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面條生產設備,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自動控制溫濕度的掛面烘房。
背景技術:
掛面烘干是掛面生產諸流程的重要一環(huán),是掛面進入包裝前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掛面的烘干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藝,需要經驗的積累,依據加工的掛面種類和環(huán)境溫濕度進行人為調整烘干房內各區(qū)間的溫濕度。如果烘房溫濕度控制不好,掛面易產生彎曲變形和龜裂酥條,還會影響成品面條的光滑度、透明度和柔軟度,導致面條的口感不好,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自動控制溫濕度的掛面烘房。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控制溫濕度的掛面烘房,包括房體,房體內設有熱水管路加熱裝置和排潮系統(tǒng),還包括有溫濕度自動控制系統(tǒng)、余熱回收通道,所述房體內從右至左排列設置至少四個烘干單元,每個烘干單元內從上到下依次均設有部分熱水管路加熱裝置、掛面輸送裝置、排潮風道主體部分;所述溫濕度自動控制系統(tǒng)包括溫濕度自動控制器、溫濕度傳感器、熱水管路加熱裝置和排潮風機;每個烘干單元均設有溫濕度傳感器,每個溫濕度傳感器均與溫濕度自動控制器信號連接,溫濕度自動控制器與熱水管路加熱裝置及排潮風機控制連接。
所述熱水管路加熱裝置包括主進水管、過濾器、截止閥、電動閥、加熱翅片管、主回水管,所述主進水管上設有分流處,所述主回水管上設有回流處;所述主進水管依次經過濾器、第一截止閥后在主進水管分流處通過兩根連接管與加熱翅片管的一端連接,左邊連接管上有一個截止閥,右邊連接管上有兩個截止閥與一個電動閥,電動閥處在右邊連接管上兩個截止閥之間;加熱翅片管另一端與主回水管回流處連接。
所述排潮風機是變頻風機,位于房體頂部上表面,每個排潮風機對應一個烘干單元。
所述排潮系統(tǒng)包括排潮風道和排潮風道進風口封板,所述排潮風道出風口與相應排潮風機進風口連接;所述排潮風道主體部分設置于地面上且沿長度方向兩個側壁上各設置有一行至少54個進風口,進風口內固定有進風口封板固定框;所述排潮風道進風口封板固定在對應進風口封板固定框上,進風口封板上設置有進風孔。
所述排潮風道進風口封板上的進風孔數(shù)目為4~8,每個進風口封板上的進風孔數(shù)目均是固定的。
所述的溫濕度自動控制器設于房體外,所述的溫濕度傳感器設置于加熱翅片管的中間位置下方。
所述余熱回收通道設置在房體頂部外側,低溫區(qū)對應的排潮風機將抽出的氣體通過余熱回收通道輸送到到高溫區(qū)。
通過在烘房內設有溫濕度傳感器,可以實時檢測烘房內的溫濕度,溫度控制系統(tǒng)可以根據預設值與實時溫濕度比較,通過控制管路加熱裝置及排潮風機,實時調控烘房內溫濕度。
進一步采用分區(qū)烘干,可以實現(xiàn)每個區(qū)的溫濕度不同,保證面條的品質。
進一步在排潮風道主體部分設有多個進風口,每個進風口對應的進風口封板上的進風孔數(shù)量是特定的,在排潮風機轉速固定時,每個分區(qū)的不同區(qū)域的進風量也是特定的,保證了排潮風量的可控化,實現(xiàn)濕度自動控制。
更進一步將低溫區(qū)的氣體通過余熱回收通道輸送到到高溫區(qū),進行余熱回收利用,實現(xiàn)節(jié)能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A—A截面剖視圖;
圖3是圖2中的B—B截面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熱水管路加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M處局部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7是圖6中的C—C截面剖視圖;
圖8是圖6中的D—D截面剖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6孔進風口封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結合附圖,詳述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圖6、圖9所示,一種自動控制溫濕度的掛面烘房,包括有房體2、熱水管路加熱裝置3、排潮系統(tǒng)、溫濕度自動控制系統(tǒng)和余熱回收通道10。房體2內從右至左設有第一烘干單元101、第二烘干單元102、第三烘干單元103、第四烘干單元104,第一烘干單元101、第二烘干單元102、第三烘干單元103、第四烘干單元104內從上到下依次均設有部分熱水管路加熱裝置3、掛面輸送裝置4、排潮風道6。所述溫濕度自動控制系統(tǒng)包括溫濕度自動控制器12、溫濕度傳感器、熱水管路加熱裝置3、排潮風機5,溫濕度自動控制器12位于房體2外;排潮系統(tǒng)包括排潮風道6和排潮風道進風口封板7,排潮風道6從右至左依次為第一排潮風道61、第二排潮風道62、第三排潮風道63、第四排潮風道64;排潮風機5是變頻風機,位于房體2頂部的上表面,從右至左依次為分別與第一排潮風道61、第二排潮風道62、第三排潮風道63、第四排潮風道64相連接的第一排潮風機51、第二排潮風機52、第三排潮風機53、第四排潮風機54;第一排潮風道61主體部分612設置于地面上,主體部分612呈長方體狀;排潮風道6主體部分沿長度方向兩個側壁上各設置有一行54個進風口611,進風口611內固定有進風口封板固定框8;排潮風道進風口封板7固定在進風口封板固定框8外側,進風口封板7上設置有進風孔71,每個進風口封板7上的進風孔71數(shù)目為4~8,具體數(shù)目根據排風量設定;木螺釘9通過進風口封板7上的螺釘孔72將進風口封板7固定在進風口封板固定框8上;排潮風道6的上蓋板616為水泥蓋板。
如圖4、圖5所示,熱水管路加熱裝置3包括主進水管31、過濾器32、截止閥、電動閥、加熱翅片管34、主回水管35,主進水管31從右至左依次分為第一分流處311、第二分流處312、第三分流處313、第四分流處314、第五分流處315、第六分流處316、第七分流處317;加熱翅片管34,從右至左依次分為第一加熱區(qū)341、第二加熱區(qū)342、第三加熱區(qū)343、第四加熱區(qū)344、第五加熱區(qū)345、第六加熱區(qū)346、第七加熱區(qū)347;主回水管35從右至左依次分為第一回流處351、第二回流處352、第三回流處353、第四回流處354、第五回流處355、第六回流處356、第七回流處357;主進水管31依次經過濾器32、第一截止閥33后在主進水管31第一分流處311、第二分流處312、第三分流處313、第四分流處314、第五分流處315、第六分流處316、第七分流處317分別與對應的加熱翅片管34的第一加熱區(qū)341、第二加熱區(qū)342、第三加熱區(qū)343、第四加熱區(qū)344、第五加熱區(qū)345、第六加熱區(qū)346、第七加熱區(qū)347相連接,連接處有左、右兩根連接管,左邊連接管上有一個截止閥36,右邊連接管上有截止閥37、截止閥39、電動閥38,電動閥38處在截止閥37和截止閥39之間;加熱翅片管34的第一加熱區(qū)341、第二加熱區(qū)342、第三加熱區(qū)343、第四加熱區(qū)344、第五加熱區(qū)345、第六加熱區(qū)346、第七加熱區(qū)347分別與對應的主回水管35的第一回流處351、第二回流處352、第三回流處353、第四回流處354、第五回流處355、第六回流處356、第七回流處357相連接。溫濕度傳感器11設于加熱翅片管34的中間位置下方。
如圖7所示,排潮風道61的第一水平通道614與第二水平通道615通過豎直通道613相連通,排潮風機51的進風口511設置在排潮風道61的第二水平通道615內。
如圖8所示,排潮風機52的出風口521與外界相通,排潮風機52通過出風口521將烘房內的濕熱氣體排到空氣中。
溫濕度傳感器11與溫濕度自動控制器12信號連接。溫濕度自動控制器12通過溫濕度傳感器11實時檢測烘房內溫濕度,將檢測到的溫度值與設定值對比后,自動調整熱水管路加熱裝置3的電動閥,控制熱水流量,調節(jié)溫度;將檢測到的濕度值與設定值對比后,自動調整排潮風機5的轉速,控制排風量,調節(jié)濕度。
第四烘干單元104是低溫區(qū),相應的排潮風機54將抽出的氣體通過余熱回收通道10輸送到到高溫區(qū)第二烘干單元102和第三烘干單元103,余熱回收利用,實現(xiàn)節(ji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