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柜式空調室內機的內部結構,特別是室內機的蝸殼結構。
背景技術:
柜式空調室內機的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主要包括進風口、葉輪、蝸殼、蒸發(fā)器、接水盤、出風口等,其中蝸殼主要由風腔和風道組成,葉輪位于蝸殼內,蒸發(fā)器位于蝸殼的上方,接水盤位于蒸發(fā)器下方、蝸殼之上。葉輪在電機的帶動下高速旋轉,葉輪上的葉片之間的氣體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使葉輪外徑與風道之間的空間形成正壓力,由徑向經風道吹出,同時在葉輪內徑及進風口處形成負壓力,外界氣體在大氣壓力的作用下,由進風口進入風腔,再被葉輪吹入風道,如此源源不斷地將氣體由風道吹出,吹過上方的蒸發(fā)器,經過與蒸發(fā)器的熱交換制冷,冷氣流經室內機的出風口進入室內,如此形成循環(huán)。
當蒸發(fā)器表面溫度低于空氣露點溫度時,空氣中的水蒸汽會在表面凝結成冷凝水,通常的做法是讓這些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蒸發(fā)器下部的接水盤,通過排水管排出室外。接水盤位于蒸發(fā)器下方、蝸殼之上。
空調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噪聲,如壓縮機工作產生的噪聲,制冷劑流動產生的噪聲,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產生的噪聲等,目前的降噪措施也主要是針對這類噪聲,如改進風機、壓縮機等,但成本很高。實際上空調器的噪聲來源是多方面的,不只是來自制冷系統(tǒng)和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還與其它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從空調器的結構、工作原理以及對它的測試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噪聲是由氣動噪聲、機械噪聲及電磁噪聲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室內機內部件眾多,安裝復雜,一些部件的機械結構設計與安裝不當是產生機械噪聲的主要原因,如上述接水盤,其制作材料一般為壁厚很薄的鍍鋅板,通過螺絲等固定在殼體內。由于安裝結構松動及其本身結構,會因振動而產生噪聲,但目前的降噪措施很少考慮到上述因素。
除噪聲外,空調節(jié)能也是普遍關注的問題。伴隨著空調進入千家萬戶,電力資源緊張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對空調節(jié)能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的空調節(jié)能措施,主要是采用高效壓縮機、改進蒸發(fā)器結構等,節(jié)能效果較好,但成本也很高。其實空調系統(tǒng)的節(jié)能方式很多,冷量回收就是其中之一??照{余冷主要分布在冷凝水中,從冷凝水中回收余能的潛力很大。特別是當環(huán)境空氣濕度高,系統(tǒng)濕負荷大,冷凝水數量相當可觀,根據文獻估計,如果對家用空調冷凝水冷量合理利用,全國一個夏季可節(jié)約耗能704MW,多產冷量1.164GW。但現實中,冷凝水匯集到接水盤中后,通常是通過排水管直接排到室外,造成了很大的能量浪費,同時也污染了環(huán)境。因此合理的回收冷凝水的冷量不僅能提高空調系統(tǒng)本身的性能,減少能耗,還能減少環(huán)境污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簡化空調器的內部結構,在不增加成本甚至降低成本的前提下,降低機械噪聲,并通過余冷回收,提高空調的制冷效率,節(jié)約電力。
本發(fā)明將接水盤與蝸殼設計成一體,在蝸殼的頂部設置一水槽,取消傳統(tǒng)的接水盤。
接水盤的一端底部有出水口,出水口接排水管,排水管通向室外。
接水盤底部可向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傾斜。即接水盤底部形成一坡度,設置出水口的一端底部相對高,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底部相對低。
或者將出水口設置在接水盤一端的側壁上,距接水盤底部有一定距離,出水口接排水管。
接水盤底部可設有超聲波霧化裝置,位于接水盤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
出水管經過蝸殼風道通向室外,其位于風道內部的部分排水管設置成盤管形狀,并緊貼在風道壁上。
或者將位于風道內部的部分排水管設置成扁平管,以增大與進風的接觸面積。
本發(fā)明由于將蝸殼與接水盤設計成一體化,減少了室內機內部的部件,簡化了結構,同時降低了制造成本。
蝸殼與接水盤設計成一體化,避免了單獨安裝接水盤可能導致的機械振動噪聲。
接水盤底部形成一坡度,或將出水口設置在接水盤側壁上,使出水口的位置相對較高,避免了接水盤中的雜物流入排水管而將排水管堵塞。
由于在接水盤內設置了超聲波霧化裝置,將冷凝水霧化成水汽,減小了冷凝水排放對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形成的低溫水汽可直接被風吹入室內,不僅回收了余冷,還增加了空氣濕度,解決了制冷狀態(tài)空調室內干燥問題。
使冷凝水排水管經過風道,可先行降低吹向蒸發(fā)器的空氣溫度,從而增加了空調的制冷量,提高了空調的效率,降低能耗。
上述設計不增加任何成本,甚至減低了制造成本,而簡化了空調器的內部結構,降低了噪聲,并提高空調的制冷效率,節(jié)約了電力。
圖1是本發(fā)明的蝸殼結構圖2是蝸殼上的接水盤結構圖3是位于風道內的排水管結構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室內機內不單獨設置安裝接水盤,而將接水盤與蝸殼設計成一體。蝸殼結構見圖1。在蝸殼1的頂部設置一水槽作為接水盤2,接水盤2與蝸殼1為整體沖壓一次成形,無接縫,不會出現滴漏水現象。該結構減少了室內機內部的部件,簡化了結構,同時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還避免了單獨安裝接水盤可能導致的結構松動,杜絕了由此產生的震動噪聲。
圖2所示,接水盤2的一端底部有出水口3,出水口接排水管4,排水管4通向室外。
傳統(tǒng)的空調室內機接水盤是一個單獨的部件,安裝時由于受室內機空間限制,只能水平安裝,接水盤內如有沉淀物,會流進排水管,因而經常出現排水管被堵塞的情況。而且,傳統(tǒng)接水盤的制作材料一般為壁厚很薄的鍍鋅板,設計時未作承重處理,所以一旦接水盤中有一定水量,接水盤會被壓壞,水就會溢出,因此需將接水盤內的水盡快排出。
本發(fā)明由于接水盤2與殼體一體形成,結構堅固。制作時,可將接水盤2底部形成一坡度,設置出水口3的一端相對高,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相對低,使接水盤底部可向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傾斜。這樣就使出水口的位置相對較高,避免了接水盤中的沉淀物流入排水管而將排水管堵塞。
為避免水盤中的沉淀物流入排水管而將排水管堵塞,也可將出水口3設置在接水盤3一端的側壁上,使出水口距接水盤底部有一定距離。
上述結構使接水盤內有存水,因此可在接水盤底部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設超聲波霧化裝置5。由于接水盤底部形成一坡度,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相對低,使接水盤內有存水供霧化。由于在接水盤2內設置了超聲波霧化裝置5,將冷凝水霧化成水汽,減小了冷凝水排放對環(huán)境的污染,同時形成的低溫水汽可直接被風吹入室內,不僅回收了余冷,還增加了空氣濕度,解決了制冷狀態(tài)空調室內干燥問題。
未被霧化的或多余的水通過排水管4排出。本發(fā)明可使與接水盤連接的排水管經過蝸殼1的風道通向室外,因此吹向蒸發(fā)器的空氣在風道內先與排水管內的低溫冷凝水進行熱交換,降低溫度,然后吹向蒸發(fā)器,從而增加了空調的制冷量,提高了空調的效率,降低能耗。
見圖3,為了增加排水管與冷凝水的熱交換面積,可將排水管4位于風道內部的部分設置成盤管形狀,或者設置成扁平管,為避免增大風道內的風阻,使其緊貼在風道壁上。
上述結構,簡化了空調器的內部結構,并可降低噪聲,提高空調的制冷效率,減少能耗。
權利要求
1.一種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蝸殼上有風腔和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殼頂部有一與蝸殼成一體結構的接水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水盤的一端底部有出水口,出水口接排水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接水盤底部形成一坡度,設置出水口的一端底部相對高,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底部相對低。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接水盤靠近蝸殼風道一端的側壁上有出水口,距接水盤底部有一定距離,出水口接排水管。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排水管經過蝸殼風道通向室外,其位于風道內部的部分排水管設置成盤管形狀,并緊貼在風道壁上。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其特征在于位于風道內部的部分排水管設置成扁平管,并緊貼在風道壁上。
7.根據權利要求1到4所述的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其特征在于接水盤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的底部設有超聲波霧化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柜式空調室內機的蝸殼結構,室內機的接水盤位于蝸殼頂部并與蝸殼成一體結構,接水盤的一端底部有出水口,出水口接排水管,排水管通向室外,接水盤底部形成一坡度,設置出水口的一端高于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排水管經過蝸殼風道通向室外,其位于風道內部的部分排水管設置成盤管或扁平管形狀,并緊貼在風道壁上,接水盤未設置出水口的一端的底部設有超聲波霧化裝置。本發(fā)明簡化了空調器的內部結構,降低了成本制造,并且降低了機械噪聲,提高了空調的制冷效率,降低了能耗。
文檔編號F04D29/44GK1920409SQ200510092879
公開日2007年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8月23日
發(fā)明者谷東照, 付裕, 張守信, 雷永鋒, 姜兆斌 申請人:海爾集團公司, 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