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效無氣堵蜂窩孔式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蜂窩孔式換熱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間壁式換熱器根據(jù)傳熱面不同可分為管殼式換熱器,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等等;其中板式換熱器換熱系數(shù)高,節(jié)能效果好,但它不耐壓,容易堵塞,極大地限制了板式換熱器應用范圍。而管殼式換熱器雖然耐壓,但其換熱系數(shù)低,且占用地方大,不節(jié)能。 中國專利說明書ZL200920095299.8公開了一種蜂窩陶瓷換熱器,包括由一個或一個以上主換熱基本單元和兩個或主換熱基本單元數(shù)量兩倍的封口基本單元模塊化組成,用于高溫煙氣與被加熱氣體進行熱交換,由于采用導熱性能較差的陶瓷材料,體積較大,換熱效率不高,不耐壓,使用范圍窄,容易產(chǎn)生內(nèi)泄漏。中國專利說明書CN101907411A公開了一種板孔復疊式換熱裝置,包括由若干片蜂窩孔板和形狀大小與其相同的密封隔熱墊或密封膠相間疊加而成的蜂窩孔板式換熱元件,該換熱器板孔使用金屬材料,在蜂窩板孔上交錯排列有若干行冷熱流體通孔,雖然可以提高換熱率,但因換熱主體采用蜂窩孔板疊加方式,安裝不便,各板孔之間用密封隔熱墊或密封膠密封,漏點多,密封效果不佳,難以承受高壓。我本人申請的2011100516204是對以上專利申請的改進,其在換熱單元本體兩端連接的導流槽板朝外端部設有凸臺,在凸臺上設有若干與換熱單元本體對應但不穿過凸臺該端面的蜂窩孔,長分流或匯流凹槽(即導流槽)與同方向排列的所有蜂窩孔相通,在蜂窩體端面開有連通同行蜂窩孔洞的槽,這個槽僅是聯(lián)通同行蜂窩孔洞以形成流體通道,以實現(xiàn)流體匯流或分流。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它存在以下缺點(1)仍存在有氣堵現(xiàn)象和瓶頸效應,難以釋放出最高換熱效率;(2)整體密封效果不太理想;(3)換熱器拆卸清洗不太方便。另外其冷流體的進出口和熱流體的進出口只有一組,這種結(jié)構(gòu)會造成在導流槽內(nèi)形成瓶頸效應,阻礙流體快速流動,遠離流體進出口的地方流速就慢,而且會壓迫容積內(nèi)氣體進入末端造成氣堵現(xiàn)象。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對2011100516204專利的改進,提供一種換熱效率更高, 整體密封效果更好、拆卸清洗更方便的蜂窩孔式換熱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換熱單元本體,換熱單元本體兩端的上、下冷熱流體分合器,逆向設置在冷熱流體分合器兩端的冷流體進、出口和熱流體進、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單元本體是由金屬整體成型為相互毗鄰的蜂窩孔洞構(gòu)成的蜂窩狀結(jié)構(gòu),所述冷熱流體分合器與導流槽結(jié)合成一體,在換熱單元本體二個端面上每兩行蜂窩孔洞之間的間壁上開有間壁密封槽,在二個端面的外圍上設有密封框,每個間壁密封槽與密封框相連構(gòu)成整體式密封,將分流或匯流槽與上下分合器融為一體;所述冷流體的進口和熱流體的出口交替排列有1-100組。所述上冷熱流體分合器的上面設有排氣孔。所述蜂窩孔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或多邊形,孔壁厚度為0. 3— 7mm。[0007]所述金屬為銅、鋁、鐵或其它合金。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1)每個間壁密封槽與密封框相連構(gòu)成整體式密封,密封效果更好,可防止流體內(nèi)漏外泄;(2)冷流體的進出口和熱流體的進出口為多組,這種結(jié)構(gòu)可以降低瓶頸效應,促進流體快速流動,減少氣堵的發(fā)生;(3)在上分合器上面設有排氣孔, 即使有氣堵情況發(fā)生,也能使氣體不至于堵塞流體通道;以上技術方案更有利于兩則流體交錯換熱,可使換熱面積充分利用起來,從而大大提高了換熱器的換熱系數(shù);(4)把分流或匯流槽與上下分合器融為一體,極大方便了換熱器密封與拆卸清洗;(5)蜂窩結(jié)構(gòu)狀非常耐壓,其耐壓等級高達IOMpa以上,換熱系數(shù)可達IOOOOw / m2 . H . C,(6)可減輕重量, 節(jié)約金屬材料。
圖1為本實用新型外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為換熱元件二個端面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為分合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4為圖3的上分合器局部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參照附圖1 本實施例換熱單元本體1中的換熱元件是由金屬整體成型為相互毗鄰的蜂窩孔洞構(gòu)成的蜂窩狀結(jié)構(gòu),蜂窩孔壁厚為0. 3— 7mm。在換熱單元本體二個端面2_1和2_2的外側(cè)是上、下冷熱流體分合器3-1和3-2,冷熱流體分合器與導流槽結(jié)合成一體。本實施例逆向設置在冷熱流體分合器兩端的冷流體進、出口和熱流體進、出口為二組;熱流體從上分合器3-1右端的二個進口 A-I進入,從左端下分合器背面的二個出口 A-2流出;冷流體從下分合器左端背面的二個進口 B-I進入,從上分合器右端的二個出口 B-2流出。在上分合器上設有冷流體排氣孔8-1和熱流體排氣孔8-2。參見圖2 在換熱單元本體二個端面2-1和2-2的每兩行蜂窩孔洞之間的間壁上開有間壁密封槽4,在二個端面的外周圍上設有密封框5,每個間壁密封槽4與密封框5相連構(gòu)成整體式密封。參見圖3和圖4:換熱單元本體二側(cè)的冷熱流體分合器3-1和3-2與導流槽6 (即長分流或匯流凹槽)結(jié)合成一體,每一個導流槽在緊挨著蜂窩體蜂窩面這邊,其槽壁必須壓著蜂窩面上每兩行蜂窩孔間壁上的密封槽上,其凹向流道必須對應著每行蜂窩孔洞。而緊靠著分合器進出口的長分流或匯流凹槽設有與進出口 A或B貫通的通槽7,形成兩則流體完整的通道。本實施例是二組進出口有兩個通槽,且每個導流槽里只能是同則的通槽,也就是說它們只能是熱流體通槽或者是冷流體通槽;每個導流槽都只能隸屬一則流體的通道,兩則流體依次交替緊挨著,每行冷熱孔洞交替排列著。
權(quán)利要求1.高效無氣堵蜂窩孔式換熱器,包括換熱單元本體,換熱單元本體兩端的上、下冷熱流體分合器,逆向設置在冷熱流體分合器兩端的冷流體進、出口和熱流體進、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單元本體是由金屬整體成型為相互毗鄰的蜂窩孔洞構(gòu)成的蜂窩狀結(jié)構(gòu),所述冷熱流體分合器與導流槽結(jié)合成一體,在換熱單元本體二個端面上每兩行蜂窩孔洞之間的間壁上開有間壁密封槽,在二個端面的外圍上設有密封框,每個間壁密封槽與密封框相連構(gòu)成整體式密封,將分流或匯流槽與上下分合器融為一體;所述冷流體的進口和熱流體的出口交替排列有1-100組。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無氣堵蜂窩孔式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冷熱流體分合器的上面設有排氣孔。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無氣堵蜂窩孔式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窩孔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或多邊形,孔壁厚度為0. 3— 7mm。
專利摘要高效無氣堵蜂窩孔式換熱器。包括換熱單元本體,換熱單元本體兩端的上、下冷熱流體分合器,逆向設置在冷熱流體分合器兩端的冷流體進、出口和熱流體進、出口。所述換熱單元本體是由金屬整體成型為相互毗鄰的蜂窩孔洞構(gòu)成的蜂窩狀結(jié)構(gòu),所述冷熱流體分合器與導流槽結(jié)合成一體,在換熱單元本體二個端面上每兩行蜂窩孔洞之間的間壁上開有間壁密封槽,在二個端面的外圍上設有密封框,每個間壁密封槽與密封框相連構(gòu)成整體式密封,將分流或匯流槽與上下分合器融為一體;所述冷流體的進口和熱流體的出口交替排列有1-100組。本實用新型換熱效率更高,整體密封效果更好、拆卸清洗更方便。
文檔編號F28D7/00GK202018222SQ20112013089
公開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4月28日
發(fā)明者劉小江 申請人:劉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