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該更換裝置包括底座及安裝在底座下方的多個車輪,底座上方設有升降平臺,升降平臺與底座之間設有升降機構,升降平臺通過升降機構控制高度,升降平臺上固定有工作臺,工作臺上設有能與冷卻器連接的連接塊,連接塊在連接塊控制機構的控制下在工作臺上滑動。該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使用專用裝置更換冷卻器,使冷卻器更換作業(yè)擺脫了行車、倒鏈的使用,作業(yè)人員大幅度減少,安全性大幅度提高。
【專利說明】
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寶鋼股份鋼管條鋼事業(yè)部的精密鋼管廠設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設備,于2010年從上海寶山區(qū)淞南地區(qū)搬迀至寶鋼廠區(qū)內(nèi),2012年重新建成投產(chǎn)。光亮爐產(chǎn)線是精密鋼管廠的關鍵產(chǎn)線之一。精密鋼管廠,對于光亮爐產(chǎn)線的停機維修施工非常重視,要求檢修單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根據(jù)點檢要求對設備進行檢修和維護,這就對檢修作業(yè)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0003]冷卻器更換項目是光亮爐日常檢修中的重點項目。咨詢精密鋼管廠點檢、生產(chǎn)、技術等相關人員,目前冷卻器檢修更換,沒有專用工具或通用設備。冷卻器的拆裝,一般使用行車配合吊裝,冷卻器進出光亮爐時,通過人力加倒鏈的形式“運進運出”,在進出爐子過程中,需要多臺倒鏈配合,確保冷卻器保持平衡。特別是3#線,靠近電氣室等生產(chǎn)設施,空間狹窄,使用行車吊裝冷卻器過程中,冷卻器“進出”光亮爐會產(chǎn)生卡阻、磕碰電氣室墻面等現(xiàn)象,容易造成設備設施損壞,也容易傷害作業(yè)人員。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鑒于以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因缺少專業(yè)的冷卻器更換裝置,冷卻器更換過程費時費力,且容易造成設備損壞和人員傷害的問題。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它包括底座及安裝在底座下方的多個車輪,底座上方設有升降平臺,升降平臺與底座之間設有升降機構,升降平臺通過升降機構控制高度,升降平臺上固定有工作臺,工作臺上設有能與冷卻器連接的連接塊,連接塊在連接塊控制機構的控制下在工作臺上滑動。
[0006]優(yōu)選的,升降機構包括相互交叉并在交叉點鉸接的兩個升降桿,每個升降桿的兩個端部分別與升降平臺、底座連接,升降平臺、底座之間的間距隨著兩個升降桿之間的夾角的變化而變化。
[0007]優(yōu)選的,升降機構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升降桿和第二升降桿,第一升降桿、第二升降桿在交叉點處通過鉸接軸鉸接;升降平臺的下表面設有與鉸接軸垂直的上部滑軌,第一升降桿的一端與底座的上表面鉸接,第一升降桿的另一端在上部滑軌內(nèi)滑動;底座的上表面設有與鉸接軸垂直的下部滑軌,第二升降桿的一端與升降平臺的下端面鉸接,第二升降桿的另一端在下部滑軌內(nèi)滑動;第二升降桿還與升降液壓缸的一端鉸接,升降液壓缸的另一端與過渡塊鉸接,過渡塊還套在鉸接軸上。
[0008]優(yōu)選的,連接塊控制機構包括位于工作臺的上表面的連接塊導軌,連接塊在連接塊導軌內(nèi)滑動,工作臺的上方還設有軸線與連接塊導軌平行的至少一根絲桿,連接塊套在絲桿上并與絲桿螺紋連接,絲桿與驅動電機連接,驅動電機帶動絲桿繞軸線轉動。
[0009]優(yōu)選的,多個車輪之間還設有用于控制車輪前進、退后及轉向的車輪控制機構。
[0010]優(yōu)選的,工作臺包括與升降平臺固定的固定段和能沿工作臺的上表面的延伸方向伸縮的伸縮段,伸縮段在工作臺液壓缸的驅動下從固定段內(nèi)伸出,或縮回至固定段的內(nèi)部。
[0011]優(yōu)選的,更換裝置還包括連接桿,連接桿的一端與連接塊可拆卸連接,連接桿的另一端與冷卻器可拆卸連接。
[0012]優(yōu)選的,更換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支撐腳,支撐腳固定在底座的周邊,支撐腳在支撐液壓缸的驅動下能向下延伸至地面。
[0013]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該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使用專用裝置更換冷卻器,使冷卻器更換作業(yè)擺脫了行車、倒鏈的使用,作業(yè)人員大幅度減少,安全性大幅度提高。
【附圖說明】
[0015]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的工作臺位于低處的示意圖。
[0016]圖2顯示為圖1所示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的工作臺位于高處的示意圖。
[0017]圖3和圖4顯示為圖1所示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位于冷卻器旁的示意圖。
[0018]元件標號說明
[0019]I 底座
[0020]2 車輪
[0021]3 升降平臺
[0022]4 升降機構
[0023]41第一升降桿
[0024]42第二升降桿
[0025]43鉸接軸
[0026]44上部滑軌
[0027]45下部滑軌
[0028]46升降液壓缸
[0029]461 缸體
[0030]462活塞桿[0031 ]47過渡塊
[0032]5 工作臺
[0033]51固定段
[0034]52伸縮段
[0035]6 冷卻器
[0036]7 連接塊
[0037]8 連接塊控制機構
[0038]81 絲桿
[0039]82驅動電機
[0040]83減速箱[0041 ]84第一鏈輪
[0042]85第二鏈輪
[0043]86鏈條
[0044]9車輪控制機構
[0045]91操作桿
[0046]10連接桿
[0047]101連接法蘭
[0048]11支撐腳
[0049]12支撐液壓缸
【具體實施方式】
[0050]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nèi)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0051]請參閱圖1至圖4。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nèi)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zhì)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diào)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chǎn)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nèi)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nèi)。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diào)整,在無實質(zhì)變更技術內(nèi)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0052]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它包括底座I及安裝在底座I下方的多個車輪2,底座I上方設有升降平臺3,升降平臺3與底座I之間設有升降機構4,升降平臺3通過升降機構4控制高度,升降平臺3上固定有工作臺5,工作臺5上設有能與冷卻器6連接的連接塊7,連接塊7在連接塊控制機構8的控制下在工作臺5上滑動。
[0053]安裝在底座I下方的車輪2,使整個冷卻器更換裝置可以在地面上行走,可快速移動至待更換的冷卻器6的旁邊。當將冷卻器更換裝置移動至待更換的冷卻器6的旁邊后,先通過升降機構4調(diào)整升降平臺3、工作臺5的高度,使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高度與冷卻器6的下表面的高度一致,將連接塊7與待更換的冷卻器6連接;再在連接塊控制機構8的控制下,連接塊7在工作臺5上移動,將冷卻器6拖至工作臺5上;最后移動冷卻器更換裝置,使位于工作臺5上的冷卻器6到達卸貨點,將冷卻器6吊裝運走。
[0054]新的冷卻器6的安裝過程按照上述步驟反向執(zhí)行即可,具體步驟為:先將冷卻器6放置在工作臺5上,并將冷卻器6與連接塊7連接;再移動冷卻器更換裝置至冷卻器6的待安裝位置的旁邊,通過升降機構4調(diào)整升降平臺3、工作臺5的高度,使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高度與冷卻器6的待安裝位置的下表面的高度一致;最后在連接塊控制機構8的控制下,連接塊7在工作臺5上移動,將冷卻器6推至冷卻器6的待安裝位置上。
[0055]通過使用專用的冷卻器更換裝置,可以快速高效地實現(xiàn)冷卻器6的更換,更換方法簡單易行,降低了設備損壞和人員傷害的風險。
[0056]如圖1至圖2所示,升降機構4包括相互交叉并在交叉點鉸接的兩個升降桿,每個升降桿的兩個端部分別與升降平臺3、底座I連接,升降平臺3、底座I之間的間距隨著兩個升降桿之間的夾角的變化而變化。
[0057]升降機構4的一種更具體的實施方式如下。升降機構4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升降桿41和第二升降桿42,第一升降桿41、第二升降桿42在交叉點處通過鉸接軸43鉸接;升降平臺3的下表面設有與鉸接軸43垂直的上部滑軌44,第一升降桿41的一端與底座I的上表面鉸接,第一升降桿41的另一端在上部滑軌44內(nèi)滑動;底座I的上表面設有與鉸接軸43垂直的下部滑軌45,第二升降桿42的一端與升降平臺3的下端面鉸接,第二升降桿42的另一端在下部滑軌45內(nèi)滑動;第二升降桿42還與升降液壓缸46的一端鉸接,升降液壓缸46的另一端與過渡塊47鉸接,過渡塊47還套在鉸接軸43上。
[0058]其中,升降液壓缸46的連接可以是如下方案:升降液壓缸46的缸體461的端部與第二升降桿42鉸接,而升降液壓缸46的活塞桿462的端部與過渡塊47鉸接。同時,也可以反過來,升降液壓缸46的活塞桿462的端部與第二升降桿42鉸接,而升降液壓缸46的缸體461的端部與過渡塊47鉸接。上述兩種安裝方法,并不影響整個升降機構4的功能的實現(xiàn)。這樣,當升降液壓缸46的活塞桿462伸縮時,可帶動第二升降桿42與第一升降桿41之間的夾角的變化,從而帶動升降平臺3、底座I之間的間距的改變。第二升降桿42與第一升降桿41之間的夾角的變化時,第一升降桿41的端部在上部滑軌44內(nèi)滑動,第二升降桿42的端部在下部滑軌45內(nèi)滑動。
[0059]升降液壓缸46也不限于與第二升降桿42鉸接,也可選擇與第一升降桿41鉸接,或者直接與底座I或升降平臺3鉸接。這些安裝方式均可實現(xiàn)通過升降液壓缸46的活塞桿462的伸縮,帶動第二升降桿42與第一升降桿41之間的夾角的變化的功能。
[0060]如圖1至圖2所示,連接塊控制機構8包括位于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連接塊導軌,連接塊7在連接塊導軌內(nèi)滑動,工作臺5的上方還設有軸線與連接塊導軌平行的至少一根絲桿81,連接塊7套在絲桿81上并與絲桿81螺紋連接,絲桿81與驅動電機82連接,驅動電機82帶動絲桿81繞軸線轉動。驅動電機82帶動絲桿81繞軸線轉動,使連接塊7在連接塊導軌內(nèi)滑動,從而將與連接塊7連接的冷卻器6拖至工作臺5上。
[0061 ]其中,驅動電機82的驅動軸與減速箱83連接,減速箱83上設有第一鏈輪84,而絲桿81的端部設有第二鏈輪85,第二鏈輪85與第一鏈輪84之間通過鏈條86連接。驅動電機82通過減速箱83、第一鏈輪84、鏈條86及第二鏈輪85,帶動絲桿81繞軸線轉動。
[0062]如圖1至圖2所示,多個車輪2之間還設有用于控制車輪2前進、退后及轉向的車輪控制機構9。該車輪控制機構9包括一操作桿91,通過該操作桿91控制車輪2前進、退后及轉向,從而控制整個更換裝置的移動。該車輪控制機構9類似于通常所見到的汽車轉向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在汽車或其他車輛的設計中非常常見。
[0063]如圖1至圖2所示,工作臺5可伸縮,具體包括與升降平臺3固定的固定段51和能沿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延伸方向伸縮的伸縮段52,伸縮段52在工作臺液壓缸的驅動下從固定段51內(nèi)伸出,或縮回至固定段51的內(nèi)部。當將冷卻器更換裝置移動至待更換的冷卻器6的旁邊后,若工作臺5距離冷卻器6尚有一段距離,可以令工作臺5的伸縮段52向冷卻器6的方向伸出,直至靠近冷卻器6,使冷卻器6可順利地被拖至工作臺5上。
[0064]如圖1至圖2所示,更換裝置還包括連接桿10,連接桿10的一端與連接塊7可拆卸連接,連接桿10的另一端與冷卻器6可拆卸連接。連接桿10與連接塊7通過螺紋連接,而連接桿10與冷卻器6連接的一端設有一個連接法蘭101,該連接法蘭101與冷卻器6的端部法蘭的規(guī)格相同。
[0065]如圖1至圖2所示,更換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支撐腳11,支撐腳11固定在底座I的周邊,支撐腳11在支撐液壓缸12的驅動下能向下延伸至地面。當冷卻器更換裝置移動至規(guī)定位置后,為保證冷卻器更換裝置的位置不變,可使支撐腳11向地面伸出,使車輪2脫離地面,冷卻器更換裝置通過支撐腳11支撐在地面上。
[0066]上述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的拆卸冷卻器6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0067]I)通過操作桿91操作車輪控制機構9,將冷卻器更換裝置移動至待更換的冷卻器6旁,如圖3所示;
[0068]2)通過升降機構4調(diào)整升降平臺3、工作臺5的高度,使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高度與冷卻器6的下表面的高度一致;若工作臺5距離冷卻器6尚有一段距離,調(diào)整工作臺5的伸縮段52的伸出長度,使伸縮段52靠近冷卻器6,如圖4所示;
[0069 ] 3)將連接在連接塊7上的連接桿1與冷卻器6連接;
[0070]4)在連接塊控制機構8的控制下,連接塊7在工作臺5上移動,將冷卻器6拖至工作臺5上;若冷卻器6的長度過長,當冷卻器6拖至工作臺5上后,拆除連接桿10,并采用更換裝置自帶的鏈輪將冷卻器6拉至規(guī)定位置;
[0071]5)移動冷卻器更換裝置,使位于工作臺5上的冷卻器6到達卸貨點,將冷卻器6吊裝運走。
[0072]拆卸冷卻器6后,新的冷卻器6的安裝方法,按照上述步驟反向執(zhí)行即可,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73]I)先將冷卻器6放置在工作臺5上,并將冷卻器6與連接桿10或連接塊7連接;
[0074]2)再移動冷卻器更換裝置至冷卻器6的待安裝位置的旁邊,通過升降機構4調(diào)整升降平臺3、工作臺5的高度,使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高度與冷卻器6的待安裝位置的下表面的高度一致;若工作臺5距離冷卻器6尚有一段距離,調(diào)整工作臺5的伸縮段52的伸出長度,使伸縮段52靠近冷卻器6的待安裝位置;
[0075]3)在連接塊控制機構8的控制下,連接塊7在工作臺5上移動,將冷卻器6推至冷卻器6的待安裝位置上;
[0076]4)將冷卻器6固定安裝在待安裝位置上。
[0077]上述光亮爐冷卻器更換方法,相比以前的人力加倒鏈、行車互相配合拉拽的方式,本方法有效節(jié)省了檢修作業(yè)時間,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投入,全過程只需3人便可,擺脫對行車和拴掛倒鏈的依賴,安全性進一步提升。
[0078]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在進行寶鋼精密鋼管廠3#爐冷卻器更換作業(yè)中,采用了此方法,進行了試驗,拆除2個冷卻器僅用時4小時,比以往動輒8?10小時的時間,大大地降低了時間成本,得到了業(yè)主的肯定。
[0079]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使用專用裝置更換冷卻器,使冷卻器更換作業(yè)擺脫了行車、倒鏈的使用,作業(yè)人員大幅度減少,安全性大幅度提高。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chǎn)業(yè)利用價值。
[0080]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I)及安裝在所述底座(I)下方的多個車輪(2),所述底座(I)上方設有升降平臺(3),所述升降平臺(3)與底座(I)之間設有升降機構(4),所述升降平臺(3)通過所述升降機構(4)控制高度,所述升降平臺(3)上固定有工作臺(5),所述工作臺(5)上設有能與冷卻器(6)連接的連接塊(7),所述連接塊(7)在所述連接塊控制機構(8)的控制下在所述工作臺(5)上滑動。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4)包括相互交叉并在交叉點鉸接的兩個升降桿,所述每個升降桿的兩個端部分別與所述升降平臺(3)、底座(I)連接,所述升降平臺(3)、底座(I)之間的間距隨著所述兩個升降桿之間的夾角的變化而變化。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4)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升降桿(41)和第二升降桿(42),所述第一升降桿(41)、第二升降桿(42)在所述交叉點處通過鉸接軸(43)鉸接;所述升降平臺(3)的下表面設有與所述鉸接軸(43)垂直的上部滑軌(44),所述第一升降桿(41)的一端與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鉸接,所述第一升降桿(41)的另一端在所述上部滑軌(44)內(nèi)滑動;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設有與所述鉸接軸(43)垂直的下部滑軌(45),所述第二升降桿(42)的一端與所述升降平臺(3)的下端面鉸接,所述第二升降桿(42)的另一端在所述下部滑軌(45)內(nèi)滑動;所述第二升降桿(42)還與升降液壓缸(46)的一端鉸接,所述升降液壓缸(46)的另一端與過渡塊(47)鉸接,所述過渡塊(47)還套在所述鉸接軸(43)上。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塊控制機構(8)包括位于所述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連接塊導軌,所述連接塊(7)在所述連接塊導軌內(nèi)滑動,所述工作臺(5)的上方還設有軸線與所述連接塊導軌平行的至少一根絲桿(81),所述連接塊(7)套在所述絲桿(81)上并與所述絲桿(81)螺紋連接,所述絲桿(81)與驅動電機(82)連接,所述驅動電機(82)帶動所述絲桿(81)繞軸線轉動。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車輪(2)之間還設有用于控制所述車輪(2)前進、退后及轉向的車輪控制機構(9)。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5)包括與所述升降平臺(3)固定的固定段(51)和能沿所述工作臺(5)的上表面的延伸方向伸縮的伸縮段(52),所述伸縮段(52)在工作臺液壓缸的驅動下從所述固定段(51)內(nèi)伸出,或縮回至所述固定段(51)的內(nèi)部。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換裝置還包括連接桿(10),所述連接桿(10)的一端與所述連接塊(7)可拆卸連接,所述連接桿(10)的另一端與所述冷卻器(6)可拆卸連接。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亮爐冷卻器更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換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支撐腳(11),所述支撐腳(11)固定在所述底座(I)的周邊,所述支撐腳(11)在支撐液壓缸(12)的驅動下能向下延伸至地面。
【文檔編號】B23P19/00GK205629844SQ201620386905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發(fā)明人】李剛, 董輝, 朱駿, 胡楊, 周曉峰
【申請人】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