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體照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立體照相機的發(fā)明,特別是關于一種能減少左右畫面損失的立體照相機的發(fā)明。
現(xiàn)有的立體照相機幾乎都是將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得與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一致。這樣,左右畫面的攝入范圍在無窮遠時是一致的,但是在拍攝距離比無窮遠近時,左右畫面的攝入范圍就不一致了,如圖22L、圖22R所示,左畫面(L)與右畫面(R)外側邊緣部分分別攝入不同的范圍(a-b)(c-d),該非重復部分(a-b)(c-d)的面積在拍攝距離最短時最大。
立體照片的非重復部分在用立體幻燈片觀察鏡進行欣賞時,是不能形成立體像的,如將攝入物體距離比無窮遠近的立體照片裝在能看見底片的全部畫面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上,則如圖23所示,在用雙眼觀看時,在重復部分與非重復部分的分界處b、c會看見與另外窗口邊緣重疊的豎線,令人興趣大減。因此,一般都用窗口幅度小于底片畫面幅度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來遮擋底片的非重復部分。
圖24a、圖24b所示的是立體幻燈片框架1,由同一平面形狀的底框2與面框3夾持著顛倒的底片。左窗4L與右窗4R的橫向寬度Ww比底片畫面的寬度窄,其尺寸能遮擋在最短拍攝距離時畫面上產(chǎn)生的非重復部分,如圖所示,拍攝了近距離被攝物體的底片F(xiàn)L、FR分別與立體幻燈片框架1的窗口4L、4R向外錯開安放,將圖23所示的非重復部分(a-b)(c-d)遮擋。
對遠景被攝物體與近景被攝物體混在一起的底片,最好要調整底片對立體幻燈片框架窗口的橫向錯開量,使對左右畫面匹配影響最大的被攝物體圖像(特別是近景被攝物體圖像)的間隔與立體幻燈片框架左右窗口的中心間距Pw相等或大于該距離,對遠近感進行補正。
對于拍攝了遠距離被攝物體的立體照片,因為左右底片的畫面攝入范圍基本一致,所以沒有必要遮擋畫面,但是如圖25所示,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4L、4R分別將左右底片F(xiàn)L、FR的畫面兩側遮擋了,因此畫面損失很大。
另外,以前也有與上述立體照相機相反的,將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得很窄,使其與最短拍攝距離的左右畫面的攝入范圍一致的立體照相機。這種立體照相機與上述立體照相機相反,在無窮遠拍攝時,左右畫面內側的攝入范圍不一致,產(chǎn)生非重復部分,所以拍攝了無窮遠景物的底片,與圖24a、圖24b所示相反,要將左右底片向內側錯開安放,使內側的非重復部分得到遮擋。由于拍攝了最短拍攝距離的被攝物體的底片,其安放位置不必錯開,所以可如圖25所示的狀態(tài)進行安放,但其畫面的損失量與上述的立體照相機一般無異。
本申請人為了減少上述的畫面損失,發(fā)明過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可自動調節(jié)的立體照相機與光軸間距可手動調節(jié)的立體照相機。采用這種光軸間距可變的立體照相機,可在全部拍攝距離范圍內,使左右畫面的攝入范圍均一致,能抑制左右畫面非重復部分的產(chǎn)生。因此,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可與底片畫面的寬度基本相等,可減少畫面損失,但是因設置光軸間距調節(jié)裝置而導致立體照相機結構復雜、價格提高的問題則不能避免。
因此就產(chǎn)生了一個需要解決的技術課題,即提供一種結構更加簡單的、光軸間距固定的立體照相機,同時使畫面損失盡可能地減少。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
本發(fā)明是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左右兩個拍攝鏡頭的立體照相機,這種照相機的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為大致介于與左右畫面中心間距相等的距離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兩者的中間,以及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在比左右畫面中心間距短1.2mm的距離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的范圍內。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照相機的光軸間距的解說圖。
圖2L是立體照相機無窮遠拍攝時的左畫面的正面圖,圖2R是立體照相機無窮遠拍攝時的右畫面的正面圖。
圖3L是立體照相機最短距離拍攝時的左畫面的正面圖,圖3R是立體照相機最短距離拍攝時的右畫面的正面圖。
圖4表示立體照相機的立體圖像形成狀態(tài)的解說圖。
圖5表示立體照相機的立體圖像形成狀態(tài)的解說圖。
圖6是立體照相機的光軸間距的解說圖。
圖7是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與立體照相機的拍攝距離的對照表。
圖8是取掉后蓋的立體照相機的背面圖。
圖9是用本發(fā)明的立體照相機拍攝的膠卷片斷的正面圖。
圖10a是立體幻燈片底框的正面圖,圖10b是立體幻燈片面框的正面圖。
圖11a、圖11b、圖11c分別是框架擋板的正面圖。
圖12是表示視差補正檢測裝置結構的平面圖。
圖13是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與視差補正檢測裝置的投影倍率對照表。
圖14是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與視差補正檢測裝置的投影倍率對照表。
圖15是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與視差補正檢測裝置的投影倍率對照表。
圖16a是視差補正檢測裝置的焦點板架的背面圖,圖16b是視差補正檢測裝置的焦點板架的側截面圖。
圖17是視差補正檢測裝置的底片架的正面圖。
圖18是框架加工裝置的立體圖。
圖19a是墊板的平面圖,圖19b是墊板的側截面圖,圖19c是墊板的底面圖。
圖20表示底框的突起成形工序的截面圖。
圖21表示突起形狀的立體圖。
圖22L是現(xiàn)有立體照相機左畫面的畫面損失的正面圖,圖22R是現(xiàn)有立體照相機右畫面的畫面損失的正面圖。
圖23是圖22L、圖22R的畫面立體觀看狀態(tài)的解說圖。
圖24a是現(xiàn)有技術的裝著最短距離拍攝底片的立體幻燈片框架的正面圖,圖24b是現(xiàn)有技術的裝著最短距離拍攝底片的立體幻燈片框架的側面圖。
圖25表示現(xiàn)有技術,是裝著無窮遠拍攝底片的立體幻燈片框架的正面圖。
圖1是立體照相機的左右拍攝鏡頭10L、10R的光軸間距的解說圖,光軸間距PI設定為大致介于與無窮遠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PImax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PImin兩者的中間。
這樣,左右畫面PL、PR的攝入范圍大致與拍攝鏡頭10L、10R伸出范圍的中間點一致。如圖2L、圖2R所示,在近距離拍攝時,左右畫面分別在其外側產(chǎn)生非重復部分(A-B,C-D),如圖3L、圖3R所示,在遠距離拍攝時,左右畫面分別在其內側產(chǎn)生非重復部分(A-B,C-D),最短距離拍攝時的畫面與無窮遠拍攝時的畫面的非重復部分面積最大。
但是,該非重復部分的最大面積,比圖22L、圖22R所示的現(xiàn)有的立體照相機最短距離拍攝時的重復部分(A-B,C-D)減少了1/2,所以可以通過采用寬度比現(xiàn)有的立體幻燈片框架寬、畫面遮擋量為現(xiàn)有的1/2的立體幻燈片框架,減少一半因遮擋而造成的畫面損失。
下面,參照圖1對光軸間距的設定進行說明。
其中,被攝物體距離 ......L拍攝鏡頭的焦點距離 ......f因焦點調節(jié)產(chǎn)生的鏡頭在光軸方向的移動量......Δif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PI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聚焦距離的被攝物體圖像的中心間距 ......Pi1拍攝鏡頭的焦點距離f=36(mm)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底片的穿孔間距×14=4.735×14=66.29(mm)在被攝物體距離L為無窮遠時,從無窮遠來的光線與左右拍攝鏡頭10L、10R的光軸平行入射,因此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為與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相等的距離PImax(66.29mm),與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
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PI的計算關系為鏡頭的光軸方向移動量Δif=f2/(L-f)鏡頭的投影倍率r=(Δif+f)/L=Δif/fPI=Pi1/(1+r),所以,如拍攝鏡頭的最短拍攝距離為500mm,則Δif=362/(500-36)=2.7931(mm)
r=2.7931/36=0.07759在該拍攝距離,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即最短聚焦距離的被攝物體圖像的中心間距Pi1與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66.29mm)一致的光軸間距PImin為PImin=66.29/(1+0.07759)=61.517(mm)。
這樣,如光軸間距接近于與無窮遠時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66.29mm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61.517mm的中間值[(66.29+61.517)/2=63.9mm]時,在焦點調節(jié)范圍遠近兩端的畫面損失可以減少一半。光軸間距不一定要嚴格地設定為其中間值,可自由地設定在其前后即可,如大于中間值,則遠距離拍攝時的畫面損失可進一步得到減少,但是近距離拍攝時的畫面損失擴大,反過來,如設定得比中間值小,則近距離拍攝時的畫面損失減少,但遠距離拍攝時的畫面損失擴大。
圖4與圖5是立體幻燈片的立體圖像說明圖。如以立體幻燈片框架1的左右窗口4L、4R的中心間距為Pf,左右畫面的無窮遠被攝物體圖像的中心間距為Pi,則在圖4中,Pf=Pi,被攝物體圖像與立體窗口Iw(在觀看立體圖像時,看上去左右視窗合一的假想窗口)看上去象是在無窮遠的位置。該立體窗口Iw,例如在屋子里透過屋子的窗口看屋子外的風景一樣,如看上去比被攝物體的距離近則較自然,立體窗口Iw看上去在無窮遠的位置則就不大自然。
圖5表示的是將左右被攝物體圖像的中心間距Pi擴大到大于左右窗口的中心間距Pf,使Pf<Pi,進行視差補正的狀態(tài),隨著Pf與Pi的差的增大,立體窗口Iw看上去越來越近,但是,左右無窮遠被攝物體圖像的中心間距Pi的限度為Pi=Pf+1.2(mm),超過這個限度,因雙眼的凝視角度關系,看起來就吃力了。
將立體照相機的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PI縮短到小于與無窮遠時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1.2mm以上時,拍攝時處于無窮遠位置的被攝物體在左右畫面上的圖像的中心間距Pi1以比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短1.2mm的距離被攝入(無窮遠的被攝物體的圖像Pi1=PI)。
拍攝時的圖像是上下左右反轉的倒立像,因此將底片旋轉180度以正立像的狀態(tài)裝在立體幻燈片框架上時,如圖5所示,左右被攝物體圖像的中心間距Pi擴大了)1.2mm以上,視差得到補正,立體窗口看上去大約向跟前移動了2m。
這樣,在上述的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66.29mm、拍攝鏡頭的最短拍攝距離=500mm時,只要將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PI設定在61.517<PI<(66.29-1.2)(mm)的范圍內便可比現(xiàn)有的立體照相機減少畫面損失。
上述的立體照相機的結構能使窗口寬度一定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中的畫面損失減少,如采用若干種窗口寬度不同的立體幻燈片框架則可將各種拍攝距離的畫面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在圖6中,例如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66.29mm拍攝鏡頭的焦點距離f=36mm無窮遠拍攝時的立體窗口的距離Lw=2500mm時,左右拍攝鏡頭10L、10R的光軸間距PI為鏡頭的投影倍率r=Δif/f=(Δif+f)/LPI=Pf/(1+r)的關系,因為無窮遠拍攝時的Δif=0,所以,PI=Pf/(1+r)=66.29/(1+36/2500)=65.349(mm)。
在該條件下,如將焦點調到無窮遠,位于2.5m拍攝距離的被攝物體左右圖像的中心間距Pi1等于左右畫面的中心間距Pf,為66.29mm。這樣,位于2.5m拍攝距離的被攝物體圖像看上去與位于2.5m的立體窗口距離一樣,位于遠于2.5m的被攝物體圖像看上去比立體窗口遠。
如將左右拍攝鏡頭10L、10R沿光軸向前方移動,將焦點聚焦到近距離的被攝物體上,使處于聚焦距離的物體圖像的中心間距為大于Pf的Pi1,在裝在立體幻燈片框架上時,補正視差所需的底片錯開量,一片底片為(Pi1-Pf)/2。
這樣,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在遮擋底片畫面的外側(在圖6中為內側)的同時,有必要將(Pi1-Pf)的量縮小到小于底片的畫面寬度Pf,使畫面的內側邊緣不在窗口內顯現(xiàn)。例如,(Pi1-Pf)/2為0.25mm時,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的縮小量為0.5mm。
例如,在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縮小0.5mm的情況下,使立體窗口Iw看上去與被攝物體等距離的聚焦距離L,如以拍攝鏡頭10L、10R的投影倍率為r,則可以下列關系式表示r=(Pi1-PI)/PIΔif=f×rL=(Δif+f)/r如以窗口寬度的縮小量為Rw,則r=(Pi1-PI)/PI=(Pf+Rw-PI)/PI如Rw=0.5,則r=(66.29+0.5-65.349)/65.349=0.022051Δif=36×0.022051=0.79383L=(0.79383+36)/0.022051=1669(mm)。
用上述立體照相機所攝的底片,以最大的錯開量裝在窗口寬度比底片畫面寬度窄0.5mm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上時,即裝時將底片畫面的內側縱向邊緣與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內側縱向邊緣一致,立體窗口看上去與1669mm距離的被攝物體圖像等距離。
窗口寬度的縮小量Rw=1mm時,r=(66.29+1.0-65.349)/65.349=0.02970Δif=36×0.02970=1.0692L=(1.0692+36)/0.02970=1248(mm)。
立體窗口看上去與1248mm距離的被攝物體圖像等距離。
這樣,如將用光軸間距設定為65.349mm的立體照相機拍攝遠于2500mm被攝物體所得的底片,裝在窗口寬度與底片畫面寬度相同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上,拍攝2499mm至1669mm的被攝物體所得的底片,裝在使底片畫面寬度縮小0.5mm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上,拍攝1698mm至1248mm的被攝物體所得的底片,裝在使底片畫面寬度縮小1mm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上,處于聚焦距離的被攝物體看上去比立體窗口遠,視差得到補正。
圖7的表是對于拍攝窗口寬度為32mm的立體照相機,立體幻燈片框架的窗口寬度從32mm減少到0.5mm的7段立體幻燈片框架與上述光軸間距的立體照相機拍攝距離的對照表。
只要從該7段立體幻燈片框架中選出與拍攝距離相對應的立體幻燈片框架,畫面損失便可減少到最低限度,但在選擇框架時,必須知道底片各畫面的拍攝距離。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在立體照相機內設置能在底片的各畫面外記錄拍攝距離信息的裝置來解決。
圖8表示的是立體照相機11取下后蓋的狀態(tài),其結構與一般的照相機一樣,在機身左端的膠卷裝填室12中裝上135膠卷,將135膠卷的前端部嵌在右端的膠卷軸13上,用膠卷軸13來卷動膠卷,在膠卷裝填室12與膠卷軸13之間設有左右一對拍攝窗口14L、14R。
拍攝窗口14L、14R上,分別設有在底片畫面外對框架數(shù)與左右識別文字進行曝光的數(shù)字曝光裝置15L、15R,在左拍攝窗口14L的下面,設有根據(jù)拍攝鏡頭10L、10R的焦點調節(jié)量進行拍攝距離信息曝光的距離信息曝光裝置16。在底片畫面的間隙中,對作為切斷目標的豎線進行曝光的指標曝光裝置17L、17R分別設置于拍攝窗口14L、14R的左上方。
上述各曝光裝置15、16、17與快門連動,通過發(fā)光LED在膠卷上進行線條、文字等曝光,也可以與一般的日期記錄裝置一樣,設置于立體照相機的后蓋上,從膠卷的背后進行曝光。
拍攝距離信息可以通過設置檢測拍攝鏡頭10L、10R推出量的電氣位置檢測器(圖中未表示出),從拍攝鏡頭的推出量來求出拍攝距離,或者在自動對焦式立體照相機中,可以從測距線路測出的數(shù)據(jù)來求出,然后將圖7的對照表中與求出的拍攝距離信息相應的立體幻燈片框架的標號(#0、#1......#6)曝光在膠卷上。具體地說,標號以豎線的根數(shù)來表示,記錄的是與標號數(shù)同樣根數(shù)的豎線。
圖9表示的是立體照相機11所拍的膠卷片斷F,在各畫面的上側邊緣,按1R、2R、1L、2L的順序記錄著框架數(shù)目Nf,在其下側邊緣,用0至6根豎線Lg來表示與拍攝距離相對應的立體幻燈片框架的標號。另外,在膠卷畫面之間的間隙中,記錄著構成切斷膠卷時的目標以及后述視差補正量檢測裝置位置確定指標的豎線Lc。
透過立體照相機11的鏡頭投影于膠卷上的圖像,從照相機的背面看是上下左右顛倒的,在將底片裝在立體幻燈片框架上時,要旋轉180度,呈正立狀態(tài)裝上,所以在裝著狀態(tài)下框架標號在底片的下部邊緣,距離信息位于上部邊緣,不過對這些位置并無特別的限定。
圖10a、圖10b表示的是立體幻燈片框架,由底框21與面框22構成。由樹脂模塑制成的底框21與面框22分別在左右設有窗口23L、23R、24L、24R。窗口23L、23R、24L、24R的間距P設定為與人的雙眼間的距離相近,約為63mm,窗口23L、23R、24L、24R的縱橫尺寸與立體照相機11的拍攝窗口的尺寸相同,為24×32(mm),能看見整個底片畫面。
在底框21的各窗口23L、23R的上下左右四個地方分別設有豎立的小圓柱25,上下小圓柱25之間的距離與底片F(xiàn)上下方向的寬度一樣,只要將底片F(xiàn)插入確定上下位置的小圓柱25之間,底框21的各窗口23L、23R的上下中心與底片F(xiàn)的畫面的上下中心一致。
在面框22上,在與底框21的小圓柱25對稱的位置上,設有圓柱孔26,只要將小圓柱25與圓柱孔26嵌合,底框21與面框22便可結合在一起。
在底框21的窗口23L、23R的周邊四個角上有用后述的突起加工裝置形成的與底片的穿孔扣合的突起,所以在面框22的窗口24L、24R的周邊四角的里面(與底框接觸的面)形成有避免與底框21上形成的突起發(fā)生干擾的凹部27L、27R。
在面框22的左右中央形成有縱向的溝形絞接部22a,面框22可在中央部位彎折。將底片放在底框21的左右窗口位置,中央彎折的面框22的左邊部分位置對齊,小圓柱25與圓柱孔26嵌合,然后用同樣方法將面框22的右邊部分與底框21嵌合,面框22便與底框21結合到了一起。
上述的立體幻燈片框架以圖11所示的框架擋板31來調節(jié)其窗口寬度。框架擋板31是在紙或黑色樹脂薄膜等遮光材料上沖出窗口31a形成的。上下的寬度大于底片的寬度,在其左右兩端的上下設有與圖10a、圖10b所示的底框21的小圓柱25嵌合的孔31b。在各框架擋板31的窗口31a的四角附近,如圖11a、圖11b、圖11c所示,開有長方形的孔31c。這四個孔31c位于與圖10b所示的面框22的凹部27L、27R相對應的位置,目的是為了避免與用后述裝片加工裝置111在底框21上形成的突起P產(chǎn)生干擾。
在圖11a、圖11b、圖11c中表示了窗口寬度不同的#1、#3、#5三種框架擋板31,實際上共有六種(#1~#6),這六種框架擋板的窗口寬度與圖7表中的標號#1~#6的窗口寬度相對應。
各框架擋板31的窗口31a的中心位置是一定的,無論將哪一個標號的框架擋板31裝在底框21上,左右框架擋板31的窗口31a的中心間距也是一定的。
將底片裝到立體幻燈片框架上去的作業(yè)可采用圖12所示的視差補正量檢測裝置41正確地進行。
視差補正量檢測裝置41的左右配置著由投影鏡頭42L、42R,裝有平行校準圖形的焦點板43L、43R,目鏡44L、44R等光學部件,配置于框架45前后中間部的主滑動裝置46可將投影鏡頭42L、42R向光軸方向滑動,裝在主滑動裝置46上的左、右橫向滑動裝置47L、47R可橫向自由滑動,投影鏡頭42L、42R分別裝在左、右橫向滑動裝置47L、47R上。
主滑動裝置46可通過由馬達(圖中未表示出)驅動而旋轉的投影倍率調節(jié)凸輪48而前后滑動。夾在左、右橫向滑動裝置47L、47R之間的光軸間距調節(jié)凸輪49是將兩個同一形狀的凸輪相位變動180度,用軸50固定在一起的,左、右橫向滑動裝置47L、47R靠彈簧壓接在光軸間距調節(jié)凸輪49上。裝在光軸間距調節(jié)凸輪49的軸50上的旋鈕(圖中未表示出)一旋轉,左、右橫向滑動裝置47L、47R的間隔便擴大或縮小,便可調節(jié)左右投影鏡頭42L、42R的光軸間距。
固定于框架45后部的底片架51是引導沖洗好的立體照片膠卷的,左右窗口52L、52R露出一組立體照片的畫面。在底片架51的后方配置著照明燈泡53,底片架51的左右窗口52L、52R內的底片圖像通過投影鏡頭42L、42R在焦點板43L、43R上成像,通過左右目鏡44L、44R便可看到立體的照片。
底片架51的左窗52L的下面配置著圖像傳感器54(CCD圖像傳感器或采用光敏二極管的光點檢測器(PSD)等傳感器),讀出底片左畫面下面記載著的距離信息,由控制裝置(圖中未表示出)對投影倍率調節(jié)凸輪驅動馬達進行控制,移動主滑動裝置46,根據(jù)距離信息確定投影倍率。
圖13的表是表示焦點板的橫向寬度與底片畫面寬度相等,同為32mm時的投影倍率的,例如,與#2框架擋板相對應的投影倍率是1.03226,投影畫面的橫向寬度為33.03226mm,投影畫面分別超出焦點板左右0.516mm,其遮擋比例與用#2框架擋板遮擋橫向寬度32mm的畫面一樣。
在將焦點板與底片架固定,只移動投影鏡頭而使投影倍率產(chǎn)生變化的結構中,如將投影倍率調節(jié)范圍的中間定在一倍,在整個調節(jié)范圍中,焦點精度的維持比較容易。圖14是表示投影倍率調節(jié)范圍的中間,即#3投影倍率定在一倍時的表。如該表所示,例如,與#0相對應的投影倍率為0.95313,實際的投影畫面寬度為30.500mm,所以如焦點板的寬度也為30.500mm,投影到焦點板上的#0底片畫面所遮擋量便為0。這樣,例如,與#3相對應的投影倍率為1.0,投影畫面寬度為32.00mm,投影畫面分別超出焦點板左右0.75mm,在圖13的表中,與用寬度30.5mm框架擋板遮擋橫向寬度32mm的畫面一樣。
在最初說明的、將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為大致介于與左右拍攝畫面中心間距相等的距離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兩者的中間的立體照相機,或將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在比左右畫面中心間距短1.2mm的距離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的范圍內的立體照相機中,畫面應遮擋量最大的不是在拍攝距離范圍的中間,而是在拍攝距離范圍的兩端。
圖15的表是表示將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為大致介于與左右拍攝畫面中心間距相等的距離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兩者的中間的立體照相機的投影倍率與框架擋板的標號的對照表。如該表所示,在焦點調節(jié)范圍的中間,不需要用框架擋板遮擋(#0),在其前、后,框架擋板的標號增加。因此,在該照相機中,記載在底片上的標號可以與該表的拍攝距離與投影倍率相對應地記錄。
圖16a、圖16b是從投影鏡頭42L、42R一側看到的焦點板55的背面圖,在左右焦點板43L、43R上形成了以若干豎線為主體的平行校準圖形CP。在焦點板43L、43R的下面,裝著檢測底片穿孔位置的圖像傳感器56L、56R,在左焦點板43L(圖中在右邊)的內側邊緣上,設置有小窗57。
如圖17所示,底片架51的左窗52L的左上、左下形成有小窗58、59,下面的小窗59內裝著記有作為確定底片位置指標的基準線。下面的小窗59內的像投影到焦點板架55上的小窗57,觀察該小窗57的圖像,如底片架51下面的小窗59的基準線與記錄在底片上的位置確定指標線一致,則底片的畫面與底片架51的窗口52L、52R完全一致。
如用馬達傳送底片,則可以在底片架51的下面的小窗59內設圖像傳感器,根據(jù)圖像傳感器發(fā)出的圖像信息控制底片的傳送,使基準線與位置確定指標線一致。
底片的穿孔投影到焦點板架55下部所設的圖像傳感器56L、56R,圖像傳感器56L、56R對穿孔的投影圖像進行水平方向的掃描。
例如,從比左右焦點板43L、43R的內側縱框位置稍靠內側的、視為畫面間隔位置開始向外側方向進行掃描。如掃描開始位置是穿孔位置,則圖像傳感器56L、56R的輸出因通過穿孔的光的原因呈白色,等到通過穿孔之后則呈黑色。掃描開始位置如在穿孔之間的間隔上,則圖像傳感器56L、56R的輸出呈黑色,等到到達穿孔之后變成白色,接下來等到通過穿孔之后又呈黑色。無論什么情況,圖像傳感器56L、56R的輸出從白色變?yōu)楹谏珪r,總是在膠卷切斷成一幀時的端部穿孔的內側邊緣,該位置被檢測出來。投影到焦點板43L、43R的穿孔位置因投影倍率而變化,與實際底片畫面的穿孔絕對位置是不一樣的。因此,要將控制部檢測的位置數(shù)據(jù)(從焦點板的中心到穿孔的檢測位置的距離)根據(jù)那時的投影倍率進行計算,算出實際的穿孔位置數(shù)據(jù),將其存貯起來。
現(xiàn)有的各種膠卷,在其上下邊緣上的幀號等記號經(jīng)曝光,用一維線條傳感器可能會將上述幀號等與穿孔混同起來,但如用圖形識別處理部對二維區(qū)域傳感器沿穿孔進行掃描的二維圖像圖形進行分析,分辨出穿孔圖形與其他符號圖形,便可消除上述的混同。
如上所述,在底片畫面與底片架51的穿孔52L、52R的位置配合手動或自動進行,根據(jù)記錄在底片上的拍攝距離信息,投影倍率得到自動控制的狀態(tài)下,觀看左右焦點板43L、43R的畫面,便可觀察到與對該底片采用與拍攝距離信息相對應的框架擋板31,裝在立體幻燈片框架上時相同遮擋率的立體畫面。
但是,這種狀態(tài)仍是底片畫面的左右兩側未被遮擋的狀態(tài),所以有必要對畫面的橫向錯開量進行調節(jié)、對視差進行補正。因此,要手動地旋轉圖12所示的左、右橫向滑動裝置47L、47R間的光軸間距調節(jié)凸輪49,調節(jié)左右投影鏡頭42L、42R的間隔,進行錯開調整。
左右投影鏡頭42L、42R的間隔如擴大,投影畫面向外側錯開,反過來,左右投影鏡頭42L、42R的間隔如縮小,投影畫面向內側錯開,視差補正的狀態(tài)可進行觀察。
如看著目鏡44L、44R,一邊觀察著焦點板43L、43R的畫面一邊進行錯開調整,焦點板43L、43R的平行校準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遠近感是變動的。立體圖形與水平校準圖形在同一平面上,或者看上去在水平校準圖形的里面的狀態(tài)是對立體照片的最佳錯開狀態(tài)。
達到合適的視差補正狀態(tài)時,按下操作板上的確定鍵(圖中未表示出),即可進行上述圖像傳感器56L、56R的穿孔掃描,將穿孔位置信息與框架標號存貯在控制部的存貯器中。
核對拍攝了比聚焦的被攝物體更近的極近距離問題的底片,可能會出現(xiàn)根據(jù)拍攝距離數(shù)據(jù)自動設定的投影倍率(#0、......#6)的畫面遮擋量,對錯開進行調整直至其界限而補正仍然不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再擴大投影倍率,增大遮擋量,所以有必要使其結構能任意操作投影倍率調節(jié)機構,對投影倍率進行分級切換。手動調節(jié)的投影鏡頭42L、42R的光軸間距超出自動設定的投影倍率的最大限度時,也可以將其檢測出來,使投影倍率自動地再增加一級。
圖18表示的是裝片加工裝置111,該裝片加工裝置111在熱可塑性樹脂制的立體幻燈片框架的底框上形成確定底片左右方向位置的突起。
裝片加工裝置111的底座112上,設置有門形框架113,門形框架113的上面固定著Y導軌114,在門形框架113的左前方配置著電磁誘導加熱器115,在門形框架113的右前方配置著框架傳送裝置116。
在Y導軌114上裝著柱塞架117,在由線性伺服馬達(圖中未表示出)驅動的柱塞架117的前部裝著Z軸啟動裝置118,在Z軸的啟動裝置118柱塞118a的下端部裝著柱塞支承架119。
在柱塞支承架119的下面,裝著四個圓柱形的熱柱塞120,熱柱塞120的X軸方向(圖中的前后方向)的間距與135膠卷的上下穿孔間距一樣,Y軸方向(圖中的左右方向)的間距比切斷成一幀的底片左右兩端穿孔間距稍大。
門形框架113的右端裝著墊板升降裝置121,墊板升降裝置121上裝著墊板122。墊板122上,形成有與柱塞支承架119的四個圓柱形的熱柱塞120相對應的四個孔123,如圖19a、圖19b、圖19c所示,在墊板122的下面,形成有從孔123向墊板122的左右中心方向偏心的圓形凹部123a。左右凹部123a的外周面間的間隔與切斷成一幀的底片左右兩端穿孔間的間隔相等。為了防止因溫度變化而產(chǎn)生尺寸變化,柱塞支承架119與墊板122要用膨脹系數(shù)低的材料制成,熱柱塞120最好隔著絕熱支承體裝在柱塞支承架119上。
框架傳送裝置116,在其上面的Y導軌124上裝著裝片架125,裝片架125通過線性伺服馬達(圖中未表示出)而移動,控制部(圖中未表示出)根據(jù)視差補正檢測裝置41輸入的位置數(shù)據(jù)對裝片架125的Y坐標進行控制。裝片架125的上面設有框架保持部125a,使得立體幻燈片框架的底框21可裝在并固定于框架保持部125a中。
柱塞架117移動到移動范圍的左端時,使柱塞支承架119下降,四個熱柱塞120插入電磁誘導加熱器115上面的四個孔中,通過電磁誘導對熱柱塞120進行加熱。柱塞架117向右方移動時,控制其傳送量,使柱塞支承架119的四個熱柱塞120在與墊板122的四個孔123一致的位置停住,停止后,通過柱塞支承架119下降,熱柱塞120的前端部插入墊板122的孔123中。
裝片加工裝置111通過控制裝置對一連串的動作進行控制,根據(jù)上述視差補正檢測裝置41檢測出來的底片左右兩端的穿孔位置數(shù)據(jù),對底框21進行突起加工。
下面,對其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在裝片架125的框架保持部125a中,裝上立體幻燈片框架的底框21,輸入加工實施指令,從檢測裝置41向裝片加工裝置111傳送穿孔位置數(shù)據(jù),同時位于左端的柱塞架117的柱塞支承架119下降,熱柱塞120插入電磁誘導加熱器115的孔中,對熱柱塞120進行加熱。與此同時,控制部根據(jù)穿孔位置數(shù)據(jù),驅動裝片架125,將裝片架125移動到上方的墊板122的孔123與底框21的左窗102L的相對位置同檢測裝置41檢測出來的左畫面的穿孔相對位置一致的位置。接著,墊板升降裝置121使墊板122下降,墊板122與底框21的左窗23L密切接觸,墊板122被確定在底框21的左窗23L的正確加工位置,予以固定。然后,將加熱的熱柱塞120從電磁誘導加熱器115中提出來,使柱塞架117向右行走,停在與墊板122相等的位置后,柱塞支承架119下降,熱柱塞120插入墊板122的孔123中,與底框21接觸。
這樣,如圖20所示,底框21與熱柱塞120相接的部分被融化,熔融的樹脂流入墊板122的凹部123a。接著,提升柱塞支承架119,熔融樹脂由墊板122散熱而固化,形成如圖21所示的新月形突起P。
接下來,使墊板122上升,與左窗23L的突起成形工序一樣,將裝片架125移動到應當形成底框21的右窗23R的突起的四個點與上方的墊板122的孔123一致的位置,使墊板122下降,與底框21壓接,使柱塞支承架119下降,與左窗一樣,在底框21的右窗23R的周圍四個地方形成突起P。
雖然圖中沒有表示出,但是在框架傳送裝置116的附近,或者在裝片加工裝置111的基座112上,還設置有噴墨打印機等打印裝置,在突起形成工序的前或后,在底框21上印上框架編號以及應裝在該底框21上的框架擋板的標號??蚣芫幪柨梢圆灰?L、1R這樣的L與R等識別記號,只要用數(shù)字便可。如框架編號的印刷位置設定在例如底框中央下部,從數(shù)字的位置便可判斷數(shù)字的方向,不會產(chǎn)生6與9的混同。
如用數(shù)字標記框架擋板的標號,可能會與框架編號產(chǎn)生混同,所以標號為#0時,不要遮擋,無須標記,#1用A、#2用B、#3用C......標記便可一目了然。
在將底片裝在形成了突起P的底框21時,在膠卷切斷目標的豎線Lc的位置將其切斷,放在底框21的窗口位置,將左右上下的突起P與穿孔嵌合,在標記了框架擋板標號的情況下,要將屬于該標號的框架擋板31放上,用底框21的小圓柱25確定位置。接著,將面框22與底框21嵌合,底片的畫面錯開量與視差補正檢測裝置41檢測出來的錯開量相對而言是一樣的。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可做種種變更,本發(fā)明的范圍理所當然包括這些變更。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立體照相機,其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與現(xiàn)有的立體照相機不同,由于其焦點調節(jié)范圍的中間領域與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因此左右畫面的非重復領域減少,畫面損失可以減半。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照相機,其具有左右兩個拍攝鏡頭,其特征是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為大致介于與左右畫面中心間距相等的距離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兩者的中間。
2.一種立體照相機,其具有左右兩個拍攝鏡頭,其特征是左右拍攝鏡頭的光軸間距設定在比左右畫面中心間距短1.2mm的距離和與最短拍攝距離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的范圍內。
3.一種立體照相機,其特征是在立體照相機內的膠卷畫面的上方或下方設有記錄拍攝時的聚焦距離信息的光記錄式或磁記錄式的距離信息記錄裝置。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體照相機,其特征是設有上述的距離信息記錄裝置。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立體照相機,其特征是在立體照相機內的膠卷的鄰接畫面間設有記錄豎線指標的指標曝光裝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體照相機,其特征是設有使膠卷穿孔位于立體照相機內的膠卷鄰接畫面中間的膠卷傳送裝置,在與穿孔交叉的位置記錄上述指標線。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立體照相機,其特征是在立體照相機內的膠卷畫面的上方或下方設有用來進行框架編號與左右的畫面識別文字曝光的數(shù)字曝光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立體照相機,其左右拍攝鏡頭10L、10R的光軸間距PI設定為大致介于與無窮遠時的左右拍攝鏡頭的攝入范圍一致的光軸間距PI
文檔編號G03B35/00GK1278075SQ9910915
公開日2000年12月27日 申請日期1999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6月11日
發(fā)明者稻葉稔 申請人:稻葉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