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光板及具有該導光板的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液晶顯示技術領域,具體地講,涉及一種導光板及具有該導光板的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光電與半導體技術的演進,也帶動了平板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的蓬勃發(fā)展,而在諸多平板顯示器中,液晶顯示裝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簡稱IXD)因具有高空間利用效率、低消耗功率、無輻射以及低電磁干擾等諸多優(yōu)越特性,已經(jīng)作為電子設備的顯示屏而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電子產(chǎn)品中。
[0003]目前,市場越來越追求電子設備的薄型化,例如現(xiàn)在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需要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越來越薄,因此液晶顯示裝置也需要越來越薄。在整個液晶顯示裝置中,背光模塊的薄型化能否實現(xiàn)決定了液晶顯示裝置能否實現(xiàn)薄型化。而在背光模塊中,導光板的厚度直接決定了背光模塊的整體厚度,因此亟需提出一種薄型化的導光板,以使背光模塊整體實現(xiàn)薄型化。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導光板,包括入光側面、以及與所述入光側面連接且相對設置的頂面和底面;在所述頂面與所述入光側面的連接處形成位于所述頂面上的間隔排列的第一楔形體,所述第一楔形體的厚端面與所述入光側面平齊,所述第一楔形體的與厚端面連接的斜面與所述頂面順滑銜接;在所述底面與所述入光側面的連接處形成位于所述底面上的間隔排列的第二楔形體,所述第二楔形體的厚端面與所述入光側面平齊,所述第二楔形體的與厚端面連接的斜面與所述底面順滑銜接;其中,所述第一楔形體和所述第二楔形體一一對應。
[0005]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楔形體和所述第二楔形體對稱設置。
[000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楔形體的截面形狀呈直角三角形形狀;其中,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一重合于所述頂面,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另一垂直于所述頂面且位于所述頂面與所述入光側面的連接邊上。
[0007]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楔形體的截面形狀呈直角三角形形狀;其中,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一重合于所述底面,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另一垂直于所述底面且位于所述底面與所述入光側面的連接邊上。
[0008]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模塊,至少包括上述的導光板及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卡合在所述導光板的底面上。
[0009]進一步地,所述反射板的一側端形成間隔排列的平板體,所述平板體設置于所述第二楔形體之間的間隔處,使所述反射板卡合在所述底面上。
[0010]進一步地,所述平板體的厚度與所述第二楔形體的厚端面的厚度相同,以使所述第二楔形體的厚端面與斜面的連接邊與所述反射板的底表面處于同一平面。
[0011]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又在于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液晶面板及上述的背光模塊,上述的背光模塊向所述液晶面板提供顯示光源。
[0012]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在導光板的入光側面上下組合形成呈現(xiàn)喇叭口形狀的楔形體,這種設計能夠有效減小導光板的厚度,從而減小背光模塊以及液晶顯示裝置的厚度,滿足液晶顯示裝置薄型化的要求,同時這種設計還能夠大大地提高導光板的入光側面的耦光效率。
【附圖說明】
[0013]通過結合附圖進行的以下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點和優(yōu)點將變得更加清楚,附圖中:
[0014]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局部側視圖;
[0015]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局部立體圖;
[0016]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局部立體圖;
[0017]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局部側視圖;
[0018]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板的局部立體圖;
[0019]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板和導光板組裝后的局部仰視立體圖;
[0020]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板和導光板組裝后的局部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然而,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施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不應該被解釋為限制于這里闡述的具體實施例。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本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fā)明的各種實施例和適合于特定預期應用的各種修改。
[0022]在附圖中,為了清楚器件,夸大了層和區(qū)域的厚度。此外,相同的標號在整個說明書和附圖中可用來表示相同的元件。
[0023]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局部側視圖。
[0024]參照圖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相對設置的液晶面板2和背光模塊1,其中,背光模塊I向液晶面板2提供顯示光源,以使液晶面板2顯示影像。由于本發(fā)明是針對背光模塊I中的導光板的結構進行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因此為了避免贅述,液晶面板2的具體結構以及液晶面板2與背光模塊I的裝配方式就不在這里詳述,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參照相關現(xiàn)有技術來獲知。
[0025]以下將結合圖2對背光模塊I進行描述。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局部立體圖。
[0026]參照圖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背光模塊I至少包括:導光板10、反射板20、光源30。這里,應當說明的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背光模塊I還可包括其他部件,例如承載導光板10、反射板20和光源30的背框,用于改善由導光板10的頂面出射的光線的質(zhì)量的光學膜片,以及與背框固定結合而將導光板10、反射板20、光源30和所述光學膜片固定在背框中的膠框,但這些部件均是現(xiàn)有技術,并不是本發(fā)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點,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參照相關現(xiàn)有技術來獲知。
[0027]以下將結合圖3和圖4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導光板10進行詳細描述。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局部立體圖。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局部側視圖。
[0028]—并參照圖3和圖4,導光板10包括入光側面11、以及與入光側面11連接且相對設置的頂面12和底面13。
[0029]在頂面12與入光側面11的連接處形成位于頂面12上的多個第一楔形體14,其中,這些第一楔形體14間隔排列在頂面12上,進一步地,這些第一楔形體14等間隔排列在頂面12上;每個第一楔形體14的厚端面141與入光側面11平齊,即每個第一楔形體14的厚端面141與入光側面11在同一平面上,或者每個第一楔形體14的厚端面141是由入光側面11向上延伸形成的;而第一楔形體14的連接厚端面141的斜面142與頂面12順滑銜接。
[0030]進一步地,每個第一楔形體14的厚端面141所在平面垂直于頂面12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每個第一楔形體14的縱截面形狀為直角三角形,該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一重合于頂面12 (或者稱該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一與頂面12相互融合),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另一位于頂面12與入光側面11的連接邊(未標識)上且垂直于頂面12,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里的描述。
[0031]同樣地,在底面13與入光側面11的連接處形成位于底面13上的多個第二楔形體15,其中,這些第二楔形體15間隔排列在底面13上,進一步地,這些第二楔形體15等間隔排列在底面13上;每個第二楔形體15的厚端面151與入光側面11平齊,即每個第二楔形體15的厚端面151與入光側面11在同一平面上,或者每個第二楔形體15的厚端面151是由入光側面11向下延伸形成的;而第二楔形體15的連接厚端面151的斜面152與底面13順滑銜接。
[0032]進一步地,每個第二楔形體15的厚端面151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13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每個第二楔形體15的縱截面形狀為直角三角形,該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之一重合于底面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