2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21帶動所述第一轉軸24旋轉,所述第一轉軸24的左端穿過第一密封圈12延伸至所述框體I的內部。所述第一齒輪25呈橫截面為等腰梯形,所述第一轉軸24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齒輪25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22]如圖1所示,所述攪拌裝置3包括第一支撐桿3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3下方的第二轉軸31、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31上的第二齒輪32、攪拌桿34及位于所述第二轉軸31下方的第三過濾網(wǎng)35。所述第二轉軸31呈圓柱體,所述第二轉軸31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轉軸31貫穿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14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齒輪32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二齒輪32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轉軸31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齒輪3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輪32與所述第一齒輪25相互咬合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撐桿3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支撐桿33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3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3的下端頂靠在所述第二轉軸31的上表面上。所述攪拌桿34設有若干個,所述攪拌桿34呈彎曲狀,所述攪拌桿3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轉軸3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5呈圓柱體,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5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5的側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軸3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5的上表面滑動連接。
[0023]如圖1所示,所述加熱裝置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加熱棒41、包覆在所述加熱棒41周圍的導熱框42、位于所述加熱棒41上下兩側的第一固定塊43及位于所述加熱棒41 一側的第二固定塊44。所述加熱棒41用于加熱。所述導熱框42的橫截面呈凹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