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該中藥是由茵陳、白茅根、金銀花、連翹、孩兒茶、木豆、丹皮、北豆根、白術(shù)、柴胡、甘草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0002]急性黃疸型肝炎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之一。臨床表現(xiàn)為起病急、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肝區(qū)有壓痛和叩擊痛。急性黃疸型肝炎的治療沒有特效的藥物,強(qiáng)調(diào)營養(yǎng)支持和早期的嚴(yán)格臥床休息,至癥狀減退可逐漸增加活動量,輔以適當(dāng)?shù)乃幬?。?jīng)過發(fā)明人的長期實(shí)踐得出,中藥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
[0004]本發(fā)明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dú)特的藥性,采用茵陳、白茅根、金銀花、連翹、孩兒茶、木豆、丹皮、北豆根、白術(shù)、柴胡、甘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jīng)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fā)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茵陳20-40份、白茅根20-40份、金銀花20-40份、連翹20-40份、孩兒茶15-25份、木豆15-25份、丹皮15-25份、北豆根15-25份、白術(shù)8-15份、柴胡8-15份、甘草8-15份。
[0006]本發(fā)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茵陳30份、白茅根30份、金銀花30份、連翹30份、孩兒茶20份、木豆20份、丹皮20份、北豆根20份、白術(shù)10份、柴胡10份、甘草10份。
[0007]本發(fā)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0008]茵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清濕熱,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0009]白茅根:甘、寒。歸胃、肺、心、膀胱經(jīng)。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臨床用于黃疸,血熱出血,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浙澀痛,水腫等癥。
[0010]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用于癰腫疔瘡、熱毒血痢。
[0011]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jīng)。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用于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0012]孩兒茶:苦、涼。歸心、肺經(jīng)。收濕斂瘡,止血定痛,清熱化痰。用于瘡瘍,久潰不斂,濕瘡流水,口瘡,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崩,外傷出血,痔瘡癰腫,痰熱咳嗽等癥。
[0013]木豆:辛、潘、平。歸肝、脾經(jīng)。利濕、消腫、散瘀、止血。用于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衄血,便血,瘡癤腫毒,產(chǎn)后惡露不盡,水腫,黃疸型肝炎等。
[0014]丹皮:辛苦、涼、微寒。歸心、甘、腎、肺經(jīng)。清熱,活血散瘀。用于溫?zé)岵崛胙?,吐衄,陰虛骨蒸潮熱,血滯?jīng)閉,痛經(jīng),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fēng)濕熱痹等。
[0015]北豆根:苦、寒、有小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濕。用于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痄腮,瀉痢,黃疸,風(fēng)濕痹痛,痔瘡腫痛,蛇蟲咬傷等。
[0016]白術(shù):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補(bǔ)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胃氣虛,運(yùn)化無力,食少便溏,脘腹脹滿,脾虛水停,而為痰飲、水腫、小便不利,胎動不安等。
[0017]柴胡:苦、辛、微寒,歸肝、膽經(jīng)。疏散退熱,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胸脅疼痛。
[0018]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益氣補(bǔ)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用于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jié)代,熱毒瘡瘍,咽喉腫痛。
[0019]本發(fā)明中藥于2006年至2011年臨床觀察急性黃疸型肝炎95例患者,臨床報(bào)告如下:
[0020]1、一般資料
[0021]95例患者中,年齡17-62歲,發(fā)病平均時間5天,平均年齡44.3歲。
[0022]2、診斷標(biāo)準(zhǔn)
[0023]診斷標(biāo)準(zhǔn)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1993年第一輯)為本方案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其具體內(nèi)容如下:
[0024]I)中醫(yī)辨證
[0025]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腹部脹滿,口干而苦,納呆,惡心嘔吐,小便短少,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膩脈象弦數(shù)。
[0026]主證:(1)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2)納呆;(3)惡心嘔吐;(4)苔黃膩;
(5)脈弦數(shù)。次證:⑴口干而苦;(2)腹部脹滿;(3)小便短赤;⑷大便秘結(jié)。
[0027]凡具備主證(I)及(2)、(3)、(4)、(5)中任何一項(xiàng),或主證及次證中任何二項(xiàng)均可屬本證。
[0028]2)西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
[0029](I)臨床分型診斷標(biāo)準(zhǔn)
[0030]急性黃疸型肝炎:凡急性發(fā)病,具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癥狀、體征及化驗(yàn)異常,血清總膽紅素(SB)在17.Ιμπιο? / L以上,尿膽紅素陽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可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
[0031]3、治療方法
[0032]3.1處方:茵陳30g、白茅根30g、金銀花30g、連翹30g、孩兒茶20g、木豆20g、丹皮20g、北豆根20g、白術(shù)10g、柴胡10g、甘草IOg0
[0033]3.2制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guī)工藝制成湯劑,口服每日I劑,每日2次,7天為一個療程。
[0034]4、治療結(jié)果:
[0035]4.1參照《中醫(yī)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制定:
[0036]痊愈:癥狀消失,皮膚,鞏膜黃染及體征消失,肝功能恢復(fù)正常,血清總膽紅素降至17 μ mol / L 以下;
[0037]顯效:癥狀明顯改變,皮膚,鞏膜黃染及體征大有好轉(zhuǎn),血清總膽紅素下降至17-25.5 μ mol / L ;有效:癥狀有所改善,皮膚,鞏膜黃染及體征好轉(zhuǎn),血清總膽紅素下降至25.6-34 μ mol / L ;無效:癥狀無改善,體征,血清總膽紅素?zé)o變化,甚或加重。
[0038]4.2結(jié)果:95例患者中,痊愈73例(76.8% ),顯效16例(16.8 % ),有效3例(3.2%),無效3例(3.2%),總有效率為96.8 %。
[0039]5、典型病例
[0040]5.1許某,女,37歲,因厭食無力I周伴皮膚黃染伴發(fā)熱3日,時有右脅部隱痛不適,惡心欲嘔,小便黃,大便正常,舌質(zhì)紅苔白膩,脈滑數(shù),診斷為急性黃疸性肝炎。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每日I劑,I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鞏膜,皮膚黃染明顯好轉(zhuǎn),繼續(xù)服用I個療程黃染及癥狀消失,抽血化驗(yàn)肝功能正常,血清總膽紅素17 μ mol / L,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fù)發(fā)。
[0041]5.2郭某,男,46歲,患者于I周前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惡心嘔吐,繼見皮膚、鞏膜黃染,色澤鮮明,胃脘脹滿,食欲不振,總膽紅素28ym0l / L0肝右脅下腫脹,疼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珍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I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繼續(xù)服用2個療程,總膽紅素為16.8ym0l / L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fù)發(fā)。
【具體實(shí)施方式】[0042]實(shí)施例1,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是由茵陳20g、白茅根20g、金銀花20g、連翅20g、孩兒茶15g、木豆15g、丹皮15g、北豆根15g、白術(shù)8g、柴胡8g、甘草8g制成。
[0043]實(shí)施例2,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是由茵陳30g、白茅根30g、金銀花30g、連翅30g、孩兒茶20g、木豆20g、丹皮20g、北豆根20g、白術(shù)10g、柴胡10g、甘草IOg制成。
[0044]實(shí)施例3,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是由茵陳40g、白茅根40g、金銀花40g、連翹40g、孩兒茶25g、木豆25g、丹皮25g、北豆根25g、白術(shù)15g、柴胡15g、甘草15g制成。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化血膽30-50份、十兩葉20-40份、四方草20-40份、金銀花20-40份、定心散20-40份、孩兒茶15-25份、木豆15-25份、北豆根15-25份、大黃10-20份、大腹皮10_20份、白術(shù)8-15份、甘草8-15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化血膽40份、十兩葉30份、四方草30份、金銀花30份、定心散30份、孩兒茶20份、木豆20份、北豆根20份、大黃15份、大腹皮15份、白術(shù)10份、甘草10份。
【文檔編號】A61K36/899GK103536790SQ201310500884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0月14日
【發(fā)明者】劉文武 申請人:劉文武