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剪式升降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座椅升降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的人機實驗臺架中的座椅升降機構采用平面連桿機構、絲桿導柱機構或液壓頂桿機構。平面連桿機構存在不能垂直調整的問題,絲桿導柱機構存在行程太小、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液壓頂桿機構存在位置調整不精準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座椅升降機構,旨在解決現(xiàn)有升降機構中行程小、承載能力不足、位置調整不精準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座椅升降機構,包括上支座、下支座、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上滑塊、下滑塊、傳動桿,所述傳動桿固定連接在下支座底部,所述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中心交叉鉸接,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端與上支座鉸接,所述第一支撐桿下端與下滑塊鉸接,所述下滑塊滑動連接在下支座上,所述第二支撐桿上端與上滑塊鉸接,所述第二支撐桿下端與下支座鉸接,所述上滑塊滑動連接在上支座上,所述下滑塊包括下支座連接部和傳動桿連接部,所述下支座連接部與下支座滑動連接,所述傳動桿設有傳動件,所述傳動件將傳動桿連接部滑動連接在傳動桿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中心通過銷軸鉸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傳動桿為螺栓,所述傳動件為兩個螺母,所述螺栓一端固定在下支座底部,所述傳動桿連接部套在螺栓的另一端,所述兩個螺母螺旋連接在螺栓上并位于傳動桿連接部的兩側。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支座設有前限位塊和后限位塊,所述前限位塊連接在下支座的前端,所述后限位塊連接在下支座的中部,所述下支座連接部連接在前限位塊和后限位塊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支座還包括擋板,所述擋板兩端分別連接在前限位塊和后限位塊的上部,所述下支座連接部連接在擋板與下支座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該座椅升降機構,還包括前橫梁和后橫梁,所述后橫梁固定連接在上支座上,所述前橫梁鉸接在上支座的前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支座設有橫梁長孔,所述后橫梁固定連接在橫梁長孔的任一位點。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均設有滑槽,所述上滑塊和下滑塊滑動連接在滑槽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支撐桿與上支座、下滑塊的連接處,所述第二支撐桿與下支座、上滑塊的連接處均通過鉸鏈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支座和下支座均設有座椅安裝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采用剪式升降平臺,確保能夠精準的垂直調整,升降高度范圍大,并確保可靠的剛度和承載能力。并且可以適用于不同車型的座椅位置驗證,可以顯著降低成本和時間周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座椅升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座椅升降機構的結構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座椅升降機構,包括上支座1、下支座2、第一支撐桿3、第二支撐桿4、上滑塊5、下滑塊6、傳動桿7,傳動桿7固定連接在下支座2底部,第一支撐桿3與第二支撐桿4中心交叉鉸接,優(yōu)選的,第一支撐桿3與第二支撐桿4中心通過銷軸鉸接。第一支撐桿3上端與上支座1鉸接,第一支撐桿3下端與下滑塊6鉸接,下滑塊6滑動連接在下支座2上,第二支撐桿4上端與上滑塊5鉸接,第二支撐桿4下端與下支座2鉸接,上滑塊5滑動連接在上支座1上,下滑塊6包括下支座連接部61和傳動桿連接部62,下支座連接部61與下支座2滑動連接,傳動桿7設有傳動件71,傳動件71將傳動桿連接部62滑動連接在傳動桿7上。
優(yōu)選的,傳動桿7為螺栓,傳動件71為兩個螺母,螺栓一端固定在下支座2底部,傳動桿連接部62套在螺栓的另一端,兩個螺母螺旋連接在螺栓上并位于傳動桿連接部62的兩側。
優(yōu)選的,第一支撐桿3與上支座1、下滑塊6的連接處,第二支撐桿4與下支座2、上滑塊5的連接處均通過鉸鏈連接。轉軸采用鋁合金鉸鏈,可使連接更可靠,轉動更加靈活。
下支座2設有前限位塊21和后限位塊22,前限位塊21連接在下支座2的前端,后限位塊22連接在下支座2的中部,下支座連接部61連接在前限位塊21和后限位塊22之間。下支座2還包括擋板23,擋板23兩端分別連接在前限位塊21和后限位塊22的上部,下支座連接部62連接在擋板23與下支座2之間。
座椅升降機構還包括前橫梁81和后橫梁82,后橫梁82固定連接在上支座1上,前橫梁81鉸接在上支座1的前端。上支座1設有橫梁長孔11,后橫梁82固定連接在橫梁長孔11的任一位點。
上支座1和下支座2均設有滑槽,上滑塊5和下滑塊6滑動連接在滑槽內?;鄄捎脡喊褰M裝,避免了零件加工帶來的精度和成本問題。
上支座1和下支座2均設有座椅安裝孔9。座椅的上支座1和下支座2設計了旋轉安裝點,可以給不同方向的座椅腳提供安裝孔。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方法:螺母帶動下滑塊6在螺栓上向后滑移,第一支撐桿3和第二支撐桿4與水平面的夾角變大,上滑塊5也相對應地向后滑移,下支座2與上支座1之間的距離增大,從而實現(xiàn)了高度調節(jié)。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