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廢氣處理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高溫廢氣。高溫廢氣如不及時處理,不僅會影響工廠的正常生產(chǎn),而且會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甚者,給工廠的工作人員及其周邊居住人員帶來安全隱患。目前,高溫廢氣一般采用間接冷卻法處理。通過列管冷凝器冷凝的冷凝作用,廢氣冷凝成液狀,進行有效分離、去除。但是采用單純的列管冷凝器對高溫廢氣進行冷凝分離,冷凝去除的效率較低,對于一些溫度很高的廢氣,如二聚酸在進行薄膜蒸發(fā)以及分子蒸餾時產(chǎn)生的廢氣,達不到良好的去除效果。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凈化效率高、具有兩次冷凝功能的高溫廢氣處理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包括通氣罐、第二列管冷凝器、盤管以及制冷系統(tǒng);所述通氣罐的下端開設有進氣口 ;所述盤管呈螺旋狀設置在所述通氣罐的內(nèi)部空腔中,所述盤管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口,所述盤管的頂部設置有出水口,所述盤管的進水口以及所述盤管的出水口均延伸至所述通氣罐的罐體夕卜;所述盤管的進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排水口相通連,所述盤管的出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入水口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設置在所述通氣罐的上方,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的底部通過第二導氣管與所述通氣罐的頂部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的頂部連接有第一排氣管。
[0005]優(yōu)選地:所述通氣罐的底部還開設有廢液排出口,所述高溫處理裝置還包括廢液收集裝置;所述廢液收集裝置包括導液管以及廢液收集罐,所述廢液收集罐的頂部通過所述導液管與所述通氣罐的廢液排出口相連通。
[0006]優(yōu)選地:所述廢液收集罐上還開設有自動排液裝置,所述自動排液裝置包括第二液位傳感器以及電子閘,所述第二液位傳感器設置在所述廢液收集罐的內(nèi)壁上,所述電子閘設置在所述廢液收集罐的排液口處。
[0007]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中設置有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二折流板與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中的冷凝管相連。
[0008]優(yōu)選地:所述盤管的出水端還設置有第六提升泵。
[0009]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將高溫廢氣從通氣罐的進氣口通入罐內(nèi),通過盤管的冷凝作用,將高溫廢氣中一部分廢氣冷凝至液態(tài),落入收集罐中。未冷凝成液態(tài)的廢氣通過第二列管冷凝器的作用,進行二次冷凝,進一步對廢氣進行冷凝凈化處理,經(jīng)第二列管冷凝器冷凝后的廢液同樣落入至收集罐中,實現(xiàn)兩次二次冷凝功能的目的。進一步,第二列管冷凝器中設置有第二折流板,起到固定支撐的作用。由于在通氣罐的底部設置了廢液收集裝置,可以隨時從廢液收集罐中取出試樣,從而檢測試樣的有害成分。當廢液收集罐的液位高于設定值時,由第二液位傳感器發(fā)出感應信號,驅動電子閘開啟,將過量的廢液排出,實現(xiàn)自動排液的功能。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從前至后依次包括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噴淋凈化廢氣裝置以及除臭裝置。
[0012]所述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包括通氣罐12011、第二列管冷凝器12012、盤管12013以及制冷系統(tǒng)12014。所述通氣罐12011的下端開設有進氣口,所述盤管12013呈螺旋狀設置在所述通氣罐12011的內(nèi)部空腔中,所述盤管12013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口,所述盤管12013的頂部設置有出水口,所述盤管12013的進水口以及所述盤管12013的出水口均延伸至所述通氣罐12011的罐體外。所述盤管12013的進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12014的排水口相通連,所述盤管12013的出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12014的入水口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12012設置在所述通氣罐12011的上方,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12012的底部通過第二導氣管12015與所述通氣罐12011的頂部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12012的頂部連接有第一排氣管12016。
[0013]所述噴淋凈化廢氣裝置包括第一進氣管12021、至少一個噴淋主體裝置以及第二排氣管12023。所述噴淋主體裝置12022的下端開設有第一入氣口,所述噴淋主體裝置12022的頂部開設有第一排氣口,所述噴淋主體裝置的內(nèi)部設置有噴淋裝置12024,所述噴淋主體裝置的下端開設有廢液排出口 10228。所述第一進氣管12021的出口與所述第一入氣口相連通,所述第一排氣口與所述第二排氣管12023相連通。
[0014]所述除臭裝置包括第三進氣管12031、除臭主體裝置12032以及第三排氣管12033。除臭主體裝置12032的內(nèi)部空腔懸掛有若干塊生物膜12034。所述第三進氣管12031的出口與所述除臭主體裝置12032的進氣口相連通,所述除臭主體裝置12032的排氣口與所述第三排氣管12031相連通。
[0015]所述通氣罐12011的底部還開設有廢液排出口,所述高溫廢氣處理裝置還包括廢液收集裝置。所述廢液收集裝置包括導液管120181以及廢液收集罐120182,所述廢液收集罐120182的頂部通過所述導液管120181與所述通氣罐12011的廢液排出口相連通。所述廢液收集罐120182上還開設有自動排液裝置,所述自動排液裝置包括第二液位傳感器120191以及電子閘120192,所述第二液位傳感器120191設置在所述廢液收集罐120182的內(nèi)壁上,所述電子閘120192設置在所述廢液收集罐12018的排液口處。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12012中設置有第二折流板120121,所述第二折流板120121與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12012中的冷凝管相連。所述盤管12013的出水端還設置有第六提料泵10120131。
[0016]所述噴淋主體裝置12022包括第一噴淋主體裝置120221、第二噴淋主體裝置120222以及連接所述第一噴淋主體裝置120221以及第二噴淋主體裝置120222的第二進氣管120223,在所述第二進氣管120222上設置有第七提升泵12025。
[0017]所述生物膜12034從外到內(nèi)分別包括吸附層120341、厭氧層120342、好氧層120343以及濾料層120344。
[0018]本實施例將工業(yè)生產(chǎn)中產(chǎn)生的高溫廢氣通過高溫廢氣處理裝置進行冷凝,冷凝后的廢液流入廢液收集罐120182中收集、凈化,冷凝后排出的氣體隨造粒產(chǎn)生的有機廢氣一同排入噴淋凈化廢氣裝置進行二次凈化、除塵,再經(jīng)過除臭裝置進行分解后排出。
[001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凡在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項】
1.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氣罐、第二列管冷凝器、盤管以及制冷系統(tǒng);所述通氣罐的下端開設有進氣口 ;所述盤管呈螺旋狀設置在所述通氣罐的內(nèi)部空腔中,所述盤管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口,所述盤管的頂部設置有出水口,所述盤管的進水口以及所述盤管的出水口均延伸至所述通氣罐的罐體外;所述盤管的進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排水口相通連,所述盤管的出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入水口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設置在所述通氣罐的上方,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的底部通過第二導氣管與所述通氣罐的頂部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的頂部連接有第一排氣管。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氣罐的底部還開設有廢液排出口,所述高溫處理裝置還包括廢液收集裝置;所述廢液收集裝置包括導液管以及廢液收集罐,所述廢液收集罐的頂部通過所述導液管與所述通氣罐的廢液排出口相連通。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液收集罐上還開設有自動排液裝置,所述自動排液裝置包括第二液位傳感器以及電子閘,所述第二液位傳感器設置在所述廢液收集罐的內(nèi)壁上,所述電子閘設置在所述廢液收集罐的排液口處。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中設置有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二折流板與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中的冷凝管相連。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盤管的出水端還設置有第六提升泵。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一種高溫廢氣處理裝置,包括通氣罐、第二列管冷凝器、盤管以及制冷系統(tǒng);所述通氣罐的下端開設有進氣口;所述盤管呈螺旋狀設置在所述通氣罐的內(nèi)部空腔中,所述盤管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口,所述盤管的頂部設置有出水口,所述盤管的進水口以及所述盤管的出水口均延伸至所述通氣罐的罐體外;所述盤管的進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排水口相通連,所述盤管的出水口與所述制冷系統(tǒng)的入水口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設置在所述通氣罐的上方,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的底部通過第二導氣管與所述通氣罐的頂部相通連,所述第二列管冷凝器的頂部連接有第一排氣管。本實用新型具有凈化效率高、兩次冷凝功能的優(yōu)點。
【IPC分類】B01D5/00, B01D53/00
【公開號】CN204710052
【申請?zhí)枴緾N201520444645
【發(fā)明人】王文耕
【申請人】安慶市虹泰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請日】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