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兩個螺旋槳彼此以相反方向旋轉并產生推進力的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及具備該推進器的船舶。
背景技術:
通常船舶推進器具備一個螺旋狀的螺旋槳。但是,具備一個螺旋槳的推進器由于無法將基于螺旋槳旋轉的水流的旋轉能量用作推進力,因此能量損耗較大。
雙重逆轉推進器(CRP;Counter Rotating Propeller)能夠將這種損耗的旋轉能量回收成為推進力。雙重逆轉推進器是通過設置在同一軸線上的兩個螺旋槳彼此以相反方向旋轉來產生推進力。后螺旋槳逆向旋轉時將經過前螺旋槳的流體的旋轉能量回收成為推進力。因此,與具備單個螺旋槳的推進器相比,能夠發(fā)揮較高的推進性能。
但是,雙重逆轉推進器由于包括實現(xiàn)兩個螺旋槳的相反旋轉的逆轉旋轉裝置和管軸等,因此在制造、設置及維護上相對較難。
美國公開專利公報US2011/0033296號(2011.02.10公開)和日本公開專利公報昭62-279189號(1987.12.04公開)中公開了前述的雙重逆轉推進器例子。美國公開專利公報US2011/0033296號中提示了具有設置在船體內的行星齒輪式逆轉旋轉裝置和管軸的雙重逆轉推進器,日本公開專利公報昭62-279189號中提示了將行星齒輪式逆轉旋轉裝置設置在船尾側的雙重逆轉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及具備該推進器的船舶,其比現(xiàn)有的傳動系統(tǒng)簡單且能夠實現(xiàn)兩個螺旋槳的穩(wěn)定的相互逆轉,并且容易制造、設置及維護。
并且,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及具備該推進器的船舶,其具備能夠在相互逆轉的前螺旋槳和后螺旋槳之間確保密封性能的可靠性的密封裝置。
并且,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及具備該推進器的船舶,其在設置在齒輪箱前方的前固定部件的分離槽上緊固螺栓,通過該螺栓前進的同時向齒輪箱提供的力,有效地從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分離齒輪箱。
(二)技術方案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形態(tài),可提供一種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其包括:旋轉軸,固定有后螺旋槳;前螺旋槳,可旋轉地支承在所述后螺旋槳前方的所述旋轉軸上;以及逆轉旋轉裝置,具備齒輪箱,且安裝在形成于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中,所述齒輪箱內置有多個齒輪,所述多個齒輪貫通所述旋轉軸,將使所述旋轉軸逆轉并傳遞給所述前螺旋槳,其中,所述旋轉軸包括:計量孔,為了安裝在所述設置空間的所述逆轉旋轉裝置的定心而貫通所述旋轉軸的中央;獨立的潤滑流路,與所述計量孔區(qū)分。
并且,所述逆轉旋轉裝置包括:第一連接部件,與設置在所述旋轉軸上的驅動凸緣連接,以便將所述旋轉軸的旋轉力傳遞給所述多個齒輪;第二連接部件,與所述前螺旋槳的輪轂連接,以便將所述多個齒輪的輸出傳遞給所述前螺旋槳。
并且,所述多個齒輪包括:驅動錐齒輪,與所述第一連接部件連接;被動錐齒輪,可旋轉地支承所述旋轉軸周圍,與所述第二連接部件連接;以及一個以上的逆轉錐齒輪,將使所述驅動錐齒輪逆轉,并傳遞給所述被動錐齒輪。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可提供一種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其包括:后螺旋槳,固定在旋轉軸上;前螺旋槳,可旋轉地支承在所述后螺旋槳前方的所述旋轉軸上;以及逆轉旋轉裝置,將使所述旋轉軸逆轉并傳遞給所述前螺旋槳,其中,所述逆轉旋轉裝置包括齒輪箱,所述齒輪箱以內置有實現(xiàn)所述前螺旋槳的反轉的多個齒輪的狀態(tài)容納于形成在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中,所述齒輪箱的前方設置有固定凸緣,所述固定凸緣上形成具有貫通形狀的分離槽,其通過螺栓緊固對所述齒輪箱施加力,并從所述設置空間分離所述齒輪箱。
并且,所述分離槽可沿著緊貼在所述齒輪箱的所述固定凸緣的周邊部設置有多個。
并且,所述用于船舶的推進器還包括與所述分離槽結合,緊固用于將所述齒輪箱的前方固定在所述船體尾部的固定螺栓的結合部件。
并且,在所述固定螺栓和所述結合部件從所述分離槽解除緊固的狀態(tài)下,所述齒輪箱可通過緊固在所述分離槽的所述螺栓向所述齒輪箱施加的力從所述設置空間分離。
并且,緊貼在所述齒輪箱的所述固定凸緣的周邊部包括:緊固槽,其緊固有固定螺栓,以便將所述前方蓋固定到所述船體尾部;所述分離槽,與所述緊固槽交替配置。
并且,在所述固定螺栓從所述分離槽解除緊固的狀態(tài)下,所述齒輪箱可通過緊固在所述分離槽的所述螺栓向所述前方蓋施加的力從所述設置空間分離。
并且,所述固定凸緣可結合或一體設置在所述船體尾部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可提供一種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其包括:后螺旋槳,固定在旋轉軸上;前螺旋槳,可旋轉地支承在所述后螺旋槳前方的所述旋轉軸上;逆轉旋轉裝置,具備將使所述旋轉軸逆轉并傳遞給所述前螺旋槳的多個齒輪,容納于設置在船體的尾部的設置空間;以及
密封裝置,密封所述前螺旋槳的輪轂與所述后螺旋槳的輪轂之間,其中,所述密封裝置包括:加壓環(huán)部件,與所述輪轂中的任意一個結合,提供向所述輪轂中的另一個輪轂加壓的力;支承環(huán)部件,與所述另一個輪轂結合,與所述加壓環(huán)部件滑動面接觸。
并且,所述加壓環(huán)部件包括:固定環(huán),與所述任意一個輪轂結合;移動環(huán),與所述固定環(huán)隔開配置,具有與所述支承環(huán)部件面接觸的加壓部;彈性部,結合在所述固定環(huán)與所述移動環(huán)之間,提供所述移動環(huán)用于向所述支承環(huán)部件加壓的加壓力。
并且,所述加壓部與所述移動環(huán)可分離地結合。
并且,所述加壓部與所述支承環(huán)部件面接觸的滑動面可與所述旋轉軸正交。
并且,所述彈性部包括:一對固定部,兩端分別結合在所述固定環(huán)和所述移動環(huán)的外表面;圓弧部,與所述一對固定部連接,以便提供所述加壓力。
并且,還包括密封所述移動環(huán)和所述加壓部之間的封閉部。
(三)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可在船體的外部制作并組裝逆轉旋轉裝置的狀態(tài)下,將逆轉旋轉裝置的齒輪箱裝入形成在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后,能夠通過形成在旋轉軸的計量孔對逆轉旋轉裝置進行定心,因此容易完成其制作與設置。
并且,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在發(fā)生故障時能夠從船體分離逆轉旋轉裝置的齒輪箱,因此能夠容易地執(zhí)行維護。
并且,本實施例的推進器是利用多個錐齒輪實現(xiàn)前螺旋槳的逆轉的方式,因此與通常的行星齒輪式逆轉旋轉裝置相比,能夠減少其體積,能夠簡化傳動系統(tǒng)的構成。并且由于能夠減少逆轉旋轉裝置的體積,因此能夠將逆轉旋轉裝置設置在船體尾部。
并且,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中將逆轉旋轉裝置設置在船體尾部側,可以不考慮現(xiàn)有的中空軸,因此與現(xiàn)有設備相比,能夠簡化傳動系統(tǒng),并且能夠減少需要潤滑的區(qū)域,能夠最小化潤滑帶來的諸多問題。
并且,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密封裝置能夠允許因不均勻的荷載導致前螺旋槳或后螺旋槳的半徑方向的移動變位,能夠提高密封性能的可靠性。
并且,設置在齒輪箱前方的前固定部件的分離槽上緊固螺栓,能夠通過該螺栓前進的同時對齒輪箱施加的力,有效地從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分離齒輪箱。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適用于船舶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逆轉旋轉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表示支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前螺旋槳的軸承的安裝結構的詳細剖視圖。
圖6作為表示支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前螺旋槳的軸承的安裝結構的詳細剖視圖,圖示了第一徑向軸承分離的狀態(tài)。
圖7作為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逆轉旋轉裝置的安裝例子的剖面圖,并示出逆轉旋轉裝置的分離狀態(tài)。
圖8是表示利用軸校直測量裝置校直與所述圖7的逆轉旋轉裝置內的齒輪箱中組裝的旋轉軸的中心和與驅動源連接的主驅動軸的中心的方法的剖視圖。
圖9示出所述圖8的軸校直測量裝置。
圖10示出圖9的軸校直測量裝置所含的光檢測部的設置形態(tài)和旋轉軸的后端被密封塞閉合的狀態(tài)。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推進器的逆轉旋轉裝置安裝在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第一密封裝置的剖視圖。
圖1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第一密封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1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推進器的第二密封裝置的剖視圖。
圖15是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剖視圖。
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前螺旋槳和后螺旋槳之間設置的密封裝置的剖視圖。
圖17示出用于向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前螺旋槳和后螺旋槳之間設置的密封裝置供給潤滑油的結構。
圖18示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推進器的后螺旋槳輪轂上形成的連接流路的連接結構。
圖19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主軸長度變化導致的流路連接位置變化。
圖20是表示圖8的逆轉旋轉裝置所含的齒輪箱前方設置的前固定部件上形成分離槽的剖視圖。
圖21是表示圖20的前固定部件以固定凸緣方式設置的剖視圖。
圖22是表示在圖21的固定凸緣上形成分離槽的剖視圖。
圖23是表示齒輪箱通過圖22的固定凸緣的分離槽上緊固的定位螺栓從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分離的裝置的剖視圖。
圖24是表示圖22的固定凸緣的另一例子的剖視圖。
圖25是表示與緊固槽兼容使用的分離槽上結合有結合部件的圖21的固定凸緣的另一例子的剖視圖。
圖26是表示齒輪箱通過緊固在圖25的固定凸緣的分離槽的定位螺栓從船體尾部的設置空間分離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用于船舶的推進器具備在船體1的后方以與軸線一致的方式配置的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并且為了實現(xiàn)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彼此反向旋轉,具備設置在船體1的尾部3的逆轉旋轉裝置30。即、是一種兩個螺旋槳10、20相反旋轉的同時產生推進力的雙重逆轉推進器。
在此,船體1的尾部3是指為了前螺旋槳10、后螺旋槳20以及逆轉旋轉裝置30的設置而從船體1朝向后方流線形突出的部分,是指尾軸轂(Stern boss)。船體尾部3是通過鑄造(casting)制作后能夠通過焊接固定在船體1上。并且,具備前后貫通的設置空間,以便容納后述的逆轉旋轉裝置30的齒輪箱40。設置空間4的內表面可通過鏜削(boring)加工成圓柱形,以便與齒輪箱4的外形對應。
如圖2和圖3所示,逆轉旋轉裝置30包括:齒輪箱40,容納在船體1的尾部3的設置空間中;旋轉軸5,以貫通齒輪箱40的大致中心部分的狀態(tài)可旋轉地支承在齒輪箱40。
如圖2至圖4所示,逆轉旋轉裝置30具備:驅動錐齒輪31,與旋轉軸一同旋轉地設置在齒輪箱40內;被動錐齒輪32,以與驅動錐齒輪31對置的狀態(tài)可旋轉地支承在齒輪箱40內部的旋轉軸5上;多個逆轉錐齒輪33,將使驅動錐齒輪31逆轉并傳遞給被動錐齒輪32。并且,可以包括:圓柱形第一連接部件35,連接旋轉軸5和驅動錐齒輪31;圓柱形第二連接部件36,連接被動錐齒輪32和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
旋轉軸5可連接成向齒輪箱40的前方突出的前端能夠與船體1內部的主驅動軸6分離和結合。并且,如圖1所示,主驅動軸6與設置在船體1內部的驅動源8(柴油發(fā)動機、馬達、渦輪機等)連接,由此旋轉軸5能夠與主驅動軸6一同旋轉。
沿齒輪箱40的后方延伸的旋轉軸5上固定有后螺旋槳20,前螺旋槳10可旋轉地支承在后螺旋槳20與齒輪箱4之間的外表面。后面將對前螺旋槳10進行更詳細的說明,通過與逆轉旋轉裝置30連接,旋轉軸5旋轉時能夠與后螺旋槳20相反的方向旋轉。
主驅動軸6和旋轉軸5能夠通過圓柱形的聯(lián)軸器(Coupling)裝置以齒條(spline)軸連接的方式能夠分離和結合地連接。在此,雖然作為一例示出花鍵軸聯(lián)接方式,但主驅動軸6與旋轉軸5的連接方式并不限于此??梢赃x擇性地采用法蘭盤聯(lián)軸節(jié)方式、摩擦離合方式、磁力離合方式等。
如圖2和圖3所示,后螺旋槳20固定在旋轉軸5的尾部,以便與旋轉軸5一同旋轉。后螺旋槳20包括固定在旋轉軸5的輪轂21和設置在輪轂21的外表面的多個葉輪22。后螺旋槳20的輪轂21可以以中心部的軸結合孔23壓入旋轉軸5的外表面的方式固定。旋轉軸5的后端部緊固固定帽24,由此后螺旋槳20能夠更牢固地固定在旋轉軸5上。
為了這樣的結合,旋轉軸5的尾部5a可設置成沿著后方外徑逐漸縮小的錐形外表面,輪轂21的軸結合孔23可構成為與旋轉軸5的外表面對應的錐形內表面。圖2中附圖標記25是以覆蓋后螺旋槳20的輪轂21的后端和固定帽24的方式安裝在輪轂21的螺旋槳蓋。
前螺旋槳10能夠旋轉地設置在后螺旋槳20和逆轉旋轉裝置30之間的旋轉軸5的外表面。前螺旋槳10具備能可轉地支承在旋轉軸5的外表面的輪轂11,和設置在輪轂11的外表面的多個葉輪12。這樣的前螺旋槳10可在設置后螺旋槳20之前設置在旋轉軸5的外表面上。并且,由于與后螺旋槳20反向旋轉,因此葉輪角與后螺旋槳20的葉輪角相反。
如圖2和圖5所示,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可通過第一推力軸承13、第二推力軸承14、第一徑向軸承15能夠旋轉地支承在旋轉軸5的外表面。第一推力軸承13、第二推力軸承14可設置在輪轂11的前方側內表面與旋轉軸5的外表面之間,第一徑向軸承15可設置在輪轂11的后方內表面與旋轉軸5的外表面之間。
第一徑向軸承15能夠承受向旋轉軸5的半徑方向作用的前螺旋槳10的徑向負重,第一推力軸承13、第二推力軸承14能夠承受分別向前后軸方向作用的推力負重。具體而言,第二推力軸承14能夠承受船舶前進時從前螺旋槳10向船頭方向作用的推力負重,第一推力軸承13能夠承受船舶后退時從前螺旋槳10向船尾方向作用的推力負重。
如圖5所示,第一推力軸承13的內輪和第二推力軸承14的內輪以壓入旋轉軸5的外表面的狀態(tài)相互鄰接地配置,由此能夠不被軸向擠壓地支承。第一推力軸承13的外輪支承在與輪轂11結合的第二連接部件36上安裝的固定環(huán)39上,由此也能夠不被軸向擠壓地支承。
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與旋轉軸5之間分別設置有圓柱形的第一支承環(huán)17a和第二支承環(huán)17b,由此能夠防止第二推力軸承14被軸向擠壓。第一支承環(huán)17a設置在第二推力軸承14的外輪與第一徑向軸承15的外輪之間,能夠相互支承這些軸承,第二支承環(huán)17b設置在第二推力軸承14的內輪與第一徑向軸承15的內輪之間,能夠相互支承這些軸。并且,在第一徑向軸承15的外輪與后述的第一密封蓋71之間的輪轂11的內表面設置間距調節(jié)環(huán)18,由此能夠使第一徑向軸承15的外輪不被軸向擠壓。在這里,為了更穩(wěn)定地支承第一徑向軸承15的外輪,示出設置間距調節(jié)環(huán)18的情況,但在第一徑向軸承15的外輪壓入輪轂11的內表面的情況下,即使不設置間距調節(jié)環(huán)18,也可以進行第一徑向軸承15外輪的固定,因此可以根據(jù)設計選擇性地采用間距調節(jié)環(huán)18。
如圖5所示,第一徑向軸承15的內輪通過在與旋轉軸5外表面之間安裝圓柱形的楔形部件16,能夠不被軸向擠壓地固定。楔形部件16上具備向后方外徑逐漸縮小的錐形外表面和其后方側外表面上形成的螺紋,內表面能夠壓入固定在旋轉軸5的外表面。并且,這樣的楔形部件16的后方螺紋上緊固鎖緊螺母16a,由此能夠固定第一徑向軸承15的內輪。由此,第一徑向軸承15能夠牢固地固定在旋轉軸5的外表面與輪轂11的內表面之間。楔形部件16和鎖緊螺母16a上可以緊固防止松動的固定鋼夾16b。
設置前螺旋槳10時,首先,可以在旋轉軸5的外表面依次設置第一推力軸承13、第二推力軸承14、第一支承環(huán)17a、第二支承環(huán)17b以及楔形部件16。之后,如圖6所示,在旋轉軸5的外側結合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能夠使輪轂11的內表面與第一推力軸承13、第二推力軸承14的外輪結合。接著,將第一徑向軸承15推入楔形部件16的外表面與輪轂11的內表面之間來設置后,將鎖緊螺母16a緊固到楔形部件16,由此能夠固定第一徑向軸承15的內輪。在設置第一徑向軸承15之后設置間距調節(jié)環(huán)18,能夠安裝第一密封蓋71。
若這樣利用楔形部件16來固定第一徑向軸承15,則即使在第一支承環(huán)17a、第二支承環(huán)17b等部件出現(xiàn)制造誤差,導致第一徑向軸承15的設置位置改變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調整楔形部件16和第一徑向軸承15的安裝位置來校正結合誤差。即,在將楔形部件16和第一徑向軸承15緊貼到第一支承環(huán)17a和第二支承環(huán)17b側的狀態(tài)下,能夠固定第一徑向軸承15,因此能夠最小化部件之間的結合誤差。間距調節(jié)環(huán)18在安裝第一徑向軸承15的狀態(tài)下測定第一徑向軸承15外輪與第一密封蓋71之間的距離,能夠符合該距離地制造后安裝。
為了后續(xù)的故障維修,從旋轉軸5分離前螺旋槳10時,相反地分離第一密封蓋71和間距調節(jié)環(huán)18,松開緊固在楔形部件16的鎖緊螺母16a,以能夠分離第一徑向軸承15之后,能夠從后方拉出前螺旋槳10來進行分離。分離前螺旋槳10后露出第一推力軸承13、第二推力軸承14、楔形部件16、第一支承環(huán)17a及第二支承環(huán)17b,因此這些部件也能夠容易地從旋轉軸5分離。
如圖2和圖4所示,逆轉旋轉裝置30的齒輪箱40可以包括:主體部41,其內部容納驅動錐齒輪31、被動錐齒輪32、多個逆轉錐齒輪33,并且兩端開放的圓柱形;前方蓋42,以封閉主體部41的前方側開口的方式與主體部41結合;以及后方蓋43,與主體部41結合,以封閉主體部41后側的開口。
前方蓋42能夠可旋轉地支承貫通其中心部的第一連接部件35,后方蓋43也可以能夠旋轉地支承貫通其中心部的第二連接部件36。為此,第一連接部件35外表面與前方蓋42之間可以設置前方軸承44,第二連接部件35外表面與后方蓋43之間可以設置后方外側軸承45。
后外側軸承45沿旋轉軸5的長度方向連續(xù)設置多個,由此能夠使第二連接部件36以穩(wěn)定支承的狀態(tài)下旋轉。為了第二連接部件36的可旋轉的支承,第二連接部件36內表面與旋轉軸5之間設置后內側軸承46,第一連接部件35與旋轉軸5外表面之間可以設置圓柱形的套筒軸承47。并且后內側軸承46內輪與套筒軸承47之間的旋轉軸5外表面上可以設置用于支承這些部件的圓柱形的隔離環(huán)49。
前方軸承44、后方外側軸承45及后方內側軸承46均可以由徑向軸承構成。這些軸承44、45、46支承作用于旋轉軸5、第一連接部件35及第二連接部件36的徑向負重的同時,能夠實現(xiàn)這些部件的穩(wěn)定的旋轉。
驅動錐齒輪31通過緊固多個緊固螺栓31a與第一連接部件35連接,以便與第一連接部件35一同旋轉。被動錐齒輪32也通過緊固多個緊固螺栓32a與第二連接部件36連接。被動錐齒輪32的內徑部分可以與旋轉軸5隔開,以免旋轉時與旋轉走5發(fā)生干擾。
多個逆轉錐齒輪33分別以嚙合狀態(tài)設置在驅動錐齒輪31與被動錐齒輪32之間。支承承各逆轉錐齒輪33的軸34在與旋轉軸5交叉的方向(旋轉軸的半徑方向)上配置,可以以旋轉軸5為中心放射狀配置有多個。并且,為了軸34的平穩(wěn)圓滑的旋轉,可在各逆轉錐齒輪33的軸34兩端分別設置軸承34a、34b。
為了設置逆轉錐齒輪33,可以在齒輪箱40內部設置內框50,內框50以裝入齒輪箱40內的狀態(tài)緊固多個固定部件51,由此能夠固定在主體部41內。
如圖4所示,內框50可以設置成其中心部形成旋轉軸5貫通的貫通孔52,可設置成其寬幅W(旋轉軸長度方向的寬幅)小于逆轉錐齒輪33的最大外徑的圓柱形狀或者多邊柱形狀。內框50可旋轉地容納各逆轉錐齒輪33,并且具備兩側開放的多個齒輪設置部53,以便逆轉錐齒輪33能夠與驅動錐齒輪31、被動錐齒輪32嚙合。并且,具備能夠分別支承設置在逆轉錐齒輪33的軸34兩端的軸承34a、34b的第一軸支承部54和第二軸支承部55。這種構成可以分別以貫通孔52為中心放射狀配置,以便能夠設置多個逆轉錐齒輪33。
如圖4所示,為了逆轉錐齒輪34的安裝,第一軸支承部54和第二軸支承部55可以以向內框50的一側方向開放的方式設置。并且,這里可以設置有覆蓋軸承34a、34b來固定的第一緊固部件54a和第二緊固部件55a。由此,將各逆轉錐齒輪33設置在內框50時,在組裝逆轉錐齒輪33、逆轉錐齒輪的軸34以及軸承34a、34b的狀態(tài)下,以將該組裝體沿內框50的一側側面方向裝入齒輪設置部53的方式設置后,能夠緊固第一緊固部件54a、第二緊固部件55a來進行固定。在這里,僅示出將逆轉錐齒輪33安裝到內框50的方法的一個例子,不限定逆轉錐齒輪33的安裝方式。改變內框50的形狀的情況下將逆轉錐齒輪33安裝到內框50的方式也會改變。
安裝有逆轉錐齒輪33的內框50在組裝逆轉旋轉裝置30的過程中,在設置驅動錐齒輪31、被動錐齒輪32、前方蓋42以及后方蓋43之前,將其裝入齒輪箱40的主體部41之后,能夠通過緊固多個固定部件51來固定到主體部41內。
如圖4和圖7所示,多個固定部件51可設置成圓柱形的銷狀。這些固定部件51設置成從主體部41的外側貫通主體部41裝入主體部41,由此其內側端部能夠以固定狀態(tài)支承內框50。固定部件51的內側端部通過裝入內框50周圍的固定槽56而與內框50結合。固定部件51的外側端部能夠通過固定螺絲的緊固來固定到主體部41。
根據(jù)這種齒輪箱40,將包括內框50的逆轉錐齒輪組裝體安裝到主體部41之后,通過主體部41兩側的開口,能夠設置驅動錐齒輪31和被動錐齒輪32,接著,能夠設置前方蓋42、后方蓋43、第一連接部件35、第二連接部件36等部件。由此能夠容易組裝逆轉旋轉裝置30,并且能夠容易地執(zhí)行后續(xù)的故障修理。
本實施例中示出逆轉旋轉裝置30中設置多個逆轉錐齒輪33的情況,但只要逆轉錐齒輪33能夠將驅動錐齒輪31的旋轉逆轉并傳遞給被動錐齒輪32即可,因此無需設置多個。驅動負荷不大的小型船舶中能夠通過一個逆轉錐齒輪實現(xiàn)其功能。
并且,如圖2和圖7所示,逆轉旋轉裝置30具備可分離地連接旋轉軸5和第一連接部件35的動力連接裝置60。動力連接裝置60可包括:驅動凸緣61,設置在齒輪箱40前方的驅動軸5上;被動凸緣62,以與驅動凸緣61對置的方式設置在第一連接部件35;摩擦部件63,設置在驅動凸緣61與從動凸緣62之間;以及多個連接螺栓64,以貫通這些部件的方式緊固。驅動凸緣61可以與旋轉軸5一體設置或者可以分開制作后通過焊接等固定到旋轉軸5。從動凸緣62可以與第一連接部件35一體設置。摩擦部件63可以為多個分割為半圓形的方式,以便松開連接螺栓64之后,能夠向半徑方向外側分離。
根據(jù)需要,動力連接裝置60通過解開多個連接螺栓64來分離摩擦部件63,由此能夠切斷驅動凸緣61與從動凸緣62的動力連接。例如,船舶運行期間逆轉旋轉裝置30發(fā)生故障的情況下,能夠從旋轉軸5切斷向第一連接部件35側的動力傳遞。這種情況下,能夠僅通過后螺旋槳20的運行來駕駛船舶。
第二連接部件36的后端具備與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連接的連接凸緣37。連接凸緣37可以與第二連接部件36一體設置,也可以通過多個固定螺栓37a的緊固來固定到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的前表面。由此,被動錐齒輪32的旋轉能夠通過第二連接部件36傳遞到前螺旋槳10。
第二連接部件36與旋轉軸5的外表面之間可以設置支承后方內側軸承46的圓柱形的第三支承環(huán)38a和第四支承環(huán)38b。第三支承環(huán)38a設置在后內側軸承46的內輪與第一推力軸承13的內輪之間來維持它們之間的間距。第四支承環(huán)38b可以設置在第二連接部件36的內表面,以便支承后方內側軸承46的外輪。并且,為了防止第四支承環(huán)38b的脫離,第二連接部件36的后端上可以安裝固定環(huán)39。如圖2和圖5所示,固定環(huán)39可以支承第一推力軸承13的外輪。
這種逆轉旋轉裝置30在旋轉軸5旋轉時,第一連接部件35旋轉,與第一連接部件35連接的驅動錐齒輪31旋轉。驅動錐齒輪31的旋轉通過多個逆轉錐齒輪33逆轉后傳遞給被動錐齒輪32,因此被動錐齒輪32與驅動錐齒輪31反向旋轉。并且,被動錐齒輪32的旋轉通過第二連接部件36傳遞給前螺旋槳10。由此,能夠實現(xiàn)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的相反旋轉。
這樣,本實施例的逆轉旋轉裝置30通過多個錐齒輪31、32、33來實現(xiàn)兩個螺旋槳10、20的相互反轉,因此與現(xiàn)有行星齒輪式逆轉旋轉裝置相比,能夠減少體積。由此能夠最小化設置在船體尾部3的齒輪箱40的體積。
通常的行星齒輪式逆轉旋轉裝置為包括設置在旋轉軸的太陽齒輪,設置在太陽齒輪外側的行星齒輪,以及設置在行星齒輪外側的圓柱形內齒輪的方式,因此其體積相對較大。并且,行星齒輪式逆轉旋轉裝置中由于配置在最外側的內齒輪需要旋轉,因此考慮其外側的外殼,體積不得不非常大。由此,現(xiàn)實上很難將其如本實施例的情況那樣設置在船體的尾部。即使設置在船體尾部,也導致船體尾部變大。
并且,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推進器具備:第一密封裝置90,密封船體尾部3與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之間,防止海水(或者淡水)或異物進入;第二密封裝置110,以相同目的來密封前螺旋槳10與后螺旋槳20的輪轂21之間。
如圖12所示,第一密封裝置90可包括:圓柱形第一襯套91,設置在固定于前螺旋槳輪轂11前表面的第二連接部件36的連接凸緣37上;第一密封部件92,以接觸第一襯套91的外表面的方式覆蓋第一襯套91,并且其一端固定在后方蓋43上。
第一密封部件92具備:多個盤根93a、93b、93c,與第一襯套91對置的內表面相互隔開設置而與第一襯套91的外表面鄰接;流路95,向這些盤根93a、93b、93c之間的槽供給用于密封的流體。第一密封部件92的流路95可以與通過齒輪箱40的前方蓋42和后方蓋43的潤滑油供給流路96連接,以便能夠供給具有規(guī)定壓力的潤滑油(參照圖2)。具有壓力的潤滑油供給到各盤根93a、93b、93c之間的槽,向第一襯套91側對各盤根93a、93b、93c進行加壓緊貼,由此能夠防止海水或異物的進入。
如圖13所示,第一襯套91可由兩側分割為半圓形的第一部件91a和第二部件91b構成。并且,第一部件91a和第二部件91b的相互分割的部分91c上可設置盤根91d,以便在它們相互結合時實現(xiàn)密封。并且,第一部件91a的被分割的部分自由端側設置有從一側向相反側突出的第一結合部91e,其相反側的第二部件91b上設置有對應結合的第二結合部91f,在這里,通過固定螺栓91g的固定,兩側能夠相互牢固地結合。固定在連接凸緣37的凸緣部91h上緊固多個固定螺栓91i,由此能夠牢固地固定在輪轂11上。這里示出為了容易設置第一襯套91而將第一襯套91兩側分割的情況,但第一襯套91不限于此,也可以為第一部件91a和第二部件91b一體連接的圓柱形。
第一密封部件92也可以為從第一襯套91的外側沿旋轉軸5的長度方向層疊半圓形制造的多個環(huán)92a、92b、92c來固定的方式。多個環(huán)92a、92b、92c可通過螺栓緊固或焊接來相互結合。
如圖14所示,第二密封部件110可包括:圓柱形第二襯套111,設置在后螺旋槳輪轂21的前表面;第二密封部件112,以鄰接第二襯套111的外表面的方式覆蓋第二襯套111,其一端固定在前螺旋槳輪轂11的后端。第二密封部件112同樣與第一密封部件92相同地具備設置在內表面的多個盤根113a、113b、113c,以及向這些盤根之間的槽供給流體的流路115。
第二密封部件112的流路115可以與設置在從旋轉軸5的中心部偏離的位置上的潤滑流路120連通。為此,在旋轉軸5上可以形成連接潤滑流路120和第二襯套111的內側空間122的半徑方向的第一連接流路121,在前螺旋槳輪轂11上可以形成連通第二襯套111的內側空間122和第二密封部件112的流路的第二連接流路123。由此,從潤滑流路120向第二密封部件122側供給的潤滑油能夠對盤根113a、113b、113c進行加壓,由此能夠實現(xiàn)密封。
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在設置空間4設置齒輪箱40的情況下,為了齒輪箱40的定心調整,旋轉軸5的中心部上設置有沿旋轉軸5的軸向貫通的計量孔100。對于基于計量孔100的齒輪箱40的定位作業(yè)進行后述。
第二襯套111和第二密封部件112也可以為如第一密封部件90的第一襯套91和第一密封部件92那樣,通過分別制作成半圓形,在后螺旋槳20的設置后結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中示出潤滑流路120配置在從旋轉軸5的中心部偏離的位置上的一個獨立的流路,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從旋轉軸5的中心部周圍以放射狀配置多個。并且,潤滑流路120執(zhí)行接收從設置在船體1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裝置(未圖示)供給的潤滑油的潤滑油供給流路的功能,或者執(zhí)行進行旋轉軸5周圍的潤滑或者流入密封裝置后重新回收到潤滑油供給裝置(未圖示)的潤滑油回收流路的功能是理所當然的。
如圖2和圖5所示,為了密封旋轉軸5的外表面與輪轂11的內表面之間的縫隙,前螺旋槳10包括安裝在輪轂11的后端側的環(huán)狀的第一密封蓋71。第一密封蓋71在與旋轉軸5的外表面接觸的內周面具備提高附著力的密封部件71a。這樣的第一密封蓋71即使因第二密封裝置110的故障導致海水進入第二襯套111的內側空間122,也能夠防止該海水流入齒輪箱40側。即,第一密封蓋71實現(xiàn)二次屏蔽,能夠更確切地防止海水進入齒輪箱40側。
參照圖2,為了密封從動凸緣62與旋轉軸5的外表面之間,在齒輪箱40前方的從動凸緣62上可設置與第一密封蓋71類似形狀的第二密封蓋72。第二密封蓋72能夠防止填滿齒輪箱40內部的潤滑油向船體1側泄漏。
逆轉旋轉裝置30可以包括:前表面密封蓋73,能夠密封地覆蓋前方蓋42與第一連接部件35之間的前方軸承44的前表面;后端密封蓋74,能夠密封地覆蓋后方蓋43與第二連接部件36之間的后外側軸承45的后端。前表面密封蓋73和后端密封蓋74可以設置成與前述的第一密封蓋71類似的形狀。
前表面密封蓋73與后端密封蓋74能夠防止齒輪箱40內部的潤滑油向齒輪箱40外側泄漏。并且后端密封蓋74與第一密封蓋71相同地,即使因第一密封裝置90的故障導致海水進入第一襯墊91內側空間,也能夠發(fā)揮防止該海水流入齒輪箱40側的二次屏蔽功能。
并且,本實施例的推進器可包括在齒輪箱40支承旋轉軸5的第二徑向軸承81、第三推力軸承82以及第四推力軸承83。第二徑向軸承81容納于第一軸承殼體84的狀態(tài)下,能夠固定在船體1內部的第一軸承支承部86。第三推力軸承82和第四推力軸承83也可以在以各內輪相互支承地狀態(tài)容納第二軸承外殼85的狀態(tài)下,固定在船體1內部的第二軸承支承部87。
第二徑向軸承81在齒輪箱40的前方支承旋轉軸5,由此能夠防止旋轉軸5的半徑方向振動和搖晃。第三推力軸承82和第三推力軸承83發(fā)揮從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向船體1側傳遞到旋轉軸5的軸向力的功能。尤其,第三推力軸承82發(fā)揮船舶航行時,從旋轉軸5將向船頭方向作用的力傳遞給船體1的功能,第四推力軸承83起到船舶后向行駛時,從旋轉軸5將向船尾方向作用的力傳遞給船體1的功能。
圖2中附圖標記131是覆蓋第一密封裝置90外側的船體尾部3與前螺旋槳11之間的第一覆蓋體,附圖標記132是覆蓋第二密封裝置110外側的前螺旋槳輪轂11與后螺旋槳輪轂21之間的第二覆蓋體。第一覆蓋體131以固定在船體尾部3,與前螺旋槳的輪轂11略隔開的方式設置,或者以與船體尾部3略隔開的狀態(tài)固定到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而能夠與前螺旋槳10一同旋轉。第二覆蓋體132也可以以固定在與前螺旋槳的輪轂11和后螺旋槳的輪轂21中任意一側的狀態(tài),而能夠與所固定的側一同旋轉。
接著,參照圖7至圖11,對制作本實施例的推進器并設置在船體的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7所示,設置推進器時在安裝到船體1之間先組裝構成逆轉旋轉裝置30的齒輪箱40和相關部件與旋轉軸5。即,在旋轉軸5外側組裝組裝有逆轉錐齒輪33的內框50、驅動錐齒輪31、被動錐齒輪32、第一連接部件35、前方蓋42、前方軸承44、第二連接部件36、后方蓋43、后方外側軸承45等。第一密封裝置90的第一襯墊91和第一密封部件92也設置在第二連接部件36的連接凸緣37與后方蓋43之間。
這樣的逆轉旋轉裝置30是在各自的制造工廠加工各部件之后組裝而成的,因此能夠進行精巧的制作。并且,通常的情況下,預先將需在前螺旋槳10的設置后設置的第一密封部件90安裝到逆轉旋轉裝置30,因此能夠簡化之后將推進器設置到船體1的作業(yè)。
在制造工廠組裝的旋轉軸5和逆轉旋轉裝置30利用運輸構件搬運到制造船體1的船塢等之后,能夠安裝到船體1的尾部3。此時能夠利用抬起逆轉旋轉裝置30組件的起重機等起吊設備。安裝逆轉旋轉裝置30時,首先將逆轉旋轉裝置30的齒輪箱40從船體1的后方以滑動方式裝入船體尾部3的設置空間4。
并且,校直成旋轉軸5的中心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即,主驅動軸6的中心以與驅動源3的(假想)軸線一致的方式與驅動源3連接,因此通過校直成旋轉軸5的中心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旋轉軸5的中心和主驅動軸6的中心與軸線一致。
參照圖8,為了將旋轉軸5的中心校直成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可以使用軸校直測量裝置。軸校直測量裝置通過后述的光照射部210從旋轉軸5的前方向旋轉軸5的貫通的計量孔100照射光,通過后述的光檢測部220測定通過旋轉軸5的貫通的計量孔100的光的入射位置。此時,照射的光可包括激光、紅外線等。
基于通過軸校直測量裝置測定的值,旋轉軸5與主驅動軸6校直并結合。此時,如上所述,旋轉軸5的前端能夠與主驅動軸6分離并結合地連接。并且,主驅動軸6和旋轉軸5例如可以通過圓柱形聯(lián)接裝置7以齒條(spline)軸聯(lián)接方式能夠分離和結合地連接。
參照圖9,軸校直測量裝置包括光照射部210和光檢測部220。
如圖9a所示,光照射部210從主驅動軸6的中心向旋轉軸5的貫通的計量孔100照射光。光照部210設置在主驅動軸6的內側或者驅動源8的前方,能夠設置在支承主驅動軸6的中間軸承9(參照圖1)的內側。以下,為了便于說明,以光照射部210設置在主驅動軸6內側的例子進行說明。在這里,中間軸承9設置成其中心以軸線為基準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例如可以包括套筒軸承。
光照射部210包括光源211和第一水平儀212。光源211照射光,此時光可以包括激光等。光源211以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地水平照射光。此時,第一水平儀212測定光照射部210的水平狀態(tài),由此能夠檢查光照射部210的光是否水平照射。
光照射部210能夠通過第一調整部件213調整高低,以使照射光的基準位置C1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這是為了照射光的基準位置C1設定成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從而能能夠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地照射光。
第一調整部件213由第一支撐桿213a和第一水準儀213b構成,通過第一水準儀213b,光照射部210能夠在第一支撐桿213a的上下移動調整高低。工作人員如下進行高低調整:利用連接到光照射部210的外部裝置,以坐標值確認光照射部210的基準位置C1的同時,使光照射部210的基準位置C1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
并且,第一支撐桿213a與第一固定部215連接,第一固定部215將光照射部210固定在主驅動軸6的內表面。例如,第一固定部215設置成其下部與主驅動軸6的內表面曲率對應,能夠將光照射部210穩(wěn)定地固定到主驅動軸6的內表面。第一固定部215由磁性體設置,以使光照射部210以可拆卸式設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固定部215也可以通過焊接等粘貼。
如圖9b所示,光檢測部220在旋轉軸5或旋轉軸5后方設置成與光照射部210對置,測定光的入射位置。例如,光檢測部220可設置在旋轉軸5的中空或者后端5b,來測定光的入射位置。這樣的光檢測部220包括受光部221、第二水平儀222以及判斷部(未圖示)。
受光部221測出從光照射部210入射的光。受光部221能夠顯示入射到畫面的光的位置。工作人員確認顯示在畫面的光的入射位置,能夠執(zhí)行以旋轉軸5的中心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的方式校直齒輪箱40的作業(yè)。此時,作為另一例子,入射的光的位置以坐標值數(shù)據(jù)化,能夠傳輸?shù)酵獠垦b飾。這種情況下,工作人魚能夠通過顯示在外部裝置的坐標值來確認旋轉軸5與主驅動軸6的校直狀態(tài)。
第二水平儀222測定光檢測部220的水平狀態(tài)。這是為了使光照射部210和光檢測部220在相互水平狀態(tài)執(zhí)行光照射和光接收。
判斷部(未圖示)基于光的入射位置來判斷旋轉軸5的中心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是否校直。當光入射到與照射光的光照射部210的基準位置C1一致的光檢測部220的基準位置C2的情況下,判斷部判斷旋轉軸5的中心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校直。在這里,光檢測部220的基準位置C2設定成與旋轉軸5的中心一致。當判斷為旋轉軸5的中心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校直的情況下,可通過提示音等向工作人員提示該事實。
這樣的光檢測部220可通過第二調整部件223調整高低,以便光入射的基準位置C2與旋轉軸5的中心一致。第二調整部件223由第二支撐桿223a和第二水準儀223b構成,通過第二水準儀223b,光檢測部220能夠在第二支撐桿223a的上下移動調整高低。工作人員如下進行高低調整:利用連接到光檢測部220的外部裝置,以坐標值確認光檢測部220的基準位置C2的同時,使光檢測部220的基準位置C2與旋轉軸5的中心一致。
并且,第二支撐桿223a與第二固定部225連接,第二固定部225將光檢測部220固定在旋轉軸5的后端面。第二固定部225由磁性體設置,以使光檢測部220以可拆卸式設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固定部225也可以通過焊接等粘貼。
這樣的軸校直測量裝置在懷疑軸5、6的偏離時,根據(jù)周期性或者外部裝置傳輸?shù)目刂泼顖?zhí)行上述的光發(fā)送接收動作,來檢測軸校直狀態(tài),并傳輸給外部裝置。為此,各光照射部210和光檢測部220可分別包括控制部(未圖示)。例如,光照射部210的控制部(未圖示)根據(jù)周期性或者外部裝置傳輸?shù)目刂泼?,使光照射?10照射光,光檢測部220的控制部(未圖示)檢測接收的光的入射位置并傳輸給外部裝置。
圖10a表示上述的光檢測部220固定到旋轉軸5的后端的形狀。參照圖10b,若基于軸校直測量裝置的測量過程結束,則旋轉軸5的后端通過密封塞230閉合。
這樣,通過具備軸校直測量裝置進行校直,以使旋轉軸5的中心與主驅動軸6的中心一致,由此能夠提高軸5、6校直作業(yè)的準確性和效率性,能夠防止軸5、6疲勞和破損以及振動等。
將逆轉旋轉裝置30裝入船體尾部3的設置空間4并進行校直后,如圖11所示,在齒輪箱40的前方和后方分別設置前固定部件48a和后固定部件48b,將齒輪箱40固定到船體尾部3。前固定部件48a和后固定部件48b可以為分割為多個的方式。前固定部件48a和后固定部件48b可通過緊固多個固定螺栓來固定到齒輪箱40和船體尾部3的結構物上。
關于后固定部件48b,工作人員能夠從船體1的后方靠近來安裝,關于前固定裝置48a,工作人員能夠從船體1內部靠近來安裝。這樣裝入船體尾部3的設置空間4的方式安裝的逆轉旋轉裝置30在以后發(fā)生故障時,能夠從船體1分離逆轉旋轉裝置30,能夠在分離狀態(tài)下進行故障修理。因此能夠容易地執(zhí)行故障修理。
本實施例示出為了使齒輪箱40堅固地固定,在齒輪箱40的前方和后方緊固前固定部件48a和后固定部件48b的例子,但若將齒輪箱40裝入設置空間4,則維持齒輪箱40的外表面支承在設置空間4的內表面的狀態(tài),因此僅通過緊固后固定部件48b也能夠將齒輪箱40固定到船體尾部3。
將齒輪箱40固定到船體尾部3之后,通過聯(lián)接裝置7連接主驅動軸6和旋轉軸5,在船體1的內部設置第二徑向軸承81、第三推力軸承82、第四推力軸承83,能夠使旋轉軸5支承在船體1。
將逆轉旋轉裝置30固定在船體尾部3之后,如圖1和圖2所示,將前螺旋槳10、后螺旋槳20以及相關部件安裝到旋轉軸,通過安裝第二密封裝置110,可以結束推進器的設置。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安裝到船體尾部3的設置空間4的齒輪箱40可能因故障維修等理由,會發(fā)生從設置空4分離的情況。但是由于齒輪箱的重量至少為數(shù)十噸以上,因此難以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因此,需要從設置空間4有效地分離齒輪箱。
為此,參照圖20,上述的前固定部件48a可設置成包括第一緊固槽2201、第二緊固槽2202以及分離槽2211的方式。前固定部件48a通過緊固到第一緊固槽2201的固定螺栓2208固定到船體尾部3。并且,齒輪箱40通過緊固到第二緊固槽2202的固定螺栓2209固定到船體尾部3。此時,若將齒輪箱40裝入設置空間4,則維持齒輪箱40支承在設置空間4的內表面的狀態(tài),因此僅通過緊固后固定部件48b也能夠將齒輪箱40固定到船體尾部3。這種情況下,能夠省略第二緊固槽2202和對其進行緊固的固定螺栓2209。
為了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在將前固定部件48a結合到船體尾部3的狀態(tài)下,解除后固定部件48b(參照圖8)和固定螺栓2209的緊固。并且,將后述的定位螺栓2212緊固到分離槽2211并使定位螺栓2212前進,以向前方蓋42施加力,由此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在這里,通過定位螺栓2212的緊固而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可以定義為內含通過定位螺栓2212的緊固將齒輪箱40從設置空間隔開一定距離的含義。
參照圖21,上述的錢固定部件48a可設置成固定凸緣2210方式。與前固定部件48a相同地,固定凸緣2210上形成有貫通形狀的分離槽2211,所述分離槽用于從齒輪箱40的前方通過螺栓緊固對齒輪箱40施加力從而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此時,固定凸緣2210可通過焊接、螺栓緊固等結合到船體尾部或者一體設置在船體尾部3。
參照圖22和圖23,分離槽22可沿著緊貼到齒輪箱40的前方蓋42的固定凸緣2210的周邊部2213設置多個。為了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若在解除后固定部件48b(參照圖8)緊固下,將定位螺栓2212緊固到設置在固定凸緣2210的周邊部2213的分離槽2211,對前方蓋42施加力的同時前進,則能夠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本實施例中,以定位螺栓2212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為了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可以使用緊固到分離槽2211而對前方蓋42施加力的所有種類的緊固構件。
參照圖24,作為另一例子,上述的固定凸緣2210可設置成包括緊固槽2202和上述的分離槽2211的方式。即,固定凸緣2210的周邊部2213為了將齒輪箱40固定到船體尾部3,可包括貫通形狀的緊固槽2202,以便固定螺栓(未圖示)緊固。此時,分離槽2211可以與緊固槽2202交替配置。
這種情況下,為了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解除后固定部件48b(參照圖8)的緊固,接觸緊固到緊固槽2202的固定螺栓(未圖示)的緊固。之后,將固定螺栓2212緊固到設置在固定凸緣2210的周邊部2213的分離槽2211上,并對前方蓋42施加力,由此能夠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
上述的圖22和圖24的固定凸緣2210的周邊部2213的構成理所當然也能夠適用于緊貼在齒輪箱40的前方蓋42的圖20的前固定部件48a的周邊部。
并且,參照圖25和圖26,上述的圖22的分離槽也能夠兼容作為用于將齒輪箱40固定到船體尾部3的固定螺栓2209a緊固的緊固槽。此時,假設定位螺栓2212的直徑大于固定螺栓2209a的直徑。
為此,可以結合到分離槽2211,并且內外側周邊部形成有螺紋的結合部件2220緊固。結合部件2220包括用于將齒輪箱40的前方固定到所述船體尾部3的固定螺栓2209a緊固的中空部2220a。此時,分離槽2211的內側形狀對應結合部件2220的外形而形成,固定螺栓2209a的外形能夠以具有對應結合部件2220的內側形狀的螺紋的方式形成。
為了將齒輪箱40固定到船體尾部3,將結合部件2220結合到分離槽2211,將固定螺栓2209a緊固到結合部件2220來結合到形成在齒輪箱40的前方蓋42前表面的槽42a。并且,為了從設置空間4分離齒輪箱40,解除后固定部件48b(參照圖8)的緊固,從分離槽2211依次解除固定螺栓2209a和結合部件2220,在此狀態(tài)下,將定位螺栓2212緊固到分離槽2211,對齒輪箱40施加力的同時前進。此時,定位螺栓2212的外形可以形成為對應分離槽2211的內側形狀,以便緊固到分離槽2211。
接著,對本發(fā)明的推進器的運行進行說明。
推進器中,通過船體1內部的驅動源8的動作旋轉軸5旋轉,則直接連接在旋轉軸5后端部的后螺旋槳20沿與旋轉軸5相同的方向一同旋轉。同時,逆轉旋轉裝置30的驅動錐齒輪31也處于固定在旋轉軸5的狀態(tài),所以與旋轉軸5一同旋轉。驅動錐齒輪31的旋轉通過多個逆轉錐齒輪33逆轉并傳遞到被動錐齒輪32,所以被動錐齒輪32與旋轉軸5反向旋轉。由此通過第二連接部件36與被動錐齒輪32連接的前螺旋槳10與后螺旋槳20反向旋轉。
由于彼此相反旋轉的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的葉輪角相互相反,因此沿同一方向產生推進水流。即,當船舶前進時向后方產生推進水流,當船舶后退時分別反向旋轉的同時向前方產生推進水流。并且,關于前進時產生的推進水流,將經過了前螺旋槳10的流體的旋轉動能在后螺旋槳20逆向旋轉的同時回收成為推進力,因此推進性能得到提高。后退時也相同。
另一方面,前螺旋槳10在前進時向后方產生推進水流,因此受到與此相當?shù)姆醋饔昧ΑT摿νㄟ^第二推力軸承14傳遞到旋轉軸5而作為推進力起作用。后螺旋槳20在前進時也向后方產生推進水流,因此也受到反作用力,該力也傳遞到直接連接的旋轉軸5而作為推進力起作用。
當船舶后退時,前螺旋槳10的推進力通過第一推力軸承13傳遞到旋轉軸5,后螺旋槳20的推進力也傳遞到直接連接的旋轉軸5。
結果,本實施例的推進器中,當船舶前進時以及后退時通過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的動作而產生的推進力均傳遞到旋轉軸5.并且,傳遞到旋轉軸5的推進力通過第三推力軸承82和第四推力軸承83傳遞到船體1,因此實現(xiàn)船體1的推進。
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前螺旋槳與后螺旋槳之間設置的密封裝置進行說明。以下對具有相同功能的構成要件添加同一附圖標記,并省略詳細說明。
參照圖15至圖19,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密封裝置1110包括相互滑動面接觸的加壓環(huán)部件1120和支承環(huán)部件1130,以便即使因相互逆轉的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的不均勻負重導致發(fā)生旋轉軸5的半徑方向上的移動,也能夠防止實際效率下降,并且能夠提高密封性能。
加壓環(huán)部件1120用于向支承環(huán)部件1130產生加壓力,其包括:固定環(huán)1121,結合到后螺旋槳20的輪轂21;移動環(huán)1125,與固定環(huán)1121隔開配置,具備與支承環(huán)部件1130面接觸的加壓部1123;彈性部1127,結合在固定環(huán)1121與移動環(huán)1125之間,提供移動環(huán)1125向支承環(huán)部件1130加壓的加壓力。
固定環(huán)1121形成為中空圓柱形,一側通過例如螺栓的固定部件1124以與后螺旋槳20的輪轂21形成水密結構的方式固定結合,移動環(huán)1125與固定環(huán)1121沿旋轉軸5的軸向隔開規(guī)定距離,能夠實現(xiàn)包圍旋轉軸5周圍的中空圓柱形。
彈性部1127包括:一對固定部1127a、1127b,兩端分別與固定環(huán)1121的外表面和移動環(huán)1125的外邊面形成水密結構地結合,以便密封固定環(huán)1121與移動環(huán)1125之間;圓弧部1127c,連接一對固定部1127a、1127b,并提供彈性力。
即,一對固定部1127a、1127b通過支承部1127d加壓緊貼,以形成水密結構,而分別與固定環(huán)1121和移動環(huán)1125的外表面結合,圓弧部1127可以以規(guī)定的曲率彎曲形成,以便提供對移動環(huán)1125加壓的彈性力。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中彈性部1127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夠產生將移動環(huán)1125向支承環(huán)部件1130加壓的加壓力的結構,就能夠使用已知的多種構件。
加壓部1123形成為圓柱形,能夠可分離地結合到移動環(huán)1125的一側。
這樣的加壓部1123用于與支承環(huán)部件1130面接觸并進行摩擦旋轉,由耐磨性優(yōu)異的材質形成,與支承環(huán)部件1130面接觸的滑動面1123a可以沿與旋轉軸5正交的方向形成。
并且,加壓部1123與移動環(huán)1125之間可以設置用于防止海水流入的密封部1128。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加壓部1123示出能夠與移動環(huán)1125分離地設置的構成,但加壓部1123可以與移動環(huán)1125一體形成是理所當然的。
支承環(huán)部件1130形成為通過例如螺栓等固定部件1129結合到前螺旋槳10的輪轂11的圓柱形,這種情況下也形成水密結構地結合。
支承環(huán)部件1130的后表面可以形成為沿與旋轉軸5正交的方向平坦的形成的滑動面1131,以便與加壓部1123的滑動面1123a進行面接觸。這種支承環(huán)部件1130也由耐磨性優(yōu)異的材質形成。
通過這樣的結構,即使因前螺旋槳10和后螺旋槳20的不均勻負荷導致旋轉軸5的半徑方向的移動,相互加壓而滑動摩擦接觸地加壓環(huán)部件1120和支承環(huán)部件1130的滑動面1123a、1131能夠吸收旋轉軸5的半徑方向的移動,因此實際性能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通過基于滑動面1123a、1131的摩擦旋轉來執(zhí)行密封的本發(fā)明的密封裝置1110因摩擦熱導致性能下降,如圖17所示,可以設置成從搭載到船體1內部的潤滑油供給裝置1140供給潤滑油。
潤滑油供給裝置1140包括:貯存潤滑油的潤滑油罐1141;潤滑油供給線路1142,用于從潤滑油罐1141向密封裝置1110的內側空間1122供給潤滑油;潤滑油回收線路1143,用于從密封裝置1110的內側空間1122回收潤滑油。
潤滑油供給線路1142與形成在旋轉軸5上的潤滑油供給流路1150連接,潤滑油回收線路1143與形成在旋轉軸5上的潤滑油回收流路1160連接。
潤滑油供給流路1150可以如下連接:一端與設置在旋轉軸5上的潤滑油供給部1151連接,另一端與形成在旋轉軸5與密封裝置1110的內側空間1122連通。
潤滑油回收流路1160可以如下連接:一端與設置在旋轉軸5上的潤滑油回收部1161連接,另一端與形成在后螺旋槳20的輪轂21的連接流路1170連通。
連接流路1170是連接潤滑油回收流路1160和內部空間1122的管,一端可與內側空間1122連接,另一端1173與形成在潤滑油回收部1161的端部上的開孔1162連接。
并且,如圖18所示,與開孔1162連接的連接流路1170的另一端1173(以下稱為連通口)設置成具有與開孔1162的寬幅W1相對較大的寬幅W2。
這是為了,后螺旋槳20與旋轉軸5結合的情況下,如圖19所示,因基于季節(jié)變化的熱應力導致旋轉軸5的長度發(fā)生過變化,隨著這樣的旋轉軸5的長度變化,導致與連通口1173連接的開孔1162的連接位置改變,但通過具有相對較大的寬幅的連通口1173能夠彌補開孔1162的位置變化。
這樣的連通口1173的寬幅W2可以形成為開孔1162的寬幅W1的2~4倍。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中,關于形成在后螺旋槳20的輪轂21的連接流路1170的連通口1173與形成在旋轉軸5的潤滑油回收流路1160的開孔1162的關系,對連通口1173的寬幅相對大于開孔1162的寬幅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
作為一例,只要是通過螺旋槳的輪轂結合到輪轂的密封裝置,且具有用于供給潤滑油的流路的結構,就能夠全部適用。
即,只要是形成向旋轉軸5流入潤滑油的流路1160(這里不是限定為潤滑油回收流路),在螺旋槳的輪轂21(這里不是限定為后螺旋槳)上形成于流路1160連接的連接流路1170的結構,則與流路1160的開孔1162連接的連接流路1170的連通口1173具有相對大于開孔1162的寬幅的寬幅。
再次參照圖16和圖17,潤滑油供給裝置1140還可包括設置在潤滑油供給線路1142的泵114和冷卻裝置1145,設置在潤滑油回收線路1143的閥1146、油水分離器1147以及過濾器1148。
泵1144抽取貯存在潤滑油罐1141的潤滑油通過潤滑油供給線路1142壓送到潤滑油供給部1151,通過泵1144抽取的潤滑油通過冷卻裝置1145冷卻后,通過潤滑油供給流路1150傳輸?shù)叫纬稍诿芊庋b置1110的內側的內側空間1122。
傳輸?shù)絻葌瓤臻g1122的潤滑油冷卻密封裝置1110后,經由連接流路1170和潤滑油回收流路1160,通過潤滑油回收部1161回到潤滑油回收線路1143。
此時,海水可能通過滑動面1123a、1131之間的縫隙向密封裝置1110的內側空間1122流入,流入到內側空間1122的海水與容納于內側空間1122的潤滑油混合而回收到潤滑油回收線路1143。
設置在潤滑油回收線路1143的油水分離器1147從混合有海水的潤滑油中分離海水,分離完海水的潤滑油通過過濾器去除異物之后再次回收到潤滑油罐1141。
以上,對特定的實施例進行圖示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例,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中記載的本發(fā)明技術思想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實施多種變形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