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制動裝置技術領域,涉及到滑板車的制動,特指一種電動滑板車的剎車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電動滑板車一般是采用鼓剎或者碟剎進行制動。鼓剎的剎車系統(tǒng)反應較慢,且構造復雜零件多;碟剎容易產(chǎn)生抱死現(xiàn)象,且碟剎一般適用于較大型的車輛。對于要求方便攜帶、結構簡單的電動滑板車而言,鼓剎或者碟剎都不適合。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授權公告號為cn205675175u的專利文本中,提出的技術方案是,彈性元件、沿車輪徑向位于車輪與輪罩之間的制動塊及一沿車輪徑向位于輪罩外側(cè)的腳踏塊,腳踏塊與制動塊組接在一起構成聯(lián)動結構,聯(lián)動結構相對輪罩運動而具有一禁止車輪轉(zhuǎn)動的制動位置及一允許車輪轉(zhuǎn)動的釋放位置,彈性元件連于聯(lián)動結構和輪罩上,彈性元件恒具有驅(qū)使聯(lián)動結構運動至釋放位置的趨勢,故剎車時,此時使用者的腳底踩在腳踏塊上,并驅(qū)使該腳踏塊沿靠近車輪處運動,從而帶動制動塊抵壓車輪而達到制動車輪的目的,而彈性元件于制動車輪過程中處于受壓而具有復位力,故在松開對腳踏塊的施力時,此時在彈性元件的復位力下使得腳踏塊及制動塊一起復位,從而達到松開對車輪的目的。
上述的技術方案雖然解決了方便攜帶,制動靈活的問題,但制動方式是通過制動塊低壓車輪,直接對車輪的胎面進行摩擦式制動,這種方式容易造成車輪磨損,降低了使用壽命,而且車輪磨損后,表面阻力變小,摩擦式制動的效果會越變越差,甚至剎不住,嚴重影響騎行安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動靈活,制動力強,并且不會出現(xiàn)磨損的電動滑板車的剎車系統(tǒng)。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電動滑板車的剎車系統(tǒng),包括后輪和后叉,所述后輪安裝于后叉上,所述后叉上設置有連接座,所述連接座上設置有剎車板,剎車板作用于后輪的表面,所述連接座內(nèi)設置有扭簧,所述扭簧作用于剎車板上,能夠使剎車板在未制動的情況下復位,離開后輪表面,所述剎車板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剎車滾輪,所述剎車滾輪的滾動軌跡與所述后輪的滾動軌跡形成的夾角大于0°,小于90°,且相鄰的兩個剎車滾輪之間的滾動軌跡形成的夾角大于0°,且小于90°,剎車滾輪能夠在后輪的表面滾動,且兩者是相對滾動,若干剎車滾輪在滾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合力對后輪具有阻力,剎車滾輪對后輪的擠壓力越大,產(chǎn)生的阻力也越大,剎車滾輪和后輪均停止轉(zhuǎn)動時,并達到完全制動狀態(tài)。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對剎車滾輪的布置可采用如下方案:若干所述剎車滾輪縱向排列,垂直于后輪的輪軸,且呈波浪形,作用于所述后輪的正面或側(cè)面;
若干所述剎車滾輪橫向排列,平行于后輪的輪軸,且呈波浪形,作用于所述后輪的正面或側(cè)面。
為了進一步完善剎車系統(tǒng)的結構:所述后叉上安裝有擋泥板,且擋泥板和剎車板的端部同時與所述連接座相連,所述擋泥板位于后輪的上方,所述剎車板位于擋泥板的內(nèi)壁,增設擋泥板能夠保護騎行者與后輪直接接觸,避免造成傷害,同時能夠滿足各種濕滑路況,防止污泥濺到騎行者身上。
據(jù)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所述擋泥板上設置有條形孔和鎖孔,所述剎車板的端面設置有與所述條形孔相配合的凸條和與所述鎖孔相配合的鎖扣,鎖扣插入鎖孔,將擋泥板和剎車板連接在一起,同時通過條形孔和凸條的配合,使擋泥板和剎車板貼合更緊。
為了使剎車板更好的貼合到后輪上,所述剎車板呈弧形。
關于剎車滾輪的安裝方案如下:所述剎車板的底部設置有剎車滾輪支架,所述剎車滾輪支架包括固定架、活動架和螺桿,所述固定架和活動架上均設置有螺紋孔,所述剎車滾輪安裝于所述固定架和活動架之間,并通過螺桿固定。
本發(fā)明相比現(xiàn)有技術突出且有益的技術效果是:將剎車滾輪排列呈波浪形,使剎車滾輪與后輪在相對滾動的過程中產(chǎn)生阻力,從而達到剎車的目的,避免了使用摩擦式剎車造成磨損,對剎車系統(tǒng)中的各部件均起到了保護作用,延長了使用壽命,提高了騎行的安全性,而且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安裝和維修方便,用腳踩擋泥板,使其與后輪接觸,剎車滾輪便能剎住后輪,制動靈活性高,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車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剎車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剎車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剎車滾輪最佳排列效果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中后輪與剎車滾輪的相互作用的原理圖;
圖中:10-車架,11-前輪,12-后輪,13-后叉,14-擋泥板,15-拉桿,16-車把,17-連接座,18-扭簧,19-剎車板,20-剎車滾輪,21-鎖扣,22-凸條,23-鎖孔,24-條形孔,25-固定架,26-活動架,27-螺桿,28-螺紋孔,29-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1—5:本發(fā)明中的電動滑板車整體結構包括車架10、前輪11、后輪12、后叉13、拉桿15和車把16,拉桿15具有伸縮和折疊功能,該車采用電力驅(qū)動,加速油門設置在車把16上,剎車裝置集中在后輪12上,具體的結構是,所述后輪12安裝于后叉13上,所述后叉13上設置有連接座17,所述連接座17上設置有剎車板19,剎車板19作用于后輪12的表面,所述連接座17內(nèi)設置有扭簧18,所述扭簧18作用于剎車板19上,能夠使剎車板19在未制動的情況下復位,離開后輪12表面,所述剎車板19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剎車滾輪20,所述剎車滾輪20的滾動軌跡與所述后輪12的滾動軌跡形成的夾角大于0°,小于90°,且相鄰的兩個剎車滾輪20之間的滾動軌跡形成的夾角大于0°,且小于90°,在具體實施中,采用的是三個剎車滾輪20,如圖5所示,剎車滾輪20能夠在后輪12的表面滾動,且兩者是相對滾動,由于運動軌跡均不相同,所以三個剎車滾輪20在滾動的過程中分別形成與后輪12運動軌跡相反的阻力f1、f2和f3,同時三個剎車滾輪20分別產(chǎn)生了垂直于后輪12運動軌跡的力,且相互抵消。f1、f2和f3三者形成的合力對后輪12具有阻力,腳踩剎車板19的力越大,剎車滾輪20對后輪12的擠壓力越大,f1、f2和f3產(chǎn)生的合力也越大,剎車滾輪20和后輪12均停止轉(zhuǎn)動時,并達到完全制動狀態(tài),腳離開剎車板19時,剎車板19復位,離開后輪12。
在上述的技術方案基礎上采用的最佳方案是,如圖4所示,三個所述剎車滾輪20縱向排列,垂直于后輪12的輪軸,且呈波浪形,并作用于所述后輪12的正面的中間。該種方案可使結構最簡化,腳踩出的力直接垂直作用到剎車板19上,剎車板19上的剎車滾輪20垂直作用在后輪12的正面,此時轉(zhuǎn)化成的f1、f2和f3處在同一直線上,產(chǎn)生的合力最大,剎車效果最好,而且沒有磨損,延長了使用壽命,提高了騎行的安全性,用腳踩剎車板19,使其與后輪12接觸,剎車滾輪20便能剎住后輪12,制動靈活性高,操作方便。
其他可選擇的方案還有如下幾種:三個所述剎車滾輪20縱向排列,且呈波浪形,并作用于所述后輪12的側(cè)面,這種方案需要改變剎車板19的位置,使其位于后輪12的側(cè)面,同時需要增加力的傳動結構,將腳下踩的力,通過傳動結構,傳遞到剎車板19上,使剎車板19產(chǎn)生垂直于后輪12側(cè)面的力,最終通過剎車滾輪20實現(xiàn)剎車;
三個所述剎車滾輪20橫向排列,平行于后輪12的輪軸,且呈波浪形,并作用于所述后輪12的正面,腳踩出的力直接垂直作用到剎車板19上,剎車板19上的剎車滾輪20垂直作用在后輪12的正面,三個剎車滾輪20分別產(chǎn)生的剎車阻力不在同一直線上,但仍具有剎車能力,能夠?qū)崿F(xiàn)剎車;
三個所述剎車滾輪20橫向排列,且呈波浪形,并作用于所述后輪12的側(cè)面,這種方案需要改變剎車板19的位置,使其位于后輪12的側(cè)面,同時需要增加力的傳動結構,將腳下踩的力,通過傳動結構,傳遞到剎車板19上,使剎車板19產(chǎn)生垂直于后輪12側(cè)面的力,最終通過剎車滾輪20實現(xiàn)剎車。
如圖3所示,所述剎車板19的底部設置有剎車滾輪支架,所述剎車滾輪支架包括固定架25、活動架26和螺桿27,所述固定架25和活動架26上均設置有螺紋孔28,所述剎車滾輪20安裝于所述固定架25和活動架26之間,螺桿27分別穿過活動架26,剎車滾輪20和固定架25,并通過螺母29進行鎖緊固定。
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后叉13上安裝有擋泥板14,且擋泥板14和剎車板19的端部同時與所述連接座17相連,所述擋泥板14位于后輪12的上方,所述剎車板19位于擋泥板14的內(nèi)壁,增設擋泥板14能夠防止騎行者與后輪12直接接觸,避免造成傷害,同時能夠滿足各種濕滑路況,防止污泥濺到騎行者身上。
據(jù)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所述擋泥板14上設置有條形孔24和鎖孔23,所述剎車板19的端面設置有與所述條形孔24相配合的凸條22和與所述鎖孔23相配合的鎖扣21,鎖扣21插入鎖孔23,將擋泥板14和剎車板19連接在一起,同時通過條形孔24和凸條22的配合,使擋泥板14和剎車板19貼合更緊。為了使剎車板19更好的貼合到后輪12上,所述剎車板19呈弧形。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發(fā)明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