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滑動部件的鎖定結構及轉印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可在規(guī)定的卡合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安裝在作為安裝對象的本體上的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上的鎖定機構、及利用了該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的轉印用具。
背景技術:
以往,開發(fā)有各種將粘性帶或不帶粘性的帶等的帶類、固體或液體膠、接合劑等的轉印物轉印到轉印對象面上時所用的轉印用具。在這樣的轉印用具中,有的采用如下構成,即預先將使轉印物保持在內部的保持具,設成為可分拆為本體殼體和保持轉印物的盤盒兩部分的結構,在所有的轉印物都使用完之后,將保持具分拆連同前述盤盒一起更換成新的轉印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這樣的轉印用具,具有在本體殼體的側面的共兩處設置卡合孔,同時在形成盤盒側面的馬蹄形區(qū)域的兩前端、即共兩處上設置可與該卡合孔相配合的卡合爪,通過使前述卡合爪與前述卡合孔配合而將盤盒卡合在本體殼體上的鎖定機構。在更換盤盒時,通過用一只手的幾個手指夾壓前述馬蹄形帶的前端附近,使前述卡合爪向內側后退,解除與卡合孔的配合狀態(tài),從而解除前述盤盒卡合在前述本體殼體上的狀態(tài),接著通過滑動操作使盤盒從本體殼體脫離,由此使盤盒與本體殼體分離。
專利文獻1特開2002-144790號公報(圖1等)在采用這種結構的轉印用具中,將前述盤盒從前述本體殼體上取下時,為了使在前述兩處所設的卡合爪向內側后退,必須從所述卡合爪的外側夾住盤盒以將其把持住。即,只有一個手指可以利用的情況等,不可能夾住把持盤盒的情況下,就存在難以進行這樣的操作的不便之處。
這樣的問題,在將上述那樣的盤盒以外的部件,例如殼體等可滑動移動地安裝在安裝對象物的本體殼體上的情況下,所有采用這種部件的鎖定機構的構成,一般都有可能發(fā)生。
因此,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將可滑動地安裝在本體上的部件保持在規(guī)定的卡合位置上,而且以一根手指的簡單的操作,不用將本體夾住將其把持,即可允許這樣的部件的滑動移動的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及適用該鎖定機構的轉印用具。
即,本發(fā)明的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是由本體、和以添設的狀態(tài)可在規(guī)定卡合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被安裝在前述本體上的滑動部件構成的,其特征在于,具有被設在前述本體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并使該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上的配合部;以及通過對在前述滑動部件上僅在一處設置的操作部,沿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同時施加操作力,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以允許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的配合解除結構。
如果是這樣的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由于僅在一處設有接受用于使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動作的操作力、及用于使滑動部件滑動移動的操作力的操作部,所以通過對該操作部沿從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使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動作,解除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以允許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并繼而進行前述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這樣的一連串的操作可以用一根手指進行。即,即使是在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利用的狀態(tài)等不可能將本體夾持保持住的情況下,不用將本體夾住保持也可以進行上述的操作。
作為可以更良好地得到可以更容易地進行上述的滑動部件的操作的效果的結構,可以列舉有前述滑動部件具備具有添設于前述本體的添設面的添設部、和從該添設部的一端緣豎起而設的豎起部,并且使前述豎起部的前端超過前述本體而突出,在該前端形成前述操作部這樣的結構。如果是這樣的結構,則因為可以將手指抵在前述操作部上,能夠很容易地進行對該操作部向與前述添設面垂直的方向施加作用,并同時通過施加這樣的作用,使前述滑動部件以前述添設部的與設有前述豎起部的一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為支點轉動,所以能夠通過較小的操作力解除配合部的凹凸配合。
作為可以良好地適用這種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的一例,可以舉出在將接合劑或修正帶等轉印物轉印在紙等轉印對象物上時所使用的轉印用具。即,該轉印用具,具備本體和滑動部件,本體具有保持向轉印對象物轉印的轉印物及使該轉印物與轉印對象物接觸的轉印頭的盤盒、及收納前述盤盒的殼體,滑動部件被以添設的狀態(tài)可在規(guī)定的卡合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安裝在前述本體的殼體上,其特征在于,還進一步具備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其具有被設在前述本體的殼體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并將該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的配合部;以及通過對在前述滑動部件上僅在一處設置的操作部、沿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以允許滑動部件的滑動操作的配合解除機構。
如果是具有這種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則接受用于使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動作的操作力及用于使滑動部件滑動移動的操作力的操作部僅在一處被設置,因此,通過對該操作部沿從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以使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動作,由此解除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以允許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這樣的一連串的操作可以用一根手指進行。即,即使在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利用的狀態(tài)等不可能將本體夾持保持住的情況下,不用將本體夾住保持也可以進行滑動部件的滑動操作。
如果還進一步具有被設在前述本體的盤盒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隨著前述滑動部件的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動作而使前述盤盒與前述殼體分離的分離機構,則進行前述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并使前述盤盒從前述殼體脫離的操作可以用一根手指進行。
作為可以更良好地獲得可更容易地進行上述滑動部件的操作的效果的結構,可以列舉前述滑動部件具備具有添設于前述本體的殼體的添設面的添設部、和從該添設部的一端緣沿朝向前述盤盒的方向豎起而設的豎起部,并且使前述豎起部的前端超過前述盤盒而突出,在該前端形成前述操作部的例子。如果是這樣的結構,則可以將手指抵在前述操作部上,能夠很容易地對該操作部沿與前述添設面垂直的方向施加作用,同時通過施加這樣的作用,使前述滑動部件以前述添設部的設有前述豎起部的一側的相對一側的端部為支點轉動,因此能夠以較小的操作力解除配合部的凹凸配合。
作為能夠較容易地形成如上所述的配合部的具體的結構,可以列舉前述配合部由在前述滑動部件上形成的配合孔、和在前述殼體的與前述配合孔相對應的位置上向外突出地形成的配合突起構成的例子。
特別是,如果將前述配合突起形成為從前述滑動移動方向中央向兩側端突出幅度變小的形狀,則能夠抑制在對操作部施加操作力時配合突起妨礙滑動部件的移動這樣的不良狀況的發(fā)生。
再者,如果將前述配合突起形成為向該配合突起的周圍突出幅度變小的形狀,則用于形成這樣的配合突起所必要的材料可以減少。
另外,作為可以抑制在對操作部施加操作力時配合突起妨礙滑動部件的移動的不良狀況的發(fā)生的其它的結構,可以列舉出前述配合突起在形成前述殼體的外面的外側板上以一個邊被彈性支撐的例子。如果是這樣的結構,則在隨著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配合孔的開口緣與前述配合突起接觸時,該配合突起會向避開滑動部件的方向移動。
作為前述配合解除機構的具體的結構的一例,可以舉例如下,即其被構成為在前述操作部受到前述操作力時,前述配合解除機構發(fā)揮作用,該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可使前述滑動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向外且從前述殼體向與添設在前述本體的殼體上的添設面垂直的方向離開,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允許前述滑動部件的從前述卡合位置向前述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
特別是,如果使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利用前述滑動部件的彎曲變形而構成,則在這樣的轉印用具中沒有必要設置用于構成為可在與前述添設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動的特別的機構,因此可以較容易地進行這種轉印用具的設計或制造。
作為用于使這種滑動部件容易撓曲變形的結構,可以舉出前述滑動部件的添設部為呈板狀的添設板部,其具有位于與設有前述操作部的一側相反的一側的基部、和與該基部相連續(xù)地設置且與前述基部相比使寬度尺寸增大而形成的擴張部,同時將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利用由擴張部與基部的臨界部分彎曲變形以使擴張部向外移動而構成的例子。如果是這樣的結構,則在前述擴張部和前述基部的臨界處前述滑動部件變得易于彎曲。
特別是,如果將前述配合部設在前述擴張部側,則前述擴張部可通過較小的操作力而在與前述添設面垂直的方向上從本體離開,因此通過較小的操作力即可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
作為可以有效地防止前述滑動部件在與添設在前述殼體上的添設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動脫落的不良狀況的發(fā)生的結構,可以舉出前述鎖定機構進一步具備在前述本體的盤盒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的向垂直于添設在前述殼體上的添設面的方向的移動,將該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上的第二配合部,通過使前述操作部同時接受沿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施加操作力的操作、及沿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施加操作力的操作,而使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及前述第二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同時被解除的例子。如果是這樣的結構,則通過前述第二配合部發(fā)揮作用,可以防止上述缺陷的發(fā)生,同時通過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的操作,前述第二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能夠同時被解除,所以也可以很容易地進行使這種滑動部件從被保持在卡合位置的狀態(tài)向拉出位置滑動移動的一連串的操作。
作為可以較容易地構成在上一段所述的第二配合部的具體方式的一例,可以舉出前述第二配合部由比前述本體的盤盒的外側面更向外突出地形成的配合爪、和可與前述配合爪配合地形成在前述滑動部件上的第二配合孔構成的例子。
若采用本發(fā)明的滑動部件的鎖定結構,由于接受用于解除將該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的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的操作力、及用于使滑動部件滑動移動的操作力的操作部,僅被設置在一處,因此,對該操作部沿從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使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動作,由此解除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允許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繼而進行前述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這樣的一連串的操作可以用一根手指進行。因此,即,即使是在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利用等不可能夾住把持本體的情況下,不必夾住把持本體即可進行滑動部件的操作。即,對與滑動部件的操作連動地將轉印用具的盤盒從收納該盤盒的殼體取下的操作,或將利用這樣的滑動部件構成的電池盒的蓋體,從作為該蓋體的安裝對象的本體上取下的操作,不必夾持把住本體,用一根手指即可輕易地進行。再者,當在將作為滑動部件的抽屜卡固在規(guī)定的卡固位置的鎖定機構中使用這種滑動部件的鎖定結構時,可以輕易地解除抽屜的卡固狀態(tài),能夠輕松地進行對抽屜的操作、取出收納于抽屜中的物品的操作。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轉印用具的立體圖。
圖2是其右視圖。
圖3是其立體分解圖。
圖4是表示該轉印用具的盤盒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表示該轉印用具的殼體與滑動部件的內側面圖。
圖6是表示將該轉印用具沿圖2的V1-V2線切斷的斷面圖。
圖7是表示該實施方式的作用說明圖。
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該轉印用具的殼體及滑動部件的外側面的圖。
圖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該轉印用具的殼體及滑動部件的中央縱斷面的圖。
圖10是分別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安裝有電池蓋的電氣產品及該電池蓋的圖。
標號說明A 轉印用具1 本體2 滑動部件21 添設板部(添設部)21a添設面 211擴張部212基部22 豎起部221操作部 3 盤盒4 殼體5 配合部6 配合解除機構7 第二配合部RR 鎖定機構X 分離機構K 轉印頭 101電氣設備(本體)102電池蓋(滑動部件)10K配合部10X配合解除機構10R鎖定機構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
圖1、圖2及圖3所示的實施方式,是將由帶本體Ta、和在該帶本體Ta的單面上以規(guī)定的方式貼附的作為轉印物的圖未示的轉印膠構成的轉印帶T收容于內部,在將前述轉印膠轉印在紙等的轉印對象物上時所使用的轉印用具A。
轉印用具A具有可以將轉印帶T收容于內部的本體1和滑動部件2,該滑動部件2具有可撓性,且以添設的狀態(tài)、可在圖5的(a)及圖7的(a)所示的規(guī)定的卡合位置及圖5的(b)及圖7的(b)所示的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被安裝在上述本體1上。進而,本體1具有由盤盒3及收納前述盤盒3的殼體4兩個部件構成的大致一分為二構造。而且,通過將盤盒3與殼體4組合、分解,可以將使用完的轉印帶T更換成新制的轉印帶T,作為為此而設計的結構,該轉印用具A還進一步具有設在前述盤盒3與前述滑動部件2之間、隨著前述滑動部件2的從前述卡合位置向前述拉出位置的滑動動作、使前述盤盒3與前述殼體4脫離那樣地進行作用的分離機構X。另外,在前述圖2以外的圖中,省略了轉印帶T。
以下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本體1的具體結構。
首先,盤盒3,如圖1~圖4及圖6所示,是保持轉印帶T與轉印頭K的部件,可通過使該盤盒3與前述殼體4脫離并將其取下,以將前述轉印帶T及轉印頭K一體地更換。具體地說,盤盒3主要由成為轉印用具A整體的一側的外側壁的第一外側板31和與該第一外側板31對向配置的內側板32構成,并被構成為以夾持在該第一外側板31和內側板32之間的方式,保持被安裝在展卷用卷軸SP1及纏卷用卷軸SP2上的轉印帶T和轉印頭K。
第一外側板31,例如呈合成樹脂制的薄板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側面看大體呈卵形。在第一外側板31的內側面中的前端部上,形成有用于收容為了支撐轉印頭K而形成在內側板32上的支撐軸321的前端部的收容孔311。進而,在該內側面上,主要形成有分別可轉動地支撐被支撐在內側板32上的展卷用卷軸SP1及纏卷用卷軸SP2的支撐凹部312、313。
另一方面,內側板32,例如也是合成樹脂制的呈薄板狀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側面看被設定為與第一外側板31大致對應的呈卵形的形狀。在該內側板32的內側面的前端部,向第一外側板31側突出地形成有如上所述可擺動地支撐轉印頭K的支撐軸321。另外,在內側板32的后端部側及中央部開設有可支持展卷用卷軸SP1及纏卷用卷軸SP2并使其各自旋轉的支持孔322、323。另外,用于支撐展卷用卷軸SP1的支持孔322的直徑被設為比用于支撐纏卷用卷軸SP2的支撐孔323的直徑大,這是為了對應于展卷用卷軸SP1及纏卷用卷軸SP2的各自的直徑的大小的緣故。在此,配置于后端部側的展卷用卷軸SP1及纏卷用卷軸SP2均呈圓筒狀,以將一側端部插入前述支撐孔322、323、且將另一端部插入前述第一外側板31的支撐凹部312、313的狀態(tài),可轉動地被支撐在內側板32和第一外側板31之間。
另外,第一外側板31與內側板32為相互嵌合的結構。為此,在第一外側板31的內側面?zhèn)龋騼葌韧怀龅匦纬捎杏糜谂c前述內側板32嵌合的共計5個小突起313a、313b、313c。具體地說,在前端部側處形成一個小突起313a,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上下兩個小突起313b,在后端部側形成兩個小突起313c。另外,只有前端部側的小突起313a為薄板狀,其它的小突起313b、313c均為小的柱狀。與此相對,在內側板32的內側面上,向第一外側板31一側突出地形成有供前述小突起313a、313b、313c分別插入的共計5個筒狀部325a、325b、325c。另外,前端部側的筒狀部325a為扁平狀,其它的筒狀部325b、325c大體呈圓筒狀。另外,特別是中央部的上下兩個筒狀部325b,具有導引轉印帶T的導向功能。即,轉印帶T從展卷用卷軸SP1開始,經過下側的筒狀部325b后通過轉印頭K的前端部Ka,進而轉印過轉印膠后的剩下的轉印帶本體Ta,經過上側的筒狀部325b被卷入纏卷用卷軸SP2。
下面,如圖1~圖3、圖5及圖6所示,殼體4是以與前述第一外側板31成對地構成轉印用具A的外側壁的第二外側板41,和與該第二外側板41的上緣及下緣連續(xù)、將與第一外側板31的上緣及下緣之間封閉的上下一對周壁42、43為本體的部件。
第二外側板41與第一外側板31一樣,例如是合成樹脂制的呈薄板狀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側面看大致成卵形。在該第二外側板41的前端部,形成向內側板32側突出的鉤狀突起411,以與前述內側板32的前端部的缺口部324鉤扣。而且,通過該缺口部324與鉤狀突起411,構成將殼體4可轉動地安裝在盤盒3上的轉動安裝部R。進而,第二外側板41的內側面,設有用于旋轉驅動前述展卷用卷軸SP1及纏卷用卷軸SP2的大直徑的展卷用齒輪G1及與其嚙合的小直徑的纏卷用齒輪G2的安裝部412、413。展卷用齒輪G1用的安裝部412,由在第二外側板的后端部側形成的貫通孔412a、插入該貫通孔412a的松緊調整銷412b、不能脫落地安裝在該松緊調整銷412b上的驅動軸412c構成。而且,將殼體4嵌合到盤盒3上時,驅動軸412c的外周會與展卷用卷軸SP1的內周嚙合。另一方面,纏卷用卷軸SP2用的安裝部413,由將殼體4嵌合到盤盒3上時插入到纏卷用卷軸SP2內的安裝軸413a構成,并使纏卷用齒輪G2外嵌在該安裝軸413a上。該纏卷用齒輪G2是從呈板狀的齒輪主體G2b向盤盒3側突出地一體地形成有芯G2a而成的部件。而且,當使轉印用具A接觸于紙面并向規(guī)定方向滑動時,由于摩擦力,被夾持在轉印頭K的前端部Ka與紙面等之間的轉印帶T,從與展卷用齒輪G1一起旋轉的展卷用卷軸SP1被送出,在轉印膠被轉印在紙面上的同時,纏卷用卷軸SP2與隨著展卷用齒輪G1而反轉的纏卷用齒輪G2一起轉動,由此轉印過轉印膠后的剩下的轉印帶本體Ta被卷繞到纏卷用卷軸SP2上。另外,在第二外側板41的外側面?zhèn)嚷冻龅乃删o調整銷412b的銷頭部上形成有圖未示的調整槽,當將手指甲、硬幣、改錐的尖端等插入該調整槽而轉動松緊調整412b時,展卷用卷軸SP1及纏卷用卷軸SP2則隨著其轉動而轉動,從而可以調整轉印用具A內的轉印帶T的松緊。另外,在第二外側板41上,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動移動地安裝滑動部件2。為此,第二外側板41的中央部上下成對地形成有前后延伸的狹縫414。
另一方面,滑動部件2是由具有添設于第二外側板41的外側面的添設面21a且成板狀的作為添設部的添設板部21、和具有唯一一個可以供手指等摳住的操作部221且從該添設板部21的后端部沿著朝向盤盒3的方向豎起而設的唯一的豎起部22構成的,例如合成樹脂制的具有可撓性的平視成L形的部件。
添設板部21的外側面被按照與第二外側板41的外側面基本成一個面的方式配置,為此,第二外側板41的外側面上,形成有與前述添設板21的形狀相對應地使前述狹縫414的周圍凹陷而成的凹部415。進而,該添設板部21具有位于與設有前述操作部221的一側相對的一側、即前述轉印頭K一側的基部21y;和與該基部21y連續(xù)地設置、使寬度尺寸比前述基部21y增大而形成的擴張部21x。更具體地說,前述基部21y形成為沿該轉印用具A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狀。另一方面,前述擴張部21x是在展卷用齒輪G1用的安裝部412附近有中心且設有前述操作部221的一側的邊緣為圓弧狀的扇形,形成為最大寬度尺寸比前述基部21y的寬度尺寸還大。另外,在前述基部21y的靠近前述擴張部21x的部位上,為使前述松緊調整銷412b的銷頭部漏出而形成長孔21s。
前述豎起部22的前端超出盤盒3的第一外側板31而突出,將該前端部作為前述操作部221。
但是,本實施方式中還進一步具備鎖定機構RR,其具有設在前述殼體4與前述滑動部件2之間、通過凹凸配合阻止前述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將該滑動部件2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的配合部5;和通過向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該滑動移動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對前述操作部221施加操作力、解除前述配合部5的配合狀態(tài)、允許前述滑動部件2滑動移動的配合解除機構6。
具體地說,前述配合部5由形成于前述添設板部21的擴張部21x上的配合孔21b、和在與在前述殼體4的第二外側板41處的前述配合孔21b相對應的位置上向外突出地形成的配合突起419構成。前述配合突起419形成為從前述滑動移動方向中央向兩側端突出幅度變小和/或向該配合突起的周圍突出幅度變小的形狀。而且,通過這些配合孔21b與配合突起419的凹凸配合,禁止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將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上。
另一方面,前述配合解除機構6構成為,在前述操作部221受到沿圖6的箭頭x方向的操作力時,前述添設板部21在前述擴張部21x和基部21y的臨界部分21z處彎曲,作為前述滑動部件的一部分的擴張部21x在向外側且與前述添設面21a垂直的方向上移動,以與殼體4離開那樣的方式變形,從而前述配合孔21b與前述配合突起419的凹凸配合被解除,由此起到允許前述滑動部件2的從前述卡合位置向前述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功能。
再者,在前述本體的盤盒3與前述滑動部件2之間,設有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2向與前述添設面21a垂直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向外側的移動,將該滑動部件2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的第二配合部7。該第二配合部7,由在第一外側板31的后端部、比其外側面更向外突出地形成的配合爪314,和在前述豎起部22上可與前述配合爪314配合或脫離地形成的第二配合孔222構成。而且,該第二配合部7的配合狀態(tài),可通過使前述操作部221,同時接受在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方向上施加操作力的操作,和在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施加操作力的操作,而與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同時被解除。
再者,在前述本體的盤盒3與前述滑動部件2之間,設有伴隨從前述滑動部件2的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動作,使前述盤盒3與前述殼體4脫離那樣地發(fā)揮作用的分離機構X。該分離機構X的主要部分,由可插入殼體4的上下狹縫414內那樣地形成在添設板部21的內側面?zhèn)鹊纳舷乱粚ν徊?11、和同樣可插入狹縫414內那樣地在前述內側板32上向殼體4側形成的上下一對的分離導引部416構成。該分離導引部416為薄板狀,形成向前端部側傾斜的錐面416a。在本實施方式中的該錐面416a呈部分圓弧狀地緩慢彎曲。而且,將這樣的分離導引部416插入作為突部211的滑動移動線的狹縫414的縱向方向通凹部中而待機。另一方面,前述突部211也為薄板狀的鉤形,形成向后端部側傾斜的錐面211a。該傾斜面211a與分離導引部416的錐面416a相對應地呈部分圓弧狀彎曲。另外,使用轉印用具A時,為了使滑動部件2固定在規(guī)定位置上,與在此狀態(tài)下的突部211相對應的內側板32的外側面上的位置上,形成有收容該突部211前端部的收容部327。本實施方式中,該收容部327形成為正面看呈コ字形形狀,以承接鉤形的突部211的前端部。
另一方面,在使盤盒3與殼體4分離之后的狀態(tài)下,為將滑動部件2保持在前述拉出位置上,結合第二外側板41與滑動部件2形成制動部ST。如圖5所示,制動部ST由在滑動部件2的比突部211還靠后的位置上以可插入上下的狹縫214內的方式形成的上下一對的小突部212、和沿著第二外側板41的狹縫414形成的彈性承受部418構成。小突部212的向內面形成有極小的突起212a。彈性承受部418由沿狹縫414的內側形成的可彈性變形的彈性片418a、在該彈性片418a的后端部一側形成的制動片418b、這些彈性片418a與制動片418b之間豎起的豎起片418c構成。特別是,在彈性片418a的后端部與制動片418b的前端部,分別向狹縫414內突出有極小的突起418a1、418b1。而且,在將滑動部件2移動至拉出位置時,狹縫414內的小突起212的突起212a與彈性片418a的突起418a1相觸碰,使狹縫414擴張地使彈性片418a彎曲,而且在超過該突起418a的位置,小突部212被保持在彈性片418a的后端部、制動片418b的前端部、及豎起片418c的前端部之間。
下面,利用圖7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本體1的分解順序。即,在轉印帶T使用完而更換新品時,從該圖(a)的狀態(tài)開始,當使用者將手指抵在滑動部件2的操作部221上,對操作部221向該圖的箭頭x的方向施加操作力時,操作部221同時受到在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方向及與添設面21a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作用,所以前述配合解除機構6動作,配合部5的配合孔21b與配合突起419之間的配合被解除,同時第二配合部7的配合爪314與第二配合孔222之間的配合也與此同時被解除,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被允許。進而,還是在前述配合解除機構6動作的同時,突部211在狹縫414內開始與分離導引部416相干涉。這樣,如該圖(b)所示,突部211的錐面211a與分離導引部416的錐面416a接觸,成為滑動部件2居于盤盒3的內側板31其上的狀態(tài)。隨此,殼體4與滑動部件2一起以前端部的轉動安裝部R為中心轉動動作,隨著其轉動動作逐漸從盤盒3分離。即,雖然在殼體4的前端部,鉤狀突起411與缺口部324的鉤扣配合的狀態(tài)保持不變下,但在后端部則會從盤盒3分離很大程度。另外,滑動部件2由于制動部ST的作用成為被保持在拉出位置的狀態(tài)。因此,在此狀態(tài)下,使用者只要將處于與缺口部324勾掛狀態(tài)的鉤狀突起411取下,就可以使盤盒3與殼體4分離。而且,由于盤盒3保持有轉印帶T及轉印頭K,只要替換成新的盤盒3然后進行與上述順序相反的操作,就可以使該轉印用具再次成為可以使用的狀態(tài)。這時,當使滑動部件2從拉出位置滑動移動到卡合位置時,則前述配合部5的配合孔與配合突起配合,同時構成第二配合部的第二配合孔與第二配合突起也配合,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被禁止,并同時被保持在卡合位置上。另外,本實施方案中,雖然是在使滑動部件2從卡合位置滑動移動到拉出位置的狀態(tài)下,如上所述盤盒3與殼體4在轉動安裝部R處配合,但并非必須設置該轉動安裝部R。這時,也可以在盤盒3與殼體4之間設置將它們在與前述第一外側面31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導向移動的導向部。
在本實施方式的轉印用具A中,若滑動部件2的鎖定機構RR采用上述結構,則通過對僅在一處設置的前述操作部221施加沿如圖6的箭頭x的方向的操作力,即在從前述卡合位置向前述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作用同時施加操作力,可使配合解除機構6動作以解除配合部5的配合狀態(tài),允許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所以解除前述配合部5的配合狀態(tài)的操作、及繼該操作之后進行前述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的一連串的操作,可以用一根手指進行。即,即使是在只有一根手指可以利用的情況等不可能將本體夾持把持住的情況下,不必將本體夾持把持住也可以進行這樣的滑動部件2的操作。
另外,由于設有設于前述本體1的盤盒3與前述滑動部件2之間、伴隨前述滑動部件2的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動作、使前述盤盒3與前述殼體4分離地進行作用的分離機構X,所以隨著用一只手指使前述滑動部件2滑動移動的操作,可以使前述盤盒3從殼體4脫離,可以輕松地進行更換盤盒3的作業(yè)。
再者,由于前述滑動部件2包括具有添設在前述本體1的殼體4上的添設面21a的添設板部21、和從該添設板41a的一端緣沿著朝向前述盤盒3的方向豎起而設的豎起部22,同時使前述豎起部22的前端超過前述盤盒3的第一外側板31突出,在該前端上形成前述操作部221,因此將手指抵在前述操作部221,可以很容易地對該操作部221向與前述添設面21a垂直相交的方向施加作用。進而,通過施加這樣的作用,前述滑動部件2以與前述添設板21的設有前述豎起部22的一側相對一側的端部為支點轉動,因此可以通過較輕的操作力解除配合部5的凹凸配合。
另一方面,前述配合突起419形成為從前述滑動移動方向中央向兩側的突出幅度變小的形狀,所以可以抑制在對操作部施加操作力時,配合突起419與配合孔21b的開口端緣相接觸而不脫離、妨礙滑動部件的移動的不良狀況的發(fā)生。另外,這樣的效果,也可以通過使前述配合突起419,形成為從前述滑動移動方向中央向兩側端的突出幅度變小且在滑動移動方向及與接觸面垂直相交的方向上保持同一斷面形狀地延伸的形狀而獲得。
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前述配合突起419形成為向該配合突起的周圍突出幅度變小的形狀,所以可以減少為形成這樣的配合突起419所必要的材料。
再者,前述滑動部件2的添設板部21,具有與前述擴張部21x的前述轉印頭K一側的端部連續(xù)設置的位于前述轉印頭K一側的端部的基部22y、和與該基部22y連續(xù)設置且與前述基部22y相比使寬度尺寸增大而形成的擴張部21x,同時將構成上述配合部5的配合孔21b設在前述擴張部21x上,所以在前述擴張部21x與前述基部21y的臨界部分21z處前述滑動部件2容易彎曲,易于通過較小的操作力使設有前述配合孔21b的前述擴張部21x從前述本體1的殼體4向與前述添設面21a垂直相交的方向脫離。
而且,在前述本體1的盤盒3與前述滑動部件2之間,設有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2的在與添設于前述殼體4的添設面21a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動、將該滑動部件2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的第二配合部7,同時通過使前述操作部221同時接受在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上施加操作力的操作及在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施加操作力的操作,從而前述配合部5的配合狀態(tài)及前述第二配合部7的配合狀態(tài)同時被解除,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前述滑動部件2沿與前述添設面21x垂直相交的方向移動脫落的不良狀況的發(fā)生,并且前述配合部件5的配合狀態(tài)的解除與前述第二配合部7的配合狀態(tài)的解除可以同時進行,因此能夠很容易地進行解除滑動部件2保持在卡合位置的狀態(tài)、使該滑動部件2滑動移動的操作。
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實施狀態(tài)。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是通過使形成于滑動部件2的配合孔21b與形成于本體1的殼體4的配合突起419配合而形成配合部5,相反地,在滑動部件2一側形成向本體1突出的配合突起,同時在本體1一側形成可與前述配合突起配合的配合凹部,通過使這些配合突起與配合凹部配合形成配合部當然也可以。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是在添設板21上形成有前述擴張部21x及前述基部21y,但只要滑動部件2具有可撓性,則即使將添設板部21的整體形成為在轉印用具A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狀,也可以通過對操作部221的操作使配合解除機構6動作而解除配合部5的配合狀態(tài),允許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
進而,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構成為第二配合部7的配合爪314為固定設置,通過對操作部221施加用于使配合解除機構6動作的操作,解除前述配合爪314與滑動部件2側的第二配合孔222的配合,但為了禁止滑動部件2在與滑動移動的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移動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例如,可以考慮在盤盒3設置構成為與可以以一根手指操作的滑動鈕連動地可以突出沒入的配合爪,使該配合爪與滑動部件2一側的第二配合孔222相配合而形成第二配合部,同時可通過滑動鈕的操作解除該第二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這樣的結構,以代替上述配合爪314。即使是這樣的結構,因為可通過可用一根手指操作的滑動鈕的操作,解除第二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所以,與繼其以后進行的用于使配合解除機構6動作的操作可用一根手指進行的情況相配合,可以用一根手指進行這樣的滑動部件2的從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操作。
再者,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8中殼體4上安裝有滑動部件2的狀態(tài)的外側面、圖9中其中央縱斷端面那樣分別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樣,也可以在前述殼體4的第二外側板41上設置以一個邊彈性支撐的配合突起419’,以代替上述的配合突起419。具體地說,通過在配合突起419’的周圍形成將操作部221一側的一邊開放的環(huán)狀的圓周槽419’a,從而使該配合突起419’被操作部221一側的一邊彈性支撐。如果是這樣的結構,則在隨著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配合孔21b的開口端緣與前述配合突起419接觸時,該配合突起419’會向避開配合部件2的方向移動,所以在對操作部221施加操作力時,可以有效地抑制配合突起419與配合孔21b的開口端緣接觸而不脫離、妨礙滑動部件2的移動這樣的不良狀況的發(fā)生。
而且,如以上所列舉那樣的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對在作為安裝對象物的本體上可以滑動移動地安裝的所有滑動部件都適用。
例如,本體是收納物品用的家具,并且滑動部件是可在作為形成于內部的全部物品收納空間被隱藏的位置的卡合位置、與作為最大限度地拉出到前方的位置的拉出位置之間沿前后方向滑動的抽屜的情況下,可以用于在將前述抽屜保持在規(guī)定的收納位置時所用的構造。該鎖定機構可通過使該抽屜的底部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構成、同時使抽屜及本體按照如下方式構成而實現(xiàn)。即,如果形成如下的配合部和配合解除部即可實現(xiàn)上述的鎖定機構。該配合部被構成為分別在該抽屜的下面設置配合孔、在本體的與前述配合孔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向上突出的配合突起,并通過這些配合孔與配合突起的凹凸配合禁止該抽屜的滑動移動,從而保持在規(guī)定的收納位置;該配合解除部被構成為通過對使構成前面的面板(鏡板)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而僅在一處形成的操作部向前上方施加操作力,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以允許抽屜的滑動操作。
另外,如圖10所示,本體為借助由電池提供的電力而動作的電器設備101,在該電氣設備101上形成有電池收納用的空間S,使該電池收納用空間S由作為滑動部件的電池蓋102隱蔽,在這種的情況下,將該電池蓋102可以在如圖8(a)所示的卡合位置與從該電氣設備101完全脫離的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安裝在前述電氣設備101上時的構造中也可以使用。
該方式中,電池蓋102如該圖(b)的正面圖、(c)的側面圖、(d)的俯視圖分別所示的那樣,由大致矩形的呈板狀的添設于前述電氣設備101的底面的添設板部1021、和從前述添設板部的長度方向的一端緣豎起而設的、接觸于前述電氣設備101的側面并同時在前端形成超出前述電氣設備101的上面而突出的操作部1022a的豎起部1022構成。而且,該電池蓋102,將沿添設板部102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端緣嵌入設于前述電氣設備101上的圖未示的導向槽內,通過沿前述電池蓋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端緣與導向槽來引導其在圖8的箭頭y方向及其反方向上的滑動移動。
而且,在該電池蓋102與電氣設備101之間,設有具有通過凹凸配合禁止電池蓋102的滑動移動的配合部10K,和通過對前述操作部1022a向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該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解除前述配合部10k的配合狀態(tài)、允許電池蓋102的滑動移動的配合解除機構10X的鎖定機構10R。
具體地說,前述配合部10K是使設于添設板部1021的配合孔1021x、和設于電氣設備101的底面且可與前述配合孔1021x相配合的配合突起1011凹凸配合而成的。
另外,該電池蓋102的脫落防止,通過第二配合部10L即第三配合部10M而進行,其中該第二配合部10L是使設于電池蓋102的豎起部1022的第二配合孔1022x、和設于電氣設備101上且可與前述第二配合孔1022x配合的第二配合突起1012凹凸配合而成的;第三配合部10M是使前述添設板部1021的前端部嵌入設于電氣設備101上的電池蓋承接凹部101x中而成的。
另一方面,當對前述操作部1022a向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該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時,具體地說是當向圖8的箭頭z的方向施加操作力時,前述配合解除機構10X動作,允許電池蓋102的滑動移動。具體地說,以前述第三配合部10M為支點,電池蓋102的添設板部1021轉動,配合部10K的配合狀態(tài)、即前述配合突起1011與前述配合孔1021x之間的配合狀態(tài)被解除。與此同時,第二配合部10L的配合狀態(tài)、即前述第二配合突起1012與前述第二配合孔1022x之間的配合狀態(tài)被解除。而且,當繼而對前述操作部1022a向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上施加操作力時,則電池蓋102從電氣設備101上脫離,電池收納用空間S露出,可以更換電池。
如上所述的將電池蓋102安裝于電氣設備101的情況的例子中,也同樣是可通過對僅在電池蓋102的一處設置操作部1002a施加上述操作力,用一根手指取下電池蓋102。
此外,對于各部分的具體構成也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有種種的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是由本體、和以添設的狀態(tài)可在規(guī)定卡合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被安裝在前述本體上的滑動部件構成的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具有被設在前述本體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并使該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上的配合部;以及通過對在前述滑動部件上僅在一處設置的操作部,沿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同時施加操作力,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以允許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的配合解除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滑動部件具備具有添設于前述本體的添設面的添設部、和從該添設部的一端緣豎起而設的豎起部,并且使前述豎起部的前端超過前述本體而突出,在該前端形成前述操作部。
3.一種轉印用具,其具備本體和滑動部件,本體具有保持向轉印對象物轉印的轉印物及使該轉印物與轉印對象物接觸的轉印頭的盤盒、及收納前述盤盒的殼體,滑動部件被以添設的狀態(tài)可在規(guī)定的卡合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安裝在前述本體的殼體上,其特征在于,還進一步具備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其具有被設在前述本體的殼體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的滑動移動、并將該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的配合部;以及通過對在前述滑動部件上僅在一處設置的操作部、沿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及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以允許滑動部件的滑動操作的配合解除機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還進一步具有被設在前述本體的盤盒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隨著前述滑動部件的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動作而使前述盤盒與前述殼體分離的分離機構。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滑動部件具備具有添設于前述本體的殼體的添設面的添設部、和從該添設部的一端緣沿朝向前述盤盒的方向豎起而設的豎起部,并且使前述豎起部的前端超過前述盤盒而突出,在該前端形成前述操作部。
6.如權利要求3、4或5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配合部由在前述滑動部件上形成的配合孔、和在前述殼體的與前述配合孔相對應的位置上向外突出地形成的配合突起構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將前述配合突起形成為從前述滑動移動方向的中央向兩側端突出幅度變小的形狀。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將前述配合突起形成為向該配合突起的周圍突出幅度變小的形狀。
9.如權利要求6、7或8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配合突起以一邊被彈性支撐在形成前述殼體的外面的外側板上。
10.如權利要求3、4、5、6、7、8或9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被構成為在前述操作部受到前述操作力時,前述配合解除機構發(fā)揮作用,該配合解除機構可使前述滑動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向外且從前述殼體向與添設在前述本體的殼體上的添設面垂直的方向離開,解除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允許前述滑動部件的從前述卡合位置向前述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使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利用前述滑動部件的彎曲變形而構成。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滑動部件的添設部為呈板狀的添設板部,具有位于與設有前述操作部的一側相反的一側的基部、和與該基部相連續(xù)地設置且與前述基部相比使寬度尺寸增大而形成的擴張部,同時將前述配合解除機構,利用由擴張部與基部的臨界部分彎曲變形以使擴張部向外移動而構成。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將前述配合部設在前述擴張部側。
14.如權利要求3、4、5、6、7、8、9、10、12或13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被構成為前述鎖定機構進一步具備在前述本體的盤盒與前述滑動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配合禁止前述滑動部件的向垂直于添設在前述殼體上的添設面的方向的移動,將該滑動部件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上的第二配合部,通過使前述操作部同時接受沿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滑動移動的方向施加操作力的操作、及沿與前述滑動移動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施加操作力的操作,而使前述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及前述第二配合部的配合狀態(tài)同時被解除。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轉印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二配合部由比前述本體的盤盒的外側面更向外突出地形成的配合爪、和可與前述配合爪配合地形成在前述滑動部件上的第二配合孔構成。
全文摘要
保持可滑動移動地安裝在作為安裝對象物的本體上的滑動部件的鎖定機構,可以用一根手指輕松地進行保持滑動部件的狀態(tài)的解除。轉印用具A具備本體1及滑動部件2,該本體1具有保持轉印帶(省略圖示)及轉印頭K的盤盒3、和收納該盤盒3的殼體4;該轉印用具A還進一步具備鎖定機構RR,該鎖定機構RR具備被設在本體1和可在卡合位置與拉出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地安裝在本體1上的滑動部件2之間,通過凹凸配合將前述滑動部件2保持在前述卡合位置上的配合部5;以及通過對前述滑動部件2上僅在一處設置的操作部221,沿從前述卡合位置向拉出位置的方向及與該方向不同的方向同時施加操作力,從而允許滑動部件2的滑動移動的配合解除機構6。
文檔編號B43M11/02GK1636763SQ200410031639
公開日2005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三井隆史, 島秀人 申請人:國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