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風除塵式工作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加工零部件的工作臺,具體涉及一種吸風除塵式工作臺。
【背景技術】
[0002]在工廠的日常作業(yè)中,工作臺是一種常見的設備,工人主要通過該工作臺加工一些零部件。但是,日常的加工過程中,工人通常還需要在加工進行防塵,因此勢必還需要在工作臺上加裝一些吸風單元類似的設備,但是傳統(tǒng)的吸風單元,例如用于排風機和排風管道,又無法適應工作臺的體積要求,并且其灰塵清除能力也并不能滿足工作臺的吸塵需要。
【發(fā)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可以適應工作臺體積要求且可以提高灰塵清除能力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吸風除塵式工作臺,其包括:
[0006]工作臺;
[0007]第一風道單元,其呈倒置的圓弧形蓋體,該第一風道單元安裝于工作臺的下方且其頂部連通該工作臺的上部空間;
[0008]第二風道單元,其呈倒錐形,該第二風道單元安裝于第一風道單元的底部且連通該第一風道單元的內部,該第二風道單元的底部連通收塵單元并安裝有風機。
[0009]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倒置圓弧形蓋體的第一風道單元和倒錐形第二風道單元,首先相比于傳統(tǒng)的排風機和排風管道的設計或者全部倒錐形的風道單元的設計可以在高度和體積上得到降低,從而可以更加適應工作臺的體積要求,其次圓弧形蓋體的第一風道單元可以利用其形狀形成灰塵的盤旋而下,降低灰塵在風道底部的反沖力,從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將灰塵送入收塵單元內,提高對灰塵的收集效率。
[001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fā)明還可以作如下改進:
[0011]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第一風道單元上與工作臺連接的部分形成垂直面。
[0012]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可以擴大第一風道單元與工作臺進灰口的連接面積,從而提尚進灰的效率。
[0013]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第一風道單元的內壁上開設有呈螺旋線盤旋而下的溝槽。
[0014]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可以對灰塵的螺旋形盤旋而下的導流作用,進一步地提高對灰塵的收集效率。
[0015]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還包括罩體,其罩設于工作臺且位于第一風道單元的上方,該罩體呈四方體形狀,且該罩體的底部和一側面空出,該底部形成連接風道的第一開口、該側面形成連接外部的第二開口,該第二開口處具有開設于罩體的頂面的第一弧形槽和罩體的側面的第二弧形槽。
[0016]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通過在罩體的第二開口處設置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可以便于使用者雙手伸入罩體內進行操作,同時弧形槽的設計還可以有效地防止罩體對使用者的反光。
[0017]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罩體的頂面開設有通孔。
[0018]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可以便于安裝其他部件。
[0019]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罩體為透明塑料制成。
[0020]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可以便于觀察內部情況。
[0021]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還包括連接件,其上具有沿垂直方向布置的第一凹槽和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凹槽,罩體的底部邊緣卡于該第一凹槽內,該第二凹槽卡于工作臺的邊緣或者工作臺上開口的邊沿處。
[0022]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通過設置沿垂直方向布置的第一凹槽和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凹槽,需要進行連接時,罩體的底部邊緣卡于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凹槽內,而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凹槽則卡住臺面的邊緣或者臺面上開口的邊沿,由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分別形成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雙向連接固定,使得罩體卡于穩(wěn)固地固定于臺面上,需要拆卸時,只需要拿起罩體,從臺面上取下連接件即可。
[0023]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連接件包括:
[0024]第一固定部,其呈U形狀,其上具有第一凹槽;
[0025]第二固定部,其呈C形狀,其上具有第二凹槽,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一固定部、相對的另一端形成自由端。
[0026]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可以更加便于連接件與臺面和罩體的連接,同時提高連接的穩(wěn)固性。
[0027]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第二固定部裝入工作臺后,第二凹槽與第一固定部的側面之間構成空腔。
[0028]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可以便于第二凹槽順利地固定住臺面。
[0029]作為優(yōu)選的方案,上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內設置有軟墊,軟墊上開設有多個半球形凹槽。
[0030]采用上述優(yōu)選的方案,可以形成對罩體和臺面的緩沖作用,通過形成對其的吸附作用,從而可以提高連接的穩(wěn)固性。
【附圖說明】
[0031]圖1為本發(fā)明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2為圖1的左視圖。
[0033]圖3為圖1的俯視圖。
[0034]圖4為本發(fā)明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中所涉及的第一風道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5為本發(fā)明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中所涉及的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0036]其中,1.第一風道單元11.垂直面12.溝槽2.第二風道單元31.工作臺32.收塵單元33.風機34.框架4.罩體41.第一開口 411.第一弧形槽412.第二弧形槽42.第二開口 43.通孔5.第一固定部51.第一凹槽52.軟墊53.半球形凹槽6.第二固定部61.第二凹槽62.空腔63.軟墊64.半球形凹槽65.自由端71.邊緣72.開口 73.邊沿8.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
[0038]為了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如圖1-5所示,在本發(fā)明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的其中一些實施方式中,其包括:工作臺31 ;第一風道單元1,其呈倒置的圓弧形蓋體,該第一風道單元I安裝于工作臺31的下方且其頂部連通該工作臺31的上部空間;第二風道單元2,其呈倒錐形,該第二風道單元2安裝于第一風道單元I的底部且連通該第一風道單元I的內部,該第二風道單元的2底部連通收塵單元32并安裝有風機33。而為了防止使用者的手伸入風道等考慮,還可以在風道上方安裝具有多根橫桿排列的框架34,其安裝于開設于工作臺上的凹槽內。
[0039]本工作臺通過設置倒置圓弧形蓋體的第一風道單元和倒錐形第二風道單元,首先相比于傳統(tǒng)的排風機和排風管道的設計或者全部倒錐形的風道單元的設計可以在高度和體積上得到降低,從而可以更加適應工作臺的體積要求,其次圓弧形蓋體的第一風道單元可以利用其形狀形成灰塵的盤旋而下,降低灰塵在風道底部的反沖力,從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將灰塵送入收塵單元內,提高對灰塵的收集效率。
[0040]為了進一步地優(yōu)化本發(fā)明的實施效果,如圖1-2所示,在本發(fā)明的吸風除塵式工作臺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上述的第一風道單元I上與工作臺31連接的部分形成垂直面11。采用該實施方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