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船舶用各類油管的表面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船舶用各類油管表面的化學處理方法。尤其涉及船舶液壓油管、滑油管的表面化學處理應用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的現(xiàn)有技術中,國家沒有明確的工藝對各類油管表面處理規(guī)定。現(xiàn)我國船舶行業(yè)送出的船舶液壓油管、滑油管、燃油管、柴油管,淡水冷卻水管基本為磷化處理的,而磷化處理后的管子會造成液壓油管、滑油管的投油清潔問題和油質問題。由于磷融化與水,磷化處理后的管子在投油和使用時,它的表面形成的金屬顆粒(鋅、鐵、磷酸鹽)會在油中慢慢溶解,使油中也含有金屬顆粒(鋅,鐵,磷酸鹽),并可能造成高級液壓油的油質變壞、變混,而投油的油中大量的金屬顆粒不易濾去,就造成了投油周期加長,而且在氣候濕度較高的時候還容易返銹,所以液壓油管、滑油管是不宜進行磷化處理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方便可行的船舶管系表面的化學處理方法,保證液壓油、滑油必須達到的清潔度。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將管子放入濃度為8%-12%堿水槽內進行去油脫脂處理,b)用75℃-80℃的熱清水沖洗過清,c)放入濃度為15%-20%的酸洗槽內進行清洗表面附著物,d)放入75℃-80℃的熱清水槽內進行過水清洗,e)放入鈍化槽內進行鈍化處理,f)檢查確認管子內部沒有任何顆粒物,具體方法為取出管子后在管子內部用新白布來回拉,檢查確認新白布上沒有任何顆粒物,g)按管子的不同要求噴入防銹油。
步驟C中所述酸洗槽內的酸液為鹽酸。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將現(xiàn)有技術對管子表面作磷化處理和本發(fā)明的酸洗鈍化處理做比較發(fā)現(xiàn)酸洗鈍化處理,在氣候干燥時和氣候溫度較高的時候,耐銹時間均比磷化處理要時間長,管子不易生銹。鈍化處理的管子表面鈍化膜對油質無反應,也沒有任何金屬顆粒產生,使投油時間大大縮短,油質也不會有變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a)將管子放入濃度為8%堿水槽內進行去油脫脂處理,b)用75℃的熱清水沖洗過清,c)放入濃度為20%的鹽酸酸洗槽內進行清洗表面附著物,d)放入80℃的熱清水槽內進行過水清洗,e)放入鈍化槽內進行鈍化處理,f)取出后管子內部用新白布來回拉,檢查確認新白布上沒有任何顆粒物,g)按管子的不同要求噴入防銹油。
經檢測,封頭后能夠確保管子在3個月內不會銹實施例2a)將管子放入濃度為12%堿水槽內進行去油脫脂處理,b)用80℃的熱清水沖洗過清,c)放入濃度為15%的鹽酸酸洗槽內進行清洗表面附著物,d)放入75℃的熱清水槽內進行過水清洗,e)放入鈍化槽內進行鈍化處理,f)取出后管子內部用新白布來回拉,檢查確認新白布上沒有任何顆粒物,g)按管子的不同要求噴入防銹油。
經檢測,封頭后能夠確保管子在3.5個月內不會銹實施例3a)將管子放入濃度為10%堿水槽內進行去油脫脂處理,b)用77℃的熱清水沖洗過清,c)放入濃度為18%的鹽酸酸洗槽內進行清洗表面附著物,d)放入77℃的熱清水槽內進行過水清洗,e)放入鈍化槽內進行鈍化處理,f)取出后管子內部用新白布來回拉,檢查確認新白布上沒有任何顆粒物,
g)按管子的不同要求噴入防銹油。
經檢測,封頭后能夠確保管子在4個月內不會銹
權利要求
1.一種船舶用各類油管的表面處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將管子放入濃度為8%-12%堿水槽內進行去油脫脂處理;b)用熱清水沖洗過清;c)放入濃度為15%-20%的酸洗槽內進行清洗表面附著物;d)放入熱清水槽內進行過水清洗;e)放入鈍化槽內進行鈍化處理;f)檢查確認管子內部沒有任何顆粒物;g)按管子的不同要求噴入防銹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各類油管的表面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C中所述酸洗槽內的酸液為鹽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各類油管的表面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b及步驟d所述的熱清水溫度為75℃-80℃。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各類油管的表面處理方法,其特征是,步驟f檢查的具體方法為取出管子后在管子內部用新白布來回拉,檢查確認新白布上沒有任何顆粒物。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船舶液壓油管、滑油管的表面化學處理應用方法。本發(fā)明將各船舶用管子放入濃度為15%-20%的酸洗槽內進行清洗表面附著物。將現(xiàn)有技術對管子表面作磷化處理和本發(fā)明的酸洗鈍化處理做比較發(fā)現(xiàn)酸洗鈍化處理,在氣候干燥時和氣候溫度較高的時候,耐銹時間均比磷化處理要時間長,管子不易生銹。鈍化處理的管子表面鈍化膜對油質無反應,也沒有任何金屬顆粒產生,使投油時間大大縮短,油質也不會有變化。保證液壓油、滑油必須達到的清潔度。
文檔編號C23G1/14GK1821449SQ20051011196
公開日2006年8月2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23日
發(fā)明者張小達 申請人: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