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輪椅,尤其涉及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包括有椅座、扶手Ⅰ、鎖扣、后輪Ⅰ、靠背、推手Ⅰ、掛鉤、天線式伸縮桿、定位螺栓、推手Ⅱ、扶手Ⅱ、安全帶、鎖舌、后輪Ⅱ、后腿Ⅱ、搖桿、卡鉤、剪式千斤頂、前腿Ⅱ、萬向輪Ⅱ、萬向輪Ⅰ、前腿Ⅰ、第二行走裝置和后腿Ⅰ;在椅座的左側設置有扶手Ⅰ,椅座與扶手Ⅰ相連接;在椅座的左側設置有鎖扣。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通過采用第二行走裝置,能夠在樓梯上進行平穩(wěn)移動,拓寬了應用范圍。
【專利說明】
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輪椅,尤其涉及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
【背景技術】
[0002]心內科,S卩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y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心絞痛、高血壓、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齊、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輪椅是轉移和康復用的重要工具,它不僅是肢體傷殘者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借助于輪椅進行身體鍛煉和參與社會活動。普通輪椅一般由輪椅架、車輪、剎車裝置及座靠四部分組成。手搖輪椅在普通輪椅基礎上,增加手搖裝置。
[0003]現有的心內科急救用輪椅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結構,功能單一,應用范圍窄,在轉移病人急救的過程中,需要有多人進行輔助,人員投入過多,而且只能通過電梯和平地實現對病人的平穩(wěn)轉移,而在通過樓梯轉移時,只能通過人抬的方式進行,對病人的震動過大,同時人們在抬輪椅下樓梯時容易跌倒,對病人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不利于病人的安全。
【發(fā)明內容】
[0004](I)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本發(fā)明為了克服現有的心內科急救用輪椅通常采用傳統(tǒng)的結構,功能單一,應用范圍窄的缺點,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
[0006](2)技術方案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包括有椅座、扶手1、鎖扣、后輪1、靠背、推手1、掛鉤、天線式伸縮桿、定位螺栓、推手Π、扶手Π、安全帶、鎖舌、后輪Π、后腿Π、搖桿、卡鉤、剪式千斤頂、前腿Π、萬向輪Π、萬向輪1、前腿1、第二行走裝置和后腿I;在椅座的左側設置有扶手I,椅座與扶手I相連接;在椅座的左側設置有鎖扣,鎖扣與椅座相連接,鎖扣設置在扶手I的下方;在扶手I的左側設置有后輪I,在后輪I的右側設置有后腿I,后輪I與后腿I通過軸轉動連接;后腿I設置在椅座的下方,后腿I與椅座的左后角相連接;在椅座的上方設置有靠背,靠背與椅座的后端相連接;在靠背的上方設置有推手1、天線式伸縮桿和推手Π,推手I與靠背的左端相連接,天線式伸縮桿與靠背的頂部相連接,天線式伸縮桿設置在推手I與推手Π之間,推手Π與靠背的右端相連接;在天線式伸縮桿上設置有定位螺栓,定位螺栓與天線式伸縮桿設置為螺栓連接,在天線式伸縮桿的頂端固定連接有掛鉤;在椅座的右側設置有扶手Π,扶手Π與椅座相連接;在扶手Π的左側設置有安全帶,安全帶的上端設置在靠背的右側,安全帶的上端與靠背相連接,安全帶的下端設置在椅座的右側,安全帶的下端與椅座相連接;在安全帶上設置有鎖舌,安全帶與鎖舌為活動連接;鎖舌與鎖扣相對應,鎖舌與鎖扣相配合,鎖舌與鎖扣設置為活動連接;在扶手Π的右側設置有后輪Π,在后輪Π的左側設置有后腿Π,后輪Π與后腿Π通過軸轉動連接;后腿Π設置在椅座的下方,后腿Π與椅座的右后角相連接;在椅座的右側設置有搖桿和卡鉤,卡鉤與椅座的右側壁相連接,搖桿卡在卡鉤上,搖桿與卡鉤為活動連接,搖桿和卡鉤設置在扶手Π的下方;在椅座的正下方設置有剪式千斤頂,剪式千斤頂與椅座相連接,剪式千斤頂與搖桿相對應,在剪式千斤頂的下方設置有第二行走裝置;第二行走裝置包括有連接柱、連接板、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連接柱設置在剪式千斤頂的正下方,連接柱與剪式千斤頂相連接;在連接柱的正下方設置有連接板,連接柱與連接板相連接;在連接板的左右兩側對稱式設置有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皮帶循環(huán)裝置I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軸與連接板轉動連接,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軸與連接板轉動連接;在第二行走裝置的前方分別設置有前腿Π和前腿I,前腿Π和前腿I均設置在椅座的下方;前腿Π與椅座的右前角相連接,前腿I與椅座的左前角相連接;在前腿Π的正下方設置有萬向輪Π,前腿Π與萬向輪Π相連接;在前腿I的正下方設置有萬向輪I,前腿I與萬向輪I相連接。
[0008]優(yōu)選地,還包括有腳踏板Π、腳踏板^形凸塊^形凸塊!!、彈簧Π和彈簧I;在前腿Π的前側壁上設置有T形凹槽Π,在前腿Π的T形凹槽Π內設置有彈簧Π,在前腿Π的T形凹槽Π內設置有T形凸塊Π,T形凸塊Π與T形凹槽Π相配合,T形凸塊Π與前腿Π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Π設置在彈簧Π的上方;在T形凸塊π的前方設置有腳踏板π,T形凸塊Π與腳踏板Π相連接,腳踏板Π設置在前腿Π的前方;在前腿I的前側壁上設置有T形凹槽I,在前腿I的T形凹槽I內設置有彈簧I,在前腿I的T形凹槽I內設置有T形凸塊I,Τ形凸塊I與T形凹槽I相配合,T形凸塊I與前腿I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I設置在彈簧I的上方;在T形凸塊I的前方設置有腳踏板I,τ形凸塊I與腳踏板I相連接,腳踏板I設置在前腿I的前方。
[0009]優(yōu)選地,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的寬度均設置為15至30cmo
[0010]工作原理:當使用本發(fā)明時,首先將病人以坐姿放在椅座上,然后再把設置在安全帶上的鎖舌插入到鎖扣內,將病人牢固的固定在本發(fā)明內。然后再通過后輪1、后輪Π、萬向輪Π和萬向輪I將病人轉移到救護車或醫(yī)院內進行救治。同時在轉移病人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將輸液瓶等掛在掛鉤上,再對天線式伸縮桿進行上下伸縮,并把其調整到合適的高度,再旋緊定位螺栓即可。
[0011]當所處的環(huán)境沒有電梯或者電梯不方便時,而空間又狹小無法使用擔架時,人們可以通過抬輪椅的方式將病人進行轉移,但是現有的建筑物的樓梯都比較狹小,人們抬輪椅下樓極其不方便,甚至會跌倒對病人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本發(fā)明具有第二行走裝置,在通過樓梯轉移病人時,人們可以通過與剪式千斤頂相匹配的搖桿對剪式千斤頂進行旋轉操作,剪式千斤頂開始在上下方向上變長,同時帶動與其連接的第二行走裝置向下運動,并使第二行走裝置與下方的樓層面相接觸,同時將椅座和病人向上頂起,后輪1、后輪Π、萬向輪Π和萬向輪I開始脫離相接觸的樓層面。
[0012]當椅座和病人向上運動到設定的位置時,人們再停止對剪式千斤頂的旋轉操作。此時第二行走裝置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與下方的樓層面相接觸,人們先通過推手I和推手Π將本發(fā)明拉住,再通過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在樓梯上進行平穩(wěn)的向下滑動,不會對病人造成大的震動,而且轉移的效率高,有利于病人的搶救,省時省力,減少了人員的投入。而且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可以設置為履帶,能夠滿足更加平穩(wěn)的移動要求。
[0013]當還包括有腳踏板Π、腳踏板1、T形凸塊1、T形凸塊Π、彈簧Π和彈簧I時,由于T形凸塊Π與前腿Π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Π與T形凹槽Π相配合,因此T形凸塊Π能夠在T形凹槽Π內進行上下滑動。同時T形凸塊Π設置在彈簧Π的上方,而且T形凸塊Π與腳踏板Π相連接,因此彈簧π能夠為T形凸塊Π和腳踏板Π提供上下彈性支撐。當不同身高的人員將腳踏在腳踏板Π上時,人們能夠通過自身腳的壓力和彈簧Π的彈力的平衡,將腳踏板Π調整到合適的高度。由于T形凸塊I與前腿I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I與T形凹槽I相配合,因此T形凸塊I能夠在T形凹槽I內進行上下滑動。同時T形凸塊I設置在彈簧I的上方,而且T形凸塊I與腳踏板I相連接,因此彈簧I能夠為T形凸塊I和腳踏板I提供上下彈性支撐。當不同身高的人員將腳踏在腳踏板I上時,人們能夠通過自身腳的壓力和彈簧I的彈力的平衡,將腳踏板I調整到合適的高度。
[0014]當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的寬度均設置為15至30cm時,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I和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能夠在樓梯上進行平穩(wěn)的移動,防止本發(fā)明向左右方向發(fā)生傾倒。
[0015](3)有益效果
[0016]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通過采用第二行走裝置,能夠在樓梯上進行平穩(wěn)移動,拓寬了應用范圍,而且不需要多人進行輔助即可進行操作,減少了人員的投入,節(jié)省了醫(yī)療資源,通過樓梯轉移病人時,能夠保證病人不受到過多的震動,保護了病人的安全,轉移方便,功能多,有利于病人的急救和治療,操作簡單,易于維護維修。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種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發(fā)明的剪式千斤頂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發(fā)明的第二行走裝置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本發(fā)明第二種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本發(fā)明的腳踏板I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為本發(fā)明的腳踏板I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3]圖7為本發(fā)明的前腿I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4]圖8為本發(fā)明的前腿I的俯視圖結構示意圖。
[0025]圖9為本發(fā)明的腳踏板Π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6]圖10為本發(fā)明的腳踏板Π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7]圖11為本發(fā)明的前腿Π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28]圖12為本發(fā)明的前腿Π的俯視圖結構示意圖。
[0029]附圖中的標記為:1-椅座,2-扶手I,3-鎖扣,4-后輪I,5_靠背,6_推手I,7_掛鉤,8_天線式伸縮桿,9-定位螺檢,10-推手Π,11-扶手Π,12-安全帶,13-鎖舌,14-后輪Π,15-后腿Π,16-搖桿,17-卡鉤,18-剪式千斤頂,19-前腿Π,20_萬向輪Π,21-萬向輪I,22-前腿I,23-第二行走裝置,24-后腿I,25-腳踏板Π,26_腳踏板I,27_T形凸塊I,28_T形凸塊Π,191-T形凹槽Π,192-彈簧Π,221-Τ形凹槽I,222-彈簧I,231-連接柱,232-連接板,233-皮帶循環(huán)裝置I,234-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0031]實施例1
[0032]—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如圖1-12所示,包括有椅座1、扶手12、鎖扣3、后輪
14、靠背5、推手16、掛鉤7、天線式伸縮桿8、定位螺栓9、推手Π 10、扶手Π 11、安全帶12、鎖舌
13、后輪Π 14、后腿Π 15、搖桿16、卡鉤17、剪式千斤頂18、前腿Π 19、萬向輪Π 20、萬向輪I21、前腿122、第二行走裝置23和后腿124;在椅座I的左側設置有扶手12,椅座I與扶手12相連接;在椅座I的左側設置有鎖扣3,鎖扣3與椅座I相連接,鎖扣3設置在扶手12的下方;在扶手12的左側設置有后輪14,在后輪14的右側設置有后腿124,后輪14與后腿124通過軸轉動連接;后腿124設置在椅座I的下方,后腿124與椅座I的左后角相連接;在椅座I的上方設置有靠背5,靠背5與椅座I的后端相連接;在靠背5的上方設置有推手16、天線式伸縮桿8和推手Π 10,推手16與靠背5的左端相連接,天線式伸縮桿8與靠背5的頂部相連接,天線式伸縮桿8設置在推手16與推手Π 10之間,推手Π 10與靠背5的右端相連接;在天線式伸縮桿8上設置有定位螺栓9,定位螺栓9與天線式伸縮桿8設置為螺栓連接,在天線式伸縮桿8的頂端固定連接有掛鉤7;在椅座I的右側設置有扶手Π 11,扶手Π 11與椅座I相連接;在扶手Π 11的左側設置有安全帶12,安全帶12的上端設置在靠背5的右側,安全帶12的上端與靠背5相連接,安全帶12的下端設置在椅座I的右側,安全帶12的下端與椅座I相連接;在安全帶12上設置有鎖舌13,安全帶12與鎖舌13為活動連接;鎖舌13與鎖扣3相對應,鎖舌13與鎖扣3相配合,鎖舌13與鎖扣3設置為活動連接;在扶手Π 11的右側設置有后輪Π 14,在后輪Π 14的左側設置有后腿Π 15,后輪Π 14與后腿Π 15通過軸轉動連接;后腿Π 15設置在椅座I的下方,后腿Π 15與椅座I的右后角相連接;在椅座I的右側設置有搖桿16和卡鉤17,卡鉤17與椅座I的右側壁相連接,搖桿16卡在卡鉤17上,搖桿16與卡鉤17為活動連接,搖桿16和卡鉤17設置在扶手Π 11的下方;在椅座I的正下方設置有剪式千斤頂18,剪式千斤頂18與椅座I相連接,剪式千斤頂18與搖桿16相對應,在剪式千斤頂18的下方設置有第二行走裝置23;第二行走裝置23包括有連接柱231、連接板232、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連接柱231設置在剪式千斤頂18的正下方,連接柱231與剪式千斤頂18相連接;在連接柱231的正下方設置有連接板232,連接柱231與連接板232相連接;在連接板232的左右兩側對稱式設置有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軸與連接板232轉動連接,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軸與連接板232轉動連接;在第二行走裝置23的前方分別設置有前腿Π 19和前腿122,前腿Π 19和前腿122均設置在椅座I的下方;前腿Π 19與椅座I的右前角相連接,前腿122與椅座I的左前角相連接;在前腿Π 19的正下方設置有萬向輪Π 20,前腿Π 19與萬向輪Π 20相連接;在前腿122的正下方設置有萬向輪121,前腿122與萬向輪121相連接。
[0033]還包括有腳踏板Π 25、腳踏板126、T形凸塊127、T形凸塊Π 28、彈簧Π 192和彈簧I222;在前腿Π 19的前側壁上設置有T形凹槽Π 191,在前腿Π 19的T形凹槽Π 191內設置有彈簧Π 192,在前腿Π 19的T形凹槽Π 191內設置有T形凸塊Π28,Τ形凸塊Π 28與T形凹槽Π 191相配合,T形凸塊Π28與前腿Π 19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Π28設置在彈簧Π 192的上方;在T形凸塊Π 28的前方設置有腳踏板Π 25,T形凸塊Π 28與腳踏板Π 25相連接,腳踏板Π 25設置在前腿π 19的前方;在前腿122的前側壁上設置有T形凹槽1221,在前腿122的T形凹槽1221內設置有彈簧1222,在前腿122的T形凹槽1221內設置有T形凸塊Ι27,Τ形凸塊127與T形凹槽I221相配合,T形凸塊127與前腿122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127設置在彈簧1222的上方;在T形凸塊127的前方設置有腳踏板Ι26,Τ形凸塊127與腳踏板126相連接,腳踏板126設置在前腿I22的前方。
[0034]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234的寬度均設置為15至30cmo
[0035]工作原理:當使用本發(fā)明時,首先將病人以坐姿放在椅座I上,然后再把設置在安全帶12上的鎖舌13插入到鎖扣3內,將病人牢固的固定在本發(fā)明內。然后再通過后輪14、后輪Π 14、萬向輪Π 20和萬向輪121將病人轉移到救護車或醫(yī)院內進行救治。同時在轉移病人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將輸液瓶等掛在掛鉤7上,再對天線式伸縮桿8進行上下伸縮,并把其調整到合適的高度,再旋緊定位螺栓9即可。
[0036]當所處的環(huán)境沒有電梯或者電梯不方便時,而空間又狹小無法使用擔架時,人們可以通過抬輪椅的方式將病人進行轉移,但是現有的建筑物的樓梯都比較狹小,人們抬輪椅下樓極其不方便,甚至會跌倒對病人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本發(fā)明具有第二行走裝置23,在通過樓梯轉移病人時,人們可以通過與剪式千斤頂18相匹配的搖桿16對剪式千斤頂18進行旋轉操作,剪式千斤頂18開始在上下方向上變長,同時帶動與其連接的第二行走裝置23向下運動,并使第二行走裝置23與下方的樓層面相接觸,同時將椅座I和病人向上頂起,后輪14、后輪Π 14、萬向輪Π 20和萬向輪121開始脫離相接觸的樓層面。
[0037]當椅座I和病人向上運動到設定的位置時,人們再停止對剪式千斤頂18的旋轉操作。此時第二行走裝置23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與下方的樓層面相接觸,人們先通過推手16和推手Π 10將本發(fā)明拉住,再通過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在樓梯上進行平穩(wěn)的向下滑動,不會對病人造成大的震動,而且轉移的效率高,有利于病人的搶救,省時省力,減少了人員的投入。而且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234可以設置為履帶,能夠滿足更加平穩(wěn)的移動要求。
[0038]當還包括有腳踏板Π25、腳踏板126、T形凸塊127、T形凸塊Π 28、彈簧Π 192和彈簧1222時,由于T形凸塊Π 28與前腿Π 19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Π 28與T形凹槽Π 191相配合,因此T形凸塊Π 28能夠在T形凹槽Π 191內進行上下滑動。同時T形凸塊Π 28設置在彈簧Π 192的上方,而且T形凸塊Π 28與腳踏板Π 25相連接,因此彈簧Π 192能夠為T形凸塊Π 28和腳踏板Π 25提供上下彈性支撐。當不同身高的人員將腳踏在腳踏板Π 25上時,人們能夠通過自身腳的壓力和彈簧Π 192的彈力的平衡,將腳踏板Π25調整到合適的高度。由于T形凸塊I27與前腿122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127與T形凹槽1221相配合,因此T形凸塊127能夠在T形凹槽1221內進行上下滑動。同時T形凸塊127設置在彈簧1222的上方,而且T形凸塊127與腳踏板126相連接,因此彈簧1222能夠為T形凸塊127和腳踏板126提供上下彈性支撐。當不同身高的人員將腳踏在腳踏板126上時,人們能夠通過自身腳的壓力和彈簧1222的彈力的平衡,將腳踏板126調整到合適的高度。
[0039]當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234的寬度均設置為15至30cm時,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能夠在樓梯上進行平穩(wěn)的移動,防止本發(fā)明向左右方向發(fā)生傾倒。
[0040]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椅座(1)、扶手1(2)、鎖扣(3)、后輪1(4)、靠背(5)、推手1(6)、掛鉤(7)、天線式伸縮桿(8)、定位螺栓(9)、推手Π (10)、扶手Π(11)、安全帶(12)、鎖舌(13)、后輪Π (14)、后腿Π (15)、搖桿(16)、卡鉤(17)、剪式千斤頂(18)、前腿Π (19)、萬向輪Π (20)、萬向輪I (21)、前腿I (22)、第二行走裝置(23)和后腿I(24);在椅座(I)的左側設置有扶手1(2),椅座(I)與扶手1(2)相連接;在椅座(I)的左側設置有鎖扣(3),鎖扣(3)與椅座(I)相連接,鎖扣(3)設置在扶手1(2)的下方;在扶手1(2)的左側設置有后輪1(4),在后輪1(4)的右側設置有后腿1(24),后輪1(4)與后腿1(24)通過軸轉動連接;后腿I (24)設置在椅座(I)的下方,后腿I(24)與椅座(I)的左后角相連接;在椅座(I)的上方設置有靠背(5),靠背(5)與椅座(I)的后端相連接;在靠背(5)的上方設置有推手1(6)、天線式伸縮桿(8)和推手Π (10),推手1(6)與靠背(5)的左端相連接,天線式伸縮桿(8)與靠背(5)的頂部相連接,天線式伸縮桿(8)設置在推手1(6)與推手Π (10)之間,推手Π(10)與靠背(5)的右端相連接;在天線式伸縮桿(8)上設置有定位螺栓(9),定位螺栓(9)與天線式伸縮桿(8)設置為螺栓連接,在天線式伸縮桿(8)的頂端固定連接有掛鉤(7);在椅座(I)的右側設置有扶手Π (11),扶手Π (11)與椅座(I)相連接;在扶手Π (11)的左側設置有安全帶(12),安全帶(12)的上端設置在靠背(5)的右側,安全帶(12)的上端與靠背(5)相連接,安全帶(12)的下端設置在椅座(I)的右側,安全帶(12)的下端與椅座(I)相連接;在安全帶(I2)上設置有鎖舌(13),安全帶(12)與鎖舌(13)為活動連接;鎖舌(13)與鎖扣(3)相對應,鎖舌(13)與鎖扣(3)相配合,鎖舌(13)與鎖扣(3)設置為活動連接;在扶手Π (11)的右側設置有后輪Π (14),在后輪Π (14)的左側設置有后腿Π (15),后輪Π (14)與后腿Π (15)通過軸轉動連接;后腿Π (15)設置在椅座(I)的下方,后腿Π (15)與椅座(I)的右后角相連接;在椅座(I)的右側設置有搖桿(I 6)和卡鉤(I 7 ),卡鉤(I 7)與椅座(I)的右側壁相連接,搖桿(16)卡在卡鉤(17)上,搖桿(16)與卡鉤(17)為活動連接,搖桿(16)和卡鉤(17)設置在扶手Π (11)的下方;在椅座(I)的正下方設置有剪式千斤頂(18),剪式千斤頂(18)與椅座(I)相連接,剪式千斤頂(18)與搖桿(16)相對應,在剪式千斤頂(18)的下方設置有第二行走裝置(23);第二行走裝置(23)包括有連接柱(231)、連接板(232)、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連接柱(231)設置在剪式千斤頂(18)的正下方,連接柱(231)與剪式千斤頂(18)相連接;在連接柱(231)的正下方設置有連接板(232),連接柱(231)與連接板(232)相連接;在連接板(232)的左右兩側對稱式設置有皮帶循環(huán)裝置I (233)和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234),皮帶循環(huán)裝置I (233)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軸與連接板(232)轉動連接,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軸與連接板(232)轉動連接;在第二行走裝置(23)的前方分別設置有前腿Π (19)和前腿1(22),前腿Π (19)和前腿1(22)均設置在椅座(I)的下方;前腿Π (19)與椅座(I)的右前角相連接,前腿I(22)與椅座(I)的左前角相連接;在前腿Π(19)的正下方設置有萬向輪Π(20),前腿Π (19)與萬向輪Π (20)相連接;在前腿1(22)的正下方設置有萬向輪1(21),前腿1(22)與萬向輪1(21)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腳踏板Π (25)、腳踏板1(26)、T形凸塊1(27)、T形凸塊Π (28)、彈簧Π (192)和彈簧1(222);在前腿Π (19)的前側壁上設置有T形凹槽Π (191),在前腿Π (19)的T形凹槽Π (191)內設置有彈簧Π (192),在前腿Π (19)的T形凹槽Π (191)內設置有T形凸塊Π (28),T形凸塊Π (28)與T形凹槽Π (191)相配合,T形凸塊Π (28)與前腿Π (19)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Π (28)設置在彈簧Π (192)的上方;在T形凸塊Π (28)的前方設置有腳踏板Π (25),T形凸塊Π (28)與腳踏板Π(25)相連接,腳踏板Π (25)設置在前腿Π (19)的前方;在前腿1(22)的前側壁上設置有T形凹槽1(221),在前腿1(22)的T形凹槽1(221)內設置有彈簧1(222),在前腿1(22)的T形凹槽I(221)內設置有T形凸塊I (27),Τ形凸塊I (27)與T形凹槽I (221)相配合,T形凸塊I (27)與前腿1(22)為活動連接,T形凸塊1(27)設置在彈簧1(222)的上方;在T形凸塊1(27)的前方設置有腳踏板1(26),Τ形凸塊1(27)與腳踏板1(26)相連接,腳踏板1(26)設置在前腿1(22)的前方。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心內科急救用多功能輪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1(233)和所述的皮帶循環(huán)裝置Π (234)的寬度均設置為15至30cm。
【文檔編號】A61G5/06GK106063748SQ201610355756
【公開日】2016年11月2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5日 公開號201610355756.7, CN 106063748 A, CN 106063748A, CN 201610355756, CN-A-106063748, CN106063748 A, CN106063748A, CN201610355756, CN201610355756.7
【發(fā)明人】劉運華
【申請人】劉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