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操作方便的校直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校直機。
一般鐵條(或鋼條)經過拉伸制造后,通常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些弧度,因此當要使用所述鐵條時,必須經過一校直機的校直才能使用,如
圖1所示,一般校直機是在一呈直立狀的機臺1上半部設有一受油壓控制的壓頭101,而下半部對應所述壓頭101橫向設有一呈長條矩形狀的平臺2,所述平臺2的兩側分別裝設有一支撐架3及一可動支座4,所述可動支座4是在一矩形體401頂面沿平臺2長方向凹設有一V型槽402,而所述支撐架3大致與可動支座4同高并具有彈性,且所述可動支座4位于支撐架3的內側,并使所述壓頭101受機臺1內的一油壓缸(圖未示)驅動下壓時恰可位于所述可動支座4間,又所述平臺2上設有一位于所述可動支座4間的量測壓力計5。
借助上述的構件,當進行校直作業(yè)時,將一工件(圖未示)置放于所述支撐架3上及可動支座4的V型槽402內,且通過所述量測壓力計5得知所述工件彎曲處,再使所述工件彎曲處朝上,并利用油壓驅動所述壓頭101下壓所述工件,此時,所述工件會受到所述可動支座4支撐,而使得所述可動支座4間的工件彎曲處受所述壓頭101施壓而逐漸平直,接著移開所述壓頭101,并通過所述支撐架3的彈性回復力,使所述工件離開所述可動支座4,然后,若工件還有彎曲處,則移動所述可動支座4及轉動所述工件,使所述彎曲處朝上位于所述可動支座4間,再利用所述壓頭101下壓所述工件使其平直,這樣不斷地反復進行,直至所述工件整體達到平直為止。
雖然所述校直機可使所述彎曲工件變平直,但所述可動支座4為了支撐工件,其重量不輕且底端面整個平貼于平臺2上,所以在反復校直過程中,所述可動支座4不能很好移動,其不但是費力且費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省時省力的操作方便的校直機。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操作方便的校直機,是在一呈直立狀的機臺上半部設有一受油壓控制的壓頭,而下半部對應所述壓頭橫向設有一呈長條矩形狀的平臺,所述平臺兩側分別裝設有一支撐架及一滑動支座,所述支撐架具有彈性,所述滑動支座位于支撐架的內側,并使所述壓頭受所述機臺內的一油壓缸驅動下壓時恰可位于所述滑動支座間,又所述平臺上設有一位于所述滑動支座間的量測壓力計;所述滑動支座各具有一本體、二截面呈型的板塊、數個滑輪、數個螺栓及數個彈簧,所述本體的頂端略低于所述承座于常態(tài)下的高度,而底端則沿平臺的長方向凹設有二凹槽,所述凹槽內各容置有所述板塊,所述板塊的缺口朝下,其內部各設置有數個滑輪,所述滑輪恰可抵接所述平臺,所述螺栓分別由上至下穿設過本體而進入凹槽內與板塊螺合成一體,而所述彈簧分別套設于板塊頂面與凹槽壁面間的螺栓上,以使所述本體的底端面于常態(tài)下與所述平臺維持有一間隙。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方案,當一工件置于所述支撐架及滑動支座上做校直工作時,其在常態(tài)下所述工件是由所述支撐架支撐,再加上所述滑動支座的底部設有所述滑輪,所以所述滑動支座非常容易推移,而可省時省力。
為更清楚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點和優(yōu)點,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操作方便的校直機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
圖1是一般校直機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一滑動支座的側視平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一),說明一工件置放于二支撐架及滑動支座上時的狀態(tài)。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二),說明所述置放于所述支撐架及滑動支座上的工件受一壓頭壓制時的狀態(tài)。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上述較佳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三),說明所述滑動支座受壓時的狀態(tài)。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操作方便的校直機的一較佳實施例包括有一機臺10、一平臺20、二支撐架30、二滑動支座40及一量測壓力計50。
所述機臺10呈直立狀置于水平地面上,且所述機臺10的上半部設有一由油壓控制的壓頭11,所述壓頭11朝下凸伸出所述機臺10上半部。
所述平臺20呈長條矩形狀,并對應所述壓頭11而橫向設置于所述機臺10的下半部上,且所述平臺20中央沿長方向凹設有一溝槽21。
所述支撐架30設置于所述平臺20的兩側,并分別具有一底座31、一承座32、一彈性組件33及一調節(jié)螺桿34,所述底座31可鎖固于平臺20上,而所述承座32的一側邊樞接于所述底座31上,所述彈性組件33設置于所述底座31與承座32之間,而所述調節(jié)螺桿34螺穿過所述承座32而抵接在所述彈性組件33上,以支撐起所述承座32。所述滑動支座40設置于所述平臺20的兩側,并位于所述支撐架30內側,且所述壓頭11受所述機臺10內的一油壓缸(圖未示)驅動下壓時恰可位于所述滑動支座40間,如圖3所示,所述滑動支座40分別具有一本體41、二截面大致呈倒U型的板塊42、四滑輪43、八螺栓44及八彈簧45,所述本體41的頂端略低于所述支撐架30承座32于常態(tài)下的高度,而底端中央則沿所述平臺20長方向凸設有一矩形凸塊411,所述矩形凸塊411恰可卡制于所述平臺20溝槽21內滑動,且所述本體41底端的矩形凸塊411兩側各沿所述平臺20長方向凹設有一凹槽412,所述凹槽412內各容置有所述板塊42,所述板塊42的缺口朝下,其內部各設置有所述二滑輪43,所述滑輪43恰可抵接所述平臺20,又所述螺栓44分別由上至下穿設過所述本體41的底部而進入凹槽412內與板塊42螺合成一體,而所述彈簧45則分別套設于板塊42頂面與凹槽412壁面間的螺栓44上,以通過所述彈簧45的彈性,使所述本體41底端面于常態(tài)下與所述平臺20維持有一間隙,另所述本體41上各開設有數個通孔413,以減輕所述本體41的重量,使得所述滑動支座40更容易被推動。
所述量測壓力計50設置于所述平臺20上,并位于所述滑動支座40之間。
以上即為本實用新型各組件相關聯構造及位置的具體描述;接著,再將本實用新型的操作動作及所能預期達成的功效說明如下如圖4所示,當一工件60置放于所述支撐架30及滑動支座40上做校直工作時,通過調整所述調節(jié)螺桿34,使所述工件60的重量不足以使所述承座32下移超過所述支撐架30與滑動支座40的高度差,所以,于此常態(tài)下,所述工件60是由所述支撐架30支撐,而與所述滑動支座40維持有一小間隙,同時,所述量測壓力計50抵接所述工件60而可測得所述工件60是否平直,然后,若所述工件60不平直,則將所述工件60彎曲處朝上,并使所述機臺10內的油壓缸(圖未示)驅動所述壓頭11下壓所述工件60彎曲處,如圖5所示,此時,所述支撐架30承座32所受的力連同其本身重量會大于所述彈性組件33原本的彈性支撐力,所以所述工件60會連同所述承座32下移,而使所述工件60抵頂所述滑動支座40,如圖6所示,當所述工件60抵壓所述滑動支座40時,所述滑動支座40的本體41受壓下移,直至本體41底端面抵貼于所述平臺20上,而使所述彈簧45被壓縮,即所述滑輪43內縮入凹槽412內,此時,所述滑動支座40所受的力則全部轉由本體41來承受(因與所述平臺20的接觸面積大),使得所述滑輪43不易被壓壞,而當所述工件60受壓逐漸平直后,所述壓頭11上升而離開所述工件60,使所述工件60連同所述支撐架30承座32受到所述彈性組件33的彈性回復力推頂,而回到常態(tài)狀態(tài)下,此時,所述滑動支座40也會受到所述彈簧45的彈性回復力影響,而回復到未受抵壓時的狀態(tài)(如圖3所示),接著,若所述工件60仍有彎曲處,則移動所述滑動支座40及轉動所述工件60,使所述彎曲處朝上位于所述滑動支座40間,再如上所述,利用所述壓頭11下壓所述工件60使其平直,這樣不斷地反復進行,即可使所述工件60整體達到平直。
由上述說明可知,當所述工件60在進行校直工作時,通常需通過所述壓頭11不斷地反復壓制,才能使所述工件60整體達到平直,而在反覆壓制的過程中,所述滑動支座40常常需要移動位置以符合所需,而在移動所述滑動支座40時,由于所述壓頭11未壓制所述工件60,使得所述滑動支座40是由底部的滑輪43支撐,所以只要輕輕推移,所述滑動支座40的滑輪43即會滾動而產生滑移,因此,在操作上可省時省力。
權利要求1.一種操作方便的校直機,包括在一呈直立狀的機臺上半部設有一受油壓控制的壓頭,下半部對應所述壓頭橫向設有一呈長條矩形狀的平臺,所述平臺兩側分別裝設有一支撐架及一滑動支座,所述支撐架具有彈性,且所述滑動支座位于支撐架的內側,并使所述壓頭受機臺內的一油壓缸驅動下壓時恰可位于所述滑動支座間,所述平臺上設有一位于所述滑動支座間的量測壓力計,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支座各具有一本體、二截面大致呈倒U型的板塊、數個滑輪、數個螺栓及數個彈簧,所述本體的頂端略低于所述承座于常態(tài)下的高度,而底端則沿平臺的長方向凹設有二凹槽,所述凹槽內各容置有所述板塊,所述板塊的缺口朝下,其內部各設置有數個滑輪,所述滑輪恰可抵接所述平臺,所述螺栓分別由上至下穿設過本體而進入凹槽內與板塊螺合成一體,所述彈簧分別套設于板塊頂面與凹槽壁面間的螺栓上,以使所述本體的底端面于常態(tài)下與所述平臺維持有一間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方便的校直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支座的本體開設有數個通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操作方便的校直機,它包括:在一機臺上半部設有一壓頭及一油壓缸,下半部設有一平臺,所述平臺兩側分別裝設有一支撐架及一滑動支座,所述滑動支座位于支撐架內側,并于所述滑動支座間設有一量測壓力計,所述支撐架具有彈性,而所述滑動支座的底部具有數個滑輪。這樣,當一工件置于所述支撐架及滑動支座上時,在常態(tài)下所述滑動支座仍可非常容易推移,而可省時省力。
文檔編號B21F1/00GK2485070SQ0122135
公開日2002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5月30日
發(fā)明者張陸雄 申請人:張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