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涂膠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是一種涂膠機,用于對膠合板芯板雙面涂膠,屬于對膠合板的上膠機械。
背景技術:
如前所述,涂膠機主要被應用于膠合板行業(yè)中的對整張芯板進行雙面涂膠,但并不排除用于二次加工中對基板的單面涂膠。涂膠機的涂膠輥由上、下涂膠輥構成,擠膠輥由上、下擠膠輥構成。上、下擠膠輥分別與上、下涂膠輥相配對,以由上、下擠膠輥將膠過渡到涂膠輥上,由涂膠輥涂覆至芯板上、下表面。
已有技術中,上涂膠輥的升/降調節(jié)以及上、下擠膠輥的進/退調節(jié)均是由手工來完成的,其中當操作工操作手輪,使手輪逆/順轉動一圈,上涂膠輥相對于下涂膠輥而言之間的間隙分別變化0.2mm,即上涂膠輥上升/下降0.2mm,總升/降幅度為±30mm;又,由操作工操作用手使擠膠輥進/退的手輪,使擠膠輥實現(xiàn)進/退,使上、下擠膠輥分別相對于上、下涂膠輥而言之間的間隙得到改變,就一般而言,上、下擠膠輥通過手輪每每順/逆轉動一圈,便產生進/退1mm,總進/退幅度為30mm。在上面述及的關于涂膠輥及擠膠輥的調節(jié)屬于微調范疇,因此,涂膠輥不需要作大升/大降,擠膠輥也不需要作大進/大退。因此,僅憑分別為手動的上涂膠輥升/降機構、擠膠輥進/退機構似乎無大礙。然而,由于對人造板的涂膠作業(yè)中,需要經(jīng)常對膠輥進行清洗,尤其是當膠輥之間夾雜有雜物時須及時去除,當要對膠輥清洗和去除膠輥之間的雜物時,往往要使上涂膠輥與下涂膠輥之間的間距盡可能大。同樣,要使上、下擠膠輥與上、下涂膠輥之間的間距盡可能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對諸膠輥進行清洗,并且能方便地去除夾雜到輥間的雜物。在這種情況下,要使上涂膠輥與下涂膠輥之間的張口距離(設計時的最大幅度)達到40mm左右以及要使擠膠輥與涂膠輥之間的張口距離(設計時的最大幅度)達到30mm左右,那么以純手工操作手輪便顯得過于緩慢,且不論操作工的工作強度,對作業(yè)效率帶來較大的影響。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要提供一種當要對上、下涂膠輥、上、下擠膠輥施以清潔時能快速地使上涂膠輥作上、下位移以及能快速地使上、下擠膠輥進/退的涂膠機。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涂膠機,由機座12、同步裝置、分別安裝在機座12上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以及能使上、下涂膠機7、10、上、下擠膠輥18、19運動的傳動機構組成,特點是在所述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以及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上分別增設有上涂膠輥氣動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上涂膠輥氣動機構為一升/降氣缸23,該升/降氣缸23由缸體55、缸蓋52、活塞50、氣室53、54、氣道51、49構成,缸體55、缸蓋52、活塞50設置在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的螺桿22的下端,活塞50位于由缸體55與缸蓋52相配合所形成的缸腔內,氣室53、54分別位于活塞50之兩側,氣道51、49分別開設在缸蓋52、缸體55上,分別與氣室53、54相通,而且各由管路與氣源相連接;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各具一進/退氣缸3,各進/退氣缸3由缸體26、缸蓋31、活塞29、氣室41、33、氣道40、36構成,缸體26、缸蓋31、活塞29分別對應地設置在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的絲桿軸27上,活塞29位于由缸體26與缸蓋31相配合所形成的缸腔內,氣室41、33分別位于活塞29之兩側,氣道40、36分別設在缸體26的上、下方,分別與氣室41、33相通,且各由管路與氣源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氣源為一空壓機13。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升/降氣缸23設置在螺桿22下端所伸展到機座12之箱體內的部位上。
本實用新型由于分別在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以及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上分別增設了相應的氣動機構,因此當要進入到對上、下涂膠輥7、10、上、下擠膠輥18、19清潔工序時,分別由相應的氣動機構快速推動螺桿22和絲桿軸27位移。
附圖及圖面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涂膠機的側視圖。
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在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的螺桿22上增置升/降氣缸23的結構圖。
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在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上的絲桿軸27上各增置進/退氣缸3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
圖1,申請人需要說明作為一臺涂膠機,分別由上、下涂膠輥7、10和上、下擠膠輥18、19,因此作為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以及由申請人所增置在該機構的螺桿22上的升/降氣缸23各有二套;而相對于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以及由申請人所增置在該機構的絲桿軸27上的進/退氣缸3便有四套,即二對。由于該圖僅反映出了涂膠機的一個側面,故所見到的僅為位于涂膠機一側的機構,而另一側的機構是與之對稱的。因為,要使整根上涂膠輥7作上、下位移,需對該輥的二端作同樣操作;對上、下擠膠輥18、19的進/推操作,同樣涉及二端的相應操作。據(jù)于上述說明,申請人僅以一側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以及增置在該機構上的上涂膠輥氣動機構進行詳細敘述;同樣,僅以一側的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以及增置在該機構上的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進行詳細敘述。此外,由于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及各增置的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的結構彼此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請人擇其一進行詳述。
請參見圖2,圖中揭示了已有技術中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該機構具有一個蝸輪箱20、手輪47、螺桿軸21、螺母蝸輪46、螺桿22、絲桿帽44,蝸輪箱20與上套柱6固定,上套柱6的下方為下套柱6′,上、下套柱6、6′套置立柱9上,所述的上、下涂膠輥7、10分別通過上、下涂膠輥軸承座8、11而設在上、下套柱6、6′上,手輪47固設在蝸桿軸21所伸展到蝸輪箱20之箱體外的軸端,螺母蝸輪46與蝸桿軸21連接,螺桿22在二端加滑動套48后置于立柱9之柱腔內,該螺桿22的上部形成為絲桿45,絲桿45與螺母蝸輪46螺配,絲桿帽44蓋固在蝸輪箱20的頂部。在蝸桿軸21所伸展到蝸輪箱20之箱體外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43連接到上涂膠輥7另一端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上,因為這樣在手工操作手輪47時,可使整根上膠輥7同步地實現(xiàn)升/降。而申請人所增設的上涂膠輥氣動機構位于螺桿22的下部,即螺桿22下端延伸所伸入到機座12之箱體內的部位上。該上涂膠輥氣動機構的升/降氣缸23的缸體55、活塞50、缸蓋52置于螺桿22的下端部位,其中,缸體55還用螺釘與機座12固定,且由螺釘與下套柱座24固定,活塞50由密封圈與缸體55的內壁形成密封,缸蓋52也有密封圈與螺桿2構成密封。由圖可知,相對于增置的升/降氣缸23而言,螺桿22實質上充當了活塞桿的作用。氣道51、49分別開設在缸蓋52和缸體55上,分別與氣室53、54相通,且各由管路連接到空壓機13上,空壓機13附設于機座12之一側。
請參見圖3,圖中揭示了已有技術結構的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申請人僅以上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為例描述,該機構由手輪2、鎖緊螺母手柄1、絲桿軸27、絲桿螺母14、連接軸34構成,手輪2、鎖緊螺母手柄1分別由其調整螺母25、鎖緊螺母17而設置在絲桿軸27在一端所窄縮而成的調整絲桿42上,絲桿軸27的另一端設置在軸座支架4上,絲桿螺母14與絲桿軸27的另一端配合,并與擠膠輥軸承座5相固定,而擠膠輥軸承座5通過連接軸34實現(xiàn)與絲桿軸27的軸頭連接。具體結合到
圖1可知,上擠膠輥18由其輥軸通過軸承而設置于擠膠輥軸承座5上。而申請人所增設的上擠膠輥氣動機構位于絲桿軸27近中部,缸體26與缸蓋31在加密封圈32后用螺釘30使兩者固定,而缸蓋31由螺釘35與軸座支架4固定?;钊?9位于由缸體26與缸蓋31所配合而形成的缸腔內,并由密封圈28與缸體26的內壁形成密封。在絲桿軸27所位于進/退氣缸3的缸腔內并于活塞29之一側設有螺母38,該螺母38用于對活塞29的一側限位,而活塞29的另一側則由絲桿軸27上的臺階所限位。氣室33、41分別位于活塞29的兩側,分別與開設在缸體26上的氣道36、40相通,氣道36、40分別通過氣道接頭37、39由管路15、16與作為氣源的空氣機13連接。結合
圖1可知,上擠膠輥18由其輥軸通過軸承而置于擠膠輥軸承座5上。
因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的調節(jié)屬已有技術,它們所作的調整如同申請人在背景技術部分所描述的那樣屬微調。因此,申請人不再對此贅述,僅對增設的上涂膠輥氣動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的動作過程作以下說明。
當要對上、下涂膠輥7、10及上、下擠膠輥18、19進行清洗時或要及時對夾雜到輥間的雜物清除時。啟動空壓機13的開關,壓縮空氣由管路經(jīng)氣道51進入氣室53,而氣室54內的空氣自氣道49泄出,推動活塞50,由活塞50推動螺桿22上移,使蝸輪箱20上移,由于蝸輪箱20是與上套柱6相固定的,因此上套柱6也上移,又由于上涂膠輥8的輥軸是通過軸承設在上涂膠輥軸承座8上的,而上涂膠輥軸承座8是設在上套柱6上的,因此當上套柱6上升時,上涂膠輥7也相應上升,使其與下涂膠輥10之間的距離加大,以利對膠輥進行清潔作業(yè),一俟清潔作業(yè)結束,氣室53泄氣,此時在自重的作用下,螺桿22快速下降;在前述動作的同時,由空壓機13經(jīng)管路15、氣道36向氣室33充氣,而氣室41內的空氣自氣道40泄出,推動活塞29左移,由于活塞29左側是通過螺母38限位的,因此當活塞29左移時便通過螺母38帶動絲桿軸27左移,從而使通過軸承安裝在擠膠輥軸承座5上的上擠膠輥18與上涂膠輥7之間的距離增大。同樣方式,下擠膠輥19與下涂膠輥10之間的距離也增大,以利對膠輥進行清潔作業(yè)。反之,即在清洗作業(yè)結束后,由空壓機13經(jīng)管路16、氣道40向氣室41充氣,而氣室33內的空氣自氣道36泄出,推動絲桿軸27右移,由于活塞29的右側是通過絲桿軸27的臺階面限位的,因此當活塞29右移時,靠臺階面來帶動絲桿軸27右移,從而使上擠膠輥18快速地回恢,下擠膠輥19也以同樣方式快速地回恢。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在正常的涂膠作業(yè)過程中,可以通過手動操作來調節(jié)上、下涂膠輥7、10的輥間距,該輥間距的調節(jié)是為了通過手動操作來調節(jié)上、下涂膠輥7、10的輥間距,該輥間距的調節(jié)是為了適應人造板的厚度;同樣可以通過手動操作來調節(jié)上、下擠膠輥18、19相對于對應的上、下涂膠輥7、10的輥間距,該輥間距的調節(jié)是用于控制涂膠量,因此,手動調節(jié)僅僅屬微量調節(jié),而氣動機構的調節(jié)屬快速的大距離調節(jié)。
權利要求1.一種涂膠機,由機座(12)、同步裝置、分別安裝在機座(12)上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以及能使上、下涂膠機(7)、(10)、上、下擠膠輥(18)、(19)運動的傳動機構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以及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上分別增設有上涂膠輥氣動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上涂膠輥氣動機構為一升/降氣缸(23),該升/降氣缸(23)由缸體(55)、缸蓋(52)、活塞(50)、氣室(53)、(54)、氣道(51)、(49)構成,缸體(55)、缸蓋(52)、活塞(50)設置在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的螺桿(22)的下端,活塞(50)位于由缸體(55)與缸蓋(52)相配合所形成的缸腔內,氣室(53)、(54)分別位于活塞(50)之兩側,氣道(51)、(49)分別開設在缸蓋(52)、缸體(55)上,分別與氣室(53)、(54)相通,而且各由管路與氣源相連接;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各具一進/退氣缸(3),各進/退氣缸(3)由缸體(26)、缸蓋(31)、活塞(29)、氣室(41)、(33)、氣道(40)、(36)構成,缸體(26)、缸蓋(31)、活塞(29)分別對應地設置在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的絲桿軸(27)上,活塞(29)位于由缸體(26)與缸蓋(31)相配合所形成的缸腔內,氣室(41)、(33)分別位于活塞(29)之兩側,氣道(40)、(36)分別設在缸體(26)的上、下方,分別與氣室(41)、(33)相通,且各由管路與氣源相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涂膠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源為一空壓機(13)。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涂膠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氣缸(23)設置在螺桿(22)下端所伸展到機座(12)之箱體內的部位上。
專利摘要一種涂膠機,屬于對膠合板的上膠機械。它由機座12、同步裝置、分別安裝在機座12上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以及能使上、下涂膠機7、10、上、下擠膠輥18、19運動的傳動機構組成,特點是在所述的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以及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上分別增設有上涂膠輥氣動機構和上、下擠膠輥氣動機構。本實用新型由于分別在上涂膠輥手動升/降機構以及上、下擠膠輥手動進/退機構上分別增設了相應的氣動機構,因此當要進入到對上、下涂膠輥7、10、上、下擠膠輥18、19清潔工序時,分別由相應的氣動機構快速推動螺桿22和絲桿軸27位移。
文檔編號B05C1/08GK2678782SQ20032012039
公開日2005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2月8日
發(fā)明者周惠明 申請人:常熟市翔鷹人造板機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