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饋入滾筒的o形環(huán)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尤其涉及用于輸送基板饋入滾筒中的0形環(huán), 其可保護基板而免于滑動,以使得基板被正確傳送。
背景技術:
基板應用于不同的產品,例如平面顯示裝置,如液晶顯示裝置(IXD)或電漿顯示裝置(PDP)。用于如上所述不同裝置的基板,是不同半導體處理后所產生的最終產品,且是藉饋入滾筒而進行,以使得基板可接受個別的半導體處理。饋入滾筒的實例是帶動基板的饋入滾筒,包括多個上部列及下部列的饋入滾筒, 且裝配成可相互面對面而轉動。上部饋入滾筒的轉軸及下部饋入滾筒的轉軸是相互連結, 以使得它們可同時被驅動及轉動,進而基板可被帶動。每個上部及下部饋入滾筒是設置成具有用橡膠材料及樹脂材料做成的0形環(huán)。當基板被帶動時,0形環(huán)藉提供摩擦力以避免滑動,使得基板可正確被帶動而不會損壞。0形環(huán)具有封閉環(huán)的形式,且每個饋入滾筒是設置成具有多個這類0形環(huán),以固定間隔而耦接至饋入滾筒。既然如上所述安置的0形環(huán)是足以重復性帶動基板一段長時間, 所以他們會因接觸基板而變成磨損,而且會變得具有不規(guī)則大小。此外,既然接觸及磨損會增加摩擦力,所以很難正確帶動基板。因此,0形環(huán)必須在使用一段預設時間或變成磨損之后用新的0形環(huán)更換。然而,既然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0形環(huán)是封閉環(huán)的形式,所以需要很麻煩的操作以組裝新的0形環(huán)至饋入滾筒上。具體而言,連結至饋入滾筒的轉軸的不同裝置及組件必須拆解,且新的0形環(huán)經饋入滾筒上的一端藉裝配而組裝至分離的饋入滾筒上。結果,用新的0 形環(huán)更換現(xiàn)有的0形環(huán)需要一段長時間,且這種操作很沒有效率,因為很麻煩。此外,在更換操作時,輸送系統(tǒng)必須停止,并停止基板的生產。結果,這是造成產量降低的原因。此外,會很不方便,因為拆解的組件及裝置必須再固定以便再次組裝,且在0形環(huán)更換之后,要再次檢驗并設定上部及下部饋入滾筒的耦接位置以及固定狀態(tài)。再者,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可具有圓形或非圓形(比如四邊形)的剖面,且形成 0形環(huán)固定凹部(比如套管凹部),以對應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的剖面。因此會有問題, 因為用新的0形環(huán)更換現(xiàn)有的0形環(huán)時,只可使用具有對應至形成于饋入滾筒中0形環(huán)固定凹部形狀的0形環(huán)。例如,具有圓形剖面的0形環(huán)只具有接觸到基板的小面積。相對比的是,0形環(huán)的大面積具有非圓形剖面(比如四邊形),接觸基板,藉以更穩(wěn)定的輸送基板。 因此會有問題,因為當饋入滾筒必須用新的更換而具有圓形剖面的現(xiàn)有0形環(huán)是要以具有非圓形剖面的0形環(huán)更換。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已經記住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且意圖提供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具有改善結構以使得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可輕易安裝。此外,本發(fā)明意圖提供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具有改善結構以使得可更換現(xiàn)有具圓形剖面的0形環(huán),并具有接觸到基板的加大面積。在其中一特點中,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包括一 0形環(huán)本體,具有相互不連續(xù)的第一及第二端,其中第一及第二端內的耦接表面是以互補方式面對面而能相互耦接;以及一固定單元,相互固定第一及第二端,以使得第一及第二端內的耦接表面形成并保持耦接狀態(tài),其中耦接表面以互補方式而相互面對面。該0形環(huán)本體具有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形成于相對應的對面位置,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是刻畫在其外緣表面上,且固定單元是被承接并裝配至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在此較佳的是,該0形環(huán)本體在第一端及第二端內具有多個耦接孔,所述耦接孔穿透對應于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的第一端及第二端部分。該固定單元可包括第一及第二固定組件,而每個第一及第二固定組件藉接收于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的相對應其中之一而裝配,且第一及第二固定組件穿過所述耦接孔,并以互補方式而相互鎖固。此外,該第一固定組件包括一第一本體,接收并裝配于第一儲存凹部,其中第一本體具有多個第一鎖固孔,形成于對應一部分的所述耦接孔的位置;以及多個第一貫穿釘, 從該第一本體突出。所述第一貫穿釘穿過剩余部分的耦接孔并突出至對面?zhèn)取T摰诙潭ńM件包括一第二本體,接收并裝配于第二儲存凹部,其中該第二本體具有多個第二鎖固孔,且所述第一貫穿釘?shù)闹辽倨渲绘i固至所述第二鎖固孔;以及多個第二貫穿釘,從該第二本體突出。所述第二貫穿釘?shù)闹辽倨渲淮┻^所述耦接孔并鎖固至形成于該第一本體內的所述第一鎖固孔。此外,所述耦接孔可包括以固定間隔形成的六耦接孔,所述耦接孔的至少其中之
二是形成于第一端及第二端的重迭部中。此外,0形環(huán)本體可具有一四邊形剖面。以互補方式相互耦接第一端及第二端的所述耦接表面,是在外緣上以類似于樓梯的方式形成階梯狀,并線性形成于側表面上。此外,0形環(huán)本體具有一圓形剖面。第一及第二固定組件是相互耦接于第一端及第二端的二側上,且在一狀態(tài)中,每個第一及第二固定組件是接收于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的相對應其中之一,并且第一及第二固定組件具有類似拱形的外表面,對應于具有圓形剖面的0形環(huán)本體的外緣。此外,0形環(huán)本體包括一接觸部,具有一四邊形剖面,該接觸部突出向外,并當0 形環(huán)裝配于饋入滾筒時,接觸到要被帶動的基板;以及一耦接部,在周圍方向上從接觸部的內緣突出。該耦接部可具有一類似拱形的剖面,并當0形環(huán)裝配于饋入滾筒時,可裝配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固定凹部,且0形環(huán)固定凹部刻畫成拱形。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可形成于接觸的二外表面上,以使得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相互對應。固定單元是藉裝配于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而耦接至接觸部。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該0形環(huán)可安置于饋入滾筒上,使用固定單元以相互連結并耦接0形環(huán)本體的不連續(xù)部。結果,藉安置于基板饋入滾筒上,可輕易用新的0形環(huán)更換現(xiàn)有的0形環(huán),以使得 0形環(huán)包圍饋入滾筒的外緣而不需拆解耦接至一部分基板饋入滾筒的組件或裝置。結果,這可減少更換0形環(huán)所需的時間,并簡化更換操作。此外,這可極小化工廠操作必須停止的時間,以使得更換操作可實現(xiàn),藉以增加產品制造的產量。此外,既然不一定要拆解耦接至饋入滾筒的不同組件及裝置,所以在拆解后重新組裝時會發(fā)生的組裝錯誤可完全排除。因此優(yōu)點是,不需要設定有關于重新組裝操作的操作,且可避免誤動作或組裝錯誤所造成的降低產量。
圖1為顯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的部分剖面圖;圖2為圖1中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的正視圖;圖3為圖1中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的分解圖;圖4為顯示圖1中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被耦接狀態(tài)的正視圖;圖5為顯示圖1中0形環(huán)的本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的組裝處理的示意圖;圖6為顯示圖1中0形環(huán)的本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藉使用固定單元固定而相互連結的狀態(tài)的部分剖面圖;圖7為顯示圖1中固定單元的另一實施例的剖面圖;圖8及圖9為顯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的示意圖;圖10至圖13為顯示圖8中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的示意圖;以及圖14為顯示圖10中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使用于饋入滾筒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符號說明10,100,200 0 形環(huán)20,120,220 0 形環(huán)本體30,130,230 固定單元40,40,,140,240 第一固定組件50,50,,150,250 第二固定組件300饋入滾筒400 基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現(xiàn)在于下文中將參考所附圖式而更完整的說明,其中顯示多個實施例。參考圖1、圖2、圖3,依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10包括0形環(huán)本體20以及固定單元30,用以相互連結0形環(huán)本體20分離的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0形環(huán)本體20耦接至基板饋入滾筒的外緣,圖中未顯示,以使得從基板饋入滾筒突出。0形環(huán)本體20具有環(huán)形,且有一部分不連續(xù)。0形環(huán)本體20具有預設寬度及預設厚度,且具有四邊形剖面。0形環(huán)本體20的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的耦接段,是相互分離,配置成使得側視時為階梯狀,如圖1所示,且在正視圖上是垂直線性,如圖2所示。ο形環(huán)本體20是由橡膠材料構成,比如Karlez 、聚全氟乙烯(ptfe)或鐵氟隆 (Teflon)ο此外,用以接收固定單元30的第一儲存凹部13及第二儲存凹部14形成于0形環(huán)本體20的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的兩表面上。此外,參考圖5,多個固定孔hi、h2、h3及h4形成于0形環(huán)本體20的每個第一端 11及第二端12中。固定孔hl、h2、h3及h4是以固定間隔相互分離而形成。具體而言,四個固定孔是形成于第一端11,而四個固定孔是形成于第二端12。在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 中固定孔hi、h2、h3及h4的兩個固定孔h2及h3是形成于耦接時相互重迭的部分。因此, 該兩個固定孔h2及h3可形成于對面位置。固定單元30提供相互固定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以使得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 的耦接表面可相互耦接,而以互補方式面對面,并保持耦接狀態(tài),而不需相互分離。固定單元30包括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對稱配置在0形環(huán)本體20的兩表面上,亦即具有相同的結構及形狀。0形環(huán)本體20以接觸方式在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的二側上相互
華禹接。具體而言,如圖4、圖5、圖6所示,第一固定組件40包括第一本體41、多個第一穿透釘43以及多個第一鎖固孔45,所述第一穿透釘43連結并突出于第一本體41的表面,所述第一穿透釘43是以固定間隔相互分離。第二固定組件50包括第二本體51、多個第二穿透釘53以及多個第二鎖固孔55, 所述第二穿透釘53連結并突出于第二本體51的表面,所述第二穿透釘53是以固定間隔相互分離。第一本體41是位于第一儲存凹部13中,而第一儲存凹部13刻畫于0形環(huán)本體20 的一側。當?shù)谝槐倔w41位于第一儲存凹部13中時,所述第一穿透釘43穿過形成第一端11 及第二端12中的固定孔hi及h2,且鎖固至第二固定組件50中的所述第二鎖固孔55。此外,第二本體51是位于第二儲存凹部14中,而第二儲存凹部14刻畫于0形環(huán)本體20的另一側。當?shù)诙倔w51位于第二儲存凹部14中時,所述第二穿透釘53穿過形成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中的固定孔h3及h4,且鎖固至第一固定組件40中的所述第一鎖固孔45。結果,如圖6所示,在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連結成相互靠近接觸的狀態(tài)下,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相互鎖固,以使得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穩(wěn)定耦接,而不會相互分離。在此,較佳的是,第一本體41及第二本體51具有對應于第一儲存凹部13及第二儲存凹部14的預設寬度及預設厚度,形成以對應于0形環(huán)本體20的拱形,亦即沿著對應0 形環(huán)本體20的拱形曲率的拱形。雖然每個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都具有三個穿透釘43、53以及相對應的三個鎖固孔45、55的配置,說明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中,但這是為了解釋性目的而揭示,而且數(shù)目都可改變。亦即,如圖7所示,可使用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 以連結0形環(huán)本體20,而第一固定組件40,具有三個第一穿透釘43及二個第一鎖固孔45, 第二固定組件50’具有三個第二穿透釘53及二個第二鎖固孔55。此時,邊緣上的穿透釘裝配于0形環(huán)本體20上所形成的耦接孔內,并提供支撐0形環(huán)本體20,藉以避免變形或翹曲ο此外,參考圖8及圖9,依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100包括0形環(huán)本體120,而0形環(huán)本體120具有圓形剖面及固定單元130。固定單元130提供相互固定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以使得它們以互補方式耦接并連結。形成0形環(huán)本體120的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以使得他們類似樓梯而成階梯狀,讓其耦合表面以互補方式相互面對面。此外,0形環(huán)本體120具有一對儲存凹部。亦即, 第一儲存凹部113及第二儲存凹部114由0形環(huán)本體120的外緣刻畫至預設深度,以使得他們相互面對面。形成每個第一儲存凹部113及第二儲存凹部114,以跨越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之間。此外,0形環(huán)本體120的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具有多個耦接孔hi、h2、h3及 h4,是以固定間隔相互分離。形成于重迭部116及117內的耦接孔h2及h3是在對面位置中形成,以使得他們相互連通。0形環(huán)本體120可由上述0形環(huán)本體20的相同材料做成,但差別在于具有圓形剖面。固定單元130包括第一固定組件140及第二固定組件150。第一固定組件140包括第一本體141、多個第一穿透釘143以及多個第一鎖固孔 145。在此,第一本體141是藉被接收于第一儲存凹部113中而安置,而且具有類似拱形的外表面,以使得安置時不會突出超過0形環(huán)本體120的外緣。第二固定組件150也包括第二本體151、多個第二穿透釘153以及多個第二鎖固孔 155。具有上述配置的第一固定組件140及第二固定組件150是具有相互對稱的形狀,且相互固定于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的兩面上,以使得第一穿透釘143及第二穿透釘153穿過耦接孔hi、h2、h3及h4,并在相對應位置鎖固至第一鎖固孔145及第二鎖固孔155。結果,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相互耦接。亦即,第一固定組件140及第二固定組件150可經由與上述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相同的操作而相互固定。此外,參考圖10至圖14,依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200包括 0形環(huán)本體220,具相互分離的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0,以及固定單元230,用以相互連結 0形環(huán)本體220的分離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以使得它們保持在耦接狀態(tài)。在此,0形環(huán)本體220可由與上述0形環(huán)本體20及120相同的材料做成,且當作耦接組件的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形成以使得他們類似樓梯而成階梯狀。同時,0形環(huán)本體220具有接觸部221以及耦接部223,接觸部221是當固定于饋入滾筒300時從饋入滾筒300的外緣310突出,耦接部223從接觸部221向內突出。耦接部223具有類似拱形的剖面。接觸部221具有四邊元的剖面,且耦接部223可具有圓形剖面。如果在饋入滾筒300上形成的0形環(huán)固定凹部320具有類似拱形的剖面以使得具有圓形剖面的0形環(huán)可被固定,則耦接部223具有類似拱形的剖面,以使得可穩(wěn)定的裝配于0形環(huán)固定凹部320中。因此,當目前所使用而具有圓形剖面的0形環(huán)被新的更換時,可使用依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0形環(huán)200。因此,不論0形環(huán)固定凹部320的形狀,本實施例的0 形環(huán)可藉更換現(xiàn)有的0形環(huán)而安置,而不需更換饋入滾筒300。0形環(huán)本體220具有儲存凹部213及214,刻畫至接觸部221的兩側面。每個儲存凹部213及214形成以得跨越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之間。此外,多個耦接孔hl、h2、h3及h4是以固定間隔而形成,以使得它們由接觸部221 的一側穿到另一側。耦接孔h2及h3是形成于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的對面位置上。
固定單元230包括第一固定組件240及第二固定組件250。第一固定組件240及第二固定組件250是相互對稱,且他們的配置是相同于參考圖1至圖5所說明的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因此,第一固定組件240及第二固定組件250是在0形環(huán)220 的接觸部221兩側上以相同于第一固定組件40及第二固定組件50的方式而以互補方式相互耦接。結果,第一端211及第二端212是相互固定,以使得他們無法相互分離。同時,在圖1至圖14所示的示意圖中,要了解的是,在0形環(huán)本體已耦接的狀態(tài)下,第一端及第二端的耦接表面間的間隔是故意夸大。然而在實際產品上,本質上可沒有間隔,或如果有任何間隔,可形成非常微小間隔,藉此對0形環(huán)本身的功能本質上沒有不利影響。依據(jù)本發(fā)明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該0形環(huán)可藉使用固定單元以相互連結及耦接0形環(huán)本體的不連續(xù)部,而安置在饋入滾筒上。結果,可藉安置到基板饋入滾筒上而輕易用新的0形環(huán)更換現(xiàn)有0形環(huán),以使得0 形環(huán)圍繞饋入滾筒外緣,而不需拆解已耦接到基板饋入滾筒之一部分的組件或裝置。結果,這可減少更換0形環(huán)所需的時間,并簡化更換操作,藉以降低成本。此外,這可極小化必須停止工廠操作的時間,以使得更換操作可實現(xiàn),藉以增加制造產品的產量。此外,既然不一定要拆解已耦接到饋入滾筒的不同組件及裝置,所以在拆解后再重新組裝時會發(fā)生的組裝錯誤便可完全排除。因此,優(yōu)點是不需要設定有關于重新組裝操作的操作,且可避免誤動作或組裝錯誤所造成的降低產量。雖然本發(fā)明已經在以上連結某些潛在性示范實施例以進行解釋并說明,但是要了解的是,本發(fā)明是絕不受限于以上解釋及說明的結構及功能。相反的,要了解的是,熟知該技術領域的人士可在不偏離所附申請專利范圍的精神及范圍下,對本發(fā)明做不同的修改及變動。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其特征在于,包括一 0形環(huán)本體,具有相互不連續(x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內的耦接表面以互補方式面對面而能相互耦接;以及一固定單元,相互固定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以使得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內的耦接表面形成并保持耦接狀態(tài),其中耦接表面以互補方式而相互面對面,其中該0形環(huán)本體具有一第一儲存凹部及一第二儲存凹部,形成于相對應的對面位置,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是刻畫在其多個外緣表面上,且該固定單元是被承接并裝配至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其特征在于,該0形環(huán)本體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內具有多個耦接孔,所述耦接孔穿透對應于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的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部分,以及其中該固定單元包括一第一固定組件及一第二固定組件,而每個第一固定組件及第二固定組件藉接收于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的相對應其中之一而裝配,且該第一固定組件及該第二固定組件穿過所述耦接孔,并以互補方式而相互鎖固。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固定組件包括一第一本體,接收并裝配于該第一儲存凹部,其中該第一本體具有多個第一鎖固孔,形成于對應一部分的所述耦接孔的位置;以及多個第一貫穿釘,從該第一本體突出,其中所述第一貫穿釘穿過剩余部分的耦接孔并突出至一對面?zhèn)龋渲性摰诙潭ńM件包括一第二本體,接收并裝配于該第二儲存凹部,其中該第二本體具有多個第二鎖固孔,且所述第一貫穿釘?shù)闹辽倨渲绘i固至所述第二鎖固孔;以及多個第二貫穿釘,從該第二本體突出,其中所述第二貫穿釘?shù)闹辽倨渲淮┻^所述耦接孔并鎖固至形成于該第一本體內的所述第一鎖固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其特征在于,所述耦接孔包括以固定間隔形成的六耦接孔,所述耦接孔的至少其中之二是形成于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重迭部中。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其特征在于,該0形環(huán)本體具有一四邊形剖面,以及其中以互補方式相互耦接的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所述耦接表面,是在外緣上以類似于樓梯的方式形成階梯狀,并線性形成于一側表面上。
6.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其特征在于,該0形環(huán)本體具有一圓形剖面,以及其中該第一固定組件及該第二固定組件是相互耦接于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兩側上, 且在一狀態(tài)中,每個該第一固定組件及該第二固定組件是接收于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的相對應其中之一,并且該第一固定組件及該第二固定組件具有一類似拱形的外表面,對應于具有一圓形剖面的該0形環(huán)本體的一外緣。
7.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饋入滾筒的0形環(huán),其特征在于,該0形環(huán)本體包括一接觸部,具有一四邊形剖面,其中該接觸部突出向外,并當該0形環(huán)裝配于該饋入滾筒時,接觸到要被帶動的一基板;以及一耦接部,在周圍方向上從該接觸部的內緣突出,其中該耦接部具有一類似拱形的剖面,并當該0形環(huán)裝配于該饋入滾筒時,該耦接部裝配于該饋入滾筒的一 0形環(huán)固定凹部, 且該0形環(huán)固定凹部刻畫成拱形,其中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是形成于接觸的二外表面上,以使得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相互對應,以及其中該固定單元是藉裝配于該第一儲存凹部及該第二儲存凹部而耦接至該接觸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揭示一種用于饋入滾筒的O形環(huán),包括O形環(huán)本體,具有相互不連續(xù)的第一及第二端,其中第一及第二端內的耦接表面能相互耦接,是以互補方式而面對面;以及固定單元,相互固定第一及第二端,以使得第一及第二端內的耦接表面形成并保持耦接狀態(tài),其中耦接表面以互補方式而相互面對面。O形環(huán)本體具有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形成于相對應的對面位置,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是刻畫在其外緣表面上,且固定單元是被承接并裝配至第一及第二儲存凹部。
文檔編號F16J15/16GK102405364SQ201080003577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3日
發(fā)明者李炳七 申請人:李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