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外框卡合設計的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fā)明關于一種具卡合單元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顯示裝置(IXD Display)厚度薄、質量輕且攜帶方便,相較CRT顯示器具有低輻射的優(yōu)點,使得近年來的需求快速增加。圖I所示為傳統(tǒng)液晶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如圖I所示,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10以及外框30,顯示模組10具有顯示面11及底面13 ;顯示模組10包含有后殼體14,位于顯示模組10整體的底部,以容納顯示模組10的其他組件。底面13形成于后殼體14的內緣。 如圖I所示,顯示模組10以及外框30間一般使用螺絲20鎖附固定。進一步而言,螺絲20穿設過外框30的內壁面31以及后殼體14的側壁面12,藉以將顯示模組10以及外框30鎖附固定。然而隨著最終產品對尺寸上的要求,顯示裝置亦需在規(guī)格上進行調整。例如在外觀設計及整體體積縮小的考量,外框30以及后殼體14的側壁面12的厚度已日益縮減。然而上述厚度縮小的同時,其結構強度及固定效果亦隨之下降。此外,使用螺絲20鎖附會使螺絲20外露,影響產品整體美觀。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較窄的邊框。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較佳的結構固定效果。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減少螺絲外露。本發(fā)明的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外框、主動卡合單元以及被動卡合單元。顯示模組具有至少一側邊端面。外框圍繞顯示模組,并具有至少一內壁面朝向側邊端面。其中,內壁面及側邊端面間夾成間隙。主動卡合單元自顯示模組延伸至內壁面及側邊端面之間,且沿間隙延伸。被動卡合單元設置于內壁面上,并朝向側邊端面突起。其中,主動卡合單元在平行間隙內壁面的方向上與被動卡合單元卡合,并限制顯示模組在平行內壁面方向上的位移。主動卡合單元包含固定部及卡合部,卡合部自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而出,并相對于固定部彎折;固定部固定于顯示模組的底面,卡合部則形成為板狀并伸入間隙以與被動卡合單元相卡合。在平行于底面的投影面上,固定部的延伸方向實質垂直于卡合部的延伸方向。被動卡合單元設置為內壁面上的卡槽,并在背向底面的方向上具有開口 ;卡合部形成為板狀倒勾,并沿間隙自開口伸入卡槽??ú垡惑w成型形成于內壁面上。外框包含前板自側壁面遠離底面的一端向顯示模組的中心延伸,卡槽的開口與前板間的距離大于板狀倒勾伸入卡槽部分的高度。被動卡合單元為平板貼合于內壁面上,平板上形成有開孔,并在圍成開孔的一側朝遠離內壁面的方向外突以形成卡槽。被動卡合單元設置為內壁面上的卡槽,并在朝向底面的方向上具有開口 ;卡合部則沿間隙自開口伸入卡槽。被動卡合單元為平板貼合于內壁面上,平板上形成有開孔,并在圍成開孔的一側朝遠離內壁面的方向外突以形成卡槽??ú垡惑w成型形成于內壁面上。被動卡合單元設置為內壁面上的卡塊;卡合部形成為箝狀結構,并具有上卡合臂及下卡合臂,上卡合臂及下卡合臂分別自卡塊接近及遠離底面的上下端伸入與卡塊卡合??▔K在間隙中的厚度大于上卡合臂及下卡合臂的厚度??▔K包含連接部及凸部,連接部形成為片狀并貼合于內壁面,凸部自連接部的一端伸出,并較連接部窄以在相對于底面的上下端留出空間供上卡合臂及下卡合臂伸入卡合。顯示模組包含后殼體,后殼體具有底面及側邊,側邊彎折形成側壁,主動卡合單元一體成型形成于側壁上。被動卡合單元形成為朝向后殼體方向開口的卡槽,主動卡合單元沿間隙伸入卡槽。被動卡合單元形成向側壁突起的第一凸部,主動卡合單元則形成向內壁面突起的第二凸部,第二凸部并位于第一凸部相對于底面的下方;第一凸部與第二凸部相抵觸以限制顯示模組沿間隙朝后殼體方向與外框分離。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顯示裝置不僅可具有較窄的邊框,更可具有較佳的結構固定效果。另一方面,因為顯示模組以及外框間未使用螺絲鎖附固定,故可減少螺絲外露, 提升產品整體美觀。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圖I為傳統(tǒng)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2A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的實施例元件爆炸圖;圖2B為圖2A所示實施例的組裝示意圖;圖3為圖2A所示實施例的剖視圖;圖4為圖2A所示實施例的細部放大圖;圖5為顯示裝置另一實施例的被動卡合單元示意圖;圖6A及圖6B為主動卡合單元的組裝作動示意圖;圖7A為顯示裝置另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7B為顯示裝置另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8A及圖8B為顯示裝置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及剖視圖;圖9為顯示裝置具有一體成形主動卡合單元的剖面示意圖;圖IOA及圖IOB為顯示裝置具有一體成形主動卡合單元的另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100顯示模組101顯示面103 底面105側邊端面130后殼體131 側壁200 間隙
300 外框310內壁面330 前板500主動卡合單元510固定部530卡合部531上卡合臂533下卡合臂 700被動卡合單元730 卡槽701 開口710 開孔750 卡塊751連接部753 凸部910 第一凸部920 第二凸部T卡塊厚度tl上卡合臂厚度t2下卡合臂厚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為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在較佳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為具有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亦可為自發(fā)光型的顯示裝置或使用環(huán)境光反射的顯示裝置。在圖2A至圖2B所示的實施例中,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100、外框300、主動卡合單元500及被動卡合單元700。顯示模組100較佳為液晶顯示模組;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00亦可為自發(fā)光型或其他形式的顯示模組。顯示模組100具有顯示面101、底面103及至少一側邊端面105 ;側邊端面105較佳圍繞顯示面101的各側邊,包含圍繞顯示面101的上、下、左及右側。如圖2B所示,外框300圍繞顯示模組100的側邊,亦即覆蓋顯示模組100的側邊端面105。外框300的內壁面310則朝向顯示模組100的側邊端面105 ;如圖3所示,內壁面310與側邊端面105之間夾有間隙200。此外,在此實施例中,外框300并包含有前板330。前板330自內壁面310遠離顯示模組100底面103的一端向顯示模組100中心延伸而成;亦即前板330自內壁面310接近顯示面101的一端向顯示模組100中心延伸而成。進行組裝時,外框300自顯示面101套合于顯示模組100 ;內壁面310圍繞于顯示模組100側邊,而前板330則部分覆蓋顯示面101 ;前板330并圍成一開口區(qū)域,以曝露顯示面101向外顯示影像。
如圖2B及圖3所示,主動卡合單元500自顯示模組100延伸至內壁面310及側邊端面105之間的間隙200內,且沿間隙200延伸。為了減少顯示裝置整體邊框的厚度,主動卡合單元500較佳形成為板狀或片狀,以使間隙200得以縮小。在此實施例中,主動卡合單元500為獨立于顯示模組100外的單一元件;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主動卡合單元500亦可與顯示模組100的某些組件一體成型制成。在圖2A及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主動卡合單元500包含有固定部510及卡合部530。卡合部530自固定部510的一端延伸而出,并相對于固定部510彎折。在平行于底面103的投影面上,固定部510的延伸方向實質垂直于卡合部530的延伸方向。如圖2A所示,固定部510固定于顯示模組100的底面103 ;在較佳實施例中,固定部510以螺絲鎖附于底面103 ;然亦可以焊接或其他方式進行固定。此外,如圖3所示,在此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00包含有后殼體130,位于顯示模組100整體的底部,以容納顯示模組100的其他組件。后殼體130具有底面103及側邊。底面103形成于后殼體130的底部,換言之,固定部510固定于后殼體130的底部。如圖2A與圖3所示,后殼體130的側邊彎折形成為側壁131。在此實施例中,側壁131即為顯示模組100的側邊端面105??ê喜?30在自固定部510的端部彎曲后,即插入側邊端面105及內壁面310間的間隙200內。如前所述,為減低間隙200的 寬度,卡合部530較佳形成為板狀或片狀。被動卡合單元700設置于內壁面310上,并朝向側邊端面105突起,例如圖2A及圖4所示,被動卡合單元700為內壁面310上的卡槽730,并具有背向顯示裝置100底面103的開口 701 ;換言之,此開口 701朝向顯示面101 (請見圖2A及圖3)的方向。如圖4所示,被動卡合單元700為獨立于內壁面310的元件,并以粘貼或焊接等方式連接于內壁面310上。被動卡合單元700形成為平板以貼合于內壁面310上。平板上形成有開孔710,且圍成開孔710的一側朝遠離內壁面310的方向外突,以形成具有開口 701的卡槽730。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被動卡合單元700亦可以射出成型等一體成型的方式形成于內壁面310上,如圖5所示。如圖6A及圖6B所示,卡合部530形成為倒勾狀,并沿間隙200自開口 701伸入卡槽730內。在較佳實施例中,卡槽730的開口 701與外框300前板330的距離D大于卡合部530前端伸入卡槽部分倒勾的高度d。因此在顯示模組100及外框300組合后,卡合部530仍可自間隙200插入,并由卡槽730的開口 701與外框300前板330之間伸入卡槽開口 701,如圖6A及圖6B所示。在完成組裝后,主動卡合單元500在平行內壁面310的方向上與被動卡合單元700卡合,并限制顯示模組100在沿平行內壁面310方向上的位移。具體而言,藉由卡合部530與卡槽730的卡合,可限制顯示模組100及外框300間除了卡合部530向下脫出外的其他方向位移;然由于顯示模組100向下時被外框300的前板330頂住,因此此一方向的相對位移同樣可獲得限制。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顯示裝置不僅可具有較窄的邊框,更可具有較佳的結構固定效果。另一方面,因為顯示模組100以及外框300間未使用螺絲鎖附固定,故可減少螺絲外露,提升產品整體美觀。在圖7A及7B所示的實施例中,被動卡合單元700所設置的卡槽730開口 701朝向顯示面板100的底面103。主動卡合部500的卡合部530則為直板狀,直接自上方伸入卡槽730的開口 701內以完成卡合。其中,藉由卡合部530與卡槽730的卡合,可限制顯示模組100及外框300間除了卡合部530向上脫出外的其他方向位移。如圖7A所示,被動卡合單元700為獨立于內壁面310的元件,并以粘貼或焊接等方式連接于內壁面310上。被動卡合單元700形成為平板以貼合于內壁面310上。平板上形成有開孔710,且圍成開孔710的一側朝遠離內壁面310的方向外突,以形成具有開口 701的卡槽730。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被動卡合單元700亦可以射出成型等一體成型的方式形成于內壁面310上,如圖7B所
/Jn ο圖8A及圖8B所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被動卡合單元700設置為內壁面310上的卡塊750 ; 卡合部530形成為箝狀結構,并具有上卡合臂531及下卡合臂533。上下卡合臂531、533均沿平行外框300的方向水平延伸,且均為平行于內壁面310的板件,兩者中間夾成一容納空間。上卡合臂531及下卡合臂533分別自卡塊750接近及遠離底面103的上下端伸入與卡塊750卡合。在較佳實施例中,如圖8B所示,卡塊750在間隙200中的厚度T大于上卡合臂531及下卡合臂533的厚度tl及t2。此外,在此實施例中,卡塊750為獨立于內壁面310的元件,并以粘貼或焊接等方式連接于內壁面310上。卡塊750包含有連接部751及凸部753 ;連接部751形成為片狀并貼合于內壁面310,而凸部753則自連接部751的一端沿平行外框的方向水平延伸。換言之,凸部75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上卡合臂531及下卡合臂533的延伸方向,且凸部753與上卡合臂531及下卡合臂533相向延伸。凸部753并在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上較連接部751窄,以在靠近底面103及遠離底面103的上下端留出空間,供上卡合臂531及下卡合臂533伸入卡合。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卡塊751亦可以如射出成型等方式一體成型地設置在內壁面310上。此一設計更進一步減低了卡合機構整體的厚度,藉由卡合部530與卡塊750的卡合,可限制顯示模組100在平行于內壁面310的平面上除了卡合部530向側邊脫出外的其他方向位移。由于卡塊750的厚度較佳大于上卡合臂531及下卡合臂533的厚度,因此在垂直內壁面310的方向產生輕微形變時仍能維持卡合。圖9所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主動卡合單元500 —體成型地形成于后殼體130的側壁131上。如圖9所示,被動卡合單元700以反折再彎折板件的方式一體形成于外框300的內壁面310上,并形成為卡槽730。被動卡合單元700為朝向后殼體130方向開口的卡槽730,主動卡合單元500則為側壁131伸出的片狀元件,并沿間隙200伸入卡槽730卡合。另在圖IOA及圖IOB的實施例中,被動卡合單元則形成向側壁131突起的第一凸部910,主動卡合單元則形成向內壁面310突起的第二凸部920,第二凸部920并位于第一凸部910相對于底面103的下方。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凸部910及第二凸部920均為金屬板件打凸形成的凸包;其中于外框300的板件打凸形成第一凸部910,再向內反折以形成內側面310的一部分,但不限于此。第一凸部910與第二凸部920相抵觸以限制顯示模組100沿間隙200朝后殼體130方向與外框300分離。在此實施例中,當進行組裝時,即將顯示模組100沿內側面310被放入外框300內。此時第二凸部920的根部位置會壓迫第一凸部920的根部位置,由于兩者的根部位置均具有斜面,因此第二凸部920得以將第一凸部910向外側推開;待通過第一凸部910后,第一凸部910即彈回原位置而與第二凸部920卡
八
口 ο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 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ー顯示模組,具有至少ー側邊端面; 一外框,圍繞該顯示模組,并具有至少ー內壁面朝向該側邊端面;其中該內壁面及該側邊端面間夾成ー間隙; 一主動卡合単元,自該顯示模組延伸至該內壁面及該側邊端面之間,且沿該間隙延伸;以及 ー被動卡合單元,設置于該內壁面上,并朝向該側邊端面突起;其中,該主動卡合單元在平行該內壁面的方向上與該被動卡合單元卡合,并限制該顯示模組在沿平行該內壁面方向上的位移。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主動卡合單元包含一固定部及ー卡合部,該卡合部自該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而出,并相對于該固定部彎折;該固定部固定于該顯示模組的一底面,該卡合部則形成為板狀井伸入該間隙以與該被動卡合単元相卡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被動卡合單元為該內壁面上的ー卡槽,并在背向該底面的方向上具有ー開ロ ;該卡合部形成為ー板狀倒勾,并沿該間隙自該開ロ伸入該卡槽。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該底面的投影面上,該固定部的延伸方向實質垂直于該卡合部的延伸方向。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外框包含一前板自該內壁面遠離該底面的一端向顯示模組的中心延伸,該卡槽的該開ロ與該前板間的距離大于該板狀倒勾伸入該卡槽的高度。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被動卡合單元為一平板貼合于該內壁面上,該平板上形成有ー開孔,并在圍成該開孔的ー側朝遠離該內壁面的方向外突以形成該卡槽。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卡槽一體成型形成于該內壁面上。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被動卡合單元為該內壁面上的ー卡槽,并在朝向該底面的方向上具有ー開ロ ;該卡合部則沿該間隙自該開ロ伸入該卡槽。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被動卡合單元為一平板貼合于該內壁面上,該平板上形成有ー開孔,并在圍成該開孔的ー側朝遠離該內壁面的方向外突以形成該卡槽。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卡槽一體成型形成于該內壁面上。
11.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被動卡合單元為該內壁面上的ー卡塊;該卡合部形成為ー箝狀結構,并具有一上卡合臂及一下卡合臂,該上卡合臂及該下卡合臂分別自該卡塊接近及遠離該底面的上下端伸入與該卡塊卡合。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卡塊在該間隙中的厚度大于該上卡合臂及該下卡合臂的厚度。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卡塊包含ー連接部及凸部,該連接部形成為片狀并貼合于該內壁面,該凸部自該連接部的一端伸出,并較該連接部窄以在相對于該底面的上下端留出空間供該上卡合臂及該下卡合臂伸入卡合。
1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顯示模組包含ー后殼體,該后殼體具有一底面及ー側邊,該側邊彎折形成ー側壁,該主動卡合單元一體成型形成于該側壁上。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被動卡合單元為朝向該后殼體方向開ロ的ー卡槽,該主動卡合単元沿該間隙伸入該卡槽。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該被動卡合單元形成向該側壁突起的一第一凸部,該主動卡合單元則形成向該內壁面突起的一第二凸部,該第二凸部并位于該第一凸部相對于該底面的下方;該第一凸部與該第二凸部相抵觸以限制該顯示模組沿該間隙朝該后殼體方向與該外框分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外框、主動卡合單元以及被動卡合單元。顯示模組具有至少一側邊端面。外框圍繞顯示模組,并具有至少一內壁面朝向側邊端面。其中,內壁面及側邊端面間夾成間隙。主動卡合單元自顯示模組延伸至內壁面及側邊端面之間,且沿間隙延伸。被動卡合單元設置于內壁面上,并朝向側邊端面突起。其中,主動卡合單元在平行內壁面的方向上與被動卡合單元卡合,并限制顯示模組在平行內壁面方向上的位移。本發(fā)明的顯示裝置不僅可具有較窄的邊框,更可具有較佳的結構固定效果;另一方面,因為顯示模組以及外框間未使用螺絲鎖附固定,故可減少螺絲外露,提升產品整體美觀。
文檔編號G02F1/13GK102759813SQ20121021155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3日
發(fā)明者賴裕仁, 陳啟章 申請人:景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