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健身器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健腹輪。
背景技術:
健腹輪作為一種常見的健身器材,遍布在每個家庭之中,給需要鍛煉的人們帶來方便,但是由于健腹輪通常為一個轉輪,平衡性差,容易反生危險,且只能鍛煉腹部和背部,功能單一,因此,如何解決平衡性問題,使健腹輪具有更多的功能性,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健腹輪,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健腹輪,包括握桿及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一端與握桿連接,另一端與長桿軸連接,且在所述連接板表面安裝有防滑膠墊,連接板靠近握桿一端的底部通過支撐桿連接短桿軸,短桿軸兩端安裝有小轉輪,長桿軸兩端安裝有大轉輪,所述連接板背面安裝有掛環(huán),所述掛環(huán)連接拉力彈簧。
優(yōu)選的,所述握桿兩端安裝有橡膠套。
優(yōu)選的,所述拉力彈簧一端與掛環(huán)通過掛鉤連接,其另一端焊接有拉環(huán),拉力彈簧與掛環(huán)可拆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對于初學者使用更加平穩(wěn),日常鍛煉時,雙手握住握桿,推動健腹輪,鍛煉腹部和背部肌肉,將健腹輪反轉過來,掛環(huán)連接拉力彈簧,雙腳踩住短桿軸,雙手拉伸拉力彈簧,鍛煉肩部和肘部肌肉,功能多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新型健腹輪主視結構圖。
圖2為本新型健腹輪的后視圖。
圖中:1、握桿,2、支撐桿,3、小轉輪,4、短桿軸,5、防滑膠墊,6、連接板,7、大轉輪,8、長桿軸,9、掛環(huán),10、拉力彈簧,11、拉環(huán)。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闡述。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健腹輪,包括握桿1及連接板6,所述連接板6一端與握桿1連接,另一端與長桿軸8連接,且在所述連接板6表面安裝有防滑膠墊5,連接板6靠近握桿1一端的底部通過支撐桿2連接短桿軸4,短桿軸4兩端安裝有小轉輪3,長桿軸8兩端安裝有大轉輪7,所述連接板6背面安裝有掛環(huán)9,所述掛環(huán)9連接拉力彈簧10。
本實施例中,所述握桿1兩端安裝有橡膠套,所述拉力彈簧10一端與掛環(huán)9通過掛鉤連接,便于拆卸,其另一端焊接有拉環(huán)11。
使用本發(fā)明日常鍛煉時,雙手握住握桿2,推動健腹輪,鍛煉腹部和背部肌肉,將健腹輪反轉過來,連接板6表面的防滑膠墊5與地面接觸起到一定防滑作用,掛環(huán)9連接拉力彈簧10,雙腳踩住短桿軸4,雙手拉伸拉力彈簧10,鍛煉肩部和肘部肌肉,對于初學者使用更加平穩(wěn),功能多樣,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根據本發(fā)明的教導,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與精神的情況下,對實施方式所進行的改變、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