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羊皮書畫紙,屬于皮革加工處理技術(shù)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按現(xiàn)有皮革加工工藝技術(shù)所加工的羊皮被稱為“白皮胚”,其制作加工工藝具體如下:步驟一:生皮處理工藝1.生皮浸水:此工藝對產(chǎn)品質(zhì)量影響很大,必須嚴格執(zhí)行操作方法。浸水目的是使原料皮恢復(fù)到鮮皮狀態(tài),除去部分可溶性蛋白質(zhì)及附著雜物等。浸水的溫度隨原料皮的種類而定,一般以15~18℃為宜,如在18℃以下皮的軟化慢,20℃以上細菌容易繁殖。浸水時間一般在流水中浸泡5~6小時即可,若存放時間很長的干皮或鹽干皮,應(yīng)在浸泡時再加以物理或化學(xué)的方法使其軟化。浸泡時間可在20~24小時。要求皮張不得露出水面,浸軟,浸透,均勻一致。浸水要特別注意掌握溫度以及浸水時間。利用生皮在堿性水中膨脹的原理,減少生皮浸水時間,抑制細菌繁殖,常在浸水中加入硫化鈉、氫氧化鈉、氫氧化胺、亞硫酸鈉等。氫氧化鈉的用量為0.2~0.5g/L,硫化鈉用量為0.5~1g/L。2.去肉:去肉也叫削里,將浸水軟化后的毛皮,里面向上鋪在半圓木上,用弓形刀刮去附著在肉面上的脂肪,殘肉等,為了不傷害毛根,在刮時可在圓木上先鋪一層厚布。削里與下一步的脫脂有密切的關(guān)系。若殘留脂肪多不利脫脂。用弓型刀刮里面的作用還在于通過擠壓,使皮里面的殘存脂肪升到皮表面,利于脫脂。3.脫脂:在一定條件下(溫度、機械作用等)用堿類物質(zhì)(如純堿等)和表面活性劑(如洗滌劑)等脫脂劑或機械方法除去皮內(nèi)外層脂肪的操作,簡稱脫脂。脫脂的目的就是除去皮內(nèi)的脂肪,以保證之前處理各工序化工材料對皮的作用及成品革的質(zhì)量。4.浸灰:催生了清潔化制革的研究,即少灰浸灰,無灰浸灰。limedhideorskin指處于浸灰階段及已完成浸灰操作的皮。浸灰在堿性介質(zhì)中進行(通常使用石灰和硫化鈉),浸灰后的皮呈堿膨脹狀態(tài),皮膠原纖維束被充分分離,皮內(nèi)的油脂大都被皂化除去,皮上的毛亦被去掉,皮面白凈,且無表皮殘毛存留。步驟二:鞣制工藝1.脫灰:浸灰過的裸皮之所以處在膨脹狀態(tài),是因為裸皮的pH值高,膠原纖維中吸附或充滿著大量的水分造成,制革加工的后續(xù)工序要求pH值越來越低,酶軟化pH為7.5~8.5,鞣制的pH值為2.8。脫灰的目的就是消腫和降低pH。脫灰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就是中和反應(yīng)和鹽的水解反應(yīng)。脫灰材料有強酸弱堿鹽(如硫酸銨、氯化銨等)、非膨脹性酸(如乳酸等)、脫灰劑(如BitorDF)等。2.酶軟化:灰堿法脫毛工藝中,酶軟化是脫灰后的一步很重要的操作。3.浸酸:在制革工業(yè)中,是準備階段的一個工序。將酶柔后的裸皮浸在硫酸和食鹽的混合溶液中??墒蛊だw維開展,鞣料易于透入,因而制成的革比較柔軟細致。一般輕革都須浸酸。有時植物鞣前也經(jīng)浸酸,以達到速鞣的目的。生皮鞣制成藍皮的過程中,浸酸步驟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得鉻鞣劑能夠順利地滲透到膠原纖維基質(zhì)間。浸酸工序通常使用無機酸(如硫酸)、有機酸(如甲酸)或兩者的混合物,通過添加中性鹽(常用NaCl)來抑制膠原在酸性介質(zhì)中的膨脹。步驟三:鞣后濕工藝1.中和:除去濕革中的游離酸,減弱革面過強的陽電荷,防止復(fù)鞣、乳液加油所用的陰離子材料在革面結(jié)合太快造成不均勻滲透。常用的中和劑有TANIGANPAKN、碳酸氫鈉、碳酸氫銨、醋酸鈉等。2.復(fù)鞣:使用的鞣劑視革的性能要求而定,可以同主鞣劑也可用其他鞣劑。目的是改善革的性能或利于下一步加工的需要。它不僅起到填充作用,還能改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