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涉及收線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升降裝置的線體收放機構。
背景技術:
簡易的升降裝置可以是簡單的通過線體的拉伸來實現升降的。常見的一般包括一個伸縮架,將伸縮架的一端固定在機體上,伸縮架的另一端則可形成自由端,將線體的自由端固設在自由端上,通過拉伸伸縮架,線體被拉出,伸縮架上升;而將線體回收時,則可將伸縮架會拉,則伸縮架下降,從而可實現通過線體的收放來升降。而往往收線設備是在線體較長的情況下,通過一個繞線輪的轉動來收放線體以防止線體在收放過程中打結的設備。但現有的收線裝置中,在收線時,可能會出現伸縮架上升的驅動力較大的情況,此時在線體通常都具有向外跑的趨勢,如在外力較大的情況下,繞線輪往往會被拖著走,收線較為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升降裝置的線體收放機構,能夠收放線體,且能在收線時防止繞線輪被線體帶動,收線方便。
本實用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升降裝置的線體收放機構,包括,
殼體,殼體內形成有一腔體;
安裝于所述腔體內并用于繞設線體的繞線輪,繞線輪可繞自身軸線轉動以收放所述線體;
安裝于所述腔體內并用于帶動繞線輪轉動的驅動機構,包括均樞接于腔體內的第一轉動軸以及第二轉動軸,該第一轉動軸可在外力作用下繞自身軸線轉動;第二轉動軸同步聯(lián)接于第一轉動軸并繞自身軸線轉動,且第二轉動軸的轉動方向與第一轉動軸的轉動方向相同或者相反;繞線輪固接于第二轉動軸上;
止轉機構,該止轉機構包括固接于第二轉動軸上的止轉盤以及連接于腔體內壁的止轉件,該止轉件用于在第二轉動軸的轉動方向與第一轉動軸的轉動方向相同時抵接至止轉盤上、以限制止轉盤的轉動。
優(yōu)選的,第一轉動軸的端部固設有第一齒輪,第二轉動軸的端部固設有與所述第一齒輪嚙合的第二齒輪,繞線輪固設于第二轉動軸遠離第二齒輪的一端,止轉盤位于第二齒輪和繞線輪之間。
優(yōu)選的,第一轉動軸遠離第一齒輪的端部通過一第一軸承樞接于殼體上,第二轉動軸遠離第二齒輪的端部通過一第二軸承樞接于殼體上。
優(yōu)選的,第一轉動軸靠近第一齒輪的端部套裝有一用于防止第一齒輪與第一轉動軸脫離的第一卡簧;第二轉動軸靠近第二齒輪的端部套裝有一用于防止第二齒輪與第二轉動軸脫離的第二卡簧。
優(yōu)選的,第一轉動軸遠離第一齒輪的端部穿接至殼體的外壁上并形成一搖動部;搖動部上固接有一用于帶動第一轉動軸轉動的搖桿。
優(yōu)選的,搖桿遠離搖動部的端部設有一手把球,該手把球通過一螺桿可轉動的安裝于搖桿上。
優(yōu)選的,所述止轉盤為棘輪,止轉件與腔體內壁通過一彈性部件連接,該彈性部件用于提供一使止轉件向著所述棘輪的齒槽運動的彈性應力。
優(yōu)選的,繞線輪套裝于第二轉動軸,繞線輪內開設有內螺紋,第二轉動軸上開設有與內螺紋螺紋匹配的外螺紋。
優(yōu)選的,所述殼體上設有一用于供線體進出的出線嘴。
優(yōu)選的,所述殼體上設有一安裝口以及用于封裝所述安裝口的蓋板,該安裝口與所述腔體連通,蓋板通過螺釘可拆卸的安裝于殼體上。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第一轉動軸轉動時,第二轉動軸也隨之轉動,由于此時第一轉動軸的轉動方向與第二轉動軸的轉動方向相反,故止轉機構不會工作,如此轉動的第二轉動軸便可帶動繞線輪轉動,從而可將線體放出;而在收回線體時,由于外力作用,繞線輪具有跟著放線時第二轉動軸的方向轉動的趨勢,此時第二轉動軸的轉動方向與第一轉動軸的轉動方向相同,在此情況下,止轉件便可抵接至止轉盤以限制止轉盤的轉動,在止轉盤停止轉動時,第二轉動軸的轉動方向便可繼續(xù)由第一轉動軸帶動,即與第一轉動軸的轉向相反,即可繼續(xù)收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00、殼體;110、安裝口;10、第一轉動軸; 11、第一齒輪;12、第一軸承;13、第一卡簧;20、第二轉動軸;21、第二齒輪;22、外螺紋;23、第二軸承;24、第二卡簧;30、繞線輪;40、止轉盤;50、止轉件;60、彈性部件;70、搖桿;71、手把球;72、螺桿;80、出線嘴;90、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圖2以及圖3所示的一種升降裝置的線體收放機構,包括殼體100、繞線輪30、驅動機構以及止轉機構,殼體100內形成有一腔體,上述繞線輪30、驅動機構以及止轉機構均安裝在腔體內。具體驅動機構包括第一轉動軸10以及第二轉動軸20,第一轉動軸10樞接在腔體內并可圍繞自身軸線轉動,同樣的第二轉動軸20樞接在腔體內并可圍繞自身軸線轉動,且第二轉動軸20同步聯(lián)接于第一轉動軸10,即第一轉動軸10轉動時會帶動第二轉動軸20轉動。此外,第二轉動軸20的轉動方向可以與第一轉動軸10的轉動方向相同或是相反。另外,上述繞線輪30固定連接在第二轉動軸20上。
上述止轉機構包括止轉盤40和止轉件50,止轉盤40固接在第二轉動軸20上,而止轉件50則連接于腔體內壁上,該止轉件50用于在第二轉動軸20的轉動方向與第一轉動軸10的轉動方向相同時抵接至止轉盤40上、以限制止轉盤40的轉動。
在上述結構基礎上,利用本實用的線體收放機構進行收放線體時,可先將線體繞設在繞線輪30上,然后通過驅動機構帶動繞線輪30的轉動,從而進行線體的收放。具體在本實施例中,在升降裝置在外力作用上升時,即需要進行放線操作時,使第一轉動軸10繞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第二轉動軸20方向繞逆時針轉動,因而與第二轉動軸20固定連接的繞線輪30也會隨著第二轉動繞逆時針轉動,由于此時第一轉動軸10的轉動方向與第二轉動軸20的轉動方向相反,故止轉機構不會工作,如此轉動的第二轉動軸20便可帶動繞線輪30轉動,從而可將線體放出,使得升降裝置順利上升。
而在升降裝置下降時,即需要收回線體時,此時由于外力作用的存在,繞線輪30可能會跟著放線時的轉動方向走,即繞線輪30會在外力作用較大的情況下繞逆時針轉動,此時第二轉動軸20的轉動方向與第一轉動軸10的轉動方向相同,在此情況下,止轉件50便可抵接至止轉盤40以限制止轉盤40的轉動,在止轉盤40停止轉動時,繼續(xù)使第一轉動軸10繞逆時針方向轉動,第二轉動軸20的轉動方向便可繼續(xù)由第一轉動軸10帶動繞順時針方向轉動,即與第一轉動軸10的轉向相反,便可繼續(xù)收線,從而使升降裝置順利降下。
優(yōu)選的,可在第一轉動軸10的端部固設有第一齒輪11,相應的在第二轉動軸20的端部固設有第二齒輪21,使該第二齒輪21與所述第一齒輪11嚙合,如此可通過第一轉動軸10的轉動帶動第二轉動軸20的轉動,且第一轉動軸10和第二轉動軸20是通過齒輪同步聯(lián)接,故第二轉動軸20的轉動會與第一轉動軸10的轉動方向相反。而上述繞線輪30固設于第二轉動軸20遠離第二齒輪21的一端,止轉盤40位于第二齒輪21和繞線輪30之間,方便安裝與操作。
優(yōu)選的,第一轉動軸10遠離第一齒輪11的端部可通過一第一軸承12樞接于殼體上,同樣的,第二轉動軸20遠離第二齒輪21的端部也可通過一第二軸承23樞接于殼體上。如此,可利用軸承支撐第一轉動軸10和第二轉動軸20,降低第一轉動軸10和第二轉動軸20轉動過程中的摩擦力,并提高其回轉精度,使得線體收放過程順暢,進而能較好的控制升級裝置的升降過程。
優(yōu)選的,第一轉動軸10靠近第一齒輪11的端部套裝有第一卡簧13,同樣的第二轉動軸20靠近第二齒輪21的端部套裝有第二卡簧24,該第一卡簧13可在第一轉動軸10轉動過程中防止第一齒輪11與第一轉動軸10脫離;第二卡簧24可在第二轉動軸20轉動過程中防止第二齒輪21與第二轉動軸20脫離。當然,也可在第一轉動軸10和第二轉動軸20套裝第一卡簧13和第二卡簧24的端部分別樞接所述的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進一步提高第一轉動軸10和第二轉動軸20的回轉精度,且此時使所述的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分別封裝在第一卡簧和第二卡簧的外側即可。
優(yōu)選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轉動軸10遠離第一齒輪11的端部可穿接至殼體100的外壁上,并形成一搖動部,人手可以搖動該搖動部對第一轉動軸10進行轉動操作。當然,為了方便操作,可在搖動部上固接一搖桿70。在其他情況下,第一轉動軸10也可直接通過安裝在腔體里面的小型馬達帶動。
進一步的,上述搖桿70遠離搖動部的端部設有一手把球71,該手把球71具體可通過一螺桿72可轉動的安裝于搖桿70上,如此在操作者手握手把球71進行轉動時,一方面能夠讓搖桿70進行轉動,另一方向由于手部球71可以相對搖桿70進行轉動,故可避免操作者的手部在轉動過程中因慣力扭傷。
優(yōu)選的,所述止轉盤40為棘輪,具體止轉件50與腔體內壁通過一彈性部件60連接,該彈性部件60用于提供一使止轉件50向著所述棘輪的齒槽運動的彈性應力,如此可利用棘輪機構的原理實現上述止轉的效果。
優(yōu)選的,方便繞線輪30的安裝,可將繞線輪30套裝于第二轉動軸20,同時繞線輪30內開設有內螺紋,第二轉動軸20上開設有外螺紋22,通過外螺紋22與內螺紋螺紋匹配從而實現繞線輪30與第二轉動軸20的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殼體100上形成有一供線體進出的出線嘴80,方向線體的進出。
優(yōu)選的,所述殼體100上設有一安裝口110以及蓋板90,該安裝口110與所述腔體連通,蓋板90通過螺釘可拆卸的安裝于殼體100上。在該結構基礎上,可通過安裝口110將上述各部件安裝至腔體內,并通過蓋體90進行封裝,方便組裝。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