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原木框形板及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原木柜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98700閱讀:29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原木框形板及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原木柜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原木框形板構成的柜體,屬原木框形板及原木柜體制造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實木柜體由腳、檔、散板構成。例如以一個櫥柜地柜為標準,需要4只腳、8根檔、3塊拼板,共16個榫,16個卯,在制造地由專業(yè)工匠裝配而 成,不僅技術要求高,工藝復雜,而且生產效率低,更重要的是柜體的本身無 法形成框形板,因此不存在快速組裝;其次,由于實木柜體存在整體打磨,整 件油漆,整件運輸等等無法克服的困難,導致它的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又 因實木易變形型,雖深得大家喜愛,但仍無法進入普通人家。 發(fā)明內容設計目的避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設計一種由原木框形板作為柜體 構成的基本元素,釆用原木框形板及連接扣件構成原木柜體。設計方案為了實現上述設計目的。1、原木框形板的設計,是本發(fā)明的 特征之一。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由于構成框形板的框的寬度窄且經過高溫、高 壓處理后的板材構成,其遇熱收縮、遇濕膨脹的變化系數在進行高溫、高壓處 理工藝已被破壞,其收縮變形量達到忽略不計的程度;而構成框形板的實木板 的四周與框形板呈插接配合,其遇熱收縮、遇濕膨脹的變化系數在進行高溫、 高壓處理后即使存在,其變形的范圍仍然控制在實木板與框內側的凹槽收縮量 間,從而確保了框形板外形尺寸不變形、板的平整度不變形,同時實現了原木 框形板的機械化全自動生產、全自動上漆、全自動拋光的一體化制造,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制造成本,確保了產品的內在和外 在質量。2、采用"五板塊"原木框形板制造柜體,是本發(fā)明的特征之二。這 樣做的目的在于把背景技術中的復雜工藝簡單化,復雜的實木散檔、散板、 散腳裝配改為二塊板的二條邊連接。這既降低了技術要求,又保證了質量的穩(wěn) 定,解決了背景技術中實木板(拼板)易變型的難題;其次,這種原木框形板
符合現代生活方式。3、原木矩形框內側的凹槽呈凸凹凸結構(或矩形框內側的
凹槽呈凹凸凹結構),實木板四周呈凹凸凹結構且與矩形內側四周的凸凹凸結構 (或實木板四周呈凸凹凸結構且與矩形內側四周的凹凸凹結構)相匹配的設計,
是本發(fā)明的特征之三。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矩形框與實木板間無論是凹凸凹與 凸凹凸的匹配結合,還是凸凹凸與凹凸凹的匹配結合, 一是具有良好的密封效 果,能夠有效地阻止灰塵通過框形板;二是具有良好的伸縮功能,確保實木板 不會因熱縮、濕脹而損壞;三是框對板、板對框相對都有一個制恒作用,確保 原木框形板的平整性。4、原木框形板中矩形框的上下橫框上開有原木框形板連 接凹槽且原木框形板連接凹槽的寬度與矩形框的厚度相等的設計,是本發(fā)明的 特征之四。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兩塊原木框形板作為柜體左右墻板(立板)時, 由于原木框形塊中的矩形框的上下橫框上分別相對開有原木框形板連接凹槽, 該原木框形板連接凹槽與作為柜體頂部原木框形板和底部原木框形板端面嵌 接,從而起到了頂部框形板和底部框形板間的間距定位和頂部框形板、底部框 形板與柜體左右墻體密封連接的效果。
技術方案1:原木框形板由矩形框和實木板構成,實木板四周鑲嵌在矩形 框內側的凹槽內。
技術方案2: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柜體,柜體由五塊原木框形板構成且柜 體的四角采用內置式連接扣件連接。
本發(fā)明與背景技術相比, 一是開創(chuàng)了框形板作為實木組合家具柜體的先 例,走進了實木柜體模塊化生產的先進領域,不僅實現了原木框形板全部機械 成形,快速、高效、批量生產,而且實現了原木框形板由現代涂裝線自動涂裝、
4框形板的單塊機械打磨拋光;二是所制作的框形板不僅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能夠有效地阻止灰塵通過框形板;而且具有良好的伸縮功能;能夠使實木板遇 熱、遇濕不損壞;能夠使框形板的微變形降至最低;三是采用框形板只需由五塊 框形板組裝而成(即一塊底板、 一塊頂板、 一塊后背、二塊側板)且快速、高 效、質量穩(wěn)定,把復雜的實木散檔、散板、散腳裝配改為二塊板的二條邊連接, 這既降低了技術要求,又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wěn)定;四是改整件入庫為單板裝箱入 庫極大減少了倉庫損失,降低倉庫容積;五是改整柜運輸為裝紙箱運輸,極大的 降低了運輸費用及破損率;六是由五塊板組裝的柜體拆裝非常簡單,完全可由用 戶自己完成,而且可多次反復拆裝(因為是預埋螺母);七是采用框形板制作的 柜體,不僅具有板式家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具有實木家具的質感和質量,滿足了 人們對實木家具的渴望與需求的同時,又大幅度地降低了實木家具的制造成本。


圖1是原木框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實木板的第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實木板的第二種結構示意圖。 圖4是原木框形板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柜體的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柜體的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柜體的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由原木框形板成成的框體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l:參照附圖1 4。原木框形板由矩形框2和實木板1構成,實木 板l四周鑲嵌在矩形框2內側的凹槽內,矩形框2內側的凹槽呈凸凹凸結構, 實木板1四周呈凹凸凹結構且與矩形2內側四周的凸凹凸結構相匹配。矩形框 2的上下橫框上開有凹槽且凹槽的寬度與矩形框的厚度相等。
實施例2:參照附圖5。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 一塊原木框形板中的矩形框2的端面內置有2個或2個以上螺母5,另一塊原木框形板的矩形框2內開有凹 槽,凸臺連接件3中的凸臺插入另一塊原木框形板的矩形框2的凹槽內,凸臺 臺身釆用螺絲4與原木框形板中的螺母連接且將兩塊原木框形板連為一體。
實施例3:參照附圖6。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原木框形板中的矩形框2 上下橫框上開有2個或2個以上的凹槽,凹槽內嵌有凹形套6,凹形套的凹槽 底開有螺絲通孔且螺絲通孔配有螺絲7,該螺絲7與另一矩形框2的端面內的
脹塞連接。
實施例4:參照附圖7。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原木框形板中的矩形框2 的端面內置有2個或2個以上螺母9,該螺母9,兩塊原木框形板中的矩形框2 間采用角鐵8及螺絲7連接將兩塊原木框形板連為一體。
實施例5: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矩形框2內側的凹槽呈凹凸凹結構,實 木板1四周呈凸凹凸結構且與矩形2內側四周的凹凸凹結構相匹配。
實施例6:在實施例1 5的基礎,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柜體,柜體由五 塊原木框形板構成且柜體的四角采用內置式連接扣件連接。柜體兩塊豎板相對 面的上下橫框上橫向開有凹槽且與柜體的頂板和底板兩端卡接配合,柜體后板 嵌在柜體框內且后板與柜體框內側采用內置式連接扣件連接,或外置式連接件 連接,如附圖8。
內置式連接扣件是指位于矩形框上下橫框上開有凹槽、凹槽的槽底開有螺 絲通孔且螺絲通孔內置有螺絲或自攻螺絲,矩形框的端面內置螺母或脹塞,如 附圖6和7。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實施例雖然對本發(fā)明作了比較詳細的文字描述,但 是這些文字描述,只是對本發(fā)明設計思路的文字描述,而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任何不超出本發(fā)明設計思路的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原木框形板,其特征是由矩形框和實木板構成,實木板四周鑲嵌在矩形框內側的凹槽內。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原木框形板,其特征是矩形框內側的凹槽呈凸凹凸 結構,實木板l四周呈凹凸凹結構且與矩形內側四周的凸凹凸結構相匹配。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原木框形板,其特征是矩形框內側的凹槽呈凹凸凹 結構,實木板1四周呈凸凹凸結構且與矩形內側四周的凹凸凹結構相匹配。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原木框形板,其特征是矩形框的上下橫框上開有原 木框形板連接凹槽且原木框形板連接凹槽的寬度與矩形框的厚度相等。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原木框形板,其特征是矩形框的上下橫框上開有2 個或2個以上的凹槽,凹槽的槽底開有螺絲通孔且螺絲通孔配有螺絲。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原木框形板,其特征是矩形框的端面內置有2個或2個以上螺母,該螺母與矩形框上下橫框上的螺絲通孔相對應且采用螺絲連接。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原木框形板,其特征是原木框形板兩面均為結構相 同,兩面漆色相同或不同。
8、 一種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原木柜體,其特征是柜體由五塊原木框形板構成 且柜體的四角采用內置式連接扣件連接。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原木柜體,其特征是柜體兩塊 豎板相對面的上下橫框上橫向開有凹槽且與柜體的頂板和底板兩端卡接配合, 柜體后板嵌在柜體框內。
10、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由原木框形板構成的原木柜體,其特征是內置式 連接扣件是指位于矩形框上下橫框上開有凹槽、凹槽的槽底開有螺絲通孔且螺 絲通孔內置有螺絲或自攻螺絲,矩形框的端面內置螺母或脹塞。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原木框形板構成的柜體,原木框形板由矩形框和實木板構成,實木板四周鑲嵌在矩形框內側的凹槽內,柜體由五塊原木框形板構成且柜體的四角采用內置式連接扣件連接。優(yōu)點一是開創(chuàng)了框形板作為組合家具柜體的先例,不僅實現了原木框形板的全部機械成型,而且實現了原木框形板的自動涂裝機械打磨拋光;二是所制作的框形板不僅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能夠有效地阻止灰塵通過框形板,而且具有良好的伸縮功能,能夠使框形板的微變形降至最低;三是采用框形板只需由五塊框形板組裝而成且快速、高效、質量穩(wěn)定,把復雜的實木散檔、散板、散腳裝配改為二塊板的二條邊連接,這既降低了技術要求,又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wěn)定。
文檔編號F16S1/02GK101520123SQ200810060288
公開日2009年9月2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4月3日
發(fā)明者蔣永明 申請人:蔣永明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