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天然氣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目前,在胺液系統(tǒng)中,一旦胺液起泡后,均是通過泵將消泡劑加入到貧液管道,而用于添加消泡劑的泵需要經(jīng)常維護。
因此,現(xiàn)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fā)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通過泵將消泡劑加入到貧液管道,而用于添加消泡劑的泵需要經(jīng)常維護的缺陷。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其中,包括:
胺液再生塔;
入口端與所述胺液再生塔連接的貧液泵;
所述貧液泵的出口端與第一球閥的入口連接,所述貧液泵的出口端還與胺液吸收塔連接;
所述第一球閥的出口與擴徑管道的一端連接;
所述擴徑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球閥的入口連接,所述第二球閥的出口與所述貧液泵的入口端連接;
所述擴徑管道頂端與第三球閥的出口連接;
所述第三球閥的入口與用于加入消泡劑的消泡劑管道連接;
所述擴徑管道的底端與用于控制排污的閥門連接。
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其中,所述擴徑管道的近第一球閥端為擴徑端。
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其中,所述擴徑管道的近第二球閥端為縮徑端。
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其中,所述消泡劑管道上連接有漏斗。
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其中,所述閥門為手動閥。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包括:胺液再生塔;一端與所述胺液再生塔連接的貧液泵;所述貧液泵的另一端與第一球閥的入口連接,所述貧液泵的另一端還與胺液吸收塔連接;所述第一球閥的出口與擴徑管道的一端連接;所述擴徑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球閥連接;所述擴徑管道頂端與第三球閥的出口連接;所述第三球閥的入口與用于加入消泡劑的消泡劑管道連接;所述擴徑管道的底端與用于控制排污的閥門連接。本發(fā)明減少了兩臺動設備和一臺容器的同時,確保了消泡劑能快速準確的進入胺液系統(tǒng),從而保護胺液系統(tǒng)在出現(xiàn)起泡時及時的消泡以確保運行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較佳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較佳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包括:
胺液再生塔100;
入口端與所述胺液再生塔100連接的貧液泵200;
所述貧液泵200的出口端與第一球閥300的入口連接,所述貧液泵200的另一端還與胺液吸收塔10連接;
所述第一球閥300的出口與擴徑管道400的一端連接;
所述擴徑管道400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球閥500的入口連接,所述第二球閥500的出口與所述貧液泵200的入口端連接;
所述擴徑管道400頂端與第三球閥600的出口連接;
所述第三球閥600的入口與用于加入消泡劑的消泡劑管道700連接;
所述擴徑管道400的底端與用于控制排污的閥門800連接。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在胺液系統(tǒng)中,當需對流入胺液吸收塔10的胺液進行消泡時,則依次打開第二球閥500、及第一球閥300,使得部分胺液進入擴徑管道400。此時,再打開第三球閥600,使得消泡劑經(jīng)過消泡劑管道700流入擴徑管道400與胺液進行混合后再回流至貧液泵200,根據(jù)實際情況加入足夠消泡劑后,先關閉第三球閥600、再關閉第一球閥300和第二球閥500。此時將混合有消泡劑的胺液通過貧液泵200進入胺液系統(tǒng)(如胺液吸收塔10),對胺液系統(tǒng)中的胺液進行及時的消泡,確保了胺液系統(tǒng)的運行安全。本發(fā)明中,無需與現(xiàn)有技術中一樣通過泵將消泡劑注入到胺液系統(tǒng),而是通過第一球閥300、第二球閥500以及擴徑管道400的相互配合來實現(xiàn)。
而且,當關閉了第三球閥600、第一球閥300和第二球閥500時,需對擴徑管道進行維護的工藝也十分簡單,即通過手工打開閥門800即可進行排污。
優(yōu)選的,在所述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中,所述擴徑管道400的近第一球閥端為擴徑端;所述擴徑管道400的近第二球閥端為縮徑端。
具體實施時,所述消泡劑管道700上連接有漏斗,通過漏斗來添加所需要劑量的消泡劑;所述閥門800為手動閥。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胺液消泡加注系統(tǒng),包括:胺液再生塔;一端與所述胺液再生塔連接的貧液泵;所述貧液泵的另一端與第一球閥的入口連接,所述貧液泵的另一端還與胺液吸收塔連接;所述第一球閥的出口與擴徑管道的一端連接;所述擴徑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球閥連接;所述擴徑管道頂端與第三球閥的出口連接;所述第三球閥的入口與用于加入消泡劑的消泡劑管道連接;所述擴徑管道的底端與用于控制排污的閥門連接。本發(fā)明減少了兩臺動設備和一臺容器的同時,確保了消泡劑能快速準確的進入胺液系統(tǒng),從而保護胺液系統(tǒng)在出現(xiàn)起泡時及時的消泡以確保運行安全。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jù)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