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壓力鎧裝層的軟管及其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可以用來輸送流體如生產流體的軟管。尤其是,但不是唯一地,本發(fā)明涉及軟管體及用于制造具有通過聯鎖螺旋纏繞的帶的相鄰繞組所形成的層的軟管體的方法。本發(fā)明還涉及用于形成這樣的層的帶。
背景技術:
按傳統(tǒng),軟管被用來將生產流體如油和/或氣體和/或水從一個位置輸送到另一個位置。軟管在將海底一個位置連接到另一個位置或海平面位置時尤其有用。軟管一般形成為一段軟管體和一個或多個終端部件的組件。管體通常形成為形成流體并包含壓力的導管的材料的若干管狀層的復合物。管道結構允許大的偏轉而不產生在所需的壽命期間損害管道的功能性的彎曲應力。管體一般但不一定建造成包括金屬層和聚合物層的復合結構。 軟管可以用作陸地上和/或在海底位置處的流送管線。軟管還可以用作跨接管或升管。在許多現有眾所周知的這種類型軟管中,利用“壓力鎧裝層”來幫助增強內壓護套如流體阻擋層或襯里,并防止由于橫過管道起作用的差壓狀況而引起的徑向擴張和爆穿。 因此壓力鎧裝層對軟管的保壓能力很重要。壓力鎧裝層也可以作為提供抗塌陷性的主增強層。通常,起環(huán)狀強度層作用的壓力鎧裝層由圍繞下層螺旋式纏繞一個或多個帶形成,因而相鄰的帶繞組聯鎖,而在帶繞組的一個邊緣處的夾爪或鉤與相鄰繞組的對邊處對應的凹槽或凹谷區(qū)聯鎖。現有眾所周知的壓力鎧裝輪廓為數眾多,且許多具有Z或S的形狀。一個這樣的例子在具有公報號為EP 0擬9767的歐洲專利申請中示出。該專利公開了用螺旋式纏繞的金屬帶形成以便提供抗爆破壓力性的軟導管。金屬帶具有當它螺旋式纏繞時接合并聯鎖的前沿唇邊或鉤和后沿鉤。帶的橫斷面在帶端部邊緣中間的主體分段的情況下具有不對稱的 Z形輪廓。然而,應該注意,由于鋼絲的不對稱性,所以通過制造處理這種繞組可能很困難。 實際上,在制造期間鋼絲希望在它的側面滾動。另外,壓力鎧裝層的鋼絲輪廓約束鋼絲的高度/寬度比,因此它難以獲得具有較大高度的輪廓。對鋼絲的高度/寬度比的約束限制管道能承受的內部和/或外部壓力。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減輕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包括比現有眾所周知的鎧裝層制造更簡單的壓力鎧裝層的軟管體。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壓力鎧裝層,該壓力鎧裝層能包括在軟管體中以便改善抗爆性和抗塌陷性,并由相對于可供選擇的現有眾所周知的帶具有改善的穩(wěn)定性的一個或多個螺旋式纏繞的帶形成。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壓力鎧裝層,其中帶以聯鎖的形式纏繞以便提供壓力鎧裝層的橫斷面輪廓提供比通過現有眾所周知的技術所形成的層更厚的層。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用于提供軟管體中的的繞組的至少一個螺旋式纏繞層的細長帶元件,該細長帶元件包括
細長體,具有底表面、與底表面相對的頂部表面及在底表面和頂部表面之間延伸的對置的第一和第二側壁;其中
主體的至少一個表面和/或側壁包括用于當纏繞上述帶元件以形成繞組層時接納帶元件夾持器構件的相應部分的開凹槽區(qū)域。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用于提供軟管體中的聯鎖繞組的至少一個螺旋式纏繞層的細長帶元件夾持器構件,夾持器構件的橫斷面包括
配置成固定規(guī)定的細長帶元件的繞組的第一、基本上凹形的部分;和配置成接合細長帶元件的相鄰繞組的第二、基本上鉤形的部分。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用于形成輸送生產流體用的軟管體中的聯鎖繞組的至少一個螺旋式纏繞層的細長復合帶,帶配置成通過將繞組的有鉤區(qū)域嵌套到相鄰繞組的容納鉤的區(qū)域中聯鎖帶層中相鄰的繞組,其中復合帶包括
細長帶元件和
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有鉤部分的帶元件夾持器構件,上述第一部分配置成保持細長帶元件的給定繞組,而第二、有鉤部分配置成接合細長帶元件的相鄰繞組。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用于制造軟管體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通過在復合帶的相鄰繞組中嵌套復合帶的帶夾持器元件的有鉤區(qū)域在聯鎖復合帶的
相鄰繞組的下層之上螺旋式纏繞預成型的復合帶。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用于制造軟管體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通過在相鄰繞組中嵌套帶夾持器元件的有鉤區(qū)域在聯鎖相鄰繞組的下層之上同時地
螺旋式纏繞帶元件和帶元件夾持器。與現有眾所周知的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能在壓力鎧裝層中提供增加的繞組的輪廓的總厚度。這能使壓力鎧裝層比常規(guī)層更厚,因此能使管道比以現有眾所周知的壓力鎧裝層所可能的抵抗更高的爆破壓力和增加的液體靜壓外部壓力。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提供穩(wěn)定地放到管道上的帶,該管道通過管道制造過程改善了帶的處理,并在不很大增加帶的總寬度的情況下增加帶層的總厚度。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還包括能減少在帶中和在帶圍繞內層纏繞期間形成的局部應力的特點。這些特點包括但不限于增加特定位置處的角半徑。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將現有眾所周知的聯鎖層的功能分開。這些分開的功能通過復合帶的相關部分實施。復合帶的一個部分是具有較高的高度/寬度比的基本上是塊狀的繞組。該部分可以用從優(yōu)選材料范圍選定的特定類型材料制造,以便增加承受壓力的性能。 復合帶的另一部分執(zhí)行聯鎖功能。這可以由具有復合帶的第一部分的各繞組一起保持于其中的凸形和凹形部分的預成型的帶提供或者可供選擇地從平的帶材開始在制造期間形成, 該平的帶材隨著在制造期間產生壓力鎧裝層而達到聯鎖形狀。復合帶的該第二部分也能用特別適合于特定聯鎖目的的材料制成。該材料能與用于復合材帶的第一部分的材料相同或不同。軟管中的層能通過纏繞預成型的復合帶或通過同時纏繞帶和帶夾持器形成。
現在將在下面參照附圖僅作為例子說明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
圖1示出軟管體。圖2示出升管、流送管線和跨接管。圖3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的壓力鎧裝帶的透視剖面圖。圖4是圖3的壓力鎧裝帶的剖面圖。在附圖中,同樣的標號涉及同樣的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整個說明中始終參考軟管。應該理解,軟管是一部分管體與一個或多個終端部件的組件,管體的端部收尾于每個終端部件中。圖1示出管體100如何按照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用形成含壓力導管的疊層材料的復合物形成。盡管在圖1中示出許多單獨的層,但應該理解,本發(fā)明廣泛地可適用于包括兩層或多層的復合管體結構。另外應該注意,各個層厚度示出僅用于舉例說明目的。如圖1所示,管體包括最里面的骨架層110和壓力護套120。骨架110提供聯鎖式金屬結構,該聯鎖式金屬結構能用作最里面層以便防止內部壓力護套120由于管道減壓、 外部壓力、張緊鎧裝壓力和機械破碎載荷而全部或部分地塌陷。應該意識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適用于“光滑孔徑”及這些“粗糙孔徑”應用。內部壓力護套120起流體阻滯層的作用,且通常包括保證內部流體整體性的聚合物層。應該理解,該層120自身包括許多子層。應該意識到,當應用任選的骨架層110時, 內部壓力護套120常常被稱之為阻擋層。在沒有這種骨架110的操作(所謂光滑孔徑操作) 中,內部壓力護套120可以被稱之為襯里。壓力鎧裝層130在內部壓力護套120上形成,并且是具有鋪放角(lay angle)接近90°的結構層,該結構層增加軟管體100抗內部和外部壓力及機械破碎載荷性。鎧裝層 130在結構上還支承內部壓力護套120,且通常包括聯鎖式金屬結構。軟管體100還可以包括一層或多層帶140和第一張緊鎧裝層150及第二張緊鎧裝層160。每個張緊鎧裝層150,160是具有鋪放角通常在20°和55°之間的結構層。每個鎧裝層150,160都用來承受張力載荷和內部壓力。張緊鎧裝層150,160是成對反繞。軟管體100還包括外部護套170,該外部護套170包括用來保護管體100免予滲入海水和其它外部環(huán)境、腐蝕、磨損和機械損傷的聚合物層。也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隔離層 180。每個軟管都包括至少一個部分,該部分有時叫做管體100的片段或分段,與位于軟管體的至少一端處的終端部件在一起。終端部件提供形成在軟管體和連接器之間過渡的機械裝置。如例如在圖1中所示的不同管道層以這種方式收尾在終端部件處,以便在軟管和連接器之間傳遞載荷。圖2示出適合于將生產流體如油和/或氣體和/或水從海底位置210運輸到浮動設施220的升管組件200。例如,在圖2中,海底位置210是與海底流送管線路230的連接。 軟流送管線路包括軟管,該軟管整個地或部分地擱置在海底上或埋在海底下方。浮動設施可以由平臺和/或浮筒或者如圖2中所示的船提供。升管200作為軟升管提供,也就是說軟管將船舶連接到海底裝置上。可供選擇地,軟管能用作跨接管對0。圖3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帶10的剖視圖。在整個該說明中始終涉及帶,并應該理解,該術語是廣義地被認作包含細長的結構,該細長的結構具有在制造軟管體期間所產生的預成型橫斷面或所需橫斷面,并能繞下面結構以螺旋方式纏繞,主要提供給結構增強或耐壓性。圖3的帶10是包括細長帶元件12和帶元件夾持器14的復合帶。在圖3和4中, 示出連續(xù)的細長復合帶被螺旋地纏繞成一組相鄰的繞組IO1UO2和103。因此第一繞組IO1 包括帶元件繞組1 和帶元件夾持器繞組H1,第二繞組IO2包括帶元件繞組1 和帶元件夾持器繞組142及第三繞組IO3包括帶元件繞組1 和帶元件夾持器繞組143,依次類推。帶元件12包括一細長體,該細長體最優(yōu)選地是實心(單體式的)體,且其功能是提供復合帶元件所需的強度或增強性能。也就是說,帶元件配置成提供內部和/或外部耐壓性,和/或抗破碎載荷性。因此帶元件12起所謂的環(huán)向強度層的作用。它能具有較高的高度/寬度比,并能由為提供良好的環(huán)向強度而具有選擇的特性的相應材料制成??晒┻x擇地,帶元件的細長體能是由保持在母體中或松散地束縛在一起的多股細長絞合線形成的復合體。帶元件夾持器I4起保持帶元件12和在帶層的相鄰繞組之間提供聯鎖效應的作用。帶層中各繞組的連鎖保證管體能承受彎曲力。聯鎖通過帶元件夾持器14設一鉤形區(qū) 34實現,該鉤形區(qū)34在使用時安放在相鄰繞組的鉤接收區(qū)18中。帶元件12優(yōu)選地沿著其長度形狀不變且一般橫斷面是矩形,而具有基底表面20、 與底表面20相對的頂部表面22、及在基底表面20和頂部表面22之間延伸的對置的第一和第二側壁M,26。相關的側壁MJ6包括凹槽觀,30。形成凹槽的槽口觀設在底表面20與側壁M的接合處,而形成另一個凹槽的槽口 30設在頂部表面22和側壁沈的接合處。因此各槽口設在帶元件10的對角處。每個槽口 28,30通常可以包括對應側壁MJ6如在底表面20和頂部表面22之間測得的尺寸的近似一半。在第二側壁上的槽口 30包括平面壁分段30a。該平面壁分段30a通過彎曲表面部分30b與頂部表面22光滑地聯接,且在角26a 處還通過彎曲的表面部分30c與上述側壁沈的其余部分聯接。這在側壁中提供向外的臺階。同樣,在第一側壁中的槽口觀包括平面壁分段觀^該平面壁分段28a通過彎曲的表面部分28b與底表面20光滑地聯接,且在角2 處還通過彎曲的表面部分28c與上述側壁 24的其余部分聯接。帶元件12可以依據例如預定的操作條件而用合適的金屬材料如熱軋或冷軋鋼或者合適的復合材料制成。帶元件夾持器可以用金屬材料、聚合材料或復合材料生產成適合于特定的用途。復合帶的兩個部分可以由共用材料形成或選擇各材料提供相應的性能特點的不同的材料形成。帶元件夾持器I4包括配置成容納細長帶元件12的第一、基本上凹形的部分32和配置成與相鄰繞組中帶元件12接合并保持該帶元件12的第二、有鉤部分34。因此,帶10 的相鄰繞組的聯鎖通過有鉤部分34與相鄰繞組的帶元件12接合來實現。在圖3和4所示的實施例中,較后相鄰繞組IO3的有鉤部分343接合帶元件1 或較前的相鄰繞組IO2,相對較后的繞組IO2的有鉤部分342接合相對較前的繞組IO1的帶元件U1,依此類推。因此帶元件的繞組被帶元件夾持器的一個區(qū)域保持處于嵌套配置,而帶元件夾持器的另一個凸形區(qū)域鉤在或鉤到帶元件的相鄰繞組上。 帶元件夾持器14的第一部分32包括基底連接板36,該基底連接板36最優(yōu)選的是平面,且安裝成與帶元件12的底表面20處于面對關系。優(yōu)選地,基底連接板36的上表面 36a與帶元件的底表面20保持處于接觸關系。帶元件夾持器14還包括從基底連接板36的相對側邊界延伸的對置的第一和第二側連接板38,40。側連接板38,40優(yōu)選地相對于基底連接板36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和基本上相互平行。側連接板38,40通過各自的彎曲連接板部分38a,40a光滑地合并到基底連接板36中。第一和第二側連接板38,40安裝成與帶元件12的相應第一和第二側連接板MJ6處于面對關系,但不一定與其處于接觸關系,如下面將要說明的。各側連接板從基底連接板朝帶元件夾持器的假想中心線方向向外延伸。帶元件夾持器14的第二部分34包括從第二側連接板40延伸的蓋連接板42。蓋連接板42相對于第二側連接板40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并通過彎曲的連接板部分4 光滑地合并到第二側連接板40中。因此,蓋連接板42基本上平行于基底連接板36 (但與其間隔開)安裝。第三側連接板44從蓋連接板42的遠端(相對于第二側連接板40)側邊界延伸。該第三側連接板44相對于蓋連接板42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并通過彎曲的連接板部分 4 光滑地合并到蓋連接板42中。因此第三側連接板44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側連接板40。 相應第一和第三側連接板38、40的自由端邊緣38c,Mc對準將第二側連接板40 二等分的假想側向中心線“C”。因此帶元件夾持器14具有近似特殊字母“S”的形狀。第三側連接板 44配置成在使用時與較前的相鄰繞組的帶元件12的遠端側壁沈成面對關系(但不一定是接觸關系)設置。也就是說,第三側連接板44的內表面44在使用時與相鄰(較前面)繞組的帶元件12的槽口 30的平面壁分段30a并置。在優(yōu)選結構中,帶元件在底表面20和頂部表面22之間的尺寸“A”配置成基本上與第二側連接板40在基底連接板36的上表面36a和蓋連接板42的下表面42b之間的尺寸“B”相同。在這種結構中,在正常設計和制造公差的條件下,當使用中帶元件12的底表面20處于與基底連接板36的上表面36a接觸時,相鄰繞組的較前帶元件12的頂部表面22 也處于與蓋連接板42的下表面42b接觸。帶元件12和帶元件夾持器14建造成能使帶元件12和帶元件夾持器14在名義上平行于假想的側向中心線“C”的方向上有限的相對位移。提供這種位移可用于彎曲管道。如圖4中具體示出的,槽口 30的深度“d”和高度“h”全定尺寸以便容納帶元件夾持器14的第三側連接板44,且同樣,槽口觀的深度和高度全定尺寸以便容納第一側連接板38。作為例子,取帶元件夾持器14的繞組143與帶元件12的繞組1 有關,且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帶元件夾持器14的繞組143處在其中第三側連接板443處于與槽口 302的平面壁分段30 成接觸關系的最大延伸的配置。第一側連接板3 與后面相鄰繞組的第二連接板403間隔開,而第三側連接板443與較前面相鄰繞組的第二連接板402間隔開。在圖4 中示出與帶元件夾持器14的繞組142和H1有關的當管道未受拉伸時或者當帶層的特定部分形成管道彎頭的內側時可以采用的緊湊配置。在該緊湊配置中,第三側連接板442與較前面的相鄰繞組H1的第二連接板40i處于接觸關系,而第二連接板402與較前面的相鄰繞組H1的第一側連接板38i處于接觸關系。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的復合帶圍繞管體的各部件螺旋式纏繞,以便提供螺旋式纏繞的帶層。螺旋形繞組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起點。通過提供具有作為第一部分的帶元件和作為第二部分的帶元件夾持器的復合帶,帶的功能在復合帶的各個部件之間分開。因此,聯鎖功能由帶元件夾持器提供,而賦予強度功能由帶元件提供。因此,帶元件和帶元件夾持器的性能可以對它們各自的功能被優(yōu)化。例如,帶元件能用具有顯著單軸性能的材料制成,該單軸性能防止它對聯鎖有效地起作用,但在使強度最大化時有利。這些材料包括對纖維增強有高度定向偏置的復合材料。在整個該說明書的說明和權利要求中,單詞“包括”和“包含”及單詞的變化例如 “包括著”和“包括(單數)”意指“包括但不限于”,且不打算(和不)排除其它部分、添加物、 成分、整體或階段。在整個該說明書的說明和權利要求中,除非正文另有要求,否則單數包含復數。尤其是,在使用不定冠詞的地方,除非正文另有要求,否則說明書應理解為考慮許多個和單個。結合本發(fā)明的具體情況、實施例或例子說明的特點、整體、特性、化合物、化學部分或基團應理解為可適用于除了與其不相容的之外的本文中說明的任何其它情況、實施例或例子。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提供軟管體中的繞組的至少一個螺旋式纏繞層的細長帶元件,包括 細長體,具有底表面、與底表面相對的頂部表面及在底表面和頂部表面之間延伸的對置的第一和第二側壁;其中該體的至少一個表面和/或側壁包括一用于當纏繞上述帶元件以形成一層繞組時接納帶元件夾持器構件的相應部分的開凹槽的區(qū)域。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元件,還包括 上述體的橫斷面是繞假想的中心點旋轉式對稱。
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元件,還包括開凹槽的區(qū)域包括第一側壁在底表面和第一側壁的向外成臺階狀的上面區(qū)域之間的區(qū)域和/或第二側壁在頂部表面和第二側壁的向外成臺階狀的下面區(qū)域之間的區(qū)域。
4.一種用于提供軟管體中的聯鎖繞組的至少一個螺旋式纏繞層的細長帶元件夾持器構件,該夾持器構件的橫斷面包括配置成保持給定的細長帶元件的繞組的第一、基本上凹形的部分;和配置成接合細長帶元件的相鄰繞組的第二、基本上鉤形的部分。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夾持器構件,其中第一部分還包括安裝成與上述繞組的主體的底表面處于面對關系的基底連接板;和從基底連接板的相對側區(qū)域延伸的對置的第一和第二側連接板,每個側連接板都安裝成與上述繞組的相應側壁的至少一部分處于面對關系。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夾持器構件,其中第一側連接板從基底連接板向外延伸至處于或貼著每個帶元件的第一側壁的開凹槽區(qū)域。
7.如權利要求5或權利要求6所述的夾持器構件,其中基底連接板的第二側連接板從基底連接板向外延伸至處于貼著帶元件的第二側壁。
8.如權利要求6-7其中之一所述的夾持器構件,其中第二部分包括 安裝成與相鄰繞組的主體的頂部表面處于面對關系的蓋連接板;和從與基底連接板的側連接板相對的蓋連接板的側面區(qū)域延伸的第三側連接板,該第三側連接板安裝成與相鄰繞組的相應側壁的至少一部分處于面對關系。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夾持器構件,還包括第二部分的第一側連接板從蓋連接板向外延伸遠至接合基底連接板的第二側連接板并處于貼著相鄰繞組的第一側壁。
10.如權利要求8或權利要求9所述的夾持器構件,還包括第三側連接板從蓋連接板向外延伸遠至處于或貼著相鄰繞組的第二側壁的開凹槽區(qū)域。
11.如權利要求6或7或者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夾持器構件,其中相應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和第二和第三側連接板朝向夾持器構件的假想的中心線延伸。
12.一種用于形成輸送生產流體用的軟管體中的聯鎖繞組的至少一個螺旋式纏繞層的細長復合帶,帶配置成通過將繞組的有鉤的區(qū)域嵌套到相鄰繞組的容納鉤的區(qū)域中聯鎖帶層中相鄰的繞組,其中復合帶包括細長的帶元件;和包括配置成保持細長帶元件的給定繞組的第一部分和配置成接合細長帶元件的相鄰繞組的第二、有鉤部分的帶元件夾持器構件。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夾持器構件的第二部分配置成整個地在細長帶元件的相鄰繞組之上延伸。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細長帶元件包括具有底表面、與底表面相對的頂部表面、及在底表面與頂部表面之間延伸的對置的第一和第二側壁的主體。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細長帶元件是單體式的。
16.如權利要求12-15其中之一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夾持器構件的第一部分包括基底連接板及對置的第一和第二側連接板,上述基底連接板安裝成與帶元件的底表面處于面對關系,而上述第一和第二側連接板從基底連接板的相對的側邊界延伸并配置成與帶元件的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側壁處于面對關系。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夾持器的側連接板相對于基底連接板基本上垂直地延伸。
18.如權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夾持器的第二部分包括從第二側連接板延伸的蓋連接板和從蓋連接板的遠端側邊界延伸并配置設置成在使用時與較前面相鄰繞組的帶元件的遠端側壁處于面對關系的第三側連接板。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第三側連接板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側連接板。
20.如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蓋連接板基本上平行于帶元件夾持器的基底連接板。
21.如權利要求16-20其中之一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的第一側壁包括凹槽,該凹槽定尺寸并配置成接納帶元件夾持器的第一側連接板。
22.如權利要求18-20其中之一或從屬于權利要求18時的權利要求21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的第二側壁包括凹槽,該凹槽定尺寸并配置成在使用時接納較后面的相鄰繞組的帶元件夾持器的第三側連接板。
23.如權利要求18或者從屬于權利要求18時的權利要求19-22所述的細長復合帶, 其中第二側連接板和帶元件如此定尺寸,以便當在使用中給定繞組的帶元件的底表面與基底連接板的內表面處于接觸關系時,相鄰繞組的帶元件的上表面與相鄰繞組的蓋連接板的內表面處于接觸關系。
24.如權利要求16-23其中之一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在側壁之間的尺寸小于帶元件夾持器在第一和第二側連接板之間的對應尺寸。
25.如權利要求18或從屬于權利要求18時的權利要求19-M其中之一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相鄰繞組的帶元件的尺寸小于帶元件夾持器在第二和第三側連接板之間的對應尺寸。
26.如權利要求16-25其中之一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夾持器的第一側連接板延伸不大于帶元件在底表面和上表面之間測得的高度的約一半。
27.如權利要求18或從屬于權利要求18時的權利要求1916其中之一所述的細長復合帶,其中帶元件夾持器的第三側連接板延伸不大于帶元件在底表面和上表面之間測得的高度的約一半。
28.一種用于輸送生產流體的軟管體,包括至少一個如權利要求12-27其中之一所述的帶的螺旋式纏繞層,帶的層中相鄰的繞組通過嵌套在相鄰繞組的接納鉤的區(qū)域中的繞組的有鉤區(qū)域被聯鎖。
29.用于輸送生產流體的軟管體,包括至少一個如權利要求1-3其中之一所述的帶元件的螺旋式纏繞層和如權利要求4-11 其中之一所述的帶元件夾持器。
30.如權利要求觀或四所述的軟管體,還包括內壓力護套,其中上述至少一個帶層包括在內壓力護套之上的壓力鎧裝層。
31.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軟管體,其中上述內壓力護套包括阻擋層或襯里。
32.一種軟管,包括如權利要求四-31其中之一所述的軟管體且還包括至少一個終端部件。
33.一種升管、流送管線或跨接管,包括如權利要求32中所述的軟管。
34.使用如權利要求33所述的軟管來輸送生產流體。
35.一種用于制造軟管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在復合帶的相鄰繞組中嵌套復合帶的帶夾持器元件的有鉤區(qū)域在聯鎖復合帶的相鄰繞組的下層之上螺旋式纏繞預成型的復合帶。
36.用于制造軟管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在相鄰繞組中嵌套帶夾持器元件的有鉤區(qū)域在聯鎖相鄰繞組的下層之上同時地螺旋式纏繞帶元件和帶元件夾持器。
37.如權利要求35或權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帶夾持器元件的有鉤區(qū)域嵌套在相鄰繞組的帶元件的開凹槽區(qū)域和相鄰繞組的帶夾持器元件的側連接板之間。
38.如權利要求35-37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帶夾持器元件具有預成型的基本上是S形的橫斷面。
39.如權利要求35-37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當纏繞帶夾持器元件時從基本上是平的橫斷面產生帶夾持器元件的基本上是S形的橫斷面。
40.基本上如上參照圖3和/或4所述的方法。
41.基本上如上參照圖3和/或4所述的細長復合帶。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細長帶元件和制造軟管體的方法。用于在軟管體(10)中提供至少一個螺旋式纏繞的繞組層的細長帶元件(12),包括具有底表面(20)、與底表面相對的頂部表面(22)及在底表面和頂部表面之間延伸的與第一和第二側壁(24,26)對置的細長體,其中主體的至少一個表面和/或側壁包括用于當纏繞上述帶元件以形成一層繞組時容納帶元件夾持器構件的相關部分的開凹槽區(qū)域。
文檔編號F16L11/16GK102245953SQ200980149377
公開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9日
發(fā)明者S. 格雷厄姆 G. 申請人:韋爾斯特里姆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