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河岸帶減污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面源污染控制領域,具體涉及利用河岸帶植物以及滲濾強化帶提高地表徑流截污能力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河岸帶植被對于河岸帶截污地表徑流的能力至關重要,草本類植物由于其生長密集高,并且植株個體相對來講較小可以覆蓋在地表等特點,所以其能在滯緩徑流,去除地表徑流污染物并且降解、吸附污染物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河岸帶植被的根系和土壤可以相互結合,進而可以形成很強大的生物凝聚力,這有利于強化土壤的空間結構,而多年生草本植物比I年生草本根系更為發(fā)達,可以提高植物帶的截污能力。
[0003]土壤滲濾系統(tǒng)由于其經濟和技術可行性的優(yōu)勢而受到關注。土壤滲濾系統(tǒng)是一種人工強化的污水生態(tài)工程處理技術,它充分利用在地表下面的土壤中棲息的土壤動物、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所具有的物理、化學特性將污水凈化,屬于小型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滲濾系統(tǒng)的滲濾層大多使用經篩分后的天然河道砂、礫石或者木肩、鐵粒等土壤混合物以及一些其它人工濾料。土壤滲濾系統(tǒng)的填料層中混入煤渣等大顆粒物能夠明顯提高土壤的入滲率。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滲濾強化帶的設置以及河岸帶植物的配置,提高河岸緩沖帶對地表徑流的截污性能,以減少進入地表水體的污染物;同時通過滲濾強化帶的設置,提高地表徑流的下滲水量,促進對地下水量的補充。
[0005]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0006]本發(fā)明提供的河岸帶減污方法,是一種多年生植被帶與滲濾強化帶結合的河岸帶減污方法,具體是:在河岸帶配置滲濾強化帶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截污緩沖帶,所述截污緩沖帶是由從近河岸到離河岸距離較遠處依次設置的濕生型草本植物帶、中生型草本植物帶和旱生型草本植物帶構成,同時通過收割的方式減少I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長;在濕生型草本植物帶與中生型植物帶之間設置滲濾強化帶。
[0007]所述的濕生型草本植物帶,其植被寬度為8?15m,種植白茅、蘆葦。
[0008]所述的中生和旱生型草本植物帶,種植方式采用混種,其植被寬度分別為5?10m、10?20m,其中:在中生型草本植物帶種植多年生草本植物,包括披鹼草、異穗苔草;在旱生型草本植物帶,種植白羊草、中華隱子草、黑麥草。
[0009]本發(fā)明是在7-8月份進行植物的割除,以減少I年生草本植物的種子量。
[0010]所述的滲濾強化帶,從上到下依次由原土壤層、土壤和粗砂混合層、填料層、土壤與干植物碎料混合層、底部承托層構成。
[0011 ]所述的滲濾強化帶,其寬度為0.8?1.5m。
[0012]所述的原土壤層,其厚度為15?20cm; 土壤和粗河砂混合層厚度為5?1cm0
[0013]所述的填料層厚度為15?20cm,采用粒徑為3?5mm的沸石。
[0014]所述的土壤與干植物碎料混合層為5?1cm厚,其中干植物碎料采用河岸帶收割的草,晾干后粉碎至I?20mm,土壤與干植物碎料的干重比為(5?7):1?;烊敫芍参锼榱喜粌H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滲率、吸附徑流中的污染物質,而且干植物碎料在腐爛后還可以作為微生物生長需要的碳源,提供的電子有利于促進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的進行。
[0015]所述的底部承托層厚度為5?10cm,采用粒徑為30?50mm的爍石。
[0016]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的優(yōu)點:
[0017]1.滲濾強化帶可以在地表徑流進入地表水體之前,進行有效截污,不僅減少了輸入到地表水體中的污染物量,同時還可以提高地表徑流水量的下滲比例,從而有助于補充地下水量。
[0018]2.滲濾強化帶填料采用沸石,具有較好的氮磷截污效果,來源廣泛,可有效降低填料運輸及使用成本。
[0019]3.河岸緩沖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體植物,因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發(fā)達的根系,其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河岸帶的截污能力和水土固持能力。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河岸帶平面布置示意圖。
[0021]圖2為滲濾強化帶的剖面示意圖,圖2中數據單位為cm。
【具體實施方式】
[0022]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是一種利用植被帶與滲濾強化帶的聯(lián)合作用對地表徑流進行減污的方法,該方法的實施步驟如下:
[0023]1.為減少I年生草本的競爭生長,在種植河岸帶多年生草本植物帶之前的2年,每年7-8月進行I年生草本植物的割除,可以減少I年生草本植物的種子量,逐年減少I年生草本植物的競爭優(yōu)勢。在種植多年生草本植物河岸帶之后,仍然需要維護管理,每年7-8月份進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清除。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優(yōu)勢度會逐年增加,直至穩(wěn)定優(yōu)勢生長。
[0024]2.多年生草本植物配置,近河岸為濕生型草本植物,可以為白茅、蘆葦等,植被寬度為8?15m;在離河岸距離較遠處,可以配置多年生中生型和旱生型草本植物,中生型植物如披鹼草、異穗苔草,植物帶寬度為5?10m,草本旱生型植物如白羊草、中華隱子草和黑麥草,植物帶寬度為10?20m。由于有些河岸帶受人工砌筑道路以及其它建筑的影響,河岸帶總寬度已經大大減少,不能達到該專利所設計的寬度,具體實施時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植物帶的配置,濕生型、中生型和旱生型植物帶配置的寬度比例大致為:1.5:1:2。
[0025]3.滲濾強化帶設置在濕生型和中生型植物帶之間,若沿河岸帶全部設置滲濾強化帶,受到成本的限制,因此,一般在重徑流污染區(qū)進行滲濾強化帶的設置,可以強化河岸帶的截污性能。滲濾強化帶的設置,首先進行工程開挖,開挖深度為60± 15cm,根據土質情況決定施工過程中是否需要支撐。然后用30?50mm爍石填裝底部承托層,厚度為5?10cm。將收割晾干后的河岸帶草本植物,用加工粗飼料的干草粉碎機加工成I?20mm長度,將其與土壤以(5?7):1的干重比例,填充5?1cm于承托層之上,該層主要是為了提供徑流中氮進行反硝化所需的碳源。之后進行15?20cm沸石填料層的填充,沸石粒徑為3?5_,這一層是對徑流中的氮和磷進行去除的主要作用層。接著,進行5?1cm 土壤與粗河砂混合層的填充,這一層的作用主要是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