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的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特別涉及其池體機械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需求的進一步提高,傳統(tǒng)的水處理技術面臨挑戰(zhàn),對傳統(tǒng)的水處理技術進行升級變得迫在眉睫。向水中投加石灰粉制備的乳液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水處理技術,可以去除水中的SS雜質,降低水中的濁度、硬度和堿度,還能部分去除水中有機物。采用石灰澄清工藝,處理效果好,處理效率高,石灰價格低,是一種低成本水處理技術,非常適合我國國情。常規(guī)澄清池所投加的藥劑一般為堿式氯化鋁、硫酸鋁和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劑和絮凝劑,在給排水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不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石灰乳藥液在傳統(tǒng)澄清池中難以與待處理水充分混合,反應也不夠充分,混合反應及分離等功能 模塊的水力停留時間不符合石灰工藝,產(chǎn)生的污泥難以排出,因而傳統(tǒng)的澄清池影響了石灰澄清工藝這種低成本,高效率水處理技術的大力發(fā)展。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結合目前給排水水質特點,調(diào)整了工藝參數(shù)、改變了構造結構,開發(fā)適用于集泥渣回流及水和石灰乳等藥液充分混合反應、及時排出石灰澄清后產(chǎn)生的污泥的攪拌刮泥機,是一種含鋼結構件、鋼筋混凝土構筑物與機械設備三者有機結合一種新型澄清池。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它包括池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內(nèi)設有第一反應室,第一反應室外部形成第二反應室,池體處設有進水管,進水管從第一反應室外壁切線方向進入,第二反應室外圍環(huán)繞分布有集水槽,池體上部設有工作橋和頂架,所述的第一反應室、第二反應室、集水槽均吊裝在工作橋和頂架下部,工作橋上設有重荷載攪拌刮泥機,重荷載攪拌刮泥機的中心處設有刮泥軸,刮泥軸貫穿第一反應室并延伸至池體下部,刮泥軸的靠近下端處形成刮泥耙,刮泥耙處分布有刮泥板,刮泥板與池體底部接觸面形成可調(diào)橡膠板,刮泥軸外部套接有攪拌軸,攪拌軸與設置在第一反應室內(nèi)的攪拌機連接,攪拌軸處設置有攪拌葉輪,刮泥軸下端設有水下軸承,水下軸承延伸至池體底部的泥斗內(nèi),水下軸承處設有泥斗刮泥耙。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優(yōu)點在于石灰乳液與待處理水得到充分混合反應,容易板結的石灰污泥在攪拌刮泥機的連續(xù)作用出水濁度一般為1-5NTU,短時出水濁度10NTU,剩余碳酸鹽硬度為0. 2-0. 4mmol/L,剩余堿度為
0.6-1. Ommol/L,硅化合物去除率達30%_35%,C0D達20%_30%。使用壽命長達15年以上,操作簡單,維護費用低,節(jié)約用地,建設周期短,系統(tǒng)改擴建方便,相比現(xiàn)有技術而言,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進步。
圖I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俯視圖。圖3為刮泥耙結構示意圖 。圖4為同心套軸式雙重驅動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進行描述。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如圖I中所示,它包括池體1,池體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池體可采用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池體,其區(qū)別于現(xiàn)有技術在于所述池體I內(nèi)設有第一反應室2,第一反應室2外部形成第二反應室3,池體I處設有進水管4,進水管4從第一反應室2外壁切線方向進入,第二反應室3外圍環(huán)繞分布有集水槽5,出水管從集水槽底部引出池體,池體I上部設有桁架式工作橋6和頂架7,所述的第一反應室2、第二反應室3、集水槽5均吊裝在工作橋6和頂架7下部,吊裝高度可調(diào),工作橋6上設有重荷載攪拌刮泥機8,重荷載攪拌刮泥機8的中心處設有刮泥軸9,整個刮泥機高度可調(diào),刮泥軸9貫穿第一反應室2并延伸至池體I下部,刮泥軸9的靠近下端處形成刮泥耙10,刮泥耙采用桁架結構,刮泥耙10處分布有刮泥板11,刮泥板11與池體底部接觸面形成可調(diào)橡膠板12,橡膠刮板固定在鋼刮板上,刮泥軸9外部套接有攪拌軸,攪拌軸與設置在第一反應室2內(nèi)的攪拌機13連接,攪拌機為4-8片半閉式渦輪攪拌機,攪拌機安放在第一反應室抽吸筒底部,刮泥機和攪拌機分別采用減速電機單獨驅動,攪拌軸處設置有攪拌葉輪,刮泥軸9下端設有水下軸承14,水下軸承14延伸至池體I底部的泥斗15內(nèi),泥斗底部連接排泥管,水下軸承14處設有泥斗刮泥耙16。在具體實施時,澄清池為連續(xù)運行設備,主要由池體、第一反應室、第二反應室、集水槽、攪拌刮泥機、取樣裝置、工作橋及頂架等部件組成。待處理水在第一反應室的GT值為8000-24000,水在第二反應室流速為0. 009-0. 015m/s,水在分離區(qū)池內(nèi)停留時間為1-1. 8小時,澄清池的設計最大上升流速0. 4-0. 8mm/s,第一反應室2由抽吸管和傘形延長段組成,傘形延長段安裝于抽吸管下部,所述攪拌機13安裝在抽吸管內(nèi),攪拌軸為空心軸,攪拌葉輪為4-8片,攪拌機13的軸輸出轉速為4 18r/min,攪拌機13的攪拌葉輪外緣線速度為 0. 4-2m/min。通過攪拌機的運轉,在完成混合攪拌的同時抽吸底部活性泥渣,實現(xiàn)泥渣回流系統(tǒng),攪拌機轉速可調(diào),從而實現(xiàn)泥渣回流比可調(diào),回流量/進水量范圍為3 5。刮泥機軸穿過攪拌空心軸轉動。刮泥機轉速是恒定運行的,刮板外緣線速度為2-3m/min。澄清池主要采用雙環(huán)形集水槽出水,淹沒孔口出水或三角堰出水。另外在第二反應式上部也設有集水槽出水,該集水槽淹沒孔口出水或三角堰出水。在具體實施時,所述重荷載攪拌刮泥機8的驅動裝置為同心套軸式雙重驅動裝置17,刮泥軸9和攪拌軸采用套軸式,同心套軸式雙重驅動裝置的動力源為硬齒面齒輪+減速電機的組合裝置或雙排套筒滾子鏈+減速電機的組合裝置,刮泥攪拌機為中心懸掛式,負責設有能承受重負荷的盤式球軸承支承,能承受徑向及軸向荷載,能承受傾覆力矩,有力保證了石灰乳液、含鐵混凝劑與水的完全混合,高分子絮凝劑與水充分絮凝。[0015]在具體實施時,通過位于第一反應室內(nèi)攪拌機的運轉,在完成藥劑混合攪拌的同時抽吸底部活性泥渣,實現(xiàn)泥渣回流系統(tǒng)回流量/進水量=3 5,攪拌機抽吸回流活性泥渣的揚程為30-120mm。在具體實施時,澄清水上升由集水槽引出,泥渣下沉由刮泥機刮集到池中心泥斗排走。在具體實施時,所述泥斗15底部連接有排泥管。在具體實施時,所述池體I上部設有溢流口,溢流口處設有溢流裝置。在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反應室2位于池體I中心,第二反應室3位于第一反應室2外圍,兩者的容積比范圍為8-12。 在具體實施時,所述池體I內(nèi)設有取樣裝置,取樣裝置為5-6個取樣管,分別取進出水管、第一、二反應室等池體內(nèi)各處水樣。待處理水在第一反應室的GT值為8000-24000,在第二反應室流速為
0.009-0. 015m/s,澄清池的設計最大上升流速0. 4-0. 8mm/s,在分離區(qū)池內(nèi)停留時間為1-1. 8小時,泥渣回流比是可調(diào)的,回流量/進水量范圍為3 5。刮泥機軸穿過攪拌空心軸轉動。刮泥機轉速是恒定運行的,刮板外緣線速度為2-3m/min。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石灰乳液與待處理水得到充分混合反應,容易板結的石灰污泥在攪拌刮泥機的連續(xù)作用下順利排出,處理效果好。出水濁度一般為1-5NTU,短時出水濁度10NTU,剩余碳酸鹽硬度為
0.2-0. 4mmol/L,剩余堿度為 0. 6-1. Ommol/L,硅化合物去除率達 30%_35%,COD 達 20%_30%。使用壽命長達15年以上,操作簡單,維護費用低,節(jié)約用地,建設周期短,系統(tǒng)改擴建方便。以上內(nèi)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它包括池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I)內(nèi)設有第一反應室(2),第一反應室(2)外部形成第二反應室(3),池體(I)處設有進水管(4),進水管(4)從第一反應室(2)外壁切線方向進入,第二反應室(3)外圍環(huán)繞分布有集水槽(5),池體(I)上部設有工作橋(6)和頂架(7),所述的第一反應室(2)、第二反應室(3)、集水槽(5)均吊裝在工作橋(6)和頂架(7)下部,工作橋(6)上設有重荷載攪拌刮泥機(8),重荷載攪拌刮泥機(8)的中心處設有刮泥軸(9),刮泥軸(9)貫穿第一反應室(2)并延伸至池體(I)下部,刮泥軸(9)的靠近下端處形成刮泥耙(10),刮泥耙(10)處分布有刮泥板(11),刮泥板(11)與池體底部接觸面形成可調(diào)橡膠板(12),刮泥軸(9)外部套接有攪拌軸,攪拌軸與設置在第一反應室(2)內(nèi)的攪拌機(13)連接,攪拌軸處設置有攪拌葉輪,刮泥軸(9)下端設有水下軸承(14),水下軸承(14)延伸至池體(I)底部的泥斗(15)內(nèi),水下軸承(14)處設有泥斗刮泥耙(16)。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應室(2)由抽吸管和傘形延長段組成,傘形延長段安裝于抽吸管下部,所述攪拌機(13)安裝在抽吸管內(nèi),攪拌軸為空心軸,攪拌葉輪為4-8片,攪拌機(13)的軸輸出轉速為4 18r/min,攪拌機(13)的攪拌葉輪外緣線速度為0. 4_2m/min。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重荷載攪拌刮泥機(8)的驅動裝置為同心套軸式雙重驅動裝置(17),刮泥軸(9)和攪拌軸采用套軸式,同心套軸式雙重驅動裝置的動力源為硬齒面齒輪+減速電機的組合裝置或雙排套筒滾子鏈+減速電機的組合裝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斗(15)底部連接有排泥管。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I)上部設有溢流口,溢流口處設有溢流裝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應室(2)位于池體(I)中心,第二反應室(3)位于第一反應室(2)外圍,兩者的容積比范圍為8-12。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I)內(nèi)設有取樣裝置。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樣裝置為取樣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適用于石灰澄清技術的澄清池結構,其區(qū)別于現(xiàn)有技術在于所述池體內(nèi)設有第一反應室,第一反應室外部形成第二反應室,第二反應室外圍環(huán)繞分布有集水槽,池體上部設有工作橋和頂架,工作橋上設有重荷載攪拌刮泥機,重荷載攪拌刮泥機的中心處設有刮泥軸,刮泥軸的靠近下端處形成刮泥耙,澄清池優(yōu)點在于石灰乳液與待處理水得到充分混合反應,容易板結的石灰污泥在攪拌刮泥機的連續(xù)作用出水濁度一般為1-5NTU,短時出水濁度10NTU,剩余碳酸鹽硬度為0.2-0.4mmol/L,剩余堿度為0.6-1.0mmol/L,硅化合物去除率達30%-35%,COD達20%-30%。使用壽命長達15年以上,操作簡單,維護費用低,節(jié)約用地,建設周期短,系統(tǒng)改擴建方便。
文檔編號C02F1/52GK202460217SQ201120536579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0日
發(fā)明者張春霖 申請人:上海巴安水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