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蛔蟲病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蛔蟲病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 蛔蟲是世界性分布種類,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感染率可達70%以上,農村高于 城市,兒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饑、臍周陣發(fā)性 疼痛、營養(yǎng)不良、失眠、磨牙等癥狀,有時還可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蛔蟲扭集成團可形成蛔 蟲性腸梗阻,鉆入膽道形成膽道蛔蟲病,進入闌尾造成闌尾蛔蟲病和腸穿等,對人體危害很 大。預防蛔蟲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絕感染來源;搞好糞便管理;講究個人衛(wèi)生,防止蟲卵 入口。
[0003] 小兒蛔蟲輕者可無明顯癥狀,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異物,面黃形瘦,臍周腹痛,時 作時止,觸之腹部柔軟,或可捫及蟲團聚散,并可見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稠。有些患兒 出現(xiàn)淡色白斑、鞏膜出現(xiàn)蘭色斑點,下唇或出現(xiàn)顆粒樣大小白點,舌苔薄膩或花剝,舌尖紅 尖。
【發(fā)明內容】
[0004]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的治療蟯蟲病的中藥。
[0005] 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中藥:包括使君子10-20份、蕪荑10-20份、雷丸10-15份、蛇床 子10-20份、金櫻根10-20份、烏梅8-15份、甘草8-15份、山藥8-12份、苦楝皮5-10份、大 蒜8_15份。
[0006] 上述中藥由下述重量份中藥原料藥合制而成:使君子20份、蕪荑20份、雷丸12 份、蛇床子15份、金櫻根15份、烏梅12份、甘草12份、山藥10份、苦楝皮8份、大蒜12份。
[0007] 本發(fā)明所選藥材及藥理如下: 使君子:味甘,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微香質潤。使君子在體外試驗中對蚯蚓、水蛭、 豬蛔等均有較強的抑制效果。
[0008] 蕪荑:辛、苦,平。消積殺蟲。用于小兒疳積,蛔蟲病,蟯蟲病。殺蟲消積;除濕止 痢。
[0009] 雷丸:苦、寒。歸胃、大腸經。殺蟲,用于絳蟲病、蛔蟲病等。
[0010] 蛇床子:性溫,味辛、苦。功能主治: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
[0011] 金櫻根:酸澀;甘;平;無毒。收斂固澀,止血斂瘡,祛內活血,止痛,殺蟲。
[0012] 烏梅:歸肝、脾、肺、大腸經。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虛熱煩渴;久 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
[0013] 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 藥性。
[0014]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0015] 苦楝皮:清熱,燥濕,殺蟲。治蛔蟲,蟯蟲,風疹,疥癬。
[0016] 大蒜:溫,辛、甘。解毒殺蟲、消腫止痢。用于鉤蟲病、蟯蟲病、蛔蟲病等,多與苦楝 皮等同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實施例1 : 篩選出使君子20份、蕪荑20份、雷丸12份、蛇床子15份、金櫻根15份、烏梅12份、甘 草12份、山藥10份、苦楝皮8份、大蒜12份,分為10份為10天的用量,每天取一份進行煎 煮,煎煮前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將其撈出入砂鍋,再注入藥材3倍的冷水用武火煮沸后, 改用文火慢煮10分鐘,中途需攪拌兩次。煮好后,取藥汁,每劑藥可煎服兩次。第二次注入 2倍的水繼續(xù)煎煮,煎煮時間可縮短10分種。早晚各服一次。
[0018] 實施例2: 篩選出使君子20份、蕪荑20份、雷丸12份、蛇床子15份、金櫻根15份、烏梅12份、甘 草12份、山藥10份、苦楝皮8份、大蒜12份,后煎煮2次,每次1-3小時,再加6-8倍的水 煎煮1-2小時,減壓低溫至浸膏,加入適量淀粉,干燥粉碎,裝入膠囊中。
[0019] 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對蟯蟲病有獨特療效,它采用多種中草藥聯(lián)合作用,綜合施治, 甘草和山藥用以調和其他藥物的毒性,能有效健脾益氣;使君子、雷丸等均可有效殺菌殺 蟲。
[0020] 用藥禁忌: (1)脾虛便溏或氣虛下陷者忌用。
[0021] (2)孕婦忌用。
[0022] 臨床實驗觀察: 本發(fā)明人對80例蟯蟲病患兒進行治療,其中20例患者(治療組1)使用本實施例1的 藥物,20例患者(治療組2)使用本實施例2的藥物,20例患者(對照組1)采用一般西醫(yī)療 法,20例患者(對照組2)不服用任何藥物。進行本實驗之前,所選80例患者均為接受過任 何治療。
[0023] 療效判定: 治愈:用藥〇. 5個月以內癥狀減輕,1個月以內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3個月以上無復 發(fā); 有效:用藥〇. 5個月以內癥狀減輕,1個月以內臨床癥狀及部分體征消失; 無效:用藥1個月以內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無明顯減輕和改善。
[0024] 反彈:治愈者停止治療2個月后復發(fā)。
[0025] 進行了系統(tǒng)臨床觀察后,其療效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
【主權項】
1. 一種用于治療蛔蟲病的中藥,其特征是:它是由下述重量份中藥原料藥物配制而 成:使君子10-20份、蕪荑10-20份、雷丸10-15份、蛇床子10-20份、金櫻根10-20份、烏梅 8-15份、甘草8-15份、山藥8-12份、苦楝皮5-10份、大蒜8-15份。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治療蛔蟲病的中藥,其特征是:它是由下述重量份 中藥原料藥物配制而成:使君子20份、蕪荑20份、雷丸12份、蛇床子15份、金櫻根15份、 烏梅12份、甘草12份、山藥10份、苦楝皮8份、大蒜12份。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蛔蟲病的中藥,本發(fā)明中包括使君子10-20份、蕪荑10-20份、雷丸10-15份、蛇床子10-20份、金櫻根10-20份、烏梅8-15份、甘草8-15份、山藥8-12份、苦楝皮5-10份、大蒜8-15份。它是由下述重量份中藥原料藥合制而成:使君子20份、蕪荑20份、雷丸12份、蛇床子15份、金櫻根15份、烏梅12份、甘草12份、山藥10份、苦楝皮8份、大蒜12份。本發(fā)明提供的這種治療蛔蟲病的中藥,可以有效殺蟲,改善腸胃功能,補益脾氣。
【IPC分類】A61K36-8962, A61P33-10
【公開號】CN104721488
【申請?zhí)枴緾N201310709031
【發(fā)明人】賴虹杜
【申請人】陜西康樂中醫(yī)藥養(yǎng)生研究院
【公開日】2015年6月24日
【申請日】201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