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系關于一種打印墨匣,尤指一種適用于打印裝置的多色打印墨匣。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印表機已發(fā)展為操作簡便,能提供諸如辦公室、學校及個人快速打印出需求的各式彩色文件及圖片,其中噴墨式印表機所印制的成品不僅具有光澤鮮明、色彩飽滿等優(yōu)點,更可印制在多種不同材質(zhì)的紙張上,綜合成本及實用性,噴墨式印表機在現(xiàn)今市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廣為大眾使用。
噴墨式印表機目前以四種顏色混合迭加達到全彩印刷為主,所謂的四種顏色即:青色(Cyan)、洋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及黑色(Black),因此噴墨式印表機為存放及供應CMYK四色墨水,延伸出多種墨匣結構,大致可區(qū)分為兩種類型,其中一種為兩個分離墨匣的設計,分別為黑色墨匣與彩色墨匣,彩色墨匣具有三個墨室,以容置CMY三種色墨水;另一種類型則為四色分離墨匣的設計,將CMYK四色墨水各自以不同的墨匣獨立設置,近年某些噴墨式印表機更具5至6色墨匣的設計,以降低打印成本。
一般來說,墨匣屬于耗材,故噴墨式印表機于使用一段時間的后,便會因為墨匣內(nèi)的墨水耗盡而必須更換墨匣,然而,習知墨匣的各墨室空間大小不同,使得裝在各墨室內(nèi)的各色墨水填裝量不同,容易造成部分顏色耗盡而其余顏色尚未用完的狀況,而殘留的墨水亦無法再利用,必須要更換整個墨匣才能繼續(xù)打印,因而造成墨水的浪費。
因此,如何發(fā)展一種多色打印墨匣,俾使墨匣中各墨室的大小相同以避免造成墨水浪費的問題,實為本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色打印墨匣,俾解決墨匣中各墨室的大小不同造成墨水浪費的問題,并提升墨水的利用率。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多色打印墨匣,包含:本體,具有容置空間;分隔件,設置于容置空間中,以將容置空間分隔定義出四個墨室,其中四個墨室的體積相同;一封閉件,每一封閉件具有二凸部;其中,本體更具有四個供墨流道,分別設置于每一墨室中,每一供墨流道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第三端部,第一端部系分別與對應的墨室連通,第二端部系分別橫向水平延伸連通至相對應的噴墨槽,第三端部系分別橫向水平沿伸貫穿本體而形成插槽,且封閉件的凸部均分別插入對應的插槽中,俾將四個墨室內(nèi)的墨水分別導送至相對應的噴墨槽,進行打印工作。
一種多色打印墨匣,包含:
一本體,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分隔件,設置于該容置空間中,以將該容置空間分隔定義出四個墨室,該四個墨室的體積相同;以及
二封閉件,每一該封閉件具有二凸部;
其中,該本體更具有四個供墨流道,分別設置于每一該墨室中,每一該供墨流道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第三端部,該第一端部分別與對應的該墨室連通,該第二端部分別橫向水平延伸連通至相對應的一噴墨槽,該第三端部分別橫向水平沿伸貫穿該本體而形成一插槽,且每一該封閉件的該凸部均分別插入對應的該插槽中,以將該四個墨室內(nèi)的墨水分別導送至相對應的該噴墨槽,進行打印工作。
該分隔件、該供墨流道及該本體為一體成型的結構。
該本體具有一底面,該底面設有一噴墨芯片,且該等噴墨槽對應設置于該噴墨芯片上。
該本體具有四側壁,二相對設置的該側壁的底部各具有一凹部,且二相鄰的該墨室中設置的該供墨流道的該第三端部構成的該二插槽與同一該側壁的該凹部相連通,且該二插槽之間具有一高度差。
每一該封閉件具有該二凸部及一本體,當該二凸部對應設置于二相鄰的該墨室下的該插槽內(nèi)時,該本體對應設置于該側壁的該凹部內(nèi),以封閉二相 鄰的該墨室。
【附圖說明】
圖1A系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多色打印墨匣的結構正視圖。
圖1B系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多色打印墨匣的結構底視圖。
圖2系為第1圖所示的多色打印墨匣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系為圖2所示的多色打印墨匣的C-C’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系為第1圖所示的B-B’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系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封閉件的結構示意圖。
【符號說明】
1:多色打印墨匣
10:本體
10a:容置空間
101:底部
100a:第一供墨流道
100b:第二供墨流道
100c:第三供墨流道
100d:第四供墨流道
101a、101b:第一端部
102:第一凹部
102a、102b:第二端部
103:第二凹部
103a、103b、103c:第三端部
104:側壁
105:開口
11:分隔件
12:墨室
12a:第一墨室
12b:第二墨室
12c:第三墨室
12d:第四墨室
131a:第一上插槽
131b:第一下插槽
132a:第二上插槽
132b:第二下插槽
141、142:封閉件
141a、142a:第一凸部
141b、142b:第二凸部
141c、142c:主體
15:噴墨槽
15a:第一噴墨槽
15b:第二噴墨槽
15c:第三噴墨槽
15d:第四噴墨槽
16:噴墨芯片
【具體實施方式】
體現(xiàn)本發(fā)明特征與優(yōu)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后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發(fā)明能夠在不同的態(tài)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zhì)上系當作說明之的用,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
請一并參閱第1A、1B及2圖,圖1A系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多色打印墨匣的結構正視圖,圖1B系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多色打印墨匣的結構底視圖,圖2系為第1圖所示的多色打印墨匣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的多色打印墨匣1主要包含本體10、分隔件11、二封閉件141、142。其中,本體10具有容置空間10a,分隔件11系設置于本體10的容置空間10a中,并將容置空間10a進一步分隔定義出體積相同的四個墨室12,用以容置相同容量、 不同顏色的墨水,封閉件141、142則各具有二凸部141a、141b(如圖5所示)、142a、142b;以及,本體10更具有四個供墨流道100,于本實施例中,四個供墨流道100分別為第一供墨流道100a、第二供墨流道100b、第三供墨流道100c及第四供墨流道100d,分別對應設置于每一墨室12中,每一供墨流道100a、100b、100c、100d各具有第一端部101a、101b(如圖3所示)、第二端部102a、102b(如圖3所示)及第三端部103a、103b、103c(如第3、4圖所示),第一端部101a、101b分別與對應的墨室12連通,第二端部102a、102b分別橫向水平延伸連通至相對應的噴墨槽15,第三端部103a、103b、103c分別橫向水平沿伸貫穿本體10而形成插槽131a、131b、132a、132b(如第3、4圖所示),且封閉件141、142的二凸部141a、141b、142a、142b分別插入對應的插槽131a、131b、132a、132b中,俾將四個墨室12內(nèi)的墨水分別導送至相對應的噴墨槽15,進行打印工作。
續(xù)參閱圖1A及圖1B。如圖1A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本體10系為一方形中空的匣體結構,但不以此為限,且具有一開口105,用以供分隔件11經(jīng)由開口105而設置于本體10內(nèi),并將本體11區(qū)隔出四個墨室12,于本實施例中,四個墨室12分別為第一墨室12a、第二墨室12b、第三墨室12c及第四墨室12d,但不以此為限。于一些實施例中,分隔件11與本體10系可為彼此分隔設置的結構,然而于另一些實施例中,分隔件11與本體10亦可但不限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以及,于一些實施例中,多色打印墨匣1更具有一蓋體(未圖示),用以覆蓋于開口105上,俾封閉本體10內(nèi)的墨室12。且如圖1B所示,本體10具有四個側壁104及一底面101,于底面101上設有噴墨芯片16,且噴墨芯片16上具有四個噴墨槽15(如圖3所示),于本實施例中,四個噴墨槽15分別為第一噴墨槽15a、第二噴墨槽15b、第三噴墨槽15c及第四噴墨槽15d,且每一個噴墨槽15a、15b、15c、15d(如圖3所示)均與其對應的墨室12a、12b、12c、12d相連通,由此可見,噴墨芯片16上的噴墨槽15(如圖3所示)的數(shù)量系與本體10的墨室12的數(shù)量相對應,換言之,若本體10上具有六個墨室12,則其噴墨芯片16的噴墨槽15的數(shù)量即為六個,故墨室12及其對應的噴墨槽15的數(shù)量系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
請續(xù)參閱圖2,如前所述,本實施例的多色打印墨匣1的本體10 具有四個供墨流道100,即為第一供墨流道100a、第二供墨流道100b、第三供墨流道100c及第四供墨流道100d,且該等供墨流道100a、100b、100c、100d分別設置于相對應的第一墨室12a、第二墨室12b、第三墨室12c及第四墨室12d中,用以將該等第一墨室12a、第二墨室12b、第三墨室12c及第四墨室12d中容置的墨水透過第一供墨流道100a、第二供墨流道100b、第三供墨流道100c及第四供墨流道100d以導送至其相對應的第一噴墨槽15a、第二噴墨槽15b、第三噴墨槽15c及第四噴墨槽15d(如圖3所示)中,以進行多色噴印作業(yè)。于另一些實施例中,本體10、分隔件11及該等供墨流道100系可為但不限為一體成型的結構。
請參閱圖3,圖3系為圖2所示的多色打印墨匣的C-C’剖面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的多色打印墨匣1雖具有第一墨室12a、第二墨室12b、第三墨室12c及第四墨室12d,然于本圖中僅例示第一墨室12a及第二墨室12b,以便于說明。如圖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墨室12a中設有第一供墨流道100a,具有第一端部101a、第二端部102a及第三端部103a,其中,第一端部101a系與第一墨室12a相連通,借此可讓存儲于第一墨室12a中的墨水流入第一供墨流道100a中,至于第二端部102a則對應設置于第一墨室12a之的下,且橫向水平延伸連通至相對應的第一噴墨槽15a,俾使第一墨室12a內(nèi)的墨水可自第一端部101a輸送至第二端部102a處,再輸送至第一噴墨槽15a中,以進行噴印作業(yè);于本實施例中,第一供墨流道100a更具有第三端部103a,且第三端部103a系與第一端部101a、第二端部102a相連通,且同樣設置于第一墨室12a之的下,并橫向水平延伸、且貫穿本體10的側壁104,而與外界相連通。于另一些實施例中,側壁104的底部區(qū)域更可凹陷以構成第一凹部102,且第一凹部102系與第三端部103a相連通,進而使第三端部103a形成第一上插槽131a,以供對應的封閉件141的凸部141a設置于其中。
同樣地,第二墨室12b中亦設有第二供墨流道100b,第二供墨流道100b同樣具有第一端部101b、第二端部102b及第三端部103b,且第二供墨流道100b的第一端部101b亦與對應的第二墨室12b相連通,借此供存儲于第二墨室12b中的墨水流入第二供墨流道100b中,并經(jīng)由第二端部102b流至相對應的第二噴墨槽15b中,以進行噴印作業(yè);相同地,第二供墨流道100b的第三端 部103b的設置方式亦為橫向水平延伸,且貫穿本體10的另一側壁104,此側壁104系與第一墨室12a相連通的側壁104相對應設置,且在此側壁104的底部處亦凹陷形成第二凹部103,且第二凹部103亦與第二供墨流道100b的第三端部103b相連通,進而使第三端部103b形成第二下插槽132b。
至于第三墨室12c與第四墨室12d的內(nèi)部結構系分別與第一墨室12a及第二墨室12b的內(nèi)部結構相仿,故于此不再贅述。然而,如圖3可見,第一墨室12a下的第三端部103a所構成的第一上插槽131a與第二墨室12b下的第三端部103b所構成的第二下插槽132b之間系具有一高度差,換言之,第一墨室12a下的第三端部103a所構成的第一上插槽131a與其另一相鄰的第四墨室12d下的第三端部(未圖示)所構成的第一下插槽131b(如圖4所示)之間亦具有一高度差,且第三墨室12c下的第三端部103c所構成的第二上插槽132a(如圖4所示)與第二墨室12b下的第三端部103b所構成的第二下插槽132b之間亦具有一高度差。
請參閱圖4、5,圖4系為第1圖所示的B-B’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系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封閉件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可見第一墨室12a、第二墨室12b、第三墨室12c及第四墨室12d內(nèi)設置的第一供墨流道100a、第二供墨流道100b、第三供墨流道100c及第四供墨流道100d的配置方式,且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墨室12a的第一供墨流道100a的第三端部103a及第四墨室12d的第四供墨流道100d的第三端部(未圖示)系與同一側壁104上的第一凹部102相連通,且該二第三端部103a所構成的第一上插槽131a及第一下插槽131b系可與同一封閉件141對應組接,借此以同時封閉第一墨室12a及第四墨室12d;相同的,第二墨室12b的第二供墨流道100b的第三端部(未圖示)及第三墨室12c的第三供墨流道100c的第三端部103c系與同一側壁104上的第二凹部103相連通,且該二第三端部103c所構成的第二上插槽132a及第二下插槽132b系可與同一封閉件142對應組接。且如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封閉件141、142系為二相同結構的元件,且封閉件141、142各具有第一凸部141a、142a、第二凸部141b、142b及主體141c、142c,其中每一封閉件141、142的第一凸部141a、142a及第二凸部141b、142b均可分別對應插入同一側的二插槽中,例如:封閉件141的第一凸部141a可對應插入第一墨室12a下的第一上插槽131a中,而其第二凸 部141b則可對應插入第四墨室12d下的第一下插槽131b中,借此以透過封閉件141的設置,而同時將第一墨室12a及第四墨室12d下的二第三端部103a予以封閉,進而使第一墨室12a及第四墨室12d可達密封狀態(tài)。相同的,封閉件142的第一凸部142a亦可對應插入第三墨室12c下的第二上插槽132a中,且其第二凸部142b可對應插入第二墨室12b下的第二下插槽132b中,透過此封閉件142的設置,而將第二墨室12b及第三墨室12c下的二第三端部103c予以封閉,進而使第二墨室12b及第三墨室12c可達密封狀態(tài)。至于封閉件141、142的主體141c、142c系可分別對應設置于本體10的側壁104的第一凹部102及第二凹部103中,并透過主體141c、142c之外型設計,將封閉件141、142穩(wěn)固地卡合于第一凹部102及第二凹部103內(nèi),并使該二封閉件141、142不會凸出于側壁104之外。
于本實施例中,在插入封閉件141及142之后,多種墨水即可分別存儲于本發(fā)明的多色打印墨匣1的第一墨室12a、第二墨室12b、第三墨室12c及第四墨室中12d,且借由與各墨室12對應相連通的供墨流道100將各墨室12內(nèi)的墨水分別導送至相對應的噴墨槽15(如圖3所示),再透過噴墨芯片16(如圖1B所示)驅(qū)動而將墨水噴出,進行打印作業(yè)。然若欲進行各色墨水的補充時,亦可將封閉件141、142脫離于本體10,并可透過一導墨管(未圖示)而與一連續(xù)供墨系統(tǒng)(未圖示)連接,借此以對第一墨室12a、第二墨室12b、第三墨室12c及第四墨室中12d進行墨水補注。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多色打印墨匣透過分隔件將容置空間分隔成四個相同體積的墨室,借此可讓各色墨水皆有相同的容量,避免墨水浪費而達到更佳的墨水利用率,同時更透過封閉件的設置,以使多色打印墨匣可實施連續(xù)供墨的補充作業(yè)。因此本發(fā)明所載的多色打印墨匣極具有產(chǎn)業(yè)利用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發(fā)明得由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范圍所欲保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