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組裝式箱狀體及板材連結構造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73429閱讀:29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組裝式箱狀體及板材連結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自由分解和組裝的箱狀體及其板材連結構造。更詳細地 說,涉及通過使板材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的簡單操作就可使各板材分解,同 時,在組裝完成時設法可靠維持該箱狀形態(tài)的箱狀體以及可實現(xiàn)該箱狀體 10 的板材連結構造。
背景技術
目前,物流的遠距離化、國際化正在發(fā)展,而且,運輸物品的大型化、 高精密化也在迅速發(fā)展。眾所周知,在各種各樣的物流過程中,使用以容15納目標物品的狀態(tài)供運輸用的箱體和集裝箱。其代表性的是紙制瓦楞箱, 不過,近年來,使用合成樹脂制的瓦楞板等板材的箱體或集裝箱的情況也 在不斷增加。合成樹脂制的箱體和集裝箱的普及,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復使用時成本 消耗及環(huán)境負荷降低、耐用性及耐候性提高、耐用強度提高、原料再循環(huán) 20化,防帶電性及抗菌性等功能性保障在技術上容易實現(xiàn)。目前,在該種運輸用的箱體和集裝箱中,為減少物品運輸后反復操作 使用時(即作為周轉箱使用時)的體積之目的,提出了具有可折疊構造的 各種提案(參照專利文獻1、 2)。另外,按照板材單件分離、可在托架上層疊板材的方式構成的組裝式集裝箱也已提案(專利文獻3)。 25 專利文獻l:實開平4-214738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平6-211240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02-255165號公報今后,在上面列舉的組裝式箱狀體領域中, 一般認為越來越要求功能 方面適合于各種各樣的物品運輸,同時,具有更簡單的構造即組裝和分解 30 不費事的構造。發(fā)明內(nèi)容因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可以使分解和組裝的作業(yè)簡單自 如地進行的箱狀體和與此相適應的新型板材連結構造。 5 首先,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組裝式箱狀體具有由正面看四邊形的板材形成四面的俯視矩形的框體部;和基體部,其具有該框體部的設置面,在該 設置面上設置有分別支承構成所述框體部的所述板材的導向件。而且,位 于所述框體部的角部的板材連結部為拆裝自如的卡合構造。該卡合構造的 結構為使連結的任一板材以所述板材連結部為軸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最 10好為5°以上,由此將兩片板材分離。另外,若分離時要求的最低傾斜角 度低于5。,則所述框體部容易過度分離,因此,對保持框體形態(tài)來說, 是不太優(yōu)選的。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組裝式箱狀體中,在將分解后的板材(例如 四片)層疊于所述基體部的設置面上的狀態(tài)下,設法能夠用可固定于該基 15 體部的規(guī)定蓋構件覆蓋。由于這種形態(tài)體積不大,故向物品存放現(xiàn)場返回 時的運輸效率(運輸時的空間利用率)優(yōu)良。本發(fā)明的組裝式箱狀體所使用的板材的材料、尺寸、厚度及構造等沒 有特別限定。另外,該組裝式箱狀體廣泛包含箱體和集裝箱等的概念,特 別是作為運輸物品時的集裝箱是有用的,將所述基體部作為鏟車用的托架 20 使用也是自由的。其次,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下面的板材連結構造。首先,該構造是將兩 片板材的端邊部拆裝自如地卡合連結的構造,包括沿一個板材的端邊部 設置的第一連結部;和沿另一個板材的端邊部設置的、可與所述第一連結 部卡合的第二連結部。而且,所述第一連結部具有前頭部和形成于距該前 25頭部的端部規(guī)定距離位置的凹條槽。另外,所述第二連結部具有可內(nèi)置所 述前頭部的空間和嵌入所述凹條槽的L形爪部。通過使連結的任一板材以 該連結部為軸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由此可使兩片板材分離。在此,所述的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可以與板材一體成形,也可以 使這些構造部與板材分體形成,再利用適當?shù)难b置分別安裝于板材的端邊 30 部。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裝式箱狀體及其板材連結構造,通過使板材傾斜規(guī)定 角度以上的簡單操作即可使各板材分解,同時,板材的連結操作也簡單, 進而在組裝時能可靠地維持其箱狀的形態(tài)。

圖1是對構成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組裝式箱狀體的框體部的一個實施方式 例從上方看時(俯視時的)的平面圖;圖2是圖1中X部分的放大圖(表示連結構造); 10 圖3是圖1中Y部分的放大圖(表示連結構造);圖4是表示采用與板材分體形成的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的實施方 式的圖;圖5是表示框體部的變形實施方式例的俯視平面圖; 圖6是表示用于設置框體部(1、 10)的基體部(2)的實施方式之一15 例的圖;圖7是在基體部(2)的導向件(22)的內(nèi)側僅設置一件板材(lld) 時該導向件(22)周邊的局部立體圖;圖8是采用俯視基體部(2)上設置框體部(10)的狀態(tài)時的平面圖, 將框體部(10)的分解工序用五個階段(a e)表示的圖; 20 圖9是將該分解工序用五個階段(a e)表示的立體圖;圖IO是用于對分解工序的(c)工序階段進行更加詳細說明的圖,是 圖8中符號Z表示的局部放大圖;圖11是表示所有分解工序完畢后,將分離后的四片板材(llc、 lld、 12a、 12b)在基體部(2)的設置面(2a)上層疊,從上方封閉蓋構件(3) 25以覆蓋設置面2a的狀態(tài)的圖;圖12是用于說明框體部(1)的分解工序初期階段的圖;圖13是用于說明構成框體部(1)的板材(lib)的滑動作業(yè)相關構 成的圖;圖14是用于按順序說明框體部(1)的分解工序階段的圖;30 符號說明101、 10 框體部2 基體部3 蓋構件 lla、 llb、 llc、 lid(寬度方向的)板材12a、 12b111、 121112、 1221111、 12111112、 12121121、 12211122、 1222 a 、后(長度方向的)板材 第一連結部 第二連結部(第一連結部的)前頭部 (第一連結部的)凹條槽 (可內(nèi)置前頭部1111的)空間 (第二連結部的)L形爪部 使板材傾斜的必要角度具體實施方式
15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代表性的實施方式之一例,不能由此狹隘解釋本發(fā) 明的范圍。首先,圖1是對構成本發(fā)明的組裝式箱狀體的框體部的一實施方式例 從上方看時(俯視時的)的平面圖。 20 該圖1中用符號1表示的俯視四邊形的框體部是作為構成箱狀體的四面?zhèn)缺诓堪l(fā)揮作用的部分,由共計四片板材lla、 llb、 12a、 12b所構成(參 照圖1)。另外,在該框體部1的內(nèi)側形成空間S (參照圖1),該空間S 設計為可容納目標物品的容積。本發(fā)明可利用的板材lla、 llb、 12a、 12b的尺寸、厚度、材質(zhì)及構造25 等,并無特別限定,只要根據(jù)需要適當設計即可。例如,其材料可廣泛利 用木制、金屬制、合成樹脂制等材料,其構造可廣泛利用具有內(nèi)實體構造、 發(fā)泡構造、多孔質(zhì)構造、中芯構造(肋構造)的結構等。另外,通過使瓦 楞板的中芯構造(未圖示)沿上下方向配置,可提高對來自框體部1的上 方的負荷的承受強度。30 框體部1的對置的一組板材lla、 lib分別具有設置有第一連結部111的端邊部和設置有與該第一連結部卡合的第二連結部112的相反側端邊部。另外,構成該框體部1的長度方向的板材12a,其兩端邊部設置有(與 上述第一連結部111同樣形狀的)第一連結部121,在另一件板材12b的 兩端邊部設置有(與上述第二連結部112同樣形狀的)第二連結部122 (參 5 照圖l)。在此,對圖1中用符號X表示的位于角部的連結部的構造,參照該部 分放大圖即圖2進行說明。該連結部X為將設置于板材lla的一端邊部的 第一連結部111和設置于板材12b的一端邊部的第二連結部122以卡合狀 態(tài)連結的構造。io 第一連結部111具有規(guī)定形狀的前頭部1111、形成于距該前頭部1111的端部lllla規(guī)定距離位置的外面部位的凹條槽1112。另一第二連結部122 具有可內(nèi)置上述前頭部1111的空間1221和具有嵌入上述凹條槽1112的前 端彎曲部1222a的L形爪部1222。圖2 (I)表示板材lla與12b正交、第一連結部111與第二連結部12215 卡合固定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圖2 (II)表示使具有第一連結部111的板材 Ua向空間S側(圖2箭頭A方向)傾斜角度a的狀態(tài)。在該傾斜狀態(tài)下, 第二連結部122的前端彎曲部1222a從第一連結部111的凹條槽1112中脫 離,解除卡合狀態(tài)(參照圖2 (II))。因此,當簡單地使板材lla向圖2 箭頭B方向滑動時,可將該板材lla從一板材12b分離。20 下面,對圖1中用符號Y表示的位于角部的連結部構造,參照該部分放大圖即圖3進行說明。該連結部Y為設置于板材12a的一端邊部的第一 連結部121和設置于板材lib的一端邊部的第二連結部112以卡合狀態(tài)連 結的構造。第一連結部121具有規(guī)定形狀的前頭部1211、形成于距該前頭部1211 25的端部1211a規(guī)定距離位置的外面部位的凹條槽1212。 一個第二連結部 112具有可內(nèi)置上述前頭部1211的空間1121和具有嵌入上述凹條槽1212 的前端彎曲部1222a的L形爪部1122。圖3(1)表示板材12a與llb正交、第一連結部121與第二連結部112 卡合固定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圖3 (II)表示使具有第二連結部112的板 30材lib向空間S側(圖3箭頭C方向)傾斜角度P的狀態(tài)。在該傾斜狀態(tài)下,第二連結部112的前端彎曲部1122a從第一連結部121的凹條槽1212 中脫離,解除卡合狀態(tài)。(參照圖3 (II))。因此,當使板材llb例如向圖 3箭頭D方向滑動時,可使該板材lib從一板材12a中簡單地分離。在此,就圖2所示的(板材lla的)傾斜角度a及圖3所示的(板材 5 llb的)傾斜角度P而言,當這些角度為5。以上、優(yōu)選6°以上時,可以 設法使第二連結部的前端彎曲部1222a (圖2)、 1122a(圖3)分別自凹條 槽1112、 1212中脫離,解除卡合狀態(tài)。另外,如果分離時要求的最低傾 斜角度a及P低于5。,則上述框體部l分離過度,形態(tài)容易解體,因此, 在保持框體形態(tài)這方面是不太理想的。io 第一連結部111、 121及第二連結部112、 122也可以與板材一體成形,但在板材性質(zhì)方面,該一體成形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圖4所示的實施 方式。在圖4所示的實施方式例中,將與板材分體形成的合成樹脂制及金 屬制等的連結件13、 14嵌入板材lla的端邊部lla,及板材12b的端邊部 12b,中,用螺栓等的固定件15固定。另外,連結件13、 14的固定方法可15適當選擇,并無特別限定。連結件13具有與上述的第一連結部111、 121同樣的形態(tài)結構,連結 件14具有與上述的第二連結部112、 122同樣的形態(tài)結構。因此,連結件 13、 14的卡合結構也是同樣的,故在此略去卡合結構的說明。下面,圖5是表示上述框體部1的變形形態(tài)之一例的俯視平面圖。就20 該圖5表示的框體部10共計四處角部中的板材連結構造而言,與上述框 體部1是同樣的(省略說明)。與上述框體部1的不同之處是,采用以規(guī) 定間隔在板材下端部附近設置有棒狀突起部113、 113的板材llc、和設置 有同樣的突起部114、 114的板材lld。另外,長度方向的板材12a、 12b 與框體部l是共通的。25 圖6是表示用于設置上述框體部1及框體部10的基體部實施方式之一例的圖。尤其是圖6中用符號2表示的基體部是為適合框體部10 (參照 圖5)而設計的。下面,就采用框體部IO的情況進行說明。該基體部2的上表面2a作為框體部10的設置面發(fā)揮作用。當相對于 該設置面2a以立起狀態(tài)設置框體部10時,該設置面2a作為箱狀體的底30面發(fā)揮作用。如果僅在設置面2a上載置框體部IO則不能進行定位,當施加外力時,難以保持框體部10的框體形態(tài)。因此,在本基體部2,按照從四方向包圍設置面2a的方式配置有縱截 面成L字形狀的規(guī)定長度的導向件21、 22、 23、 24 (參照圖6)。導向件 21 24均固定于設置面2a上。導向件21 24的固定裝置并無特別限定, 5另外,材料也包括木制、金屬制、合成樹脂制等,并無狹義限定。導向件21 24在各自的下端部(設置面2a側的端部)支承構成框體 部10的共計四個面的板材llc、 Ud、 12a、 12b,有助于框體形狀的維持。 另外,形成于基體部2側面的矩形孔25、 25,是將該基體部2作為板臺發(fā) 揮功能時使用的鏟車的鏟爪插入用孔。 io 在導向件21的立起板部21a上,以規(guī)定間隔形成有兩個孔211、 211。在與該導向件21對置的一側配置的導向件22的立起板部22a,也形成有 同樣的孔221、 221。在導向件21的孔211、 211中,插入形成于板材llc (參照圖5)下端部的突起部113、 113,在導向件22的孔221、 221中, 插入形成于板材lld (參照圖5)下端部的突起部U4、 114。 15 在此,圖7是在基體部2的導向件22內(nèi)側僅設置有板材lld時該導向件22周邊的局部立體圖。如該圖7所示,板材lld以立起狀態(tài)設置于 基體部2的設置面2a上。該板材lld的外面F的下端部作成與導向件22 的立起板部22a的內(nèi)側面相接的狀態(tài)(參照圖7)。因此,板材lld以防止 向外側方向錯位的狀態(tài)被支承。這種構成在相反側的導向件21和板材llc 20 (參照圖5)的關系中也是同樣的,并且,其他板材12a、 12b也是同樣的。 下面,圖8是根據(jù)俯視基體部2上設置有框體部10的狀態(tài)時的平面 圖,用五個階段(a e)表示框體部10的分解工序的圖。圖9是用五個 階段(a e)表示該分解工序的立體圖。另外,圖8和圖9的分解階段均 相對應。圖8的導向件21 24,為了視覺上的方便,均用假想線表示。下 25面,同時參照圖8、圖9,對分解工序依次進行說明。 (a)工序在該工序階段中,將位于長度方向的板材12b向上方側抽出(參照9 (a)的箭頭E)。另夕卜,板材12b與板材llc、 lld的連結部僅形成上述那 樣的卡合構造,所以,板材12b相對于板材llc、 lld上下滑動自如。 30 (b)工序在圖8、圖9 (b)中,表示板材12b從框體部10中抽出后的、俯視呈"-"字形的剩下的三片板材llc、 lld、 12a仍然連結立起的狀態(tài)。另 夕卜,在其一方向開口的形態(tài)下,可以從開口部26 (參照圖9)向空間S內(nèi) 進行物品的裝卸。5 在該(b)形態(tài)下,位于開口部26入口的板材llc、 lld的端邊部(與板材12b相連結的部分)均成為第一連結部111、 111,不存在相對于空間 S的突起障礙物。因此,可以順利地進行物品的裝卸作業(yè)。假如板材llc、 lld的上述端邊部是第二連結部112,由于該L字形爪部1122 (例如參照 圖7)向空間S突出,則可能成為物品裝卸作業(yè)的障礙。因此,在框體部io 10這種形態(tài)下,理想的是最先抽出的板材不是板材12a,而是符號12b的 板材。(c) 工序在該工序中,將位于寬度方向的板材lld向空間S側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 上(參照圖8、圖9中的箭頭G)。在該過程中,突起部114、 114從導向 15件22的孔221、 221中脫離。接著,進行將板材lld向上方抽出的動作, 同時從板材12a中分離。(d) 工序下面,將另一位于寬度方向的板材llc向空間S側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 (參照圖8、圖9中的箭頭H)。在該過程中,突起部113、 113 (參照圖5) 20從導向件21的孔2U、 211中脫離。接著,進行將板材lld向上方抽出的 動作,同時從板材12a中分離。(e) 工序在圖8、圖9 (e)中表示的是,板材12b、板材lld、板材llc從框體 部10中分離后,只有設置面2a上剩下的最后一片板材12a處于立起狀態(tài) 25 (分解工序完畢)。圖IO是用于對上述(c)工序進行更加詳細說明的圖,是用圖8的符 號Z表示的局部放大圖。在該圖10中,板材lld相對于板材12a向內(nèi)側 (空間S側)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例如5。以上),此時,從板材lld的外 面F突出的突起部114從鄰接的導向件22的立起板部22a的孔221中脫 30離。同時,板材lld的第二連結部121的前端彎曲部1122a從板材12a的第一連結部121的凹條槽1212中脫離。在成為該狀態(tài)時,板材lid可通過從板材12a簡單的抽出的作業(yè)分離。圖11中表示所有的分解工序完畢后,將分離后的四片板材llc、 lld、 12a、 12b在基體部2的設置面2a上層疊,從上方罩住蓋構件3以使設置 5面2a被覆蓋封閉的作業(yè)的情況。由此,板材llc、 lld、 12a、 12b在被蓋 構件3封閉的狀態(tài)下,再次被返送回物品存放現(xiàn)場。另外,構成蓋構件3的四方壁的各內(nèi)壁面,作成與形成于基體部2的 設置面2a上的導向件21 24的立起板部的外壁面接近并對置的配置關系 來封閉。另外,為防止蓋構件3的錯位,最好設置固定蓋構件3和基體部 io2的裝置例如帶固定裝置等(未圖示)。下面,圖12 圖14是表示采用框體部1 (參照圖1)時的分解工序之 一例的圖。在本分解工序中,首先,如圖12 (I)所示,將板材12a、 12b 提升至可超出導向件23、 24的立起板部的上端部的位置(參照箭頭K。 另外,不全部抽出)。 is 接著,如圖12 (II)所示,使板材lla、 llb向箭頭L、 L方向滑動,使框體部1變形成為俯視呈平行四邊形。此時,提升起的板材12a、 12b 成為分別超出導向件23、 24的狀態(tài)。圖13是表示適于板材lla、 lib的滑動的板材及導向件之間的構造的 圖。以板材llb為例,在支承該板材lib的導向件22的立起板部左右端 20部附近分別形成長孔22b、 22b,在一方的板材llb所對應的位置突出設置 了螺栓16、 16。螺栓16、 16在規(guī)定的滑動位置(參照圖13),可插入形成于上述長孔 22b、 22b的局部的大孔部22c、 22c,在沿其相反方向滑動時,螺栓16、 16向長孔22b、 22b的狹小孔部22d、 22d的位置滑動移動,螺栓16、 16 25的傘狀頭部161、 161成為限制器,從而成為不可抽出的狀態(tài)。下面,以上述構成為前提,根據(jù)圖14對基體部2上進行的框體部1 的分解工序進行說明。(a)工序。圖14 (a)的狀態(tài)與從上述圖12 (II)的狀態(tài)開始的狀態(tài) 相對應。SP,位于長度方向的板材12a、 12b已超過各自對應的導向件23、 3024,框體部l成為俯視平行四邊形。從該狀態(tài)開始,使板材llb向內(nèi)側方向(圖14的箭頭M方向)傾斜后分解。(b) 工序。接著,在圖14 (b)階段,使板材12a向外側方向(圖 14的箭頭N方向)傾斜后分解。(c) 工序。在該階段,接著前工序的板材12a動作,使該長度方向 5的板材12b向外側方向(圖14中箭頭0方向)傾斜后分解。(d) 工序。在該工序階段,只剩下板材11a在基體部2的設置面2a 上處于立起狀態(tài)。(e) 工序。該工序階段是分離后的所有板材lla、 llb、 12a、 12b在 基體部2上再度匯集起來的階段。io (f)工序。該工序階段是所有的板材lla、 llb、 12a、 12b在基體部2的設置面2a上層疊的階段。另外,接著該階段,與圖11同樣,使蓋構 件3從上方覆蓋,將層疊于設置面2a上的板材lla、 llb、 12a、 12b封閉 (參照圖11)。上面,參照圖1 圖14,根據(jù)實施方式例對本發(fā)明的構成進行了說明。 15在收容物品進行運輸時,由于使蓋構件3 (參照圖11)相對于基體部2上 的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框體部1及10處于覆蓋狀態(tài),從而以使空間S (參照圖 1等)在上方、四方、底面封閉的狀態(tài)進行。另外,此時要設法使框體部 1或10與蓋構件3能固定下來。舉一例來說,在任一板材(至少是對置的 一對板材)的外面規(guī)定位置設置固定件,在該固定件上嵌入并固定蓋構件 203的對應的位置設置的帶。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本發(fā)明可作為物品運輸或保管所適用的箱體及集裝箱利用。尤其是可 作為在物品存放現(xiàn)場和物品運輸目的地之間往來使用的所謂的周轉箱加 以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組裝式箱狀體,其特征在于,具有由正面看四邊形的板材形成四面的俯視矩形的框體部;和基體部,其具有所述框體部的設置面,在該設置面上設置有分別支承構成所述框體部的所述板材的導向件,位于所述框體部的角部的板材連結部為拆裝自如的卡合構造,該卡合構造的結構為使連結的任一板材以所述板材連結部為軸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由此將兩片板材分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箱狀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規(guī)定角度為5。以上。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箱狀體,其特征在于, 分解后的板材以層疊于所述基體部的設置面上的狀態(tài),由可在所述基15體部上固定的蓋構件封閉。
4. 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組裝式箱狀體,其特征在于,該組裝式箱狀體是運輸物品用的集裝箱或箱體。
5. —種板材連結構造,是將兩片板材的端邊部拆裝自如地卡合連結的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20 沿一個板材的端邊部設置的第一連結部;和沿另一個板材的端邊部設置的、可與所述第一連結部卡合的第二連結部,所述第一連結部具有前頭部和形成于距該前頭部的端部規(guī)定距離位 置的凹條槽,所述第二連結部具有可內(nèi)置所述前頭部的空間和嵌入所述凹 25 條槽的L形爪部,通過使任一板材以連結部為軸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可使兩片板材分離。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板材連結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結部和所述第二連結部與板材分體形成,分別安裝在板材的端邊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簡單自如地進行分解和組裝的作業(yè)的箱狀體及與其相適應的新型板狀連結構造。箱狀體具有由正面看四邊形的板材(11a)等形成四面的俯視矩形的框體部(1)(或10)、和基體部(2),該基體部(2)具有上述框體部(1)的設置面(2a),在該設置面(2a)上設置有分別支承構成所述框體部(1)的所述板材的導向件(21)等。位于所述框體部(1)的角部的第一連結部(111)和第二連結部(122)(或第一連結部(121)和第二連結部(112))為拆裝自如的卡合構造。該卡合構造使連結著的任一板材以所述板材連結部為軸傾斜規(guī)定角度以上,由此形成兩片板材分離的結構。
文檔編號B65D19/06GK101267992SQ20068003450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9月21日
發(fā)明者中山和久, 中山文夫, 石井真治 申請人:中山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