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曝氣生物濾池。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近年來許多地區(qū)缺水現(xiàn)象逐漸加劇。與此同時,我國污(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以1997年為例,污(廢)水排放總量為416億m3,污水中化學需氧量(CODCr)排放量1 757萬t,而集中處理率僅為10%左右。大量污水未經處理或未經有效處理即進行排放,其結果是一方面污染了環(huán)境特別是水環(huán)境,另一方面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梢哉f,資金和技術已成為制約我國污水處理的兩大主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找到一種基建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占地面積小、管理方便、適合我國國情的污水處理新技術,既能使污水得以有效處理,又能使其適當回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達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種曝氣池,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底部為氣水混合室, 其特征在于:之上為長柄濾頭、曝氣管、墊層、濾料,所用濾料密度大于水,自然堆積;曝氣池運行時采用上向流,污水從底部進入氣水混合室,經長柄濾頭配水后通過墊層進入濾料,在此進行BOD、COD、氨氮、SS的去除;反沖洗時,氣、水同時進入氣水混合室,經長柄濾頭配水、氣后進入濾料,反沖洗出水回流入初沉池,與原污水合并處理。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占地面積小,基建投資省。曝氣生物濾池之后不設二次沉淀池,可省去二次沉淀池的占地和投資。此外,由于采用的濾料粒徑較小,比表面積大,生物量高,再加上反沖洗可有效更新生物膜,保持生物膜的高活性,這樣就可在短的時間內對污水進行快速凈化。曝氣生物濾池水力負荷、容積負荷大大高于傳統(tǒng)污水處理工藝,停留時間短(每級015~0166h),因此所需生物處理面積和體積都很小,節(jié)約了占地和投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底部為汽水混合室,之上為長柄濾頭3、曝氣管、墊層2、濾料1。所用濾料密度大于水,自然堆積。曝氣池運行時一般采用上向流,污水從底部進入氣水混合室,經長柄濾頭配水后通過墊層進入濾料,在此進行BOD、COD、氨氮、SS的去除。反沖洗時,氣、水同時進入氣水混合室,經長柄濾頭配水、氣后進入濾料,反沖洗出水回流入初沉池,與原污水合并處理。曝氣池采用上向流(氣水同向流)的主要原因有:(1)同向流可促使布氣、布水均勻;(2)若采用下向流,則截留的SS主要集中在填料的上部。運行時間一長,濾池內會出現(xiàn)負水頭現(xiàn)象,進而引起溝流,采用上向流可避免這一點;(3)采用上向流,截留在底部的SS可在氣泡的上升過程中被帶入濾池中上部,加大填料的納污率,延長了反沖洗間隔時間。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在于:在濾池中裝填一定量粒徑較小的粒狀濾料,濾料表面生長著生物膜,濾池內部曝氣,污水流經時,利用濾料上高濃度生物膜量的強氧化降解能力對污水進行快速凈化,此為生物氧化降解過程;同時,因污水流經時,濾料呈壓實狀態(tài),利用濾料粒徑較小的特點及生物膜的生物絮凝作用,截留污水中的大量懸浮物,且保證脫落的生物膜不會隨水漂出,此為截留作用;運行一定時間后,因水頭損失的增加,需對濾池進行反沖洗,以釋放截留的懸浮物并更新生物膜,此為反沖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