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微通道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微通道熱交換器,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集流管、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多組扁管、位于第一集流管外的分配器;在呈豎向或斜向設置的分配器偏向下側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主出口,偏向上側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次出口,第一集流管上設置有至少一個主流體接口,主流體接口與分配器的主出口通過主連接管連接,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上設置有次流體接口,分配器的次出口與次流體接口通過次連接管連接,且分配器所處位置的高度高于第一集流管的高度。使流向第一集流管的主出口中的流體中氣體的比例大幅下降,從而降低冷媒分配到扁管中的噪音,且這樣的分配器通過連接管與集流管連接,避免了在圓管上開孔或開槽的復雜工藝,減少了分配器的加工難度。
【專利說明】—種微通道熱交換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制冷控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空調用的一種微通道熱交換器,如車用、家用或商用微通道蒸發(fā)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制冷控制【技術領域】,越來越多的蒸發(fā)器開始使用微通道熱交換器,以提高熱交換效率,微通道熱交換器一般包括兩組集流管、兩組集流管之間設置的多組扁管、扁管之間設置的換熱翅片、邊板等。當冷媒經(jīng)過膨脹閥節(jié)流降壓后成為氣液兩相狀態(tài)后進入集流管再分配到扁管的過程中,每根扁管之間會出現(xiàn)冷媒分配不均勻的現(xiàn)象。靠近集流管兩端的扁管可能會分配較多的冷媒流量。同時因為冷媒是氣液兩相態(tài),冷媒因為氣液的分層現(xiàn)象會進一步加劇分配不均。為了保證微通道換熱器的冷媒在各扁管內分配均勻,一般會在集流管內插入一根金屬導流管作為分配管,該管插入到集流管底部,端部密封,同時在管的圓弧面上沿長度方向間隔一定距離開孔或者開槽,冷媒就可以通過這些孔或者槽均勻地分配到各扁管內再流通,如圖8所公開的方案,微通道熱交換器包括兩組集流管I’、兩組集流管I’之間設置的多組扁管3’、扁管3’之間設置的換熱翅片,并通過將分配器2’插入集流管I’,并通過在分配器2’設置的多個小孔向扁管分配流體。另外有的技術方案是插入一個金屬平板將集流管隔成兩個流路,同時在平板側面沿長度方向間隔一定距離開孔或者開槽,實現(xiàn)冷媒的均勻分配和收集,如US20080023185所公開的技術方案。
[0003]上面的兩種技術方案中都是每一個孔負責一個區(qū)域扁管的冷媒分配,一個孔對應多個扁管,使得從孔流出的冷媒在局部再分配。由于通過分配器的流體為兩相流,兩相流體在分配器進入集流管時可能會產(chǎn)生噪音,同時,流體流進扁管時,也同樣可能會產(chǎn)生噪音。對于蒸發(fā)器置放于室內的空調,用戶較難接受此噪音。另外,上面的兩種技術方案中,采用插入到集流管內的分配器或在平板上進行開孔,都存在開孔結構工藝復雜,且要求加工精度較高。另外由于在在調試分配均勻度時,需要不斷地去調試孔的流通面積的大小及間距,也會造成蒸發(fā)器開發(fā)周期過長,開發(fā)費用相對較高。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流體分配噪音相對較小、裝配調試相對簡單方便、分配更均勻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為此,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微通道熱交換器,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集流管、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與第二集流管之間設置的多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熱交換器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的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主體為管狀結構,所述分配器在分配器主體高度方向的中心向下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主出口,另外分配器在分配器主體高度方向的中心向上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次出口,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設置有至少一個主流體接口,主流體接口與所述分配器的主出口直接連接或通過主連接管連接,所述微通道熱交換器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上設置有次流體接口,所述分配器的次出口與次流體接口通過次連接管連接,且所述分配器主體為垂直設置或斜向設置,分配器主體所處位置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在的高度。
[0006]進一步,所述分配器上還設置有與系統(tǒng)連接的第一接口,第一接口設置于所述分配器主體的中部位置的側部;第一接口高于所述主出口的高度,并低于所述次出口的高度;所述第二集流管設置有與系統(tǒng)連接的第二接口。
[0007]進一步,所述分配器還包括位于主體上方端部的第一端蓋及位于下方端部的第二端蓋,第一端蓋、第二端蓋與分配器主體通過焊接密封連接,所述主出口設置于所述第二端蓋或與所述第二端蓋密封連接的管路件上;所述次出口設置于所述第一端蓋或與所述第一端蓋密封連接的管路件上。
[0008]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設置的與所述分配器主出口連接的主流體接口優(yōu)選為兩個以上,連接主出口與主流體接口的主連接管與主流體接口的數(shù)量相同;且第一集流管的主流體接口的中心設置在第一集流管的高度方向的中心或中心偏向上位置,且主流體接口位于相鄰的兩根扁管之間。
[0009]進一步,所述第一集流管可通過隔板分隔成兩部份: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其中主流體接口基本均勻地設置在主集流部的軸線方向,次流體接口設置在輔集流部,主集流部的長度是輔集流部長度的6倍以上;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分別通過扁管與第二集流管連接。
[0010]所述次流體接口也可設置在第二集流管,從所述分配器的次出口連接出來的流體通過次連接管連接到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內沒有設置隔板,所述主流體接口基本均勻地設置在第一集流管的軸線方向。
[0011 ] 進一步,所述次流體接口設置在第二集流管的中間位置或中間位置與第二集流管的遠離第二接口的另一端之間,且在分配器的次出口和第二集流管的次流體接口之間的次連接管中設置有單向閥,從所述次出口向第二集流管的次流體接口方向時導通,而從第二集流管的次流體接口向分配器的次出口方向時關閉。
[0012]所述主流體接口還可以設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兩端部或其中一端部,所述分配器的主出口與第一集流管的端部的主流體接口通過主連接管連接,所述分配器的主出口的高度高于第一集流管的端部的主流體接口的高度;所述主流體接口的軸線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軸線可以平行、或垂直、或呈一個30° -150°之間的角度。
[0013]所述第一集流管可通過隔板分隔成兩部份: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其中主流體接口設置在主集流部一端的端部,次流體接口設置在輔集流部,主集流部的長度是輔集流部長度的6倍以上;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分別通過扁管與第二集流管連接。
[0014]所述次流體接口也可設置在第二集流管,從所述分配器的次出口連接出來的流體通過次連接管連接到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內沒有設置隔板,所述主流體接口設置在第一集流管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
[0015]這樣,本發(fā)明通過在集流管外相對上側設置管狀的分配器,并通過在分配器的上、下兩個方向分別設置分配出口,使流向第一集流管的主出口中的流體中氣體的比例能大幅下降甚至基本沒有,從而使這部份流體分配到扁管中時的噪音能進一步降低,并使微通道熱交換器分配更均勻、換熱更加充分,且這樣的分配器取消了原先設置于集流管中的分配器,解決了分配器上加工分配小孔相對難度較大的問題,零部件的加工總體相對容易且裝配過程相對簡單?!緦@綀D】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圖1所示微通道熱交換器的分配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發(fā)明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發(fā)明第三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本發(fā)明第四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1]圖6是本發(fā)明第五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2]圖7是本發(fā)明第六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3]圖8是一種現(xiàn)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0025]其中本發(fā)明的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所示,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微通道熱交換器的分配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示的箭頭為微通道熱交換器作為蒸發(fā)器使用時的冷媒流動方向示意圖。
[0026]微通道熱交換器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集流管1、相對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4、第一集流管I與第二集流管4之間設置的多組扁管3、扁管3之間設置的多組換熱翅片5,為使圖中其它部位能夠清晰顯示,圖中只畫出了局部的扁管與換熱翅片;第二集流管4通過第二接口 40與系統(tǒng)連接,第一集流管I通過隔板11分隔成兩部份:主集流部13、輔集流部14,其中主集流部13設置有兩個以上的主流體接口 12,其中輔集流部14設置有至少一個的次流體接口 15 ;分配器2大致呈縱向設置,分配器主體26呈縱向的管狀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分配器2的主體26為圓管狀結構,分配器主體26與第一集流管I大致垂直設置,且分配器2的主體26的最下端要高于第一集流管I所處位置的高度;分配器2在其下側位置設置有與主流體接口 12連接的主出口 21,主流體接口 12與主出口 21通過多根主連接管7連接,這樣分配器2與第一集流管I的主集流部13相連接;另外分配器2在其上側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次出口 22,次出口 22優(yōu)先考慮設置在頂部位置,次出口 22與第一集流管I的輔集流部14的次流體接口 15通過次連接管8連接。分配器2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一端蓋23、第二端蓋24連接密封。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主出口 21、次出口 22是分別設置在與第二端蓋24、第一端蓋23連接密封的管接件上的。
[0027]具體地,換熱器芯體呈軸向垂直設置或呈斜向上設置,分配器2呈大致垂直設置或斜向設置,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分配器2與第一集流管I相對垂直設置,另外,分配器2可以放置在換熱器芯體A的迎風面及背風面或側面,具體可隨系統(tǒng)安裝的空間位置而定。第一集流管I的主流體接口 12基本呈均勻分布,這樣,從第一接口 20流入的汽液兩相冷媒,經(jīng)過分配器2時,由于液態(tài)冷媒的重力要大于汽態(tài)冷媒的重力,兩相流在分配器2內將發(fā)生分離或基本發(fā)生分離,液態(tài)冷媒會相對集中地匯集于分配器2的下半部份,而氣態(tài)冷媒會基本集中于上部空間,這樣,在分配器2頂部區(qū)域基本為氣態(tài)冷媒,氣態(tài)冷媒從頂部的次出口 22由次連接管8連接進入第一集流管I的輔集流部14,再通過與輔集流部14連接的另一部分扁管30 (扁管外表面可加上翅片以擴大熱交換面積),引至第二集流管4,使這部份氣態(tài)冷媒過熱。而液態(tài)冷媒由于重力作用,經(jīng)過分配器2下端的主出口 21分配給多組主連接管7進入第一集流管I的主集流部13,這樣主集流部13內基本上都是液態(tài)冷媒,分配到與主集流部13連接的扁管3內的冷媒也基本上是液態(tài)冷媒;同時,第一集流管I的主集流部13與輔集流部14用隔板11完全隔斷,使主集流部13與輔集流部14的冷媒完全分離,這樣可以解決第一集流管I分配時發(fā)出的噪音問題。冷媒在熱交換器中經(jīng)過各自的路徑換熱后,在第二集流管4匯合后流出熱交換器,并通過第二接口 40流出。這樣能達到均勻分配冷媒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克服兩相流所產(chǎn)生的噪音問題。
[0028]另外,上面實施方式中的隔板主要是使從分配器中流出的兩種流體完全隔斷,隔板位置隨制冷系統(tǒng)的變化是相對可變的,且主集流部的長度大于輔集流部的長度,主集流部的長度是輔集流部的長度的6倍以上;另外與主集流部連接的主連接管7的數(shù)量少于與主集流部13連接的扁管3的數(shù)量的1/2。另外,分配器的截面形狀首選圓柱體,但也可以為非圓柱體的其他各種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立體結構,同樣可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而與主連接管連接的主流體接口 12 —般均勻的開在第一集流管I的主集流部13的側面位置,位于相鄰的兩根扁管之間,并高于第一集流管的內徑或高度方向的中心線;這樣分配效果相對較好。另外分配器2的內徑或其內部寬度D與主連接管的內徑d之間滿足:2 ( D/d ( 10。
[0029]另外,本發(fā)明的微通道熱交換器還可以采用其它的連接方式,如圖3所示,圖3是本發(fā)明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上面介紹的第一實施方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第一集流管的結構不同,分配器2的次出口 22的連接方式不同。具體地,該實施方式中第一集流管Ia中沒有設置隔板,第一集流管Ia內部是全部連通的,這樣第一集流管中沒有設置次流體接口,次流體接口 41設置在第二集流管4a上;分配器2下端的主出口 21通過多根主連接管7與第一集流管Ia的多個主流體接口 12連接,主連接管7與主流體接口 12的數(shù)量是相同的;主流體接口 12在第一集流管內大致均勻分布;分配器2上端的次出口 22通過次連接管18與第二集流管4a的次流體接口 41連接,優(yōu)選地,分配器2的主體26的下端所處的高度高于第一集流管Ia所處位置的高度。這樣,在微通道熱交換器作為蒸發(fā)器使用時,從第一接口 20流入的經(jīng)節(jié)流的汽液兩相冷媒,經(jīng)過分配器2時,由于液態(tài)冷媒的重力要大于汽態(tài)冷媒的重力,兩相冷媒在分配器2內將發(fā)生分離或基本發(fā)生分離,液態(tài)冷媒會相對集中地匯集于分配器2的下半部份,而氣態(tài)冷媒會基本集中于上部空間,這樣,在分配器2頂部區(qū)域基本為氣態(tài)冷媒,氣態(tài)冷媒從頂部的次出口22經(jīng)次連接管18到達第二集流管4a ;而在分配器2下部區(qū)域內的液態(tài)冷媒經(jīng)主出口 21,并經(jīng)主連接管7分配到第一集流管Ia內,并通過與第一集流管Ia連通的扁管3 ;在冷媒經(jīng)過扁管3時,與換熱翅片5 —起與外部進行熱交換,冷媒吸收熱量蒸發(fā)后流到第二集流管4a,這兩路冷媒經(jīng)過各自的路徑在第二集流管4a匯合后流出熱交換器,并通過第二接口 40流出。
[0030]具體地,次流體接口 41設置在第二集流管的中間位置或中間位置與第二集流管的遠離第二接口的另一端之間的另一半的位置。這樣,從分配器2上方的次出口 22流出的氣態(tài)冷媒就從次連接管18通到第二集流管4a,由于第二集流管4a設置在相對上方位置,次連接管18又具有一定的長度,這樣,從次連接管18通到第二集流管4a的冷媒可以保證基本為氣態(tài)冷媒,且由于該部份冷媒的壓力相對較高,可以直接從第二集流管4a排出,這樣,還可以使分配器2內下部保證為液態(tài)冷媒且使該部份液態(tài)冷媒的溫度降低,雖然這部份氣態(tài)冷媒是直接排放回去,但總體的換熱效果反而會得到提高。另外在次出口 22和第二集流管4a的次流體接口 41之間的連接管路中還可以設置一個單向閥(圖中未畫出),防止第二集流管4a內的氣態(tài)冷媒倒灌至分配器,同時,可以防止制熱時,冷媒不經(jīng)過換熱器參與換熱而直接進入分配器。
[0031 ] 下面介紹本發(fā)明的第三種【具體實施方式】,如圖4所示,圖4是本發(fā)明第三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微通道熱交換器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集流管lb、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4、第一集流管Ib與第二集流管4之間設置的多組扁管3、扁管3之間設置的多組換熱翅片5 ;第二集流管4連接通過第二接口 40與系統(tǒng)連接,第一集流管Ib通過隔板11分隔成兩部份:主集流部13、輔集流部14,其中主集流部13設置有一個主流體接口 16,主流體接口 16設置在第一集流管Ib遠離輔集流部14的相對側,另外輔集流部14設置有至少一個次流體接口 15 ;分配器2b的主體為圓管狀結構,分配器2b大致呈縱向設置,與扁管3平行或呈一定角度地設置在換熱器芯體的側部;分配器2b在偏向下側位置設置有與主流體接口 16連接的主出口 21,主流體接口 16與主出口 21通過主連接管25連接相連通,這樣分配器2與第一集流管Ib的主集流部13相連通;另外分配器2在偏向上側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次出口 22,次出口 22優(yōu)先考慮設置在豎向的頂部位置,次出口 22與第一集流管Ib的輔集流部14的次流體接口 15通過次連接管8連接。這一實施方式的優(yōu)點是分配器與第一集流管的連接更加簡單方便,可減少焊接點,且由于分配器呈縱向設置,從主出口 2b出來的流體基本上是液態(tài)冷媒,同樣,通過主連接管25到第一集流管Ib的冷媒也基本上為液態(tài)冷媒,這種實施方式同樣可以達到均勻分配冷媒,并克服因兩相流而產(chǎn)生的噪音。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結構與連接方式可以參照上面的其他實施方式,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0032]另外,分配器的次出口也可以采用與第二集流管連接,如圖5所示,圖5是本發(fā)明第四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上面介紹的第三實施方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第一集流管的結構不同,分配器的次出口的連接方式不同。具體地,該實施方式中第一集流管Ic中沒有設置隔板,分配器2下端的主出口 21通過主連接管25直接與第一集流管Ic的主流體接口 16連接,第一集流管Ic內基本都是從分配器2b下端流動過來的液態(tài)冷媒,分配器2上端的次出口 22通過次連接管18與第二集流管4a的次流體接口 41相連接連通,次連接管18上也可以設置單向閥以防止流體倒流。同樣優(yōu)選地,分配器2主體的下端所處的高度高于第一集流管Ic的高度。第一集流管Ic的主流體接口16設置在第一集流管Ic的一端,而不是均勻設置于第一集流管上。另外,主流體接口也可以設置為兩個,分別設置在第一集流管的兩端部,這樣也同樣可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而具體的運行方式與上面相同,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0033]另外,分配器與第一集流管的連接還可以采用其它連接方式,如圖6所示,其中圖6是本發(fā)明第五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這種實施方式與圖4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第一集流管的結構有所不同、分配器的主出口與第一集流管的連接結構不同。第一集流管Id在其靠近分配器2d的一端設置有一個連接部,連接部沒有設置扁管,而是設置了主流體接口 16d,主流體接口 16d與最接近的扁管之間具有一定的間距,主流體接口 16d與最接近的扁管之間的距離大于相鄰兩根扁管之間的距離的兩倍。分配器2d同樣設置有一個位于下端的主出口 21d,位于上端的次出口 22d,第一接口 20d大致位于分配器2d的中部位置。第一集流管Id通過隔板Ild分隔成兩部份:主集流部13d、輔集流部14d ;分配器2d的主出口 21d通過主連接管25d與主集流部13d連通,次出口 22d通過次連接管8d與輔集流部14d連通,主連接管25d與第一集流管Id大致垂直設置或呈一個30° -150°之間的角度,這樣通過主連接管25d進入第一集流管Id的冷媒,由于是采用了內徑相對較小的圓形主連接管25d管接到內徑相對較大的第一集流管Id上,冷媒流動時壓強的變化也不大,從而減小渦流對靠近的幾根扁管的影響。
[0034]同樣地,采用這樣的連接方式后,分配器的次出口也是可以直接連接到第二集流管上的,如圖7所示,連接圖7是本發(fā)明第六種【具體實施方式】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這一連接方式與圖6所示的第五實施方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第一集流管Ie內沒有設置隔板,分配器的主出口 22d是通過次連接管18d連接到第二集流管4a的次出口 41 ;其他的連接與使用可以參照上面介紹的其它實施方式,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0035]對于微通道熱交換器來說,噪音的來源主要是制冷劑的流動聲和噴射聲。進一步來說,對于作為蒸發(fā)器使用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經(jīng)過節(jié)流閥之后的兩相流冷媒經(jīng)過下部集流管可能會有噴射聲。噴射噪聲具有聲級高、頻帶寬、傳播遠的特點,是由高速氣流沖擊和剪切周圍靜止氣體,引起劇烈的氣體擾動而產(chǎn)生的。而當?shù)撞考鞴芑緸橐簯B(tài)冷媒時,就不會存在噴注和空化噪音,進而解決了微通道換熱器氣液兩相的冷媒分配而產(chǎn)生的噪音問題。
[0036]另外上面介紹的實施方式中都是一個分配器與一組換熱器芯體配套,在換熱器結構較大時,如集流管的長度較長時,也可以一組微通道熱交換器采用兩組或更多組分配器進行結合使用,具體地,是采用多組分配器,使經(jīng)過多組分配器后的冷媒經(jīng)分配器后分別通過分配器的主出口連接到第一集流管的多個主流體接口,而使分配器的次出口連接到第一集流管的次流體接口或第二集流管,這樣,可以滿足相對較大的微通道熱交換器的使用,其它具體結構可以參照上面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0037]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說明書中所用到的方位詞如上下、內外只是為了說明清楚,而不應視作對本發(fā)明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如將上面所描述的實施方式進行組合、或替代等等。因此,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微通道熱交換器,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集流管、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與第二集流管之間設置的多組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熱交換器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外的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主體為管狀結構,所述分配器在分配器主體高度方向的中心向下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主出口,另外分配器在分配器主體高度方向的中心向上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次出口,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設置有至少一個主流體接口,主流體接口與所述分配器的主出口直接連接或通過主連接管連接,所述微通道熱交換器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上設置有次流體接口,所述分配器的次出口與次流體接口通過次連接管連接,且所述分配器主體為垂直設置或斜向設置,分配器主體所處位置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在的高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上還設置有與系統(tǒng)連接的第一接口,第一接口設置于所述分配器主體的中部位置的側部;第一接口高于所述主出口的高度,并低于所述次出口的高度;所述第二集流管設置有與系統(tǒng)連接的第二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還包括位于主體上方端部的第一端蓋及位于下方端部的第二端蓋,第一端蓋、第二端蓋與分配器主體通過焊接密封連接,所述主出口設置于所述第二端蓋或與所述第二端蓋密封連接的管路件上;所述次出口設置于所述第一端蓋或與所述第一端蓋密封連接的管路件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其中任一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設置的與所述分配器主出口連接的主流體接口為兩個以上,連接主出口與主流體接口的主連接管與主流體接口的數(shù)量相同;且第一集流管的主流體接口的中心設置在第一集流管的高度方向的中心或中心偏向上位置,且主流體接口位于相鄰的兩根扁管之間。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通過隔板分隔成兩部份: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其中主流體接口基本均勻地設置在主集流部的軸線方向,次流體接口設置在輔集流部,主集流部的長度是輔集流部長度的6倍以上;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分別通過扁管與第二 集流管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流體接口設置在第二集流管,從所述分配器的次出口連接出來的流體通過次連接管連接到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內沒有設置隔板,所述主流體接口基本均勻地設置在第一集流管的軸線方向。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流體接口設置在第二集流管的中間位置或中間位置與第二集流管的遠離第二接口的另一端之間,且在分配器的次出口和第二集流管的次流體接口之間的次連接管中設置有單向閥,從所述次出口向第二集流管的次流體接口方向時導通,而從第二集流管的次流體接口向分配器的次出口方向時關閉。
8.根據(jù)權利要求1-3其中任一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體接口設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兩端部或兩端部之一,所述分配器的主出口與第一集流管的端部的主流體接口通過主連接管連接,所述分配器的主出口的高度高于第一集流管的端部的主流體接口的高度;所述主流體接口的軸線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軸線平行、或垂直、或呈一個30° -150°之間的角度。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通過隔板分隔成兩部份: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其中主流體接口設置在主集流部一端的端部,次流體接口設置在輔集流部,主集流部的長度是輔集流部長度的6倍以上;主集流部、輔集流部分別通過扁管與第二集流管連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流體接口設置在第二集流管,從所述分配器的次出口連接出來的流體通過次連接管連接到位于上方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內沒有設置隔板,所述主流體接口設置在第一集流管軸線方向的一個端部。
【文檔編號】F25B39/02GK103673404SQ201210315518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30日
【發(fā)明者】俞紹明 申請人:俞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