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垃圾焚燒爐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充分燃燒垃圾焚化爐。
背景技術:
固態(tài)廢物是指人類在生產(chǎn)和生活活動中丟棄的固定物質(zhì)稱之為固態(tài)廢物,簡稱固廢;包括從廢水,廢氣分離出來的固定顆粒,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tài)或者半固態(tài)物質(zhì),統(tǒng)稱為固態(tài)廢物,現(xiàn)在的固態(tài)廢物一般多堆積在一起,使其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這就需要使用到焚燒爐,但是現(xiàn)在的焚燒爐由于焚燒時的固廢物分布不均,與火焰的接觸面積小,使得焚燒的速度過慢,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焚燒的同時產(chǎn)生廢氣污染空氣。
在專利號為cn206234826u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環(huán)保型固廢料粉碎高溫焚燒裝置,包括固廢料粉碎裝置和環(huán)保高溫焚燒裝置;所述固廢料粉碎裝置包括粉碎箱和導料箱;所述粉碎箱焊接在兩塊承載板左右側面上;所述導料箱一端固定設置在粉碎箱下方,另一端設置在焚燒筒中;通過添料筒添加固廢料,啟動電機帶動轉動軸上的粉碎刀片轉動,對固廢料進行粉碎,粉碎后的固廢料通過導料箱進入焚燒筒中,使固廢物快速充分的焚燒,大大增加了焚燒效率,但是采用此專利技術方案工作時,由于將粉碎裝置和焚燒裝置獨立分開設置,通過傾斜的倒料箱連接進行垃圾輸送,在垃圾量多的情況下,會發(fā)生堵塞通道的情況,需要人工進行疏通,且占地面積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充分燃燒垃圾焚化爐,通過將爐體從上至下分為儲存區(qū)、粉碎區(qū)、焚燒區(qū)以及集灰區(qū),并在粉碎區(qū)設置粉碎機構,對儲存區(qū)輸出的垃圾進行粉碎,解決了垃圾與火焰接觸不充分導致燃燒不充分的技術問題,且結構巧妙,節(jié)省占地面積。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充分燃燒垃圾焚化爐,包括:
爐體,所述爐體從上至下化分為儲存區(qū)、粉碎區(qū)、焚燒區(qū)以及集灰區(qū),所述儲存區(qū)的兩側對稱設置有煙道,該煙道沿所述粉碎區(qū)向下與所述焚燒區(qū)連通;
粉碎機構,所述粉碎機構設置于所述粉碎區(qū)處,其位于所述儲存區(qū)的下方,且其包括粉碎組件與驅動組件,所述粉碎組件設置于該粉碎區(qū)內(nèi),所述驅動組件設置于該粉碎區(qū)外,所述驅動組件帶動粉碎組件對所述儲存區(qū)輸出的垃圾進行粉碎工作;
供氣機構,所述供氣機構設置于所述爐體的后側,其末端的供氣管穿過該爐體的爐壁設置于所述焚燒區(qū)內(nèi),且其對該焚燒區(qū)進行供氣;以及
供油機構,所述供油機構設置于所述爐體的一側,其末端的供油管穿過該爐體的爐壁設置于所述焚燒區(qū)內(nèi),且其對所述焚燒區(qū)進行燃油供應。
作為改進,所述粉碎組件包括:
第一粉碎輥,所述第一粉碎輥沿所述粉碎區(qū)的縱向設置于該粉碎區(qū)內(nèi)一側,其兩端轉動設置于所述爐體的側壁上,且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一粉碎刀,該第一粉碎刀均為環(huán)形設置;以及
第二粉碎輥,所述第二粉碎輥相對于所述第一粉碎輥沿所述粉碎區(qū)的縱向設置于該粉碎區(qū)內(nèi)另一側,其兩端轉動設置于所述爐體的側壁上,且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二粉碎刀,該第二粉碎刀均為環(huán)形設置,且該第二粉碎刀均與第一粉碎刀交錯配合設置。
作為改進,所述粉碎組件還包括:
第一清理刷,所述第一清理刷設置于所述第一粉碎輥的下方,其兩端與所述爐體的側壁連接,且其上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一毛刷,相鄰該第一毛刷之間交錯設置有所述第一粉碎刀;以及
第二清理刷,所述第二清理刷設置于所述第二粉碎輥的下方,其兩端與所述爐體的側壁連接,且其上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二毛刷,相鄰該第二毛刷之間交錯設置有所述第二粉碎刀。
作為改進,所述驅動組件包括:
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固定設置于所述爐體外側壁上,其通過皮帶傳動方式與所述第一粉碎輥傳動連接;
主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套設置于所述第一粉碎輥的一側;以及
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套設于所述第二粉碎輥上,其與所述主動齒輪嚙合傳動設置。
作為改進,所述供油管同心設置于所述供氣管的內(nèi)部,沿該供氣管的軸向方向,在其外圓周上等距設置有若干環(huán)形陣列設置的出氣孔;沿所述供油管的軸向方向,其外圓周上等距設置有若干環(huán)形陣列設置的噴油嘴,且該噴油嘴均設置于相鄰兩組環(huán)形設置的所述出氣孔之間。
作為改進,還包括:
隔熱區(qū),所述隔熱區(qū)設置于所述粉碎區(qū)與焚燒區(qū)之間,其對所述粉碎區(qū)進行隔熱保護;
第一隔熱機構,所述第一隔熱機構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的頂部開口處,其通過皮帶傳動方式與所述第一粉碎輥連接,且其包括第一隔門組件、第一控制組件以及第一回復組件,所述第一隔門組件包括對稱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的頂部開口處的第一隔門,該第一隔門繞其與所述爐體的鉸接點旋轉;以及
第二隔熱機構,所述第二隔熱機構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的中部位置處,其通過皮帶傳動方式與所述第一隔熱機構傳動連接,且其包括第二隔門組件、第二控制組件以及第二回復組件,所述第二隔門組件包括對稱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的中部處的第二隔門,該第二隔門繞其與所述爐體的鉸接點旋轉。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控制組件控制所述第一隔門打開時,所述第二回復組件控制所述第二隔門關閉;所述第一回復組件控制所述第一隔門彈性回復關閉時,所述第二控制組件控制所述第二隔門打開。
作為改進,第一控制組件與第二控制組件均包括:
若干第一連桿,所述第一連桿分別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隔門和第二隔門縱向的兩側,其一端與該第一隔門或第二隔門的中部鉸接,且其另一端沿所述爐體的爐壁上下滑動;
若干第二連桿,所述第二連桿分別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隔門和第二隔門縱向的兩側,其一端與該第一隔門或第二隔門的中部鉸接,且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桿鉸接,并沿所述爐體的爐壁上下滑動;
若干滾輪,所述滾輪均對稱設置于所述爐體縱向的兩側,其通過剛性連接件連接所述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的鉸接點;以及
若干凸輪,所述凸輪對稱設置于所述爐體縱向的兩側,其均位于所述滾輪的正上方。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回復組件與第二回復組件分別對稱設置于第一隔門組件與第二隔門組件的兩端,該第一回復組件與第二回復組件均包括:
安裝板,所述安裝板設置于所述滾輪的下方,其中部開設有避讓槽;
導桿,所述導桿對稱固定設置于所述安裝板的兩側;
支撐塊,所述支撐塊套設于所述導桿上,其沿該導桿上下滑動,且其上端與所述剛性連接件抵觸設置;以及
回復彈簧,所述回復彈簧套設于所述導桿上,其抵觸設置于所述安裝板與支撐塊之間。
作為改進,所述焚燒區(qū)與隔熱區(qū)的連接區(qū)域還設置有蓋板,該蓋板為倒置的v形設置。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fā)明通過在傳統(tǒng)垃圾焚化爐的頂部設置粉碎機構,利用將垃圾進行粉碎后,將大件垃圾變成顆粒性的垃圾進行焚化,可以優(yōu)選降低焚化的時間,提高焚化的效率,同時降低垃圾焚化爐對垃圾焚化需要的溫度要求,提高熱利用率;
(2)本發(fā)明通過將煙道沿隔火區(qū)向下與所焚燒區(qū)連通,焚燒區(qū)燃燒產(chǎn)生的高溫煙氣從煙道排出時,高溫煙氣對進料區(qū)和隔火區(qū)暫存的垃圾進行烘干預熱,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裝置的焚燒效率,降低了排氣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且對廢氣中熱量進行了回收利用;
(3)本發(fā)明通過在隔火區(qū)設置第一隔熱機構和第二隔熱機構,第一隔熱機構和第二隔熱機構進行階段式傳遞落料的同時,將進料區(qū)和焚燒區(qū)進行阻隔,能有效防止由于爐內(nèi)火勢過旺引燃正在進行落料的垃圾,對操作人員產(chǎn)生危害的情況發(fā)生;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具有焚化程度高,熱利用率高,降低焚化溫度,安全高效等優(yōu)點,尤其適用于垃圾焚燒爐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剖視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發(fā)明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粉碎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供氣管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供油管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第一清理刷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第二清理刷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剖視結構示意圖二;
圖12為本發(fā)明第一隔熱機構與第二隔熱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b處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14為圖12中c處結構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圖2與圖3所示,一種充分燃燒垃圾焚化爐,包括:
爐體1,所述爐體1從上至下化分為儲存區(qū)10、粉碎區(qū)11、焚燒區(qū)12以及集灰區(qū)13,所述儲存區(qū)10的兩側對稱設置有煙道14,該煙道14沿所述粉碎區(qū)11向下與所述焚燒區(qū)12連通;
粉碎機構2,所述粉碎機構2設置于所述粉碎區(qū)11處,其位于所述儲存區(qū)10的下方,且其包括粉碎組件21與驅動組件22,所述粉碎組件21設置于該粉碎區(qū)11內(nèi),所述驅動組件22設置于該粉碎區(qū)11外,所述驅動組件22帶動粉碎組件21對所述儲存區(qū)10輸出的垃圾進行粉碎工作;
供氣機構3,所述供氣機構3設置于所述爐體1的后側,其末端的供氣管31穿過該爐體1的爐壁設置于所述焚燒區(qū)12內(nèi),且其對該焚燒區(qū)12進行供氣;以及
供油機構4,所述供油機構4設置于所述爐體1的一側,其末端的供油管41穿過該爐體1的爐壁設置于所述焚燒區(qū)12內(nèi),且其對所述焚燒區(qū)12進行燃油供應。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垃圾在儲存區(qū)10內(nèi)進行暫存,在粉碎區(qū)11內(nèi)得到粉碎后落入焚燒區(qū)12進行焚燒,焚燒后的灰渣落入集灰區(qū)13,垃圾從上至下垂直掉落,阻力小,不會在爐體1內(nèi)產(chǎn)生堆積。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粉碎機構2的作用下將垃圾進行破碎,再通過供氣機構3和供油機構4分別向焚燒區(qū)12通入空氣和燃油進行助燃,使得焚燒區(qū)12內(nèi)燃燒的垃圾可以進行更充分的燃燒,大大提高了燃燒效率。
值得說明的是,垃圾在焚燒區(qū)12內(nèi)進行焚燒時,產(chǎn)生的煙氣從兩側的煙道14排出,由于煙氣帶有焚燒區(qū)12的高溫,在進過儲存區(qū)10時,高溫煙氣對儲存區(qū)10內(nèi)暫存的垃圾進行烘干預熱,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裝置的焚燒效率,降低了排氣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且對廢氣中熱量進行了回收利用。
如圖4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粉碎組件21包括:
第一粉碎輥211,所述第一粉碎輥211沿所述粉碎區(qū)11的縱向設置于該粉碎區(qū)11內(nèi)一側,其兩端轉動設置于所述爐體1的側壁上,且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一粉碎刀2111,該第一粉碎刀2111均為環(huán)形設置;以及
第二粉碎輥212,所述第二粉碎輥212相對于所述第一粉碎輥211沿所述粉碎區(qū)11的縱向設置于該粉碎區(qū)11內(nèi)另一側,其兩端轉動設置于所述爐體1的側壁上,且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二粉碎刀2121,該第二粉碎刀2121均為環(huán)形設置,且該第二粉碎刀2121均與第一粉碎刀2111交錯配合設置。
如圖3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驅動組件22包括:
驅動電機221,所述驅動電機221固定設置于所述爐體1外側壁上,其通過皮帶傳動方式與所述第一粉碎輥211傳動連接;
主動齒輪222,所述主動齒輪222套設置于所述第一粉碎輥211的一側;以及
從動齒輪223,所述從動齒輪223套設于所述第二粉碎輥212上,其與所述主動齒輪222嚙合傳動設置。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驅動電機221工作,主動齒輪222轉動,帶動從動齒輪223傳動,同時主動齒輪222帶動第一粉碎輥211轉動,從動齒輪223帶動第二粉碎輥212轉動,隨著第一粉碎輥211和第二粉碎輥212的轉動,其各自的第一粉碎刀2111與第二粉碎刀2121均轉動工作,且相互交錯配合,將儲存區(qū)10輸送出的垃圾進行擠壓切割破碎,垃圾破碎后的顆粒小,破碎程度高,在焚燒時與火焰的接觸程度更高,燃燒更為充分。
如圖2、圖4與圖5所示,其中,所述供油管41同心設置于所述供氣管31的內(nèi)部,沿該供氣管31的軸向方向,在其外圓周上等距設置有若干環(huán)形陣列設置的出氣孔311;沿所述供油管41的軸向方向,其外圓周上等距設置有若干環(huán)形陣列設置的噴油嘴411,且該噴油嘴411均設置于相鄰兩組環(huán)形設置的所述出氣孔311之間。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鼓風扇30通過供氣管31將空氣輸送至焚燒區(qū)12內(nèi),并從出氣孔311輸出,同時油箱40通過供油泵42泵送燃油經(jīng)供油管41將燃油輸送至焚燒區(qū)12內(nèi),并從噴油嘴411噴出,在出氣孔311和噴油嘴411的位置結構特點下,燃油噴出時在氣流作用下發(fā)散式地在焚燒區(qū)12內(nèi)鋪灑開來,使燃油與垃圾充分接觸燃燒,提高燃油的燃燒利用率,避免了燃油在燃燒區(qū)12內(nèi)的一處集中燃燒,導致其他區(qū)域垃圾燃燒焚化率降低。
如圖1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焚燒區(qū)12與隔熱區(qū)15的連接區(qū)域還設置有蓋板7,該蓋板7為倒置的v形設置。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蓋板7將隔熱區(qū)15與焚燒區(qū)12進行一定的阻隔,防止焚燒區(qū)12中的火焰上竄,可能會將儲存區(qū)10的垃圾引燃的情況,對本發(fā)明起到了安全防護作用。
實施例2:
圖7、圖8與圖9為本發(fā)明一種充分燃燒垃圾焚化爐的實施例2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如圖7所示,其中與實施例1中相同或相應的部件采用與實施例1相應的附圖標記,為簡便起見,下文僅描述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點,該實施例2與圖1所示的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
如圖7、圖8與圖9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粉碎組件21還包括:
第一清理刷213,所述第一清理刷213設置于所述第一粉碎輥211的下方,其兩端與所述爐體1的側壁連接,且其上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一毛刷2131,相鄰該第一毛刷2131之間交錯設置有所述第一粉碎刀2111;以及
第二清理刷214,所述第二清理刷213設置于所述第二粉碎輥212的下方,其兩端與所述爐體1的側壁連接,且其上沿其長度方向等距設置有若干的第二毛刷2141,相鄰該第二毛刷2141之間交錯設置有所述第二粉碎刀2121。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粉碎輥211和第二粉碎輥212在工作時,由于第一粉碎刀2111與第二粉碎刀2121相互交錯配合設置,垃圾在第一粉碎輥211和第二粉碎輥212之間進行擠壓切割破碎時,難免會有部分垃圾由于擠壓作用粘附殘留在相鄰第一粉碎刀2111之間的凹槽及相鄰第二粉碎刀2121之間的凹槽內(nèi);本實施例中,通過增設第一清理刷213和第二清理刷214,分別配合第一粉碎輥211和第二粉碎輥212的轉動,對粘附殘留在第一粉碎輥211和第二粉碎輥212上的垃圾進行刮除,提高了垃圾的處理率。
實施例3:
圖10為本發(fā)明一種充分燃燒垃圾焚化爐的實施例3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如圖10所示,其中與實施例1中相同或相應的部件采用與實施例1相應的附圖標記,為簡便起見,下文僅描述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點,該實施例2與圖1所示的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
如圖10與圖11所示,本發(fā)明為了進一步提升隔火效果,還包括:
隔熱區(qū)15,所述隔熱區(qū)15設置于所述粉碎區(qū)11與焚燒區(qū)12之間,其對所述粉碎區(qū)11進行隔熱保護;
第一隔熱機構5,所述第一隔熱機構5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15的頂部開口處,其通過皮帶傳動方式與所述第一粉碎輥211連接,且其包括第一隔門組件51、第一控制組件52以及第一回復組件53,所述第一隔門組件51包括對稱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15的頂部開口處的第一隔門511,該第一隔門511繞其與所述爐體1的鉸接點旋轉;以及
第二隔熱機構6,所述第二隔熱機構6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15的中部位置處,其通過皮帶傳動方式與所述第一隔熱機構5傳動連接,且其包括第二隔門組件61、第二控制組件62以及第二回復組件63,所述第二隔門組件61包括對稱設置于所述隔熱區(qū)15的中部處的第二隔門611,該第二隔門611繞其與所述爐體1的鉸接點旋轉。
如圖12所示,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組件52控制所述第一隔門511打開時,所述第二回復組件63控制所述第二隔門611關閉;所述第一回復組件53控制所述第一隔門511彈性回復關閉時,所述第二控制組件62控制所述第二隔門611打開。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垃圾經(jīng)過粉碎后變得更為易燃,且垃圾在儲存區(qū)10得到烘干預熱后,也更容易燃燒,在垃圾進行落料過程中,存在由于火勢過旺火苗引燃落料中的垃圾,甚至燃燒至儲存區(qū)10的問題;本實施例中,通過增設隔熱區(qū)15,在隔熱區(qū)15內(nèi)設置傳動連接的第一隔熱機構5和第二隔熱機構6,工作時,第一隔門511與第二隔門611交替打開與閉合,第一隔門511打開時,第二隔門611閉合,經(jīng)破碎后的垃圾從第一隔門511上落料至第二隔門611上,第一隔門511閉合繼續(xù)承接垃圾,同時第二隔門611打開進行垃圾落料輸送,在垃圾輸送過程中,二者始終保持有一者閉合形成隔絕,防止火焰上竄,提高了裝置運行的安全性。
如圖12、圖13與圖14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第一控制組件52與第二控制組件62均包括:
若干第一連桿521,所述第一連桿521分別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隔門511和第二隔門611縱向的兩側,其一端與該第一隔門511或第二隔門611的中部鉸接,且其另一端沿所述爐體1的爐壁上下滑動;
若干第二連桿522,所述第二連桿522分別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隔門511和第二隔門611縱向的兩側,其一端與該第一隔門511或第二隔門611的中部鉸接,且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桿512鉸接,并沿所述爐體1的爐壁上下滑動;
若干滾輪523,所述滾輪523均對稱設置于所述爐體1縱向的兩側,其通過剛性連接件525連接所述第一連桿521與第二連桿522的鉸接點;以及
若干凸輪524,所述凸輪524對稱設置于所述爐體1縱向的兩側,其均位于所述滾輪523的正上方。
其中,凸輪524均套設于連接輥526上,其中位于第一隔熱機構5處的連接輥526外圓周上等距設置有若干環(huán)形陣列設置的攪拌齒5261;連接輥526通過皮帶傳動方式與所述第一粉碎輥211連接;第一隔門511與第二隔門611之間通過皮帶傳動方式連接。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在第一隔熱機構5處的連接輥526外圓周上等距設置有若干環(huán)形陣列設置的攪拌齒5261,該連接輥526設置于所述粉碎組件21的下方,對粉碎組件21粉碎后的垃圾進行攪拌分離,防止出現(xiàn)垃圾由于擠壓作用而連結在一起,減小了與火焰的接觸面積,降低燃燒效率的情況。
如圖12所示,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回復組件53與第二回復組件63分別對稱設置于第一隔門組件51與第二隔門組件61的兩端,該第一回復組件53與第二回復組件63均包括:
安裝板531,所述安裝板531設置于所述滾輪523的下方,其中部開設有避讓槽;
導桿532,所述導桿532對稱固定設置于所述安裝板531的兩側;
支撐塊533,所述支撐塊533套設于所述導桿532上,其沿該導桿532上下滑動,且其上端與所述剛性連接件525抵觸設置;以及
回復彈簧534,所述回復彈簧534套設于所述導桿532上,其抵觸設置于所述安裝板531與支撐塊533之間。
需要說明的是,電機211工作,粉碎組件21傳動,帶動連接輥526轉動,帶動上方第一控制組件52中的凸輪524轉動,凸輪524與滾輪523接觸并繼續(xù)轉動,滾輪523與剛性件525下降,帶動支撐塊533下降,回復彈簧534壓縮,第一連桿521與第二連桿522的鉸接端下降,第一隔門511打開;同時通過皮帶傳動,帶動下方第二控制組件62中的凸輪524一起轉動,此處的回復彈簧534從壓縮狀態(tài)慢慢張開,剛性件525上升,帶動第一連桿521與第二連桿522的鉸接端上升,第二隔門611關閉,隨著凸輪524不斷轉動,配合回復彈簧534的復位功能,第一隔門511與第二隔門611不斷交替打開與閉合。
工作過程如下:
垃圾在存儲區(qū)10內(nèi)暫存,電機211工作帶動粉碎組件21工作,對垃圾進行破碎,破碎后的垃圾在第一隔門511上暫存,第一控制組件52與第二控制組件53在粉碎組件21的傳動帶動下,第一控制組件52將第一隔門511打開,同時第二控制組件53將第二隔門611閉合,垃圾在第二隔門611處暫存,接著,第一控制組件52將第一隔門511閉合,同時第二控制組件53將第二隔門611打開,垃圾落入焚燒區(qū)12進行焚燒。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