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傳熱傳質原理回收能量的空調通風系統(tǒng)節(jié)能裝置,尤其涉
及一種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熱器。
背景技術:
全熱交換器是一種既能交換顯熱又能交換潛熱的換熱裝置。板翅式全熱交換器是利用專門的全熱交換用紙制成的板翅式熱交換器。它利用紙板及翅片使熱量從高溫側傳遞到低溫一側,同時由于紙板具有多孔結構,因此還可使水汽從高濕度側傳遞到低濕度側。本發(fā)明所采用的芯體即是板翅式全熱交換芯體。 隨著人們對居住空間的舒適性要求越來越高,對新風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新風量的增大會使對空調的制冷(熱)量的要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排出室外的污濁空氣卻具有低(高)于室外新風的溫度和濕度,直接排出也是一種浪費。作為一種節(jié)能裝置,全熱交換器可以從排風中回收部分冷量來處理新風,即引導排風和新風交叉通過全熱交換芯體,從而使熱量和水汽從溫濕度較高的新風傳遞到溫濕較低的排風一側。
雖然全熱交換器在建筑上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城市軌道交通列車上目前未見使用。這是因為列車上的空間有限,其上部空間已經(jīng)被現(xiàn)有空調機組和通風風道所占用,可以利用的只有座椅底下的空間。目前建筑上所用的全熱交換器都具有較大的形體,無法直接安裝到座椅底下,因此必須開發(fā)具有新型結構的全熱交換器。本發(fā)明正是專門針對城市軌道交通列車所設計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全熱交換器結構上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緊湊、換熱換濕效率高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 本發(fā)明提出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它是一種靜止板翅式全熱交換器,由芯體段l、新風風機段2、排風風機段3和殼體22組成,其中
新風風機段2與排風風機段3分別位于芯體段1兩側,新風風機段2與芯體段1之間設有第一擋板15,排風風機段3與芯體段1之間設有第二擋板16,芯體段l、新風風機段2、排風風機段3均置于殼體22內; 所述芯體段1內設有全熱交換芯體5,全 交換芯體5將芯體段1分隔成四個獨立的風道,第一風道6上開有新風進風口 10,第二風道7上開有排風進風口 11,新風進風口 10處設有氣水分離器12和第一過濾器13;排風進風口 ll為條縫風口,內側裝有第二過濾器14 ;新風進風口 10設于排風進風口 11相對一側的殼體22側壁上;
所述新風風機段2設有新風風機17,新風風機17位于殼體22側壁上,新風風機段2通過第四風道9連通芯體段1 ; 所述排風風機段3設有排風風機18,排風風機18位于殼體22側壁上,排風風機段3通過第三風道8連通芯體段1,排風出風口 21位于殼體22底部。
本發(fā)明中,所述新風進風口 IO可直接開在車壁上。 本發(fā)明中,所述位于新風風機段2的新風風機出風口 19連接空調機組,或連接靜壓箱4。 本發(fā)明中,所述靜壓箱4端部設有新風送風口 20 。 本發(fā)明中,所述排風風機段3上的排風出風口 21可通過外接風道接到車頂通風風帽,或直接在車底開排風出風口。 與現(xiàn)有的建筑上所使用的全熱交換器相比,本發(fā)明的主要特點是新風風機與排風風機分置于全熱交換芯體兩端,從而使全熱交換器長度較長而寬度較短,符合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座椅下空間左右較長、前后較短的特點。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三維圖示。 圖2至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的三視圖,圖2為俯視圖,圖3為主視圖,圖4為圖3的A-A截面視圖,。 其中l(wèi)為芯體段,2為新風風機段,3為排風風機段,4為靜壓箱,5為全熱交換芯體,6、 7、 8、 9分別為第一風道、第二風道、第三風道和第四風道,IO為新風進風口, ll為排風進風口, 12為氣水分離器,13、 14為分別為第一過濾器、第二過濾器,15、 16分別為第一擋板、第二擋板,17為新風風機,18為排風風機,19為新風風機出風口, 20為新風送風口, 21為排風出風口, 22為殼體。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 如圖1和圖2所示,該全熱交換器主要由芯體段l、新風風機段2、排風風機段3、靜壓箱4和殼體22組成。殼體22呈長方體結構,所述的芯體段l、新風風機段2、排風風機段3和靜壓箱4均位于殼體22內,芯體段l內布置有全熱交換芯體5,全熱交換芯體5呈長方體結構,全熱交換芯體5將芯體段1分隔成四個截面為三角形的第一風道6、第二風道7、第三風道8和第四風道9。第一風道6上開有新風進風口 10;第二風道7上開有排風進風口11,新風進風口 10上設有氣水分離器12與第一過濾器13;排風進風口ll為條縫風口,內側裝有第二過濾器14。新風風機段2,排風風機段3與芯體段1之間分別由第一擋板15、第二擋板16分隔。新風風機段2設有新風風機17,新風風機段2通過第四風道9與芯體段1聯(lián)通,即應將第一擋板15擋住第四風道9的部分切掉;排風風機段3設有排風風機18,排風風機段3通過第三風道8與芯體段1聯(lián)通,即將第二擋板16擋住第三風道8的部分切掉。靜壓箱4與新風風機段2連接。新風進風口 10直接與車壁相連,車外新風由新風進風口10引入第一風道6,通過全熱交換芯體5與由排風進風口ll吸入的車內污風進行熱濕交換,然后經(jīng)過第四風道9進入新風風機段2,再經(jīng)新風風機出風口 19進入靜壓箱4,通過靜壓箱4端部的新風送風口20送入車內。車內排風再與車外新風進行熱濕交換后經(jīng)第三風道8進入排風風機段3,通過排風風機18直接排出車外。排風出風口 21直接開在車廂地板上。
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如下 車外新風由新風進風口10引入第一風道6,通過全熱交換芯體5與由排風進風口 ll吸入的車內污風進行熱濕交換,然后經(jīng)過第四風道9進入新風風機段2,再經(jīng)新風風機 出風口19進入靜壓箱4,通過靜壓箱4端部的新風送風口20送入車內。車內排風從排風 進風口 ll進入全熱交換器后,通過全熱交換芯體5與車外新風進行熱濕交換后經(jīng)第三風 道8進入排風風機段3,通過排風風機18經(jīng)排風出風口 21直接排出車外。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發(fā) 明。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 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它實施例中而不必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因此,本發(fā)明不限于這里的 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揭示,對于本發(fā)明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 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一種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它是一種靜止板翅式全熱交換器,由芯體段(1)、新風風機段(2)、排風風機段(3)和殼體(22)組成,其特征在于新風風機段(2)與排風風機段(3)分別位于芯體段(1)兩側,新風風機段(2)與芯體段(1)之間設有第一擋板(15),排風風機段(3)與芯體段(1)之間設有第二擋板(16),芯體段(1)、新風風機段(2)、排風風機段(3)均置于殼體(22)內;所述芯體段(1)內設有全熱交換芯體(5),全熱交換芯體(5)將芯體段(1)分隔成四個獨立的風道,第一風道(6)上開有新風進風口(10),第二風道(7)上開有排風進風口(11),新風進風口(10)處設有氣水分離器(12)和第一過濾器(13);排風進風口(11)為條縫風口,內側裝有第二過濾器(14);新風進風口(10)設于排風進風口(11)相對一側的殼體(22)側壁上;所述新風風機段(2)設有新風風機(17),新風風機(17)位于殼體(22)側壁上,新風風機段(2)通過第四風道(9)連通芯體段(1);所述排風風機段(3)設有排風風機(18),排風風機(18)位于殼體(22)側壁上,排風風機段(3)通過第三風道(8)連通芯體段(1),排風出風口(21)位于殼體(22)底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風進風 口 (10)直接開在車壁上。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新風 風機段(2)的新風風機出風口 (19)連接空調機組,或連接靜壓箱(4)。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靜壓箱 (4)端部設有新風送風口 (2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用全熱交熱器。該全熱交換器由芯體段、全熱交換芯體、新風風機段、排風風機段及殼體組成。所述新風風機段和排風風機段分置芯體段兩端,芯體段與風機段之間由有擋板隔開;每側擋板一角切除,形成與風機相聯(lián)的通道;殼體側面對應開有新風進風口和排風進風口。與現(xiàn)有建筑空調的全熱交換器相比,本發(fā)明長度相對較大,寬度及高度相對較小,具有與城市軌道交通列車相匹配的結構。
文檔編號F24F3/147GK101691936SQ20091019753
公開日2010年4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0月22日
發(fā)明者周巧蓮, 李振海, 王曉東, 王曉保, 王芳, 臧建彬 申請人:同濟大學;上海申通軌道交通研究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