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回轉式壓縮及抽氣機械的轉缸技術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屬于變容式機械,按國際專利分類表列入FO4C-17、18、19及FO4D-17中。
現(xiàn)有的回轉滑片式壓縮機,旋片真空泵,真空一壓縮兩用氣泵都是只有轉子繞自身軸線的轉動,而氣缸則是固定不轉動的。以回轉滑片式壓縮機為例,其結構橫剖面如圖1所示,其中(1)為氣缸,(2)為滑片,(3)為排氣孔口,(4)為轉子,(5)為吸氣孔口?;剞D滑片式壓縮機的轉子(4)偏心地配置在氣缸(1)內,轉子(4)上開有若干縱向凹槽,在凹槽中裝有能沿徑向自由滑動的若干滑片(2)。在原動機驅動下轉子(4)旋轉時,滑片(2)受離心力的作用從轉子槽中甩出,其端部緊貼在氣缸(1)的內園上。相鄰滑片與氣缸內園及轉子外園所圍成的面積,隨著轉子的旋轉,該面積周期性地由小變大,由大變小;相應的由兩端端板所包圍的空間容積亦周期性地由小變大,由大變小。在氣缸(1)的周向的恰當位置配置吸氣孔口(5)及排氣孔口(3),就實現(xiàn)輸送氣體并提高氣體(蒸汽)壓力的目的。
這種結構的缺點是滑片(2)端部與固定不動的氣缸(1)之間的相對滑動速度很大(高達20米/秒),其間又有相當大的作用力,致使機器的摩擦功率損失大,滑片(2)端部或氣缸(1)內園面磨損嚴重。
在現(xiàn)有的旋片真空泵和真空一壓縮兩用氣泵中也存在上述缺點。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滑片端部的摩擦功率損失,減少相應的磨損,從而提高機器的連續(xù)運轉期限,同時保留現(xiàn)有機器的所有特點。
本發(fā)明提出了回轉滑片式壓縮機、旋片真空泵和真空一壓縮兩用氣泵轉子繞自身軸線旋轉的同時,也使氣缸繞其自身軸線轉動(本發(fā)明稱其為轉缸)來實現(xiàn)提高可壓縮性介質(氣體、蒸汽)壓力的新技術。
以回轉滑片式壓縮機為例,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種結構如圖2所示,其中(2)為滑片,(4)為轉子,(6)為機體,(7)為轉缸,(8)為右端板吸氣孔口,(9)為左端板排氣孔口,(10)為左端板,(11)為右端板。在轉子(4)上開有若干縱向凹槽,內置相應數(shù)量的滑片(2)。轉子(4)偏心地配置在轉缸(7)內。轉缸(7)外園柱面與機體(6)內園柱面間有一定的徑向間隙。左端板(10)、右端板(11)與轉子(4)及轉缸(7)之間有一定的軸向間隙。在充分潤滑的條件下,當壓縮機轉子(4)在原動機驅動下旋轉時,作用在滑片(2)上的離心力迫使其緊貼在轉缸(7)的內園柱面上,在滑片(2)與轉缸(7)間的摩擦力的帶動下,轉缸(7)以其外園柱面作為軸頸在機體(6)內繞自身軸線旋轉。此時,由兩相鄰滑片(2)、轉缸(7)內園柱面、轉子(4)外園柱面及左端板(10)、右端板(11)所包圍的空間容積,周期性地由小變大、由大變小。在左端板(10)、右端板(11)的恰當位置分別開有左端板排氣孔口(9)、右端板吸氣孔口(8)(在圖2的橫剖面圖上以虛線繪出),這樣就能實現(xiàn)壓送氣體,提高氣體(蒸汽)壓力必須的吸氣、壓縮和排氣過程。
本發(fā)明提出的回轉式壓縮及抽氣機械的轉缸技術,由于設置了一個轉缸(7),使滑片(2)與轉缸(7)內園柱面間的相對運動速度較現(xiàn)有機器大大下降(其平均速度降低了4/5),同時將原固體間的接觸或半干摩擦轉變?yōu)橐后w(油)滑動摩擦(或滾動摩擦-采用滾動軸承時),使摩擦功率損失及相應的磨損都大為下降,從而改善了現(xiàn)有回轉滑片式壓縮機、旋片真空泵、真空-壓縮兩用氣泵的主要缺陷。
本發(fā)明的特點就是采用繞自身軸線作旋轉運動的轉缸(7),同時采用軸向左端板排氣孔口(9)、右端板吸氣孔口(8)。轉缸(7)的支承可以在轉缸(7)的外園柱面上,也可以在其內園柱面上。支承的形式,可以采用滾動軸承,也可以將轉缸作為軸頸(或軸承)的滑動軸承形式。
經(jīng)研制及試驗表明,本發(fā)明提出的轉缸技術能夠實現(xiàn),并達到預期的目的及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回轉滑片式壓縮機或旋片真空泵,或真空一壓縮兩用氣泵,其結構中都有一個可繞自身軸線轉動的轉子(4),還有滑片(2)其特征在于①有一個可繞自身軸線轉動的轉缸(7)。②在左端板(10)上開有左端板排氣孔口(9),在右端板(11)上開有右端板吸氣孔口(8)。
2.根據(jù)權利要求
1所述其特征在于轉缸(7)的支承可以在它的外園柱面上,也可以在它的內園柱面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
1和2所述,其特征在于轉缸(7)的支承的形式可以是滾動軸承形式也可以將轉缸作為軸頸的滑動軸承形式。
專利摘要
本發(fā)明提出了在回轉滑片式壓縮機、旋片真空泵、真空—壓縮兩用氣泵中使氣缸和轉子同時繞各自軸線轉動來實現(xiàn)提高可壓縮性介質(氣體、蒸汽)壓力的新技術。由于設置了一個轉動的氣缸(簡稱轉缸),使滑片端部的相對運動速度平均降低了4/5。從而降低了上述機械的滑片端部摩擦功率損失和相應的磨損,節(jié)省了能耗并極大地提高了這類機械的連續(xù)運轉期限。
文檔編號F04C18/344GK86101726SQ86101726
公開日1987年9月23日 申請日期1986年3月13日
發(fā)明者鄧定國, 胥晉, 何文志, 董子林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