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灶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灶具面板與底殼的裝配結構。在此基礎上,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具有該裝配結構的灶具。
背景技術:
帶有不銹鋼面板的家用燃氣灶具,其裝配方式通常為:爐頭固定在底殼(也稱“底板”)上,然后利用螺釘將面板固定在所述爐頭上。其中,面板不與底殼直接接觸,而是與底殼上側有一定的間隙。
然而,這會導致面板不能良好固定而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生變形和/或晃動,尤其是在爐頭位置距離面板周緣較遠的情形下,往往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情況:1)面板四角會朝向遠離底殼的方向向上翹起;2)面板與底殼間隙過大時,面板四角會向底殼方向晃動。面板與臺面的間隙過大,會影響灶具外觀。
在常用灶具中,鍋支架安裝在面板上以支撐鍋具。一旦出現(xiàn)上述兩種情況,在使用該灶具煮食時,鍋具及鍋支架會隨著面板的晃動而晃動。這會嚴重影響用戶的烹飪體驗,甚至會因鍋具晃動量太大導致鍋內的食物會溢出,燙傷用戶的風險,因而還存在安全性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灶具面板與底殼的裝配結構,該裝配結構能夠有效減輕或避免面板的晃動程度。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灶具面板與底殼的裝配結構,包括面板和底殼,所述面板具有面板主體和位于該面板主體的邊緣且朝向所述底殼折彎的折彎邊,該折彎邊的自由端設置有鉤部;所述底殼的邊緣設置用于支撐于所述面板主體的下側的卡扣部,且該卡扣部卡止所述面板的所述鉤部以能夠阻止該鉤部所在的所述面板主體的邊緣部分向遠離所述底殼的一側運動。
優(yōu)選地,所述折彎邊位于所述面板主體的前端邊緣,且所述面板主體通過螺釘固定至所述底殼上。
優(yōu)選地,所述底殼上固定設置有爐頭,所述螺釘螺接至形成在該爐頭上的螺孔而將所述面板主體固定至所述底殼上。
優(yōu)選地,所述面板主體在靠近所述前端邊緣位置處形成有旋鈕孔,所述底殼上設置有穿過該旋鈕孔延伸的操作旋桿。
優(yōu)選地,所述底殼在靠近后端位置處設置有朝向所述面板主體以用于支撐于該面板主體的下側的凸臺。
優(yōu)選地,所述凸臺設置于形成在所述底殼的頂角位置處的翹曲板上,該翹曲板的底部設置有燃料管連接頭和/或燃料開關。
優(yōu)選地,所述面板為不銹鋼面板。
優(yōu)選地,所述鉤部從所述面板的邊緣向內延伸,所述卡扣部的自由端邊緣抵靠于該鉤部。
優(yōu)選地,所述折彎邊具有“亅”形截面,所述卡扣部具有梯形截面以在上端支撐所述面板主體的下側。
在此基礎上,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具有本發(fā)明提供的所述灶具面板與底殼的裝配結構的灶具。
通過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設置于底殼上的卡扣部能夠支撐面板主體的下側,從而能夠在該位置處阻止面板主體下沉;卡扣部通過卡止設置于面板主體邊緣的折彎邊上的鉤部而阻止面板主體的邊緣部分遠離底殼的一側運動(翹起)。由此,本發(fā)明的裝配結構通過設置阻止面板主體上下運動的結構而能夠有效減輕甚至避免該面板在上下方向的晃動,因而能夠保持灶具的外觀并具有較好的烹飪體驗和較高的安全性。
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灶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灶具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a是圖2中的灶具沿A-A線剖切的剖面視圖;
圖3b是圖3a中的局部I的放大圖;
圖4a是圖2中的灶具沿B-B線剖切的剖面視圖;
圖4b是圖4a中的局部J的放大圖;
圖5a是圖1中的灶具的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b是圖5a中面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c是圖5b中的面板沿C-C線剖切的剖面視圖;
圖5d是圖5c中的局部K的放大圖;
圖6a是圖1中的灶具的底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6b是從另一視角觀察的圖6a中的底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6c是圖6a中底殼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6d是圖6c中的底殼沿D-D線剖切的剖面視圖;
圖6e是圖6d中的局部L的放大圖;
圖6f是圖6c中的底殼沿E-E線剖切的剖面視圖;
圖6g是圖6f中的局部M的放大圖;
圖7a和圖7b分別是表示將圖5a中的面板與圖6a中的底殼裝配時的主視和剖視(沿F-F線)結構示意圖;
圖8是由面板和底盤形成的裝配結構,其中,尚未安裝操作旋鈕和鍋支架。
附圖標記說明
1-面板,11-面板主體,111-旋鈕孔,12-折彎邊,13-鉤部,2-底殼,21-卡扣部,22-操作旋桿,23-操作旋鈕,24-凸臺,25-翹曲板,26-燃料管連接頭,27-燃料開關,3-爐頭,31-螺孔,4-鍋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
在本發(fā)明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前、后”通常是指灶具在正常使用狀態(tài)時的上、下、前、后方位;“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例如,面板主體的前端指的是灶具在正常使用時其上的面板主體的朝向使用者的一端(通常在靠近前端設置有操作旋鈕等)。再如,面板主體的下側,指的是灶具在正常使用時其面板主體的朝向底殼的一側。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灶具,具有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的灶具面板與底殼的裝配結構。在該灶具中,包括面板1、底殼2、爐頭3和鍋支架4等。其中,面板4裝配在底殼2上,該底殼2用作爐頭3、鍋支架4等結構的支撐基礎并用于如燃氣管、點火開關等的安裝基礎。面板1罩設在該底殼2上,不僅提供了平整美觀的外觀,還便于例如為操作旋鈕23的操作提供指示(如火力大小)。
在本發(fā)明提供的灶具面板與底殼的裝配結構中,結合圖5a至圖5d所示,面板1具有面板主體11和位于該面板主體11的邊緣的折彎邊12,例如可以將一體的板狀件折彎形成具有折彎邊12的面板1。該折彎邊12從所述面板主體11的邊緣向底殼2延伸,并在自由端設置有鉤部13。在下述說明中可以理解,該鉤部13并不局限于如圖5d所示地向內延伸且朝向面板主體11傾斜地設置,其還可以為向外延伸和/或沿平行于面板主體11的方向(水平)延伸。
相應地,結合圖6a至6g所示,底殼2的相應邊緣設置有卡扣部21,該卡扣部21一方面能夠支撐于面板主體11的下側,另一方面還卡止面板1的鉤部13。從而,通過支撐面板主體11的下側而阻止其下沉(即朝向靠近底殼2的方向運動);通過卡止面板1的鉤部13而阻止面板主體11上相應的邊緣部分翹起(即朝向遠離底殼2的方向運動),因而能夠有效減輕甚至避免面板1在上下方向的晃動,在使用時保持灶具的外觀并具有較好的烹飪體驗,減小鍋具晃動、食物溢出導致的安全性問題發(fā)生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本發(fā)明的裝配結構主要通過形成在底殼2上的卡扣部21限定面板1在上下方向的運動,從而防止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生面板1翹起、面板1與底殼2間隙過大、面板1晃動等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為此,面板1的折彎邊12(及鉤部13)和底殼2的卡扣部21可以形成為各種適當?shù)慕Y構形式。在圖示實施方式中,面板1具有延伸通過整個前端邊緣的折彎邊12,而底殼2具有三個均勻布置的卡扣部21。在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增減卡扣部21的數(shù)量和/或改變其設置位置。
在一種較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鉤部13從面板1的邊緣向內延伸(即向面板1的中心延伸),并利用卡扣部21的自由端邊緣抵靠在該鉤部13上。通過這種設置,能夠避免鉤部13的邊緣暴露在外,從而不僅具有相對平滑的外觀,還能避免烹飪時觸碰該邊緣而劃傷用戶,這與折彎邊12本身的設計初衷是一致的。另外,鉤部13向內延伸,底殼2上的卡扣部21能夠方便地卡止該鉤部13,具有節(jié)約材料、便于裝配等優(yōu)點。
進一步地,在圖示實施方式中,折彎邊12具有“亅”形截面,卡扣部21具有梯形截面,以在上端支撐面板主體11的下側。此處所述的截面均是指沿垂直于相應結構的延伸方向剖切的截面,例如,當折彎邊12和卡扣部21位于前端時,所述截面通過沿前后方向剖切而得到并具有相應的形狀。在該實施方式中,折彎邊12上的鉤部13朝向面板主體11傾斜向上地延伸,從而可以使得卡扣部21的自由端邊緣抵靠在鉤部13的最底部。同時,由于卡扣部21具有梯形截面,即卡扣部21連接于底殼主體部分并首先向上延伸,然后在頂端形成水平延伸的部分,最后朝向折彎邊12傾斜向下延伸至鉤部13內。由此,可以在水平延伸的部分支撐面板主體11,并利用自由端邊緣抵靠鉤部13的最底部。這一方面為面板主體11提供了相對較大的支撐面積,還通過傾斜延伸至鉤部13最底部的部分提供了更穩(wěn)定的支撐,在面板主體11向下運動時從側面與折彎邊12豎直延伸的部分抵靠。
圖7a和圖7b顯示了將上述結構的面板1與底殼2裝配過程中的示意圖。裝配時,首先將卡扣21的自由端邊緣插入至鉤部13最底部,然后以該最底部為支點和樞轉軸線沿圖7b中箭頭指示的方向轉動面板1,期間注意使得面板1和底殼2上的相應結構與部件(如操作旋桿22與旋鈕孔111、點火針與點火針孔等)對準,直至樞轉為面板主體11與底殼2的主體部分基本平行,如圖8所示。進而,可以利用適當?shù)木o固件(緊固結構)將面板1固定在底殼2上。
圖3a和圖3b顯示了裝配狀態(tài)下的折彎邊12與卡扣部21的細節(jié)結構。其中,盡管為了區(qū)別各部分而顯示為面板主體11與卡扣部21的上緣、卡扣部21的自由端邊緣與鉤部13的最底部具有間隙,但其可以設計為保持接觸,以防止面板1上下晃動。另外,應當理解的是,本發(fā)明亦可以保留適量大小的所述間隙,以在裝配時無需施加較大的力,避免裝配過程中發(fā)生部件變形。該間隙可以允許面板1在一定范圍內運動,并在運動至與卡扣部21接觸時受到阻止。
本發(fā)明的裝配結構并不限于上述優(yōu)選結構形式。例如,所述鉤部13也可以形成為從折彎邊12的下端向外延伸,相應地,卡扣部21繞過折彎邊12的底部對該鉤部13卡止。只要面板1和底殼2形成為卡扣部21能夠支撐面板主體11的下側以阻止其下沉,并卡止面板1的鉤部13以阻止其翹起,各種變形結構均屬于本發(fā)明的構思范圍。
典型地,裝配結構中的面板1可以為不銹鋼面板,以能夠在湯汁等侵蝕作用下保持美觀。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為將具有鉤部13的折彎邊12設置于面板主體11的前端邊緣。從而,在上述樞轉裝配過程中,可以方便地使位于靠近前端的操作旋桿22對準并穿過旋鈕孔111。可以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排除在其他邊緣設置折彎邊以避免具有鋒利邊緣的結構形式,而僅是優(yōu)選將具有鉤部13的折彎邊12設置在前端,以便于裝配操作。另外,盡管以操作旋桿22和旋鈕孔111的對準為例說明了上述設置位置的優(yōu)點,但該操作旋桿22和旋鈕孔111也可以分別設置在面板1和底殼2的其他位置處,而并不局限于面板主體11的靠近前端邊緣的位置處。上述折彎邊12和卡扣部21設置在前端邊緣符合裝配習慣。
正如以上所述地,將面板1樞轉為圖8所示的位置后,可以將其固定在底殼2上。在圖示實施方式中,面板主體1通過螺釘固定至底殼2上。為此,在進一步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底殼2上固定設置有爐頭3,該爐頭3上設置有螺孔31,所述螺釘螺接至該螺孔31內以將面板主體11固定至底殼2上。
在上述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由于卡扣部21設置于前端,因而僅能對面板主體11的前端邊緣處支撐。為了阻止面板主體11的后端下沉,如圖4a和4b所示地,還可以在底殼2的靠近后端的位置處設置朝向面板主體11的凸臺24,以能夠在后端支撐面板主體11。進一步地,結合圖6a和圖6b所示,該凸臺24可以設置于翹曲板25上,以避免凸起距離過高導致的材料浪費或支撐不足。所述翹曲板25通常設置于底殼2的頂角位置處,以便于設置燃料管連接頭26、燃料開關27等。由此,可以通過前端的卡扣部21和鉤部13、連接于爐頭3上的螺釘以及后端的凸臺24限定面板1在上下方向的晃動,有效改善了結構穩(wěn)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jié),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發(fā)明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發(fā)明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發(fā)明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發(fā)明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