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冷卻水的高效節(jié)能供水裝置屬于液體取用設備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民用或工業(yè)用水的取用。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的水池取水時,多是采用泵直接以管道抽取,然而由于高度差關系,每次泵在開啟時,都要將管道內的空氣抽凈,才能讓水順利進入供水環(huán)節(jié),在排除空氣這一時間段,泵所消耗的功率需求極大,并損害了泵的正常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冷卻水的高效節(jié)能供水裝置,供水高效節(jié)能,降低了泵的壽命損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冷卻水的高效節(jié)能供水裝置,包括蓄水池、進水管、緩沖箱、送水管和送水泵,緩沖箱固定在蓄水池一側的地面上,進水管的一端延伸至蓄水池底部且其另一端自緩沖箱上端伸入緩沖箱的內下部,所述緩沖箱的上端設有添水口且添水口上安裝有密封蓋,所述緩沖箱下端連通有送水管,送水管上安裝有送水泵。
所述進水管位于蓄水池底部的一端設有喇叭擴口。
所述喇叭擴口下端設有濾網(wǎng)。
所述緩沖箱下端還設有排水口。
所述蓄水池一側安裝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的一端位于排水口的出口下方且其另一端導向蓄水池。
所述緩沖箱內部可拆卸安裝有濾板,且緩沖箱上端設有可供濾板通過的可拆卸開蓋。
所述濾板中心設有弧形下陷。
所述緩沖箱外壁中部套裝有電加熱套。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填滿水的緩沖箱可以在首次使用之后保持進水管內一直留存有水,在下次使用時可以避免送水泵抽取空氣所損耗的過大功率,并有利于保持送水泵的正常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冷卻水的高效節(jié)能供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蓄水池,2為進水管,3為緩沖箱,4為送水管,5為送水泵,6為添水口,7為密封蓋,8為喇叭擴口,9為排水口,10為引水槽,11為濾板,12為可拆卸開蓋,13為電加熱套。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冷卻水的高效節(jié)能供水裝置,包括蓄水池1、進水管2、緩沖箱3、送水管4和送水泵5,緩沖箱3固定在蓄水池1一側的地面上,進水管2的一端延伸至蓄水池1底部且其另一端自緩沖箱3上端伸入緩沖箱3的內下部,所述緩沖箱3的上端設有添水口6且添水口6上安裝有密封蓋7,所述緩沖箱3下端連通有送水管4,送水管4上安裝有送水泵5。
使用過程:
首次使用時可直接開啟送水泵5,蓄水池1內的水直接引入緩沖箱3內,同時送水管4開始向生產(chǎn)線供水,也可以打開密封蓋7,通過添水口6向緩沖箱3內灌滿水,再開啟送水泵5,送水泵5的工作會更加輕松且不必使用過大功率,保障了送水泵的正常使用壽命;
下一次使用,緩沖箱3內有原先留存的水,送水泵5可直接抽取使用。
所述進水管2位于蓄水池1底部的一端設有喇叭擴口8,可以使水更輕松地抽取。
所述喇叭擴口8下端設有濾網(wǎng),避免蓄水池1內的雜質進入緩沖箱3。
所述緩沖箱3下端還設有排水口9,在冬季不使用時可將緩沖箱3內的水排凈,避免凍壞箱體及管道。
所述蓄水池1一側安裝有引水槽10,所述引水槽10的一端位于排水口9的出口下方且其另一端導向蓄水池1。
所述緩沖箱3內部可拆卸安裝有濾板11,可進一步保障送水管4引入生產(chǎn)線的水是潔凈的,且緩沖箱3上端設有可供濾板11通過的可拆卸開蓋12,使用一段時間后,可拆開可拆卸開蓋12對濾板11進行清理。
所述濾板11中心設有弧形下陷。
所述緩沖箱3外壁中部套裝有電加熱套13,在冬季可對冷卻水進行一定程度的加熱避免其凍結影響供水。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