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飼料除雜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飼料生產用除雜設備。
背景技術:
磁選是利用磁力將物料中磁性金屬雜質去除的方法,當物料通過磁場時,由于飼料原料是非導磁性物體,不受磁場的作用而自由通過,而磁性金屬雜質則易被磁場磁化,與異性磁極相吸而去除。永磁筒是飼料或糧食加工企業(yè)中常用的一種磁選設備,用于連續(xù)分離原料中的磁性金屬夾雜物?,F(xiàn)有的永磁筒一般包括外筒和設置在外筒內的內筒,內筒內設有永磁體,用于連續(xù)分離原料中的磁性金屬夾雜物。飼料生產加工過程中,為了除去物料中的雜質之一(鐵屑、鐵器物質等),在生產工藝流程環(huán)節(jié)(下料溜管處)都會增加永磁筒,以保護下工段或下一生產加工環(huán)節(jié)不受到鐵屑或鐵器物質的損害(特別是粉碎、制粒環(huán)節(jié))。部分永磁筒結構單一,物料通過內筒和外筒之間的圓環(huán)形通道速度過快,造成磁選效率降低的現(xiàn)象。永磁筒的使用為我們去除了物料中的鐵屑、鐵器等物質,保護了我們的設備,但是,我們在日常清理工作中卻浪費了很多時間,由于永磁筒磁性很強,導致吸附在永磁筒永磁體上的雜質很難瞬間被清理掉,熟練工一般要花費10-20分鐘才能將一只永磁筒清理干凈,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飼料廠少則10只永磁筒,多則15-20只,按每只清理時間20分鐘計算,工人清理一次永磁筒的時間是10*20=200分鐘,極大的降低了工作的時效性,因此,如何研發(fā)一種永磁筒外套,縮短永磁筒清理時間,提升日常清理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永磁筒清理時間較長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永磁筒外套,縮短永磁筒清理時間,提升日常清理工作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飼料生產用除雜設備,其包括永磁筒及永磁筒外套,永磁筒包括外筒和同軸設置在外筒內部的永磁體,所述永磁筒外套包括導流端蓋和布套,所述導流端蓋的下端口卡合在永磁體一端,所述布套呈圓筒狀且套設在永磁體的外側壁,布套的一端和導流端蓋的下端口相互連接,再用抱箍沿邊進行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導流端蓋設置為圓錐體結構、圓臺體結構、棱錐體結構或傘形結構中的任意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導流端蓋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導流槽,導流槽設置為等間距的S形、V形或環(huán)形凹槽中的任意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導流端蓋采用鐵、銅、鋁合金、塑料、木材或布料中的任意一種材料制備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圓錐體導流端蓋下端口的直徑和永磁體頂端的直徑相等。
進一步的,所述布套的圓筒外套的直徑比永磁體直徑大至少2cm。
進一步的,所述抱箍為采用廢舊閑置的鐵片加工而成的環(huán)形固定圈。
進一步的,所述布套替換為帆布、棉布、化纖布、麻布、毛紡布、絲綢或混紡織物廢舊閑置材料中的任意一種。
進一步的,所述永磁體設置為圓柱體結構,永磁體的外壁上呈螺旋環(huán)形設置有擋邊。
進一步的,所述外筒的左右內壁從上到下交錯設置有V形擋料板,每一側壁上的擋料板等間距平行排布,擋料板遠離外筒側壁的端部與永磁體之間設置有間隙。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中的永磁筒外套結構簡單、新穎,布套的圓筒外套和圓錐體導流端蓋通過抱箍卡合在永磁體的外側壁,物料沿著圓錐體導流端蓋導流到永磁筒內,物料中的鐵質雜物,通過永磁體的磁力作用吸附到永磁體外側壁的布套上,由于布套的圓筒外套的直徑比永磁體直徑大至少2cm,清理永磁筒時,操作人員只需將永磁筒外套由下往上卷起來脫掉,將雜質包在里面,方便快捷,同時杜絕了雜質四處灑落、杜絕了操作人員重復勞動,清理一只永磁筒耗時1分鐘左右,縮短永磁筒清理時間,大大提升日常清理工作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中的永磁體設置為圓柱體結構,永磁體的外壁上呈螺旋環(huán)形設置有擋邊,充分增大了物料下落過程中和永磁體的接觸面積,在增加磁場強度的同時,還可以防止吸附在磁芯柱面上的磁性金屬夾雜物在物料的沖擊作用下脫離磁芯,再次混入物料,永磁體對雜物的吸附效果好,保證了物料的品質;外筒的內壁交錯設置的V形擋料板,起到了分散物料和導流的作用,在磁芯周圍形成均勻的環(huán)形物料層,使沿筒體內壁墜落的物料在擋料板的作用下流經(jīng)磁芯表面,提高了磁性金屬夾雜物的選出率。
本實用新型中的永磁筒外套制作材料可選用廢舊閑置材料,導流端蓋廢舊立新在此發(fā)揮價值,布套可為家里廢舊布料,廢物二次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永磁體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導流端蓋;2、抱箍;3、外筒;4、擋料板;5、圓筒外套;6、永磁體;7、擋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飼料生產用除雜設備,其包括永磁筒及永磁筒外套,所述永磁筒包括外筒3、永磁體6、導流端蓋1和布套,所述永磁體6同軸設置在外筒3內部,導流端蓋1設置為圓錐體結構,所述圓錐體導流端蓋1下端口的直徑和永磁體6頂端的直徑相等,圓錐體導流端蓋1的下端口卡合在永磁體6上端,所述布套加工成圓筒外套5且套設在永磁體6的外側壁,布套的圓筒外套5的直徑比永磁體6直徑大至少2cm,布套的圓筒外套5頂部和導流端蓋1的下端口相互連接,再用抱箍2沿邊進行固定。
上述導流端蓋設置為圓錐體結構、圓臺體結構、棱錐體結構或傘形結構中的任意一種,側壁與水平面呈一定傾斜角度,便于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分流下落,有利于提高磁性金屬夾雜物的選出率。
上述導流端蓋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導流槽,導流槽設置為等間距的S形、V形或環(huán)形凹槽中的任意一種,起到分流物料的作用,同時有利于控制物料的下落速度,保證了物料平穩(wěn)均勻的下落到永磁筒中。
上述導流端蓋采用鐵、銅、鋁合金、塑料、木材或布料中的任意一種材料制備而成。
上述布套替換為帆布、棉布、化纖布、麻布、毛紡布、絲綢或混紡織物廢舊閑置材料中的任意一種。
永磁體6設置為圓柱體結構,永磁體6的外壁上呈螺旋環(huán)形設置有擋邊7,充分增大了物料下落過程中和永磁體6的接觸面積,在增加磁場強度的同時,還可以防止吸附在磁芯柱面上的磁性金屬夾雜物在物料的沖擊作用下脫離磁芯,再次混入物料,永磁體6對雜物的吸附效果好,保證了物料的品質;
外筒3的左右內壁從上到下交錯設置有V形擋料板4,每一側壁上的擋料板4等間距平行排布,擋料板4遠離外筒3側壁的端部與永磁體6之間設置有間隙,起到了分散物料和導流的作用,在磁芯周圍形成均勻的環(huán)形物料層,使沿筒體內壁墜落的物料在擋料板4的作用下流經(jīng)磁芯表面,提高了磁性金屬夾雜物的選出率。
具體制備過程為:
1.選材:選擇厚1mm,長*寬=100cm*30cm的導流端蓋一塊,長*寬=100cm*60cm的布套一塊,導流端蓋和布套可選擇廢舊閑置材料,導流端蓋廢舊立新在此發(fā)揮價值,廢物二次循環(huán)利用;
2.1制作:將導流端蓋1通過放樣處理,加工成和永磁筒永磁體6頂端直徑同等大小的圓錐形狀;
2.2再用剩下的導流端蓋制作一個簡易的抱箍2;
2.3將家里廢舊閑置的布套加工成與永磁筒永磁體6直徑稍微多出2CM的圓筒外套5;
2.4將布套圓筒外套5與圓錐形導流端蓋1相連接,采用廢舊閑置的鐵片加工而成的環(huán)形固定圈的抱箍2,再用制作好的抱箍2進行固定。
本實用新型中的永磁筒外套結構簡單、新穎,布套的圓筒外套5和圓錐體導流端蓋1通過抱箍2卡合在永磁體6的外側壁,物料沿著圓錐體導流端蓋1導流到永磁筒內,物料中的鐵質雜物,通過永磁體6的磁力作用吸附到永磁體6外側壁的布套上,由于布套的圓筒外套5的直徑比永磁體6直徑大至少2cm,清理永磁筒時,操作人員只需將永磁筒外套由下往上卷起來脫掉,將雜質包在里面,方便快捷,同時杜絕了雜質四處灑落、杜絕了操作人員重復勞動,清理一只永磁筒耗時1分鐘左右,縮短永磁筒清理時間,大大提升日常清理工作的效率。
以上所述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實質范圍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