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粉板擦。更具體地說,是一種可集塵的粉板擦。
教學中,傳統(tǒng)使用的毛氈式粉板擦在擦拭過程中會造成粉塵飛揚,空氣污染,嚴重地危害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身體健康。為了避免粉塵的飛揚、減輕污染,有一種方法是在擦拭過程中,經常清洗粉板擦,為此,有一種配套使用的板擦清潔機。但是,該機不僅其噪音直接影響了教學環(huán)境,而且,每次擦拭過后的板擦清洗影響了老師的正常教學。
現(xiàn)有技術中,已有電動吸塵粉板擦,該粉板擦是以單電機驅動風輪進行吸風。在具體的擦板結構上,所采用的是毛刷狀刷頭,其刷毛分布在吸風口的四周。使用中由于結構所限,存在如下問題1、費時、費力。該產品刷頭的有效面積僅為傳統(tǒng)毛氈式板擦面積的三分之一,對于相同的擦拭面積,勢必要增加擦拭頻度和勞動強度,同時也浪費了課堂上的寶貴時間。
2、擦凈度差。由于采用毛刷狀刷頭,載毛密度較低,在來回擦拭中,刷毛常常倒向一側,極大地影響了擦拭效果,擦凈度差。
3、收塵效果不佳。由于單只電機功率不足,加之風力過于擴散,造成漏塵嚴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擦拭省力、擦凈度好、收塵效果佳的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本實用新型由基座、設置在基座內的電機、安裝在電機轉軸前端的風輪、開設在風輪下方的吸風口、設置在風輪周邊的風道,以及位于風道尾部的儲塵盒構成吸風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是在所述吸風口的下方,設置由軸承支承的擦輥。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一改毛刷式刷頭為由軸承支承的擦輥。該結構不僅擦拭面積大、擦拭力度大,同時,滾動式擦拭還可將粉塵因勢利導地引入吸風口,極大地提高了吸塵效果,減少漏塵。
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風道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擦輥結構示意圖。
以下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參見
圖1、圖2,本實施例由基座 1、設置在基座1內的電機 2、安裝在電機2轉軸前端的風輪 3、開設在風輪3下方的吸風口 4、設置在風輪3周邊的風道5,以及位于風道5尾部的儲塵盒6構成吸風機構。
本實施例中,在吸風口4的下方,設置由軸承支承的擦輥7。
如
圖1、2所示,本實施例采用由雙驅動電機及風輪構成的雙吸風機構,其風道在一側連通,圖2所示。此外,為了提高集塵效果,避免粉塵外漏,如圖2所示,將儲塵盒6的導入口8設置在其盒體的一側。
參見
圖1、圖2,為了集中吸力,提高吸塵效果,本實施例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即在擦輥7的四周設置護圍9,護圍9與擦輥7之間有間隙。擦輥至少為并聯(lián)設置的兩根,相鄰兩根擦輥之間有間隙。這些形成在護圍與擦輥之間以及相鄰擦輥之間的“間隙”成為粉塵的集束口,吸力大、吸塵效果好。
對于兩根以上擦輥的設置,由于對同一擦拭面形成重復擦拭,極大地提高了擦凈度。
具體實施中,擦輥7以其中央的聯(lián)動梅花軸10為輥軸,輥軸兩端設有滾輪11,輥軸外部以海棉包裹,并采用密織柔性珠網布為表層材料。擦輥7的外徑應大于滾輪11的直徑,這樣可以保證一定擦拭力度。
本實施例中,采用如
圖1所示的轎車外形,雙吸風機構位于“車箱”內,儲塵盒位于“車頭”部位,在其前端面上,開設有條形排氣孔12,充電插座13位于其尾部,電源開關14采用壓動開關,設置在“車箱”頂部。
權利要求1.一種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由基座(1)、設置在基座(1)內的電機(2)、安裝在電機(2)轉軸前端的風輪(3)、開設在風輪(3)下方的吸風口(4)、設置在風輪(3)周邊的風道(5),以及位于風道(5)尾部的儲塵盒(6)構成吸風機構其特征是在所述吸風口(4)的下方,設置由軸承支承的擦輥(7)。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其特征是在所述擦輥(7)的四周設置護圍(9),護圍(9)與擦輥(7)之間有間隙。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其特征是,所述擦輥(7)至少為并聯(lián)設置的兩根,相鄰兩根擦輥之間有間隙。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其特征是采用由雙驅動電機及風輪構成的雙吸風機構,其風道(5)在一側連通。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其特征是所述儲塵盒(6),其導入口(8)位于盒體一側。
專利摘要輥筒式電動吸塵粉板擦,由基座、基座內的電機、風輪、風輪下方吸風口、風輪周邊的風道,及儲塵盒構成吸風機構;其特征是:在吸風口的下方,設置由軸承支承的擦輥。本實用新型一改毛刷式刷頭為由軸承支承的擦輥。不僅擦拭面積大、擦拭力度大,同時,滾動式擦拭還可將粉塵因勢利導地引入吸風口,極大地提高了吸塵效果,減少漏塵。
文檔編號B43L21/00GK2429340SQ0022103
公開日2001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7月12日
發(fā)明者王培忠 申請人:王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